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2022届本科毕业展①

本期责任导师
宋协伟教授、滕菲教授、吕越教授

《碳基银行》  作者:王琪

导师组:宋协伟、海军、景斯阳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在可持续理念背景下,结合后疫情时代社区现状与社会心理,传统社区需要自足性、生产性与社交性的激活,“碳基银行”作为一次未来社区自足系统的可能性服务模式探索。将居民在社区中已形成的低碳生产行为转化为碳额积分建立系统基础,社区共享农场作为物理空间载体,两者共同为社区提供相对自足和社交关联的新方式。
导师评语
王琪同学通过在本科学习中的敏锐洞察与独立思考,在《碳基银行》的创作中,基于现状背景与实地调研对社区自足问题进行研究。在社区行为需求的基础上引入碳额积分与共享农场,从“生态性”、“自足性”、“社交性”三方面呈现出未来社区共建共创,共享共益的可能性探索,具有现实意义和研究价值。

——宋协伟教授

建议食用6070》  作者:刘昊天

导师组:宋协伟、潘镜如、李卫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为应对国家9073养老模式下90%居家养老的饮食困境,设计个性化、便捷化、食养化及疗愈化的老龄日常食品为作为未来居家饮食新方式。通过个性化营养的信息收集匹配适合用户身体及生活状态的易食饮食,并以传统的食养为底层逻辑通过疗愈化的手段触达。阶段产品瞄准老龄人群的情绪、骨骼健康及脑部认知功能以食物进行干预。

导师评语
此作品聚焦于老龄化社会的饮食问题,通过一个终端表现了作者对健康老龄化与积极老龄观的双重思考,在当今时代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作品的完整性充分体现了作者在四年本科学习中贯彻了跨学科协同的设计思维,连接了设计学、医学、营养学、心理学等学科。希望在今后继续努力,保持对社会的关切和设计的初心。

——宋协伟教授

冰川上最后的婚礼》 作者:范纾怡

导师组:宋协伟、李世奇、封帅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在全球变暖影响中没有消退的喀喇昆仑冰川下,传承着自然与人等同的生态世界观和一项古老的种植冰川技术(冰川婚礼)。但随着气候危机加剧,最新数据表明,喀喇昆仑异常状态正在消失。本作品讲述了一项诞生于气候时钟倒计时结束后的“冰川复活计划”。人们通过现代科技,遵循喀喇昆仑下古老的生态世界观,重新找寻遗失的冰川种植方法,试图复活“已经死亡的自然”。
导师评语
全球近二十万座冰川正在消融,未来我们是否能培育冰川?范纾怡从生态哲学观重新思考自然和人的关系本质,将宏观气候问题,聚焦在喀喇昆仑地区原住民的一项古老的冰川种植技术上。作品基于对冰川学和当地社会文化的系统剖析,以气候时钟倒计时结束为节点展开未来叙事,引发人们对当下的思考:现在正在失去的不只是冰川本身,还有冰川的历史,与我们的未来。

——宋协伟教授

《“不合格”工厂/ Unqualified Factory》

 作者:倪尔璐

 导师组:宋协伟、景斯阳、吴帆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作品通过实地调研从参观畜牧场养牛、屠宰场剥皮到皮革皮鞋加工厂的工作学习,对皮革价值链各环节进行深入研究。皮革比其他任何材料都更能代表人与自然与生命之间的复杂关系,以皮革做为中心,它连接了动物福祉、生态影响、商品输出与人类贸易。作品围绕皮革生产、加工、与消费三部分的研究进行创作。第一章以信息图像的方式,展示皮革产业与生命、自然的关系。第二章以皮革生产工厂为展示场域,将皮的概念抽象置换成一张蓝幕,放进工厂空间跟随其他皮革经历所有加工流程,最终第三章将它进行售卖并以影像记录。蓝幕作为一个批判的象征,一个可以被重新定义的主角物象,由它引导的机械加工流程被艺术化仪式化,用实验与影像凸显皮革在机器的运转下不断被赋值和“合格化”的过程。许多时候人们消费时的选择,已不基于材料或功能本身而只是基于一个消费符号,通过可视化被“消费行为”隐藏的复杂生产链,希望人们反思当下这个时代生命材料、产业链与消费的关系。
导师评语
倪尔璐同学的研究从自己身边的资源出发,对温州的皮革产业链各环节进行了广泛和全面的调研,走访牧场深入实地调查,并在工厂中亲身工作1个月,对皮革所代表的生命和环境价值有了更深入的反思,融合了她本科视觉传达设计与生态危机设计的学科背景,基于真实研究进行艺术创作与设计,对体现了她较强的综合分析、创新和执行能力,希望在未来的研究和实践中能够突破自己的舒适圈,开发更多自身的潜力与可能性。

——宋协伟教授

求生之路》 作者:陈进杰

导师组:滕菲、刘骁、张凡

在当代背景下,人们的生活离不开信息的传递,信息不仅通过传递带来价值,还伴随着信息本身价值。作品以纸媒为切入点,着眼纸媒中信息的真实感,试图以首饰语言对纸媒的价值进行转化并创作,让纸媒以更具价值的形式重回人们的生活。
导师评语
陈进杰在信息爆炸、传播方式层出不穷的当下,关注到逐渐被取代的传统纸媒所具有的特殊价值。作品从材料实验入手,以悠悠球等儿童玩具为表征,通过自己重复劳作的行为模式和朴素的表现语言,试图诠释纸质媒介在翻阅、折叠、触摸中于人和信息间所建立的感知体验。他将纸媒与阅读者喻为玩具与孩童,令人联想到孩童的游戏与世界的关系。

——滕菲教授

每一座孤岛都被海水拥抱》 作者:侯淼

 导师组:滕菲、张欣荣、孙聪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这一次,我将“一线劳动者”领入首饰创作的场域,以首饰为行为和媒介,从基本生存、社会福祉、阶级跨越、精神世界、美好生活等角度,或苦涩或挣扎,或静默或热烈地引发观者对于民生问题的思考。在似曾相识的现实之前,在静默无声的叙事之后,他们的灵魂一样会发出声响,坚硬而澄明,每一座孤岛都将会被海水拥抱。

导师评语
侯淼同学的作品基于对普通劳动群体的关注,通过对个体的访谈与交流,获得作品叙事线索和表现元素。通过例如快递小哥、婚庆公司的打工者等关于各自的情感世界、现实生活、身份认同及美好愿景的真情吐露,侯淼深切感受到了这些最基层打工者的现实世界与其梦想得以重合之遥不可及。于是她借由人、与人物角色相关的物件及场景的搭建,透过一幕幕虚幻与现实拼贴生出的荒诞感,以引发受众关注社会不同层面的真实生活。

——滕菲教授

 《眼部计量/Deep into the eyes》 作者:李梓汐

 导师组:滕菲、刘骁、薛天宠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由对眼部生理结构的探索为起点,通过将其提取为可佩戴物的构件,以一种结构性、计量性的方式探索新的感知体验。作品通过可移动的单元使佩戴者获得不一样的视觉体验,并借助度量标尺得到记录,从而使感知得到“编码”。
导师评语
李梓汐同学对眼部生理结构的探究饶有兴趣,借由对自然生物机械性、因果关系的思辨,以结构性、计量式的方法来探索理性与感性交织并置的新体验。她为眼睛设计了当双眸对外流露情感时可被测量的装置,佩戴者可以通过移动标有刻度的单元结构,体验到眼睛接收光线、色彩的变化所产生的视觉经验的改变。试图透过带有刻度的佩饰,建立一个可计量眼睛在接收与传递信息时的度量系统。

——滕菲教授

AN ISLE OF INNISFREE》  作者:谷雪

导师组:滕菲、刘骁、强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那些听不见音乐的人,认为那些跳舞的人疯了。”——尼采 尼彩的话指出了人们对视觉旋律在舞蹈中的重要性的忽略。舞蹈是人的情感的表达,首饰是人特质的展示。爱尔兰的舞蹈因情绪而起,因而对音乐背景的要求比较低,此舞蹈中独特的韵律、节拍及动作成为了此次创作的灵感,作品将舞蹈与首饰结合为视觉整体而呈现。
导师评语
谷雪的毕设从爱尔兰踢踏舞的音律、节奏入手,提炼并演化设计出颈饰、腰饰与腕饰。饰物金属片状单元的规格及形态的变化,与舞步的节拍、韵律、力量关联紧密。作品将声音的、时间的节奏演绎为可视的立体图像,佩戴于颈部、腰间及手腕三个部位的身体装置。通过金属片的疏密、规矩与变异,演绎出舞姿摆动幅度的大小。作品看似铰接构造禁锢全身,却被金属表层的锤击纹,折射出蕴含在踢踏舞中为自由而战的不屈精神和力量所化解。

——滕菲教授

《氪金玩家的浪漫》 作者:李知原

导师组:滕菲、王捷、吕越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随着疫情的反复,封闭的生活使人们的聚会地点从现实转移到虚拟世界,高频度的虚拟生活让人们对虚拟游戏中的自我产生身份认同,开始为“我”而情感消费。将虚拟游戏中的情感消费记录凭证印刻在金片上,通过折纸的形式表达这份精神与情感,展示这份情感的珍贵性。折纸常常承载着人们儿时的单纯友谊和对人的美好祈愿,因而作品希望以其传达出虚拟世界中的人们在游戏中感情互助建立友谊和人际的方式。

导师评语
李知原以网络游戏构建的虚拟世界为背景,探讨了其促发消费动机的积极因素并转化为创作。作品探讨了网络游戏玩家对游戏中的自我产生身份认同,从而为“我”进行情感消费的现象。作品将虚拟游戏中为队友买礼物的消费凭证印刻在金片上,并通过折纸的形式呈现。传统文化中的折纸通常承载着对人的美好祈愿和情感寄托,由此可见该系列作品旨在传达,即使在虚拟世界的联袂比赛中通过用心打造、寄情于物的互动方式,也可以实现人与人的情感互动。

——滕菲教授

192小时游猎计划》  作者:李雪丹

导师组:吕越、谢梦荻、王捷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192小时游猎计划》作品构建新世界:   4½第51区,192小时是矿工工作时间,作品构建新的等级,突破三维关系。根据地心空洞学说和后人类第四维度设计时间胶囊,设定矿洞是进入地心的入口也是作为作品的世界入口。在作品的世界存在不同维度等级的人自然人、生物人、未来人。
导师评语
李雪丹同学的毕业设计,经过与老师的多次讨论和反复修改调整,最终克服疫情带来的困难完成了作品。作品切入角度独特,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在造型、结构表现和材料运用上都有突破性成果。

——吕越教授

关注 关注
关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