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信息艺术设计系研究生课程《新媒体艺术创作》教学成果展示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信息艺术设计系副教授王之纲指导的清华大学校级精品课程研究生)《新媒体艺术创作》,在同学们精彩的作业汇报中拉下帷幕。来自设计学、新闻学、信息学等跨学科背景的同学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清华跨学科的综合实力。作业报告中呈现的精彩创意、审美能力、新媒体技术水平,执行能力以及作品中温暖的人文情怀令人记忆深刻。在分享同学们的作品前,让我们先回顾一下这八周的精彩课程。

新媒体艺术创作课程旨在让学生广泛了解当代艺术和设计中使用数字技术的创作及其对当代媒体的社会和开放文化的影响。王之纲老师通过空间叙事身体三个方向,分析和研究从上个世纪先锋艺术到当下数字媒体艺术非常大的范畴内的作品,使同学们了解到艺术、科技、社会之间互动关系,理解新媒体艺术的当代社会意义。
“新媒体艺术”一词,指的是一个非常广泛的艺术门类,他们有一个共同的中心点,就是使用新的数字技术。在课程中同学们进入新媒体实验室,实际体验VR和空间采集系统的制作过程。课程中要求学生掌握必要的影像技术、电子控制以及视觉装置艺术的创作方法,分组进行主题艺术创作,使同学们在实操过程中理解当代艺术及设计,了解数字层面的技术内涵。本课程要求各小组在作品创作过程中必须经历完整的设计过程,禁止对任何作品简单的风格模仿和技术迁移。这个过程可以理解为设计信息传达的过程,既要保证创作者的主体性,同时也要兼顾观众的体验和感受。创作过程包括创作动机、资料整理、媒介选择、语言转换、技术逻辑,艺术表现等环节,这些环节不是线性排列,而是相互嵌入,相互影响,最终迭代至作品完成。这个过程历经了团员之间的分歧、分工、协作的过程,对每位同学都是一次有价值的尝试。

王之纲老师还邀请业界资深人士为同学们分享一线的实践经验。

当代艺术家曹斐老师为同学们分享有关

影像、屏幕、虚拟现实与艺术的当代互动。

新媒体艺术家郭瑞文为同学带来

利用算法进行创作的别样思路与方法。

资深新媒体人孙博涵为同学们讲述了

NFT的最新动向。

rct AI公司CEO陈雨恒为大家揭开

“元宇宙”的神秘面纱。

在如此丰厚的知识滋养中,同学们结合自身专业,得以迅速成长,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部分同学的作品,欣赏同学们丰硕的成果吧!

《正在进入会议》
教师点评  | 《正在进入会议》是个戏剧感十足的作品,借用我们日常生活中现在频繁使用的线上教学(会议)场景,将身体的媒介化属性展现得非常有趣且意味深长。

组员  |

李嘉翔  美术学院工业设计系

纪浩然  美术学院视觉传达(科普)

徐海晴  美术学院信息艺术设计系

张    兴  美术学院信息艺术设计系

作品阐述  |

互联网畅销书《失控》的作者凯文·凯利,他在书中预言了今后30年世界科技这个新物种的十二个最重要不断变迁的趋势变化,他指出其中一个重要的必然趋势就是——屏读。

屏幕成为了我们身上的新面孔。每个人似乎都有权力选择和世界相处的方式,此时,利用这张面孔,可以有一个新头像、新昵称。展示着与现实无关的状态与形象。令人无奈的是,喧哗的众生,每个人都在顶着这个屏幕,永不关机。
该课题以线上课堂为切入点,旨在探讨现实的人与虚拟屏幕之间的关系,我们的生活似乎被屏幕包围,总觉得机会更多了,而思考变浅了,处于随时被干扰,不断模糊“在线”与“离线”的状态。
设备们只会机械的回答“收到!”
在老师授课的同时刷着视频
在老师授课的同时刷着视频
设备们注视着老师
偶尔有出状况的同学
《洄忆》——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教师点评  |  《洄忆》这个作品巧妙地融合了行为、装置、影像等多种艺术表现手段,以点亮的方式唤醒令人伤痛的历史记忆,激发深度的情感共鸣和社会反思。

组员  |

相宸卓  美术学院信息艺术设计系交叉学科

吴若兰  美术学院信息艺术设计系交叉学科

李霄晗  美术学院信息艺术设计系交叉学科

池紫薇  美术学院环境艺术设计系

单    金  美术学院工艺美术系(金属艺术)

作品阐述  |

作品构思阶段恰逢国家公祭日,我们便将主题定位在了对慰安妇历史的记忆这一切入点上。

作品以水送情,以舟寄思,以烛衔意,由观者将点亮烛火的小舟送入水中,借助水流的推送倾诉对“慰安妇”群体的关怀,同时利用内置的光敏元件触发水中的小舟渐次点亮,强调并扩大观者作为个体主动回忆的力量。被点亮的小舟将会承载一段“慰安妇”的回忆,作品选取慰安妇自述的话语构筑回忆,用鲜活的生命故事溯洄历史,用个体回忆的力量打开记忆黑洞。

而当观者远离,烛火熄灭,这段记忆将会被封存,这段属于“慰安妇”的民族记忆因她们曾遭受的生命苦难而存在,因个体的感性追思与理性反思而存在。
《门》The Doors
教师点评  |  《门》通过镜面和屏幕构建了两个并置的影像空间,通过门的装置形态映射了当代人生活方式从“物质”到“信息”的转变,以及对个人隐私意识的变化。

组员  |

李浩洋   美术学院GIX设计学

任   露   环境学院

吕可欣  美术学院信息艺术设计系

金敏枝  美术学院信息艺术设计系

刘子睿  美术学院信息艺术设计系

作品阐述  |

创意来源:在⽹络还未普及的年代,⽣活朴素简单,邻里之间的门甚至很少上锁。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钢筋水泥的森林不断扩张,人们走入信息时代,社交也变成了⽹络⼀线牵,相逢即是缘;在移动互联⽹社会上,每个⼈的⾏为⽅式、⾏为特点、个⼈信息等,似乎都毫⽆保护的暴露在⽹络的公共场合中,仿佛家⻔⽆法关上⼀样。

装置设计:为了表现50年前后不同的⻔共同点和不同点,我们设计了⼀款装置,通过两个相互重叠的空间将同⼀个空间内不同年代的“门”的元素叠加在一起,表现“门内的个人生活”。装置呈立方体,所构建的立方体空间被⼀面45度放置的双面镜分割成两个三棱柱的空间,分别通过镜⾯构建出另⼀个三棱柱空间,从而实现在同⼀立方体的不同方向中看到两个年代的影像镜像空间。整个装置运用三维建模和3D打印技术制作,并且将老胡同的门进行了做旧体现真实感和代入性。
影像制作:旧时光门内的影像来自于北京老胡同里的实地拍摄,实拍加以广播剧配音片段,更具有生活感;两扇门的内容衔接是以“胡同门 → 老小区门 → 现代家门 → 手机屏幕“为时间线的定格影像,而现在的门对应的是以手机屏幕为背景的动画,每个app都是一扇可以打开的门,主角在其中流连忘返,最后却发现自己无法离开手机的掌控。
作品效果  |
《身体剧场》 Body Theater
教师点评  |  《身体剧场》利用体感与视听互动技术激发体验者调动身体进行艺术创作的潜能,体验者与不断迭代演进的系统共同构成一个具有沉浸感的即兴表演空间。

组员  |邱艺芸  美术学院GIX-设计学

于   洋  美术学院信息艺术设计系

王   可  全球创新学院

黄语琦  美术学院GIX-设计学

黄   哲  美术学院信息艺术设计系

作品阐述  |

期望效果:在身体剧场里,体验者既是观众,也是表演者。期望通过剧场身体剧场Body theater重拾身体的律动,用一场身体的演出与自己对话。通过生成视觉与听觉刺激,在实时的人体的动作与音乐和影像之间建立联系和映射,达到同步与放大的效果。

作品的初衷:在充斥着屏幕的时代,身体作为主角正在逐渐缺失,身体本身和与身体的交互都被忽视。而身体在有机体的认知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人的认知是被身体及其活动方式塑造出来的。
技术路线:在身体剧场里,使用Ableton制作音乐库给用户进行音乐刺激的选择,体验者根据所选音乐进行舞蹈。体验者舞动时,Kinect将捕捉用户的身体骨骼信息以及其它深度信息并传入Visual Studio进行归类,之后传给Max msp/jit生成声音和视觉的效果。体验者的动作与实时生成的音乐和影像,相互叠加、彼此对话。
期望效果:在身体剧场里,体验者既是观众,也是表演者。期望通过剧场中的体验破除身体单一的观众性,增加体验者的参与感、沉浸感、主导感,让每个人都有机会用自己的身体创作音乐、影像,与自己的灵魂进行互动。
《疯狂的拳拳》
教师点评 | 《疯狂的拳拳》以幽默的方式释放体验者的压力,用身体语言来对不合理的要求“ Say No”!

组员  |

於   汀  美术学院信息艺术设计系  交叉学科

李理嘉  美术学院信息艺术设计系  交叉学科

师佳源  美术学院信息艺术设计系  交叉学科

刘   畅  美术学院信息艺术设计系  交叉学科

作品阐述  |

在现实生活中,你是否也曾面临过许多合理或者貌似合理的“要求”?是否也曾因为它们而积累了难以排解的压力与负面情绪,最终在不断忍让中失去了对真正的不合理要求 “Say No”的权利?

 “疯狂的拳拳”是一款交互式拳击沙包解压装置,为用户提供了畅快淋漓击碎压力、勇敢 “Say NO”的机会。用户可以通过语音或键盘输入自己的希望拒绝的命令、负面情绪或压力来源,例如“996”  “今晚留下来加班”  “还不快回家结婚”  等,这些文字将构建为屏幕上待锤击的字墙。当用户锤击沙包实体后,屏幕上的字墙中对应位置将呈现出击打碎裂、实时崩塌的视觉效果;当字墙完全被击碎后,屏幕上将出现“NO”的动画效果,最终达成通过用户的交互式拳击击碎烦恼与压力、实现解压的目的,也为用户赋予 “Say NO”的权利。
NO的视觉效果图
形成NO的视觉效果动图
击打沙包
吴泉或许并不是某一个人,而是一群人的代表。“拳”力以赴,表达“Say NO”的权利!
《#》
老师点评 |《#》这个作品反思社交过程中标签化倾向所产生的认知误差,“标签”尽管可以形成个人或群体的快速画像,但同时建立了一个认知屏障,阻碍进一步深度交流的可能性。

组员  |

赵晨阳  美术学院信息艺术设计系

王依晨  美术学院信息艺术设计系  交叉学科

李亮廷  美术学院信息艺术设计系  交叉学科

刁   雪  美术学院绘画系

作品阐述  |

"#"在网络世界中,是标签和话题的意思。此作品从社会日渐“标签化”的现象出发,揭示“标签”与人类个体与群体的关系及影响,企图寻求个体在标签世界的话语空间。标签是一个矛盾体,中性词,它既是我们快速认知事物的一种途径,一种外在象征,也是一种压力和无形的束缚。别人会给“我”定标签,“我”也会给“我”定标签。但“标签”往往也暗含着偏见和刻板印象。

在作品中,我们通过各网络平台收集现代社会中广泛出现的标签,将标签进行统一视觉设计,基于TouchDesigner开发平台,运用动态识别技术,设备能够捕捉多人的骨骼节点数据和人体影像,结合所设计的标签效果进行实时的3D渲染,再把合成的影像通过工程投影仪映射到实体空间当中,最终实现双人的交互影像艺术。
世界虽不存在一个完全去标签化的乌托邦,而人太容易被标签所左右,不敢去做喜欢的事情,不敢去坚持自己的选择。而作品意不在反对贴标签,而是反对单一,肤浅的眼光定义他人。愿看到此作品的所有人都能勇敢撕去刻板标签,勇敢爱你所爱,同时也能以一种平和友善的心去了解身边人。

同学们的话 |

创作过程中不断地深入迭代,经历了许多坎坷,

得到了许多老师同学的建议,收获良多。

每位同学都将任务尽力完成到了最好,扎根文化内涵,精准把握住了硬件与造型,成就了如今完整的作品。

————学生  相宸卓

王老师从理论到实践的指导,让我重新构建了对新媒体艺术的理解,

让我能在项目中有方法地去平衡信息艺术化和落地可行性。

————学生  邱艺芸

王老师以系统全面的理论框架与鲜活生动的案例向我们展示了新媒体艺术的无限可能与魅力,

而小组项目的环节让我们能够与不同学科背景的同学各扬所长、通力合作,在实践中创作出兼具技术与艺术特质的新媒体作品。

————学生 於   汀

此次课程中大家的“热情”深深鼓舞了我。
从王之纲老师的辛勤耕耘到各位同学旺盛的学习欲望,

令我深刻理解了“见贤思齐”的深刻意义,

这种高要求将会一直鼓舞着我继续学习。

                                 ————学生 朱笑尘

首先,作品结合时代性。听到曹婓老师的创作理念阐述,让我看到在一件优秀作品里,艺术家能敏感地觉察到时代的状态,然后表达出来。

其次,学会做自己感同身受的作品。

很多时候会希望老师给一个“标准答案”,但事实上艺术并非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我们小组决定要做“感同身受”的作品——正在进入会议。我们希望一件作品能让真正的“表达感同身受”,并让引发了观众的触动,产生共鸣。

                                     ————学生 李嘉翔

探索科技与艺术实际上也是在探索我们人类自身。王老师从多维度交叉的层面向我们讲授并诠释了科技与艺术的深度融合,不论是从概念生成,作品制作,还是成员协作,

都让我深切体会到新媒体艺术的学科纵深感与的参与感,尤其是与来自不同专业背景的小伙伴的思想碰撞,是我最大的收获。

 ————学生 赵晨阳

新媒体艺术创作课程为期八周,有如此高的完成度与王之纲老师利用一切碎片时间与同学们讨论方案有很大关系,王之纲老师被同学们团团围住讨论方案的场景是课程中的常态,这种共同努力在作品中得到了直观的体现。
通过这次学习的经历,同学们对新媒体的艺术方式、理论概念、技术方法、行业情况都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对创作新媒体艺术也有了一定经验和理解,为今后的专业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资料提供 | 王之纲 信息艺术设计系副教授


关注 关注
关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