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2022届本科毕业展③

本期责任导师
陈小文教授、王川教授、姚璐教授、周岚教授

Mush_mind》  作者:梁圣喜

导师组:陈小文、刘钊、王子源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通过感恩日记,可以拥有一个自己心理环境里成长的小蘑菇。越是认真对待感恩日记,我的心理环境就越好,随着自己的价值,我心中小蘑菇的价值就越高。我们每个人都是有价值的人,在Mush_mind我们可以把我们的价值可视化的体现出来。
导师评语
梁圣喜的毕设“Mush_Mind”为我们提供了充满了温情的社交平台,去述说自己的故事。“Mush_Mind”是最好的案例,告诉我们:艺术作品的感召力不仅体现在最有效的情感表达,同时又有神奇的魔力将观众带入美好的精神世界。

——陈小文教授

隐匿于寂静之中》  作者:刘雨辰

导师组:陈小文、刘钊、何浩

作品创作了一个虚拟空间,用机械化的人体讲述网络世界中的故事。最初的互联网,给了我们拥有自由发言的幻想。今天,我们又重新失去了表达的能力——语言的本意被隐没,新的词汇被发明。就像《1984》中“2+2=5”“newspeak”等概念,当人人都相信谎言就是真理时,它是否最终会变成真理?
导师评语
刘雨辰的毕设“Cloaked In Silence” 出自刘雨辰真实情感和娴熟的艺术语言。夸张的肢体语言,充满张力的构图,错中复杂的流动线,烘托出“此地无声胜有声”的气氛。

——陈小文教授

交付你的另一半》 作者:吕伟康

导师组:王川、姚璐、缪晓春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如今,我们的生活环境与网络科技的联系越加密切,生活节奏也如同高刷新率屏幕一般越来越快,手机似乎已经成为了我们身体的一部分,将我们大半的生活都交托于网络之中。作为与互联网共同成长的一代,我尝试以摄影的方式来塑造出个人视角下的网络生态景观,从生态的三个角度出发,让我们慢下来,重新感受身边的现实生活。
导师评语
吕伟康的作品聚焦于与网络科技密切关联,节奏日益加快的当下生活,他试图以摄影的方式,以夸张的戏剧手法去呈现个人视角下网络生态中既荒诞不经却又令人产生切肤共鸣的典型景观。

——王川教授

《剧照》 作者:朱宸璐

导师组:王川、姚璐、王钰雯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作品主要采用了视角转换的方法,将电影中的某一个静帧进行提取,在同样的场景下转换视角,以器物的角度出发,呈现这一瞬间身份的转换或倒置。环境和角度会给我们带来一种感受和认识,如果此时处在我们无法改变的环境当中,换一个视角去看待这个环境,或许会发现隐藏在表面之下的机会和可能,获得与过去截然不同的感受。
导师评语
朱宸璐的作品来自电影,却又跳脱其外。通过画面质感的相似和视角的转换,她试图将电影中的静帧画面作为个人创作的起点,对摄影图像—无论是动态还是静态—的镜头、画面、叙事、身份提出了自己的质疑,也分享了她的思考。

——王川教授

“流”》  作者:邓卓尔

导师组:姚璐、周岚、廖柳钧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离开故土十余年的我对于这座城市浅淡的记忆与来自他人的诉说,和我如今身处在这座城市中的真实体验相结合。而我对于这座城市的情感处于距离感与熟悉感共存的矛盾状态:距离感是故乡高速城市化进程下翻天覆地的变化,熟悉感则是原住民处于与以往不同的城市环境下仍旧保持不变的生活方式。以装置作为影像主体,形态源于沿江城市发展进程下废弃的码头和江边遗留建筑材料的破碎砖块。蓝晒影像置于砖块形态的透明材料下形成的或扭曲或模糊的画面呈现了如今我对这座城市复杂矛盾的印象,也代表着现在这座沿江小城的景象将继续淹没在城市发展进程之下。

导师评语
邓卓尔的这套作品采用装置和影像结合方式展示,用一块块象征性的砖块里面夹带着对生长于斯的故土的怀念和大时代变化中那失去的一切的无奈和感伤,是对自己的家乡交上的一份真挚的答卷,是一种真实的情感的流露。这个作品的延展性非常强,可以在以后不断的深化和增添。

——姚璐教授

全家福|Family portrait》  作者:王思琪

导师组:姚璐、林彤、王龙江

“全家福”这个名字源于本人一个很非常简单的念头 —“在成年之后,我发现我和我的父母亲至今没有过一张全家福,”所以我想通过这次的拍摄,由我一个人扮演全家人,虚构出些我心中的美好场景,用幻想弥补一些人生的遗憾。全家福代表家庭,但也代表人和人的关系,我发现人和人之间日常的互动其实是异常的珍贵,无论是对视,一起吃顿饭,还是为你拍一张照片,不要等当那个“人”不在身边的时候,才开始发现陪伴即是无比宝贵的事情。
导师评语
采用场景设定的方式叙述故事,画面古典但是内容充满着幻想,又有些许的荒诞,诠释了一种严肃的礼仪和气氛,她的创作手法是传统的、内容有鲜明的文学性,可观可读。

——姚璐教授

《瘾》  作者:梁晓峰

导师组:姚璐、王川、周岚

现今社会“瘾”一词代表的不再是广泛意义下的酒瘾 、毒瘾、网瘾 等。从社会学角度分析,“瘾”已经开始逐渐大众化,普遍化。人们对于一件事物的依赖到习惯,可以形容为“过度使用”由于重复性使用所导致的慢性或者周期性着迷,并带来难以抗拒的再度使用欲望。作品通过成瘾极致进行分析,对“瘾”通过仪式进行净化,将“瘾”物化而达到审判的感受。
导师评语
梁晓峰的作品是以影像装置形式进行呈现,由于疫情原因无法参加线下展览殊为遗憾,如果最终能够按照计划制作出来,效果还是不错的,期待未来可以看到作品。在这段时间的线上交谈中晓峰还是比较积极的,在创作过程中遇到问题也会及时的找老师沟通,并且按照讨论的思路及时改正。

——姚璐教授

《消化》 作者:河知惠

导师组:周岚、缪晓春、赵斌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就像人类身体有分解并吸收食物的消化器官,视频中展示在与他人的人际交往过程中,每个人的体内还有能够消化他人表达和表现的“器官”。为了把人际关系这种虚化概念以视频形式实化,视频试图将社交行为以视觉形象表现出来,形象化为进食,展示当”食物“即他人的言行表达渗入到体内后,进行分解、吸收,到最后排出体外作出反应的阶段与过程。
导师评语
河知惠的影像作品试图通过对食物进行加工、烹饪及享用的过程,传递现代生活模式下人际关系的直接性、复杂性和疏离性等特征,富于哲理,引人深思。

——周岚教授

关注 关注
关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