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常沙娜设计奖大赛50件优秀参赛作品

图片

在“常沙娜设计奖"单元,展示了50件优秀参赛作品,有融合敦煌壁画中唐代佛教莲花经典纹样的中式餐具,以藻井、华盖等敦煌壁画经典元素为装饰纹样的文创产品,运用敦煌配色的沙发茶几……设计师们聚焦莫高窟的方寸之间,把敦煌元素运用到生活场景,让敦煌文化真正走进寻常百姓家。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常沙娜设计奖终评50名作品展示

图片

*以下作品受知识产权保护,请遵守相关法律,

禁止抄袭。图片排序不分先后。*

“不要追求时尚,丢了文化!”常沙娜把这句话挂在口边。2021年,首届常沙娜设计奖应运而生,旨在发掘并培养有创意的设计人才,促进敦煌艺术图案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图片蒋成亮《青花五彩双凤纹纹》(左)

赵丹 何玲 国雨萌《方圆》(右)

图片

北京央创空间艺术设计有限公司《共襄繁荣》(左)

古典钟与文化研究中心《敦煌小苏钟》(右)

图片   北京大道造物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中国盒子·华彩系列》(左)

   陈曦雕塑工作室《莲生刹那》(右)

图片

曾鹏德《福寿系列之姊妹砚》(左)

范晓《敦煌守护神》(右)

敦煌艺术反映的是中国艺术的文脉,“不要丢了中国特色的文脉”,正是“常沙娜设计奖”及奖项评审的核心价值。但“常沙娜设计奖”的核心意义和核心价值,也并非仅仅是怕丢了“中国文脉”,而是同时要研究和建设现当代意义上的“中国文化”、“中国艺术”、“中国设计”,树立“中国精神”!

图片

邓菁傲 夏若菡《回味》(左)

Eman Salah Ramadan《Dunhuang Necklace》(右)

图片

白映溪《取色四方》(左)

李泓《祥和之光》(右)

图片

张杉 何玲《盛世华彩》(左)

高力《韵致》(右)

图片

邱印萱《鸣沙山月牙泉掌心文房组》

杨元元《时空与心灵》(右)

图片

杨振鹏《浮生万象》(左)

张红戈 张畅《常·盛敦煌》(右)

敦煌艺术是中国文脉,而且还是一种具有“国际性”的中国文脉。对于这个问题,常书鸿先生早有认知,他给周恩来总理介绍隋唐时期壁画时说:壁画在题材内容和表现形式上有了很大的发展,“……传来了除印度之外,希腊、罗马、拜占庭及伊朗的艺术因素……。”那是1951年4月7日下午四时,周恩来登上故宫午门城楼专门来看《敦煌文物展览》的时候。三十年前的常书鸿先生就在《致礼莫高窟》的文中写道:“敦煌艺术是中华民族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伟大的艺术宝库,也是全世界人民的宝贵艺术财富。……既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艺术的结晶,又是在充分吸收和融合了外来民族文化艺术基础上不断创造的结果”。

这些话在今天听上去很熟悉,熟悉的可以倒背如流。但“此言有真意”,实际上包含着一种深刻的学术判断。尤其在今天,中国的进步,世界的变化,给我们越来越多的启示:敦煌石窟是宝库中的宝库,艺术中的艺术,文化中的文化,且具通行世界的国际化语言。敦煌——过去在中国,未来在世界!

所谓未来就在当下,所谓中国就是世界。因为中国正以现代的姿态告别古代,走向世界。新的发展,新的变化,新的需求使中国人民也对自己的生活也有了更新更美的期许。

图片

翁宜汐《敦煌盛乐》(左)

黑面设计事务所《敦煌佛手台灯》(右)

图片

卢君《叠》(左)

圆角分文化传播(北京)有限公司《敦煌香氛设计》(右)

图片

魏荣荣《现芙蓉》(左)

张姝钰《九色鹿》(右)

图片

杭州仲山文化科技有限公司《莫高窟奇遇记》(左)

欢堡(北京)文化咨询有限责任公司

《释迦摩尼八相成道图》(右)

“常沙娜设计奖希望可以吸引更多设计人才关注敦煌文化艺术,并且真正地了解敦煌图案的魅力与智慧,通过对图案的研究,了解古典图案蕴含的意义,产生新的创意火光,创造出符合现代社会美学的生活用品。”常沙娜设计奖组织委员会主任纪华磊说。“常沙娜先生把我们看不懂的莫高窟密码一样一样地分析出来。比如佛身上穿的、戴的,壁画中展示古人使用的器皿、桌布、桌几等元素,其实都可以运用到当代设计,千年莫高窟一点都不老,它十分接地气。”常沙娜设计奖获奖作品展策展人黄炫梓说。

该展区还展示了刚刚在北京展出的“遇见敦煌”光影艺术展,这个属于敦煌的第一件光影艺术作品由中创文旅集团作为主创,以常沙娜先生七十多年来的图案研究成果作为基础,东京艺术大学特聘教授、资深纪录片导演井上隆史担任此项目的学术顾问,华人音乐家刘宏军担任音乐顾问,是一种新的实验与实践,是新艺术创作,也是当代实验。

图片

陶柯辛《阅·敦煌》(左)

李颖《千画敦煌》(右)

图片

田文溥《洛神故事敦煌数字化演绎》(左)

张婧 邹广雯 张光正 岳安达 梁世博《鹿遇》(右)

图片

胡晓雯《天虫》(左)

郑文洁《敦煌字母表》(右)

图片

刘洪畅《耕读传家》(左)

刘钊工作室《Noto西夏宋体再设计及应用》(右)

图片

胡新慧 李欣蔚 白新蕾《敦煌·时令说》(左)

   黄瑞君 霍安《普·渡众生》(右)

图片

杨玥琳《踏花行》(左)

储之源 杨耀耀《青狮踏云》(右)

图片

马亮《出神入画》(左)

许嘉月《云阙·敦煌》(右)

图片

顾意全 高进《飞天梵音》(左)

纺大染语工作室《百花令》(右)

图片

晏顺子《盛影流光》(左)

杨杰《敦煌河西走廊美术馆》(右)

图片

袁婉赫 刘姝含《跨千年 话飞天》(左)

李巧敏《华盖流芳》(右)

图片

潘虎包装设计实验室《敦煌联名款年货礼盒》(左)

阎雪《悦品敦煌》(右)

图片

路宽 牛佳《敦煌系列成衣》(左)

刘瑞 季慕秋《丝路》(右)

特别荣誉奖

为鼓励孩子了解敦煌艺术与中国文化之美,常沙娜设计奖设立“特别荣誉奖”,由家长协助孩子在大赛期间阅读敦煌故事,并将故事综合个人体验绘画下来。。

图片

宋怡萱《敦煌故事之九色鹿》(左)

黄禹森《敦煌之窗 乐美识善》(右)

图片
图片
科技与艺术的多维应用,“新媒体艺术”改变过去的观展惯性,它擅长去创造一种故事情境,让观众自发的参与进来。沉浸式的互动展览,即刻带来大众认同感。这样的作品表现美丽、灵动、舒适,给观赏者带来视觉、听觉上的冲击。视听者在充满着光影、音符、乐趣的空间,极致的沉浸感,拉近作品与观赏者的距离,让观赏者将自身转换为作品的一部分,将周围的人转换为作品的一部分,多数人认同这样的盛宴。这样的科技艺术表现手法,颠覆过去我们对科技的认知与对艺术创作改变的尝试。常沙娜认为“艺术与科技”结合是时代发展的趋势,艺术与科技互相成全、美美与共,可以快速地让更多人了解丰富的文化。基于这个基础,我们对古典的敦煌重新做了诠释,让21世纪新的技术与敦煌莫高窟内容产生交会。“遇见敦煌”光影艺术成为中国科技故事的开始,或许这个实验结果并不是最好的,但把握在基础的美术理论之下,“文物”在光束中重新点亮,让不可移动的敦煌石窟文化和敦煌艺术走向世界,走进普通民众的生活。那么这个实验的结果是好的,因为,我们用时尚潮流的方式吸引更多年轻群体的关注,在全沉浸光影中“遇见”敦煌,赋予文化遗产新的生命力。

 

 

相关:

2021年常沙娜设计奖大赛终评入选名单

2021年常沙娜设计奖大赛

关注 关注
关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