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2022届本科毕业展⑤

本期责任导师
强勇教授、韩涛教授、何君教授

表里:气息的追寻》 作者:史儒

导师组:强勇、李玉峰、王捷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皮肤包裹着人,就像人类心底里蕴藏着的情感与情绪,我想通过表层皮肤的气味去触及里层的情绪。我将气味贴合到人的身上,而服装就像自我内里的表述,是情绪具象化的自我表达的铠甲。我将虚拟的服装与具象的服装结合,期望可以把自我探寻过程中的崎岖与经历化为舞蹈、挣扎与释放。

导师评语
将嗅觉与偏重视觉、触觉的服饰设计联系在一起展开毕业设计,是史儒同学在本科学习尾声阶段的一次尝试。她以自己对生活的个人感受为出发点,将设计与人的生理、心理的变化做一个内在的联结。从造型、材料、色彩、配乐、光线的确定,到制作、脚本、拍摄、剪辑,以及书籍排版等诸多环节的最终完成,她投入了很大的精力。疫情的起伏不定也为她的毕业创作带来诸多不便,但她都逐一克服,这样的一段经历体验,我想又会成为她在未来设计的新素材!

——强勇教授

SELF-LOVE》  作者:孙伊宁

导师组:强勇、李宁、刘治治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该系列服装通过黑白两种颜色的结合形成相对鲜明的视觉冲击,将婚纱和西服元素同时呈现在同一套服装中,表达了女性可以拥有独立的个性和多重身份,同时可以基于社会和家庭演绎出更多作为独立个体的可能性。
导师评语
孙伊宁同学基于家庭和社会的背景下,将婚纱与西服元素相结合,试图表达女性的独立个性与多重身份间的关系思考。通过创作想法与造型、材料的结合,基本表达出对《SELF LOVE》所要传达出的创作初衷。

——强勇教授

这根掸子来自地球》 作者:赵一泽

导师组:强勇、王子源、孙子唯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以鸡毛掸子这一生活物件为创作起点展开想象,创作分为七个章节对应七个装置,每一章节所对应的主题是:《第一章:看上去很美》- 感情;《第二章:狗十三》- 规训;《第三章:一地鸡毛》- 理想与琐事;《第四章:七道门》- 自省与克制;《第五章:可爱的洪水猛兽》- 形式主义;《第六章:过把瘾就死》- 白日梦想家;《第七章:新兵连》- 集体主义。

导师评语
赵一泽通过自己的成长体验、记忆及对周围生活的观察,选择在日常生活中不起眼的掸子为题,展开他的本科毕业设计。他本人在整个创作的过程中,以极其认真的态度,结合论文写作,参看大量文献,不断推敲作品的内涵与形式,试图将来源于民生设计的创作初衷与艺术观念、设计思路有机地结合并恰当地呈现出来。在辅导的过程中,能体会到他通过毕业创作所取得的进步!希望他保持这种专业的良好状态,持续努力!

——强勇教授

《动物园》 作者:崔译丹

导师组:韩涛、林彤、靳军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在当今网络中,拟人化的宠物往往能得到广泛传播,但那些宠物已经不再是动物,只是人类的单纯投射。作品从这样时代问题出发,将动物与摄影器材相结合,试图创造出后人类语境下的赛博格动物。作品视频分为三个篇章,分别讲述了动物与人从被看到互看再到看的过程,希望能借此引发人们对于人类中心主义的反思。
导师评语
崔译丹同学的作品从非人类中心主义的角度出发,针对目前宠物被过度拟人化这一现象,通过动画的形式探讨人类与动物互相“看”的不同状态。作品以重构动物的方式创造出赛博格化的动物,并将它们置入日常生活场景,以拟人化的方式呈现了可旁观人类自己面貌的概括再现,引发人们对于人类中心的思考与对自身的反思。

——韩涛教授

渡|桥》 作者:李杨

导师组:韩涛、张文超、靳军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机制的快速运行塑造和规范着社会生活,形成一种无形的城市秩序,从特定城市的社会风景叙事铺开故事,寻找抽象的,扰乱常态的“逃逸线”,展开通过渡桥而逃离城市机制与规训日常的想象,最终又把想象禁锢在城市无休止的工程建设模型中,逃逸没有结束,渡桥没有终点。
导师评语
李杨同学的毕业作品通过对城市状态的观察,从特定城市的社会风景叙事铺开故事,借由超现实与虚拟建模的手法,从中寻找能够脱离规训生活的抽象部分,并结合自身专业寻找新的更适合自己的表达方式。以虚拟想象的载体尝试传达现实性的想法,揭示了在无形的城市秩序下,我们仍然在寻找一种精神逃逸的可能。

——韩涛教授

《信号》 作者:任莹月

导师组:韩涛、石韵媛、薛天宠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信号,发射和接收。声音,可以归结为一种听觉电信号。通过这种信号,我们传递大量信息,同时接受着大量信息。但当声音不再被接收,连接是否会断开,信号是否会减弱直至消逝。《信号》基于父亲失聪的左耳制作模型,作品意在为听力障碍者包括父亲和社会建立起桥梁,进而引起社会关怀和重视的观念艺术。
导师评语
《信号》以声音作为主题,针对听力障碍和社会信息资源不公,通过联合听力障碍者发声制作声音影像以及制作模型并拍摄,借由了观念艺术的思路,探讨了听觉与社会观念的认知偏差以及二次听障的概念引入,并在这个基础上研究了3个不同的维度的工作:社会制度与听障,个人与模型,听障与声音。最终得出了二次听障的危害性远超于听觉本身。当声音作为媒介时,个人与声音间的连接被无限放大,进而希望引起社会关怀和帮助。

——韩涛教授

《非等价交换》 作者:邓益如

导师组:韩涛、费俊、王黎明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数字时代下,个体对隐私安全的担忧与对科技便利的需求使隐私悖论现象复杂化,用户与国家、市场,顾虑与需求的不平等形成了隐私的非等价交换。我将隐私悖论的表现分为捕、诱和惑三个章节。“捕”象征监控、管制等无法反抗的、强制性的,国家对个体的信息捕获行为;“诱”代表数字时代中,市场所带给个体的服务和商业行为。个体在担忧隐私安全的同时,又难以割舍当下的科技便利;“惑”一方面象征个体在对隐私的态度和行为中的困惑境地,另一方面指社交平台普遍、鼓励分享氛围的时代中,个体出于追求自我表露欲望,却无形中迷惑自己陷入全景监狱的状态。

导师评语
数字时代下,我们何尝不在金字塔中,在欲求与保障之间抉择?邓益如的创作以当下的社会现状出发,以用户的角度叙述,结合时代特征与技术,通过影像探讨当下的隐私悖论现象。分国家、市场及个体三个维度工作,最终呈现出侧重于精神和意识层面的实验性影像作品,揭示个体与社会非平等的碰撞,态度与行为的冲突,并在此基础上尝试专业艺术语言的重组与创新。

——韩涛教授

《元界面》 作者:陈琪心

导师组:何君、宋协伟、王黎明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你看着界面中映射的自己,活在当下,体验未知。元界面是界面的一次归档,创作并收录了从0101——0202的102种体验,通过视觉与触觉两个角度切入现实与虚拟的关系,以碎片化的方式,文本、图像、物品给予人的感官联结,体验界面的无限可能。

在这个一切都碎片化的时代,元界面将102个文本、人与机器在某一固定视角下所看到的不同图像相对应,呈现的是人与机器意识相交的瞬间;这些瞬间在界面中被不断的展开、合并,通过视觉让人们体验人与机器意识碰撞的非自然蔓延;用机器通过滤波扫描“界面”本身,还原界面在虚拟中的一种未知状态。未知是下一秒的未知,是潜意识的未知,是界面的无限可能。

导师评语
评价一个设计作品要从两个角度来看,原创性与时代感。陈琪心的毕设作品《元界面》在传统视觉设计的基础上,通过对编码技术的使用,融入了自身对于界面的理解与反思,以触觉与视觉结合的方式,营造了一种特别的感官体验。

——何君教授

《环形电梯》 作者:鲁泽华

导师组:何君、刘骁、刘治治

*快速滑动查看96部委托电梯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以电梯为切入点 , 幻想由人们当下周而复始的循环状态 ,隔离闭塞的生活状态从而诞生的一部将时空交汇的环形电梯 . 探讨人的状态,人、手机与空间、时间以及虚拟现实。

导师评语
鲁泽华的毕业设计是从疫情期间人被隔离在家“孤独”的状态作为切入点,用视觉的方式去研究物、人、事、空间之间的关系,通过定义“一部电梯=一部手机”,以独特的视角对当下人生活状态的探讨和反思。

——何君教授

《未来的怀旧》 作者:罗弋晴

导师组:何君、陈小文、何浩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随着社会发展,人们越来越感到被窒息在时间和空间的常规界限中,未来的怀旧将会越来越强烈。本作品中,未来的怀旧被定义为对当下事物重新审视的一种新的形式和方法,我将视角聚焦于日常物品,对于人们对当下日常物品在未来所产生的怀旧行为进行推测和思辨,目的是希望观者用更长远的眼光和推测的思维来重新看待和反思当下发生的事。

导师评语
罗弋晴在毕业创作过程中态度认真、调研也相对充分,很快就确定了创作的概念与方向,对身边物件进行研究和尝试,试图站在不同的语境下进行创作。遗憾的是,在创作过程中把大量的时间花在了3D建模上,关注点没有聚焦在前期确定的视觉+声音来表达怀旧主题上,在视觉呈现上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希望能继续努力。

——何君教授

新通路 The New Pathway》  作者:陈佳立
导师组:何君、周岚、周舒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当虚拟世界语言已渗透进日常生活,元宇宙作为一促成讨论的钥匙,将虚拟世界化身为承载人类未来幻想的场所。

当一切事物被发生在虚拟世界中,它将被元宇宙提供未来化、虚拟化的内在意义与外在形态,从而实现事物自体的变化与进化。

作品以虚拟世界物性作为哲学根基,试图构造视觉形象设计被发生在虚拟世界后的三维化形态。

关注 关注
关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