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都焕新·建筑可读|南京历史建筑活化利用建筑设计方案竞赛 第二机床厂大厂房28号楼入围作品

图片文都焕新·建筑可读竞赛由中共南京市委宣传部与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共同发起主办,聚焦南京历史建筑的保护更新与合理利用,选取两处列入保护名录的历史建筑——南京大校场机场暸望塔(历史建筑公布序号:NJ0155)和第二机床厂大厂房28号楼(历史建筑公布序号:NJ0039)为设计对象,以打造文学空间为目标,面向国内外开展活化利用方案征集,并联合金地商置江苏公司、南京金基集团、南京市文学之都促进会、南京金陵文化保护发展基金会对获奖方案择优付诸实施并招募运营资源,通过“共建、共治、共享”的方式,打造培育有故事、有内涵、有影响、有效益的历史建筑活化利用试点和分布式文学空间,提升南京历史建筑保护与利用水平,浓厚城市文学氛围,助力南京高标准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世界文学之都”,更好地服务“创新名城、美丽古都”的建设。

竞赛于2021年3月23日启动,历时近三个月征集,于2021年6月13日截止,共收到有效作品184件,来自全球11个国家、全国16个地区的352名设计人士参赛(点击此处查看竞赛数据)。2021年7月起,竞赛进入评审阶段,分为技术委员会初评和专家评审组终评两个环节,经技术委员会初评,两处点位各评选出15件作品共计30件作品进入网络投票和专家终评环节。

图片

现公布第二机床厂大厂房28号楼

入围的15件作品

并正式启动网络投票

网络投票时间为7月30日10时至8月5日24时

每人每天可投5票

快来为你喜欢的作品投上一票吧

01
图片
设计说明:设计以“三重奏”文创社区为概念,纵向三重奏——厂房南侧与27号楼共墙,仅北侧采光。

设计将光线引入,屋页局部打开,以线性光庭为空间焦点,置入学术阶梯。同时,建筑自然分为三段式,靠北侧为文学创作空间,中部为中庭共享交流空间,靠南侧墙体形成漫游式书廊,以激发文学创作者无限的灵感。横向三重奏——开放、半开放与私密空间水平展开,满足多种文学创作与体验空间。设计在首层形成开放空间,置入咖啡休闲书吧、多功能演示厅、文学展览等多种功能空间,结合北侧回龙街地块文化创意中心,打造沿街商业;二层为半开放空间,作为联合文学创作室,大开间办公,座椅自由组合,适合多种模式创作。三层作为私密空间,可提供带有绿色屋顶露台的独立跃层文创室。

图片
02
图片
设计说明:介于东侧商业书店和西侧文学工作室之间,一个多功能剧场设置在中段,为东西两侧的人群提供了一个融合的机会。剧场为预约购票制,跟两边的商业书店和文学工作室都设有出入口,可以为两类人提供一个都能同时或错峰使用的多功能空间。

内部除了有小型表演台供剧场演出和排练外,梯田型的观剧平台高低错落但又都面向舞台方向,形成一种向心力;同时一个个小平台小房间又形成了若干开敞或者封闭的阅览角或研讨室,一种串葡萄式的空间组织模式。

图片
03
图片
设计说明:空间改造上通过对文学特性的解读来产生空间意向,一是通过楼板折叠创造连续空间映射文学体验的连续性;二是厂房内侧插入多样的小型空间承载文学活动的多样性;三是空间从外到内开放性的过渡来映射文学媒介的多变性。核心空间的处理上创造折叠的文学剧场——承载多种公开文学活动的多义空间。立面改造上通过自由旋转可小憩的墙体和增设凸窗弱化内外界限,适应厂房与园区内外空间交互的多种场景。

在功能策划上也思考线上线下文学的联系,提供拥有线上直播、录制、交互的多元空间和线下阅读、体验、交流空间,在新文学空间内建立起不同文学人群与不同文学形式的链接,连接南京各类的文学爱好者,承载丰富的文学类型,建筑上实现由书店到文学体验综合体的转换,再次焕新南京文学,成为“世界文学之都”的有力支撑。

图片
04
图片
设计说明:将该方案中28号楼北侧的文化创意中心体量调整为分散布置的三个体量:西侧的“创意工坊”,东侧的“文创商店”以及悬置于28号楼顶部的“文学客厅”。28号楼与东西两侧体量共同围合成城市广场,水西门方向公共人流可经步行桥直接到达。

本案在原厂房东侧新植入一组跨越室内外的钢结构框架。新植入结构框架的尺度与原有结构框架相仿,空间上两者交错并置,纵、横方向均错动3米。新植入的结构框架同时支撑了悬置于厂房体量之上的“文学客厅”空间,及厂房北立面外部的“城市漫步”坡道,并向下悬挂了内部的“阅读空间”楼板系统。另外,在西侧3开间内通过植入另一组小尺度的钢结构框架,支撑二层入口门厅,以及文学教育、办公和服务等功能空间。

图片
05
图片
设计说明:机床厂是《南京市工业遗产保护规划》确定的历史风貌区,所以本方案在很大程度上基本维持了原建筑立面和结构不做过多的改变,在厂房内部植入一个核心舱体将空间自然分割成舱体内和舱体外的两部分空间。舱体外的空间位于一层部位对外联系紧密并对外开放,将人与自然引入内部;在首层设置了公共活动空间和部分商业舱体类似于一个机器的核心,并且可以和建筑与外界发生交流。舱体向下有和底层通过交通核联系,向外有开洞和外界联系,向上有天窗和天空联系。舱体内的空间为二层部分,作为展示、教育和办公功能使用。

整个舱体外部采用金属板材料,和工业砖墙建筑形成对比,又具有未来感。让建筑变成几个时代交流的容器。

图片
06
图片
设计说明:设计概念:将巷子文化的脉络带进历史建筑

1-1巷子文化

巷子,寄托了南京市民的日常生活,在饱含温度的巷子中漫步,临街的小店、书摊,无不吸引着人们的脚步。巷子不再是单调的“通道”的概念,沿巷漫步,发现,进而走进,这一系列的动作正是南京人特有的生活方式。

1-2将旧厂房变成城市新肌理

让人们边走边看、边走边想,仿若置身于一条立体的文学之巷中,同时也寄情于历史建筑本身的气息之中。让历史建筑走进市民的生活,拉近其与人们的距离。

1-3为社区服务:社区的客厅

我们拟打开建筑封闭的表皮,导入文化业态以及社区服务功能,让建筑尽可能开放,为社区提供多种多样的服务,成为货真价实的“社区的客厅”、社区的据点。

图片
07
图片
设计说明:我们将两个牛腿间的空间作为壁龛,人们在这些壁龛中阅读交流;木质材质,植物和牛腿本身的六米间距塑造了亲近人尺度的空间,在里面,牛腿这种工业遗存也变得可以倚靠触摸,人与历史完全接触;功能,空间和结构融为一体。

廊道,廊桥,壁龛,书架,连续上升的台地,植物,我们用这些建筑意象塑造出可读的文学空间,人们通过交错的廊桥在高大的空间中穿行,在峡谷底部取书阅读,在台地的半山腰坐下休息聊天,高大的书架与笔直的混凝土牛腿的阵列一同强调出垂直空间,站在文学艺术家工作室外部的廊道向下看是一层一层的平台,木片拼合成的扶手挡板让人想起篆刻文字的竹简……在这个空间内部游览,人们能找到诗歌和散文中描写过的感受。

图片
08
图片
设计说明:本设计由薄伽丘《十日谈》为灵感,一日一故事,一日一南京,生出“南京文学七日定制”的理念。从南京市民的角度,规划其在该国创厂房的一周文学体验。

周一到周日分别为:戏剧日、灯会日、皮影日、书画展日、电影日、读书交流日、文创快闪日。本设计以戏剧日为例,从戏曲文学的三个传统经典场景出发,一层部分为画舫秦淮体验,二层为屏扇空间体验,三层为园林空间,最终归于核心的戏剧表演空间,其余阅读、展览、放映、创作中心、读书交流等功能相对固定,在四个舞台空间中展示一周变化。

图片
09
图片
设计说明:设计目标是将老厂房功能置换为文学主题的城市客厅。设计概念是创造一座自由而瑰丽的文学花园。本案采取的改造策略是:新旧并置,有机融合。

空间上,为了解决采光不足的问题,屋顶局部开天窗,加建的各层楼板错落嵌合,使光线充分渗透,方形钢格架作为墙体划分空间,也成为过滤光线的容器。功能上,自上而下垂直分区,一层自由阅读与活动区,二层主题阅读体验区,三层办公区与教育交流区。结构上采用轻型钢结构,减少对原有结构的破坏,方便工厂预制,同时获得轻盈的空间感。

图片
10
图片
设计说明:设计理念:

把建筑当作一个时光容具,在一个凝固了历史记忆的建筑内部,新的事物正在不断发生,人们来这里怀念旧时光的同时又在不断塑造着新的记忆。我希望能在这个承载南京工业文明记忆的建筑里,塑造一个承载南京文学记忆的空间。

建筑空间:

一楼作为一个开放自由的空间,响应着对图书馆作为社交中心的持续要求,市民们在这里休憩,阅读,讨论,消费,或者参加一场关于文学的座谈会……

二楼通过醒目的阶梯式阅览区与一楼连通,市民们可以在这里看到最新文学资讯,文学佳作展示等,并尽情地阅读和讨论他们所看到的。

三楼拥有相对安静的环境,让市民们得以潜心于阅读,创作,交流,伴随天窗透进来的阳光,感知时间的变化。

图片
11
图片
设计说明:道路始于一层的公共空间,它由北向最大面积的商业空间和南向的展览空间构成,两者围合成了一个“书的广场”。它象征着人们对于文学的初步理解——即消费和展示。从“书的广场”自东西两边的大台阶拾级而上,来到二层的阅读空间。它被区分为多种模式:集体的,个体的,有序的,无序的,以此创造不同的阅读氛围。阅读是一种更深层次的文学理解。三层则以文学教育空间为主,这是更进一步的文学体验。

“文学之心”的造型来源于具有文学气质的太湖石,但却更晶莹通透一些——对内,我们尝试用U玻营造一种来源于现实又超脱于现实的梦幻感。对外,创作者的活动会在U玻上产生朦胧的投影,这是文学思考和创作的具象化。

我们希望它的心跳能够穿透墙体,源源不断地为南京文学之都的建设提供新鲜的文学血液。

图片
12
图片
设计说明:在本方案中,错落的平台体系被应用于厂房内部空间,通过大小踏步的组合,将各个高低不同的平台连系起来。同时,平台上开放或封闭的“云朵盒子”结合集体阅读,小组研习等活动,让使用者在“云间”体验文学。

1.位于平台上的开放空间,提供了明亮开阔的空间体验,有助于使用者在此处迸发文学的火花。

2.半开放的“云朵盒子”,采用了渐变玻璃作为围护体系,既满足了私密性又使空间通透性得以保留。

3.通过楼梯踏步的尺寸变化,竖向交通空间被转化成公共空间,为使用者提供了聚集的场所。

4.建筑南侧规整的空间内,设置有管理办公室和读者自习室,其较高的私密性让使用者保持专注。

5.在建筑的西侧,由两组楼梯围合成的向心式空间,为讲座和舞台提供了完美的场地。

图片
13
图片
设计说明:1.基地与城市的关系:第二机床厂大厂房28号楼位于南京市秦淮区来凤街菱角市66号,位处园区最北端,西侧毗邻现状住宅,东侧为园区南北向主轴线道路,北侧空地为内秦淮河西五华里滨河03-04回龙街地块开发用地。

2.建筑与历史的关系:建筑由建国初期南京机械制造业的重要建筑遗存,通过对原厂房的改扩建和整修,转变成一个综合性创意园区,一所开放的城市博物馆。

3.对文学传承的关注:机场厂房项目用创新感与趣味性吸引不同年龄层次的人群,使其在使用和消费不同项目的同时体验到当代文化的“软价值”,这不仅仅能体现项目品质与价值的重要表现,也象征着南京作为“文学之都”发挥引领带动作用。

图片
14
图片
设计说明:创造一个世间的净土,一个灵魂安定之所是每个书店的追求,以求在繁杂无休的都市生活中塑造宁静。当准备在这个工厂的大空间中放入一本书时,我选择了两种空间类型来承接,一种是水平延伸的空间,一种是垂直升起的空间。水平与垂直分别代表了东西方文化对精神空间的追求,如东方消失在地平线的祭坛,如西方直上九天的教堂。两种空间的原型汇聚在这里,可以碰撞出无限的可能。面对两种空间,书籍成为将其统一的元素,每一个方格中的一本书,便化身一个有趣的灵魂,与读者形成视线上、心灵上的沟通。一横一竖两个大空间可以作为各种活动的载体,进行一对多的对话﹔而书墙背后则成为人们阅读每一本书的小空间,完成一对一的交流。

图片
15
图片
设计说明:空间模式:东西两侧为对偶式、单元化空间布局,东侧自由跌落、创造出大量的半室外空间,内部是为文学青年和驻地作家提供的当代的“创作斗室”;东侧是沿厂房中轴线中心对称、三层高的空间单元,充满仪式感,为“文学名家”订制的斗室群,邀请名家捐赠图书、文具等旧物,布置于沉浸式的书房之中。东西侧中间是两跨通高的中庭,以连接和区分东西两部分差异化极大的空间。同时中庭内设置垂直交通穿越机械车库,连接25、26号楼三楼的中庭,强化28号楼和园区其他部分的关联。

结构选型:拆除原有厂房部分屋面改为可通风窗,加建主体结构为螺栓连接的钢结构,维护结构为砖砌块和玻璃,以保证加建部分的可逆性。加建部分与老建筑墙体及屋面脱离,以保证对历史建筑的“原真性、最小干预”。

图片
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网络投票页面

为你喜欢的作品投上一票吧

本次网络投票设置互动环节,欢迎广大市民在本条推送下方分享喜爱的作品及理由,组委会将抽取10名网络参与奖,颁发本次竞赛精美定制纪念品。

 

相关:

文都焕新·建筑可读|南京历史建筑活化利用建筑设计方案竞赛

关注 关注
关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