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2020届本科生毕业作品展 ②

彼时

“转基因鱼”

“飞天梦幻”

“制造给父母的惊喜”

你们妙笔生辉

描绘梦想

来到了艺术殿堂

/

此时

“身为一道彩虹

雨过了就要闪亮整片天空”

本期责任导师

-

陈小文教授、费俊教授、张文超讲师

01

吴牧真

<三相>

导师组/

陈小文教授,宋协伟教授,刘治治讲师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社交网络平台作为一种新型的人类社会组织与生存模式如今已蔓延到每个人身边。基于不同平台的用户也会像现实一样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我将网络平台比作某种社交场所,而社交场所氛围风格往往折射了这个虚拟的社会形态曾经发生了什么或可能趋向哪种未来。以虎扑,豆瓣,快手三个平台为参照,创作一系列不同氛围风格的虚拟空间视觉化数字雕塑。

 

导师评语

很长一段时间担心吴牧真难以用视觉语言来呈现她对于一个社会甚至是哲学话题的有效表达。每次严厉批评之后,接下来便是更多的担忧。但吴牧真比我想象的要坚强的多,最后终于探索出她独特的语言,真切地描绘了她对社交媒体时代文化内涵的独到剖析。

——陈小文教授

02

苟超凡

<一梦黄粱>

导师组/

陈小文教授,张欣荣副教授,景斯阳讲师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我在引擎中创造了一个怪诞空间,场景的内容是一个陈列馆式的女孩子的房间,将在隔离期间的人的情绪与记忆外化,将个人记忆和内心深处的恐惧具象化,用场景中的录音机播放的画外音连结成一个故事,用电视机无限延长的天线连接到现实世界。

 

导师评语

从苟超凡的毕设作品中能看出一个艺术家所具有的独特天性,可能是某种怀旧、固执和敏感。毕设这件作品对她来说难度很大,运用了全新的形式,语言和技术。我也没有见过一个学生敢于放弃自己多年积累的经验,如此坚信自己的直觉,宁可失败。在我看来,她成功了,因为她的作品把我带进了既熟悉又神圣的诗情之中。

——陈小文教授

03

崔昱

<外婆的故事>

导师组/

陈小文教授,姚璐教授,张文超讲师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蜘蛛网具有某种复杂性,包含管控、弥补、汲取等概念。人不断的掉入网中,不断冲突磨合,通过抵抗获取自由,这种古老的基因一直存在。

系列作品包含一个交互作品和五个装置作品,含有控制与被控制、欲望、性、能量、亲情关系、成长等寓意,与我的亲身经历有关。同时,我围绕这些作品做了一些诗,来延伸我的观念。

 

导师评语

崔昱在整个毕设创作过程中,无论遇到多大的周折,始终没有放弃她的主线“微控制”-她最终完成的艺术装置和一系列小型雕塑带给我们层次丰富的审美体验。那些看不见的却又让我们喘不上气的力量,来自于伦理?社会?自身?那些近乎东方式的神秘和极为感性的材料,隐藏着危险和悬念?这些形容也许都还不准确,或许是薄如蝉翼的纸窗内的世界。你想,却不敢去捅破。

——陈小文教授

04

黄恩琦

<看得见风景的房间>

导师组/

陈小文教授,王成良讲师,王钰雯讲师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疫情引发的大规模禁足使我的所有行为、需求、思考、交流和接受的信息都发生在家里,这使房间脱离了其原本的属性。我希望能捕捉呈现这种变化。

我在疫情期间以日记、草图的形式记录想法,以家里的元素为材料创作了六组作品,在房间中的生活场景里形成这次展览,遍布房间各个角落的日记、图案成为展览中串联一系列作品的线索。

 

导师评语

黄恩琦在我的印象中,是一个有才气又认真的年轻艺术家。这件作品像是一本私密的日记,却又像是一纸横幅长卷,把观众引入他为我们虚构的事件之中,个中幽默让观众暂时忘却了疫情给人们带来的肉体和精神折磨,影像和实物的非常态化交替让本来就无语应对的隔离时的内心世界变成时隐时现的魔幻景象,跟随着观众离开了黄恩琦的日记...

——陈小文教授

作品视频合集

00:00-05:18 苟超凡《一梦黄粱》

05:19-07:05 吴牧真《三相》

07:06-08:44崔昱《外婆的故事》

08:45-25:41黄恩琦《看得见风景的房间》

01

刘朔

<Cy>

导师组/

费俊教授,王捷副教授,张文超讲师

I.视野是有选择的吗?

视野是眼睛的口味,无论是在看或觅食时,任何一双眼睛都难免于以统治者的身份去挑选。在这样的视野中,一切随机的整体都被分割成了“物”,一切“物”都有了寓意,而寓意往往是强钉在外物身上的自我迷信。公平的是,拥有视野的,也出现在别的视野里。

II.我们总是迟钝。

在群体面前,个体总是紧张的。以观赏者的身份放松下来一会儿,Cy大概变得勇敢,更加确认自己是实在的活着。

III.玻璃是镜子的镜子。

镜子中只有二分之一的世界,和镜子外完全相等的二分之一个世界对视,寻找彼此的差别。Cy和Cy常常透过玻璃照镜子,在对面那个精美复制法则下的自己之外,她们看到了一整个世界。

IV.雨天,边界是一种假象。

当精密的机械也像我们一样迟钝的时候,我们发觉了它极其生物化的不完美的可爱。当一切物体都学会了迟钝,复制变得越来越难以信服,不经意间本源变得不再重要了。虚拟和真实互为彼此,屏幕也只是一片方形。

V.它不是泥土捏成的,也不想死后化为尘土。(引自唐娜·哈拉维《类人猿、赛博格和女人》)

泥土崇拜只存在于泥土,我们都是赛博格。

 

导师评语

《Cy》是一组关于赛博格凝视的视频作品,影像中的具有赛博格特征的仿真人在不同的场景中以一种陌生而又熟悉的方式凝视着不同的对象,与影像的凝视,与镜子的凝视,与观众的凝视,与群体的凝视。作品将人与仿真人、男性与女性这两个维度的关系问题复嵌合在一起,激发了对于仿真人与人类社会之间复杂伦理关系的思考。

——费俊教授

02

陈雨含

<后自然—蓎莨/tanglang>

导师组/

费俊教授,林彤教授,吴帆讲师

人类作为自然界的一员发展至今,已经具备了干预和改变自然的技术能力,甚至可以通过基因编辑对生物进行优化组合,根据需要去生成更强大的生物嵌合体。这种人为干预自然乃至物种的过程,生物的基因可以以何种方式存在,而人们又应该以何种态度去看待这种人为推动的进化?我的作品围绕着这些问题进行展开,通过虚拟现实的VR装置仿真的模拟了一系例继承着濒危植物基因的变异螳螂所生存的场景,以第一人称视角为观者提供了“预见”后自然生物的可能,也同时引发我们对于基因科技改造和自然进化的伦理思考。

 

导师评语

《后自然—蓎莨/tanglang》是一个在后自然语境中讨论生物嵌合体的VR影像装置,作品通过VR虚拟现实影像逼真的模拟了一系列继承着濒危植物基因的螳螂的生存场景,以第一人称视角所营造的虚拟场景为观众提供了“预见”后自然景观的可能,也同时引发我们对于基因科技改造自然进化的伦理思考。

——费俊教授

03

金伽璇

<放空自我>

导师组/

费俊教授,陈小文教授,王成良讲师

创作过程

《逃离》

《毁灭》

《毁灭》

新生

Ⅰ、枯萎是另一种新生

不知道珍惜的结果只会是失去,不懂得爱护生存之地的结局只能是背井离乡。

Ⅱ、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问题。(引自 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

火艳沙甜的番茄酱,缓缓流淌在温香的薯条身上,形色诱人难以拒绝,宛如吻着火奔流的熔岩,延绵不绝,摧枯拉朽,穿过忆河,灼痛时间。

Ⅲ、“底层”的美味

上天的馈赠时刻考验着的是欲望,无节制摄取的不仅是美味和营养,还有带着皇冠的2019-nCoV。

Ⅳ、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引自 明·汤显祖《牡丹亭·惊梦·步步娇》)

只有历经过风雨方知彩虹的绚烂,寒冬过去迎来的必是春色满园。

 

导师评语

《放空自我》是作者在疫情隔离期间创作的一件具有自我疗愈性的作品,长期的隔离与内心的焦虑让作者对于生活空间中的日常物产生了超日常的幻想,在房间的墙面上涂鸦,在私密的角落里投射影像,这些貌似荒诞的行为既是一种自我救赎的方式,也不失为是对这段特殊经历的有效表达。与其说这是一件反映作者内心感受的影像,不如说这是一个隔离者行为痕迹的记录片。

——费俊教授

作品视频合集

00:00-01:05 陈雨含《后自然—蓎莨/tanglang》

01:05-03:26 刘朔《Cy》

03:26-04:54 金伽璇《放空自我》

01

王歆童

<零.com>

导师组/

张文超讲师,王黎明副教授,陈卓副教授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零.com》是一件VR沉浸式交互体验作品,意图传达对于当下网络生态的直观感受。作品在虚拟空间中构建了一个可供游览的电子祭祀现场,其中上演着一场永不停歇的狂欢节。场景中四处游走奔跑的角色实际上就是网络ID皮下的你我,我们都或多或少沉沦在大型网络群体狂欢之中。

 

导师评语

这是一个盛大的节日,里面充满了梦境中的永恒者。

——张文超讲师

02

罗雅蕾

<湍流之音>

导师组/

张文超讲师,陈小文教授,王子源教授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湍流之音》是使用乐器装置来检测环境中的实时数据并进行现场演奏的作品。我将空气中的污染物信息(甲醛、co2、co……)转换成优美的乐符,人拿着“乐器”在环境中进行带有主观性质的演奏和表演,跨越距离来收集空气音乐,进行人与环境的合奏表演。

 

导师评语

作品是一场环境与肢体的动态合奏。

——张文超讲师

03

杨光

<卡尼期暴雨>

导师组/

张文超讲师,费俊教授,李世奇讲师

构想:视频介绍了我根据卡尼期的环境设计幻想出的古生物,它们都是卡尼期后灭绝的族裔,我设想了它们有可能的,进化方式,进行了文献整理和建模渲染。视频中展现的是“我”与这些古生物情感上的羁绊。灭绝与进化是一种情感上的传达。

内容:卡尼期洪积事件是二叠纪末期一场长达两百万年的雨,虽然这场雨带来了全新的生态系统,但依旧有许多古老的族裔没能挺过这场雨水。作品中选择了三种代表性的古生物,通过查阅论文资料了解这三种生物的相关知识,根据当时的情况合理的设想了它们进化的可能性,根据这些可能性虚拟出了它们在灭绝前不为人知的进化方式,并合理的解释最终灭绝的原因,针对设计出的这些古生物进行建模和渲染,最后融入到影片中。

作品材料:实景拍摄 + 三维渲染

作品意义:科普向:让更多人了解到这场改变世界的雨

让更多人了解到这些灭绝的古老族裔

传达理念:生命的顽强,即使濒临灭绝也不会停止进化的脚步;微弱的改变,也是生命带来的救赎于希望;漫长的历史衍变中人类的渺小;希望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复原古代生物的行动中来

形式:影像、考古研究

 

导师评语

考古幻想中的一次或然进化。

——张文超讲师

04

王艾伦(ALLEN WANG)

<回忆>

导师组/

张文超讲师,周博副教授,高宇教师

作品《回忆》为个人数据可视化作品,本作品通过提炼、整理生活中的数据痕迹来记录、回忆作者过去的经历和周遭正在发生的事件并使用数据可视化和文本叙述的方式通过网页进行展现。

通过追溯作者的个人数据痕迹去回忆一段经历并希望从无限重复的日常中通过挖掘、整理数据后编写的剧本构筑更加可靠的一段回忆。

一段由数据体验构建起来的虚拟记忆。

——张文超讲师

05

颜诣轩

<事件剧>

导师组/

张文超讲师,靳军教授,李世奇讲师

《事件剧》依托于曾经发生过一个事件,作品关注社会事件在互联网(社交媒体)中的阅读与传播,试图通过收集整理某一典型事件的多种组合与角度,演绎其流传的多种版本,让观众看到几乎没有真相和明确结果的信息世界。

 

导师评语

网络世界里的每个故事都有着无数个不同的版本。

——张文超讲师

关注 关注
关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