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2022届环境设计毕业展——景观方向

Design

专业介绍
       浙江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环境设计系是在 1986 年开设的艺术设计专业的基础上,于 1998 年成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 ( 方向 ),于 2004 年成立环境艺术设计系,于 2012 年正式成为环境设计专业,并更名为环境设计系。艺术设计 ( 环境艺术设计 ) 专业于 2008 年被列为教育部第一类国家特色专业 ( 方向 ) 建设点,是浙江省省重点专业, 2013 年列为浙江省优势专业建设点,2021 年被列为“浙江省一流专业建设点”,2022年被列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目前拥有一支具有合理的职称结构、学缘结构、年龄结构的高素质师资队伍。现有专业教师 19 人,实验员 1 人。其中教授 4 人,副教授 4 人,讲师 12 人。硕士生导师 6 名。现有本科生 240 余人,在读硕士研究生 60 余人。环境设计专业在“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引领下,以国家宏观发展战略为指导,紧密结合地方经济发展和产业热点的需求,以“立足专业建设、面向社会发展、拓展行业合作、引领学科前沿、培养创新人才”为发展理念和办学定位,立足“艺工结合、政产学研用结合”办学模式,重点推进“设计创新与设计实践紧密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确立走向艺术、科学与伦理相结合的层次更高、内涵更深广的专业定位。着力创建一个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多学科专业交叉融合、具有地方区域经济特色的环境设计人才培养基地,打造一个优势明显、省内一流国内领先、在设计领域有较高知名度的特色专业,成为浙江省设计艺术教育服务于地方经济产业的典范和设计创新研究推广基地。

环境设计专业注重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与产业需求的,具有先进的专业设计理念和扎实的专业技能,良好的文化、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较强的文献检索能力、设计表达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具有系统整体的大环境设计观、创新创业意识、现代化意识和专业适应性强的高素质复合型应用性设计人才。能胜任城乡景观、风景园林、建筑室内等微观环境及相关衍生领域的设计实践和管理教育等方面的工作。

#1 《绿脉·永续——杭州吉鸿未来社区低碳概念设计》

作者/ 孙康

作者/ 王艺霖

作者/ 谭世杰

指导老师/高宁
作品介绍

      本次的项目为吉鸿未来社区的低碳概念设计,设计以未来社区三化九场景为理念指导,低碳场景为设计的主要目标进行。

      通过前期文献调研、实地考察、人群采访,再道中期的概念确定、方案推导、平面推敲,再到后期的设计实施、版面模型视频的制作,以此来完成对吉鸿老旧社区的低碳概念设计,并紧扣“绿脉·永续”这一主题,来达到设计的目的。

      本次的设计研究重点在于未来社区低碳场景的深入探索与设计实践,在研究的过程中积累关于这方面的一定知识。同时设计时也参考了大量国内外的优秀实践案例,对其有一定程度的剖析与发展,再设计以及版面中能够有所体现 希望能够在接下来的学习研究中更深入其中,总结出一套其实可行的未来社区低碳发展以建设模式。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2 《探寻·碳循——低碳背景下的未来社区概念设计》

作者/ 纪菲璇

作者/ 乐建源

作者/ 杨澜

指导老师/ 高宁
作品介绍

       城市土地饱和、生态危机重重、未来社区兴起、“双碳目标”确立。在这变幻莫测的城市发展中,城市区块链该如何适应快节奏的城市变化呢?为此本次设计针对萧山盈二社区进行升级改造,以“探寻——碳循”作为设计的出发点。旨在城市化发展的大背景下,探寻与发现:利用现代技术,整合工艺、建筑、农废等城市社区“垃圾”以及可再生的新能源,探索出未来低碳社区发展新模式。建设“高生活、高品质、低能耗、零碳排放、再生资源”的未来社区。以盈二社区作为当下城市化进程中的新兴社区与其他老旧待更新的小区的范本,寻找普遍问题,进行共同解决。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3 《唤醒——湖州奥体中心湿地生态公园》

作者/ 彭佳俊

作者/ 吴易畅

作者/ 章思瑜

指导老师/ 吉立峰
作品介绍

      设计合理利用场地多元丰富发自然资源、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2022年亚运会对场地带来的机遇,旨在利用生态修复的手段改造现有场地,为解决场地现有的生态、生产、生活三个角度的问题出发,提出调整区域生态的湿地生态型公园、催化区域发展的旅游触媒型公园、满足居民需求的文化生活型公园的设计目标,从而提出唤醒的主题。场地唤醒的设计理念划分,左右两块主场地,左边偏生态,右边靠近体育场馆,功能上更丰富,硬质道路更多。左右产生一种对比,让游客在由右到左的游览顺序中产生一种被唤醒的感觉,是人类本身的亲生命性和历史文化记忆的双重唤醒。并针对场地修复后的使用空间营造、场地设施生长、人群交往重塑等角度提出设计策略,增加设计的可行性,使场地可以通过设计逐步的解决水体生态问题、文化缺失问题、发展落后、社交不便、空间浪费、设施落后等问题。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4 《合·和——2022年杭州亚运会湖州分会场滨水空间景观设计》

作者/ 班旭阳

作者/ 张秋霞

作者/ 赵家龙

指导老师/ 吉立峰
作品介绍

      此次毕业设计围绕2022年杭州亚运会湖州分会场滨水景观空间的设计来展开。

      水是生命的源泉。滨水景观改变并影响着城市整体的发展,同时为城市注入新的生命活力。设计选题正适2022年杭州亚运会的背景,如何积极利用这一契机,将该滨水空间的社会效果最大化利用,达到可持续发展,是本次毕业设计的重点。其次考虑后疫情时代背景下,人们身心皆受影响,如何高效利用场地优势,并结合基地旁边的奥体中心,是人们在这里达到身心恢复的目的,这也是一大难点。

      通过完善人与自然之间的生态关系,营建一种人、水、地三者和谐共生的滨水空间。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5 《谁动了我的调色盘》

作者/ 胡榕

作者/ 许雨菲

指导老师/ 吉立峰
作品介绍

       设计的概念源于彩色调色盘,从名为《彩虹国度》的儿童读物中得到灵感。《彩虹国度》是艾伦·贝克尔创作的《不可思议的旅程》三部曲中的第二部,小女孩和小伙伴集齐神奇的彩色画笔,在天空中用调色盘描绘出绚丽的彩虹,拯救了被黑暗占领的城堡。

       大自然仿佛是被打翻的调色盘,调色盘中的颜色从大自然中汲取灵感,赋予场地大自然的味道,增进儿童与自然的关系。同时我们想把通过引入大胆的七彩色,突破常规黑白灰色调的束缚,为场地增添一抹亮色,带来感官的喜悦,提升城市空间的活力,同时可以激发孩子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调色盘象征着美好,正如孩子一样,天真烂漫,我们希望以调色板为主题设计儿童游戏空间,赋予场地特殊意义,给孩子们像调色盘一样美好的回忆,同时也希望大人们生活过的再忙,也不要错过美好和希望。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6 《西溪十二时辰》

作者/ 朱怀玉

作者/ 甘翔宇

作者/ 许能

指导老师/ 刘丹
作品介绍

      文化旅游更注重消费者的参与和感受,是典型的服务型消费,在文旅模式僵硬化、模式化的国内市场,体验感和沉浸式已经成为现在文旅项目成功的共识。我们的目标项目是西溪湿地洪园,原有项目本身是一个已经较为完善的文旅项目景观,我们想在原有的场地基础上重新设计创造一个真正的沉浸式的景观,不是僵硬化、模式化的文旅项目,我们的沉浸式景观,是一个多维的复合式沉浸式体验中心,实现商业价值的同时,也有着对地域的的文化价值、对游人的情绪价值以及自我价值。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7 《电影叙事性海岛景观——岛生映画》

作者姓名/ 邹润政 邢江龙 孔甲俊指导老师/ 姚钰

作品介绍

     设计通过对电影叙事性景观手法理论研究的整理,在景观设计中主观带入电影的角度,模仿电影的剧本撰写构建超现实场景,再提炼电影叙事结构和视听语言转译到景观设计语汇上,结合岛上现有的场地特征和场地氛围以此营造岛上的景观和建筑设计。

      电影主题“岛生映画——岛生如影,静静映于宁海之上”岛作为导演之后,将自己作为虚构世界搭建的背景,讲述的是“他”带领“我”,在岛上各个地方参观以及遇到一系列超现实的事件,在这个过程中,“我”渐渐成为了“他”的故事。在撰写的电影脚本中,出现了“我”与“他”两个主人公形象,“我”代表的是自海上而来的“我们”,即到访的游客,“他”表象的是岛本身的拟人形象,而实际指代的其实是一种始终保持本我的一种精神形象。拉片中的“我”在“他”的带领游览过后,最终也蜕变为与“他”一同的形象,暗喻电影的核心为来到岛上,寻找自我的主题。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8 《宋韵回望,风雅寻续——杭州玉皇山景观提升设计》

作者/ 陈俊彦

作者/ 於诗琪

作者/ 邱洁云

指导老师/ 李涛
作品介绍

      此次对玉皇山的文化景观空间改造主要以宋韵文化为线索,十二时辰为时间主线,通过追溯南宋时期文人雅士的一天活动时间,归纳总结日常雅事并对应到各个场地,通过现代数字媒体技术并结合当下人们热衷的生活方式进行再演绎,并实现各个场地之间的和谐融合和整个场地的统一性,在满足当下人们对玉皇山景观空间功能的需求的同时以高度的文化自信追摹流淌千年仍熠熠生辉的“风雅宋”。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9 《太虚镜》

作者/ 蔡念贤

作者/ 李静怡

指导老师/ 李涛
作品介绍

      太虚镜,所谓太虚是道家文化中真实世界的本源;镜则是真实世界的虚拟影像。太虚境的设计旨在将营造日落跌进迢迢星野的景象,汇世间万物于此,游一山而览天下。玉皇山上的传统的文化景观的设计千篇一律,对新一代年轻人的吸引与号召力越来越少,太虚境运用虚拟现实技术,打破传统文化景观的局限,探索技术与艺术景观之间的文化内浦以及形式的创新性。注重数字化技术在玉皇山文化景观中的运用以及对现有景观中传统文化内涵的传承与发展。文化方面,提升道教文化国内外影响力;生态方面,强化生态系统,促进人与自然其生;可持续发展上,严格保护、合理开发、永续利用。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10 《尘肺社区》

作者/ 陈亭霏

作者/ 李诗雨

指导老师/ 李学
作品介绍

建立一个新型尘肺疗愈社区。大多尘肺病病人家庭经济条件差,为了解决他们的困境,本项目设计出了一个产业发展和社区疗愈相结合的尘肺社区。社区以产业发展和疗愈相结合的模式,以尘肺病的康复疗养为目标,根据解析尘肺病治疗药物中的中药成分,找到相关的中药材。社区以中药材产业作为特色产业发展,为社区居民提供工作岗位,创造经济效益。

     社区在满足产业经济发展产生经济效益的同时,社区的景观和建筑都将以尘肺病人的需求建造,使得尘肺病人在满足生产生活的同时也可以实现康复疗养的需求。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11 《杳然黄鹄归—鸦鹊村文化礼堂设计》

作者/ 陈荣强

作者/ 魏卓文

作者/ 杨乐怡

指导老师/ 李学
作品介绍

      我们此次的毕设选题是对浙北乡村—鸦鹊村,进行文化礼堂的设计。我们从其村落名称由来,村口榉树能够形成“春来鹊,冬来鸦”的景象为切入点。通过设计使鸦鹊村不但能够吸引鸦鹊,也能吸引离乡的人们归乡,形成杳然黄鹄归的景象。在设计中,我们的功能按照两堂五廊的标准设计。

      在礼堂的设计中,着重将其打造为一个灵活、开放、多元的空间。能够承载会议、宴席、展演等功能。其次 在学堂的设计上,希望将此空间塑造为村内老人学习新科技的媒介同时也是未来创客的孵化基地。面向村落的入口设计上,透过开放的廊道能够直达中心的庭院空间,此处也将塑造为公共活动的主要场所。穿过南面的养老空间,来到其与文体空间的连接处,此处半开放的内廷空间将被打造为村内盘扣文化新的承载体.而在接待处的二楼,村内惯用的阳台式样,也被作为绝佳的观景休闲空间使用,使传统的样式获得了新生。

      最后,我们期待在此处“朝看水东流,暮看日西坠”,恢复往日鸡犬桑麻的黄鹄归景象。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关注 关注
关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