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2018级园林专业风景园林课程设计——北京市海淀区小月河及周边区域景观综合提升规划设计

课程设计要求
小月河是人工渠与自然冲积沟河形成的古河道,为清河支流,具有泄洪功能。本次课程旨在北京城市更新背景下,对小月河及周边区域景观进行综合提升规划设计。课程设计研究范围北起银泉路,南至石板房南路西至学清路,总面积约为38.8公顷。课程核心设计范围为银泉路-石板房南路段小月河沿岸滨水空间,包括河道两岸绿地及道路绿地。该段长度约830米,河道两岸设计范围在80-160米之间。作业要求完成两部分内容。其一为在对区域环境深入研究基础上,完成小月河滨水景观规划设计。设计需兼顾生态性、功能性和安全性。结合现状树木和水利情况,进行植被梳理和河流断面改造,塑造蓝绿交融的生态基底,形成自然多样的滨水景观。设置满足周边使用需求的休憩、建身等活动设施,为市民创造理想的户外休闲空间。考虑区域交通状况,构建慢性体系,并优化沿线道路景观,提升滨河出行体验。充分考虑社区与河道的关系,以小月河为核心,带动社区环境的整体提升。其二为小月河周边社区及街道更新概念规划。在研究范围内,以小月河滨水景观为核心,结合海淀区重点绿化工作,深入调研小月河周边重要街道,挖掘社区内部有潜力成为口袋公园的绿色空间,完成街道与社区更新的概念规划。构建小月河周边区域的蓝绿空间网络,提升此区域的活力。学生以分组的方式开展工作,每组2-3人,由小组成员共同协作完成研究范围的设计方案。

授课教师
郑曦,姚朋,张晋石,崔柳,张云路,叶郁,李正,崔庆伟,肖遥,匡纬,葛韵宇,王博娅
课程安排
设计周期7周
作业展示
作品名称:缝合——基于空间联动与邻里共享的小月河周边滨水景观设计与街道社区更新小组成员:园林18-1 史芳 徐木羽 杨一尘

方案简介:   

本设计以“缝合”为主题,利用小月河河道的历史特征与场地现状,串联起古今,连接起两岸,打造小月河滨水景观带。通过对地形地貌的重塑,增加生态浮岛、农田、沙丘等地貌,丰富该地区的景观风貌,增加该地区的趣味性;通过对驳岸的改造,增加若干亲水平台与栈道,增加居民与水的亲近感与互动性;在植物规划与设计中,营造了密林、疏林、草坪等不同类型的植物景观,并选取了四季有景可观的树木,形成“树木季节圈”;同时通过增加场地内与人互动的设施,特别关注了夜间的景观体验,满足不同人群的使用需求,形成“24h”景观体系。小月河不仅作为场地内的核心景观要素,也作为缝合场地的“针”将河流两岸的绿地与社区紧密联系在一起。以滨水段作为核心,辐射影响着周边社区的规划,水流潺潺中断赋予社区和街道新的活力。社区与街道更新的规划理念为“共享”,形成一带两心多散点的格局。周边零散绿地散落更新更为人性化的设计,在解决场地现状问题的基础上,形成促进居民交往。人们可以共享在公园中的收获,也可以共享闲置品、共享宠物,甚至分享情绪,增进邻里关系,增强对社区的归属感。

图片
图片
图片
作品名称:回家路——基于空间联动与邻里共享的小月河周边滨水景观设计与街道社区更新小组成员:

园林18-1 李金诺 宗媛 马玥祺

方案简介:   

通过对整条小月河的周边区域进行分析,我们发现设计场地是周围各商业、教育、居住区块人流回家的必经之地,本次规划设计主题“回家路”就由此产生。我们希望可以通过本次规划设计,提升附近居民回家之路的体验感,缓解周边办公人群的工作压力,增加周边北漂人群的“家”的归属感。为了凸显“回家路”的主题,在平面设计语言上采用了圆形和曲线作为表达形式,同时,将“家”抽象成一系列意向,落位于节点的功能之中,通过种植和灯光规划,最大体现出“家”的氛围。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作品名称:“际·遇——与岁月美好处相逢”城市社区景观提升规划设计小组成员:园林18-2 谭铃千 胡勇 尹昱婷

方案简介:

设计内容包括小月河滨水景观设计以及社区及街道更新概念规划。通过前期调研分析了小月河及周边社区之间存在的问题,我们结合现状树木和水利情况,对植被进行梳理和河流断面改造,设置满足周边使用需求的休憩、健身等活动设施。在研究范围内,以小月河滨水景观为核心,挖掘社区内部有潜力成为口袋公园的绿色空间。构建小月河周边区域的蓝绿空间网络,提升此区域的活力。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作品名称:基于学院路文化意向表达的滨河景观设计与社区微更新计划小组成员:园林18-2 赵书涵 林怡静 李一辰

方案简介:

当今社会迅猛发展,给城市留下交通拥堵、植被风貌差、娱乐设施缺乏等问题。尤其是疫情时期,对社区健康管理提出更高要求,人们以小区为单位进行居家隔离,社区开放度不够,人们很少有机会了解社区周围的高校文化。

设计从社区、街道、河流三个角度出发,思考疫情之后社区生活模式、街道形式及滨河景观风貌。从为谁设计,怎样使用,如何使用和如何突破创新维度重新思考,重点提升社区多人群多时间段适应性,多功能复合性和滨河场地与户外社区活动的联动性,打造具有学院路特色的区域景观。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作品名称:城市“园”动力小组成员:园林18-3 高嘉阳 孙星月 王雯飞

方案简介:

随着公园城市理念的不断发展,绿为底、景相融的人居环境,成为城市、街区发展的趋势,设计响应公园城市的政策,将场地定位为新的滨水街区公园场景,规划更新部分,增加绿地面积,以绿为底,同时分区创造不同的绿色综合体,形成特色的公园街区。小月河沿岸作为重点景观风貌带,利用小月河灌溉历史和周边棚户区记忆,融入公园化商业元素,以多样的场景焕活场地活力;以水为脉,融合历史记忆,实现人水交融,塑造可赏可游的小月河中心景观带。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作品名称:向水而生小组成员:园林18-3 鲍首辰 董凌波  林雨晴

方案简介:

小月河处于北京绿色廊道的重要位置,是周边地区独有的景观基础。通过梳理场地交通,改造小月河河道、营造多种水体形式恢复其生态功能与景观功能,在场地中合理置入可停,可游,可赏的景观空间,将城市与小月河联系起来,打造具有良好生态功能,可游可赏,兼具文化科普的城市景观与滨水景观,将人们的生活融入水、融入自然,重塑人与自然共生的状态。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作品名称:HEAL——重塑场地空间性格小组成员:园林18-4 孙越 陈晓彤 汪云

设计简介:

万物皆有性格,山是沉稳的,水是灵动的,但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空间被割裂变成一个个孤岛,河流空间被挤占、压缩、分离,他们的性格也逐渐变得消极,HEAL从重塑场地的空间性格这一角度出发,将场地赋予人的个性。整体策略分为三个治愈阶段和三个治愈主体,从规划空间布局入手进行疏导,并构建优美景观以引导场地性格的第一部转化,再注入文化活力开导空间性格,从而治愈场地性格,同时也治愈了城市孤岛中的居民,并形成了以水兴城,水城共生的空间结构。

图片
图片
图片
作品名称:对话小组成员:园林18-4 蒋玥 谢依 李潇怡

设计简介:

本次设计主题为“对话”,分为两个层面,人与自然的对话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对话。进入现代社会之后,每天都有着技术的更新迭代和网络的各种讯息涌现,人们的生活愈加便利,但同时人情愈加淡薄,社会变得原子化。在对小月河社区的几次调研中我们发现,社区的围墙和出入口的限制,滨河绿地的缺乏丰富层次等正是交流互动减少的部分客观原因。为唤醒社区活力,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以对话为主题展开以下景观更新设计。

人与自然:本次设计中人和自然的对话体现在人的亲水、自然资源科普以及植物景观的营造。

人与人:人与人的对话主要体现在社区围墙和出入口的改造以及社区内和滨河绿地的游憩设施再设计。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作品名称:河流的记忆——打造具有连贯慢行系统的水岸街区小组成员:园林18-5 王帅清 王馨怡 王皓

方案简介:

规划部分经过前期的调研分析,我们提取出了研究区域的四类问题——绿化覆盖率不足、通行系统连通性和秩序性差、停留场地利用率低和功能缺失以及滨水空间亲水性差的问题。我们针对这四类问题,分别提出了相应的策略。

设计部分,我们认为,所谓人们现在的亲水性差,体现在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即不止包括物质空间上人与河流的距离使得人们与河流的互动存在困难,同时也表现在人们精神上与河流联结性的减弱。由于实际空间距离的障碍,人们对于河流存在记忆匮乏和情感缺失的现象。

基于此,我们提出了“河流的记忆”这一主题,通过收集河流历史上文化以及形态等方面的资料以及人们对于河流相关记忆的记录,并且提取其要素在场地中重现,以重新激活人们记忆中对于水的情感。同时在场地中置入许多与水相关的新活动,发展人们与水互动的新方式,使得在场地中活动的人们创造出关于水的新记忆。

回顾历史,唤醒过去的记忆,立足现在,创造全新的记忆,记忆作为某种具有永恒意味的东西串联起过去到未来的漫长时间轴,从而延续、加深了我们与河流的联系,激发并且培养我们与水的亲近之感。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作品名称:基于疗愈景观的小月河及其周边街区景观提升规划设计小组成员:园林18-5 王佳璇 孙雨晗 胡佩

方案简介:

互动性、治愈性、可达性强的疗愈景观,使都市人群释放身心,缓解压力,预防亚健康。

为了达到疗愈景观的规划目标,我们从三个导向出发进行规划设计,即生态、景观、功能,并针对该三个导向提出我们的疗愈手段——平复、抚慰与激活,即心理学上对于性格修复的三个阶段。平复所指的策略为整治生态问题;抚慰所指的策略为丰富景观感知;激活所指的策略为重塑空间功能。在此三类整体策略下细化提出具体的措施来重新规划设计小月河及其周边社区街道空间。

图片
图片
图片
作品名称:REFRESH——社区激活计划小组成员:园林18-6 何泽宇 潘皓辰

方案简介:

小月河,从元代至今,经历了不断的疏浚整治,也见证了两岸人民生活的起起落落。"泄洪道""臭水沟""棚户区""蚁族"虽然只是小月河故事中的一个个片段,却是这片土地留下的不同印记,应该被尊重、展现和表达。本方案以激活(Refresh)社区为切入点,旨在打造一个符合学院路街道气质,富有创新奋进精神,开放积极的社区。通过"RE"——更新改造现有环境,与"FRESH"——植入社区新功能,两个方面的策略达到激发社区活力,增强社区凝聚力的目标。小月河滨河空间的设计,延续了社区规划"REFRESH"的主题,通过增加两岸活动内容、充分利用河道景观、强调社区文化内核,达到激活滨水空间,辅助社区文化建设的目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作品名称:基于低影响开发的城市社区景观提升规划设计小组成员:园林18-6 严申威 汪家辉 林子琪

方案简介: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加剧,气候变化活动频繁,城市的各类设施已经无法满足居民的日常和应急生活。小月河作为人工渠与自然冲积沟河形成的一条古河道,连接着海淀人民的生活百态。因此我们从场地性,功能性,生态性,经济性四个角度出发,保留小月河原有的泄洪、灌溉、排污功能的同时,以低影响更新理论作为蓝本,对小月河以及其周边社区进行设计规划,重排交通路网,建立慢行系统,扩大小月河景区5分钟到达圈覆盖范围;梳理地块功能,构建雨洪体系,在满足社区日常生活的下建立水城共融的场景。

图片
图片
图片
关注 关注
关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