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美术学院工业设计学院文化与社会创新教研中心2020届毕业设计

图片

广州美术学院设计专业始于20世纪50年代。80年代,设计学科得到了长足发展,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2010年,工业设计学院在原“设计学院”部分专业基础上组建成立。2019年,工业设计学院以学科发展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结合科技、产业、人文的发展趋势,打通专业壁垒,优化以“专业+中心”为基础的课题制教学架构,并通过建立紧密的产学研机制,鼓励具备高度、深度、广度的教学与研究,探索具有特色的发展模式。

在此背景之下成立的文化与社会创新教研中心,以可持续发展基本理念为指引,以文化的传承与更新为使命,通过理论研究和设计实践支持积极的社会变化和环境变化,切实开展社会和文化研究,关注地域文化、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习俗与观念、地方材料与技艺、环境与生态资源等问题,探讨设计介入文化保育、传承与更新,介入地方振兴、社区复兴与营建的方式与路径。

图片

2019-2020学年是工业设计学院由工作室模式到“专业+中心”模式的过渡时期。文化与社会创新教研中心共有10位老师参与2020届毕业设计指导,独立指导或合作指导的学生共53位,作品涉及多个主题,呈现出跨专业、多领域融合的特征,探究的问题和方向也在多个侧面体现着教研中心所倡导的理念。以下作品概览旨在呈现教研中心整体面貌,作品详情请登入工业设计学院2020毕业展官网查看。

图片

扫描作者照片旁的二维码可直达官网学生作品详情页
图片

数之剧

——潮剧盔头启发下的3D打印配饰创新设计

作者:陈妍

指导教师:胡好 庄嘉菁 冯树

本系列作品是在潮剧盔头的启发下,通过提取盔头造型特征及色彩等元素进行参数化语言设计,使平面的图案进行立体化,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的生命力,形成一套具有3D立体感的配饰作品。同时,设计中采用了具有现代感的钛金属与传统线性工艺的结合,使得造型更加丰富,不同质感的线,形成一种虚实疏密结合,色彩强烈,装饰性较强的艺术特点。

图片

三足物语

——以传统三足器物特征为灵感的创新产品设计

作者:陈柏成

指导教师:王柳庄 段丽莎 冯树

三足器在中国不同地区,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遗址中频频出现,在时空殊异的历史背景下都有着各具特点的形制方法,功能和审美理念,具有强烈的中华传统文化的特点,它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象征之一。此外,三足作为一个重要类型特征,不同地域以及不同功能的三足器都有着明显的谱系关系。在设计中将从祖型、谱系两条路径去展开三足器的研究,对三足器的历史做严格的深入考察,通过对比分析把握其形态特征及其造型观念,并结合现代生活与现代生产工艺的需求,提取三足器的特征转化到现代产品中,尝试把三足这一文化符号以新的面貌传扬,设计一系列能体现其中文化内涵的现代产品。

图片
 
藏·意
——基于中医脏腑学说的艺术装置设计
作者:陈欣欣
指导教师:王柳庄 段丽莎 冯树
        中医文化把人体内在的重要脏器分为脏和腑两大类,有关脏腑的理论称为“藏象”学说。内脏虽存于体内,但其生理、病理方面的变化,都有征象表现在外。所以中医的藏象学说,是通过观察人体外部动态活动来研究内脏活动规律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同时与大自然环境变化、季节替换和人的情绪息息相关。中医里的五脏与西医中的心、肝、脾、肺、肾的器官概念是完全不同的两种理解,中医将其看成是一套完整的生理系统。本项目在研究和理解中医藏象学说的基础上,把有关五脏系统中隐藏的规律和特征作出视觉化、物质化的解读和呈现,用艺术的表现形式令人们去感知传统中医文化的博大精深。
图片

童社区探索游戏地毯

作者:陈雪丹

指导教师:卢文英

儿童社区探索地毯-与社区现实原有元素的结合,构想通过模块化拼接板块加上社区配件组合,成为完整的儿童社区地毯。为学龄前3-6岁儿童设计结合户外和室内益智类体验类学习产品。

图片
再塑实验室
——基于循环材料防水产品服务设计
作者:杜嘉欣
指导教师:秦臻基于循环经济和充满“塑料焦虑”的消费者的背景下,提出要终止废弃物的恶性循环,巧妙使用PET回收材料制作循环防水材料并为用户提供个性化防水产品定制服务,构建用户参与共创、消费、回收、传播的服务系统,建立一个人人都可以参与、人人都能消费得起的可持续品牌。本设计提出基于单一材料去建立循环服务系统并让用户参与共创而建立的可持续生活方式品牌。服务主要分为线上销售、线下体验和购买于一体的服务系统,小程序和网点分布的回收机辅助服务的触点创新。
图片
春风接机服务系统设计
作者:邓键渟
指导教师:崔淼
本课题为毕设师生组与广州白云机场的产学研合作研究,课题围绕接机区春风旅客(特殊旅客)的服务创新展开。课题组通过定量、定性调研,针对春风旅客在接机区中“被接机”、“等候接机”、“独自离开”三种状态下的行为特征、心理、生理需求进行深入调研分析,梳理出空间、设施、信息三个层面的高频痛点内容,并总结得出“实时信息传达”、“无障碍接机等候”两个核心诉求点。结合春风服务品牌发展战略,融汇通用设计理念,提案面向无陪旅客(同时辐射其他旅客),由空间、设施、服务、信息构成的完整服务体系优化方案,满足用户从下机到离开机场的全流程服务需求。系统主要包含:接机口服务创新、接机等候区服务创新、无障碍信息线设计等内容。
图片
土生土长
——混凝土材料的再造与实验性产品设计
作者:侯嘉炜
指导教师:王柳庄 段丽莎 冯树
社会和审美的快速发展变化,促使人们对材料固有的表达方式产生麻木和厌倦,如何用新的表达方式去呈现旧材质成为当前设计中一种趋势。本研究主要从传播价值与材料创新的角度,以废弃混凝土为基本原料,通过分别与食用明胶、水晶土、海藻酸钠和棉花等不同材料相结合,研究实验出拥有与传统混凝土常见性质对立的“柔软”、“轻薄”、“动态”等不同特质的新型复合材料。并根据研究出的新材料进行一定可能性的尝试与诠释,基于新材料特性设计实验性作品“土生土长”系列植物装置。
 
图片

 

时节品时粿
——潮汕粿文化的传播与体验设计
作者:黄之琇
指导教师:王柳庄 段丽莎 冯树

 “时节品时粿”这组粿品设计是以一家专门提供潮汕粿品的饮食体验店为设计背景。在对潮汕粿文化的深度研究后,选用“四季”这个主题,选取每个季节中比较典型的时节特色粿品作为核心主推粿品,在享用季节性粿品的同时,还能够通过体验店内提供的制作传统粿品的工具和材料,学习如何亲手制作传统粿品,由此增加对潮汕粿文化中的食材、制作过程的深度感受,留下美好而深刻的制粿、品粿的回忆。

图片

知常

——基于自然声音体验与形态仿生相结合的情绪化产品设计

作者:黄格

指导教师:胡好 庄嘉菁 冯树

在当今受到疫情影响世界的大环境下,大部分的人们处于闭门不出的状态,这种状态下可能会使部分人产生烦躁,焦虑,恐惧等等的消极情绪。“知常”系列为发声产品,从声音和产品造型渲染环境,使人能够在居家环境下调节情绪。声音选取自然界的“白噪音“,产品造型从四季植物的意象切入,探讨不同季节与古诗词的声音意象间的联系。基于心理学的研究选择色彩进行搭配,产品采用软胶材质,以手感漆为表面处理,从色彩和触感上营造治愈的感观感受。用户可以通过添加不同的声音和对不同季节的切换,搭配出属于自己的声音世界,以此达到治愈的效果。
图片
一瓣沁香香薰精油
作者:黄百川
指导教师:磨炼
传统香薰精油的使用方式较为单一,与香味本身的联系较弱,一瓣沁香香薰精油将使用行为与生活中挤水果行为结合在一起,通过撕开后挤出精油的方式强化人们的使用感受。参考水果片滴在酒杯的场景,在滴完精油后可以将果片精油挂于酒杯扩香器上。整体包装打开后呈现凹陷果盘形状,通过加强产品的体验一致性,让使用者的体验更连贯顺畅并加强情感共鸣。
图片
龙凤呈祥
——东莞传统婚礼用品设计 
作者:黄舒琪
指导教师:王柳庄 段丽莎 冯树
作为广府婚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东莞的传统婚俗文化比较完整地保留了来自传统社会的习俗,形成了注重仪式感、礼节严谨、流程丰富隆重的、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婚礼仪式,体现了婚礼的重要性。结婚作为人生大事,婚礼的每一个环节包括了很多需要特别注意的细节,每一个细节不仅仅是对新人的祝福,更是让新人意识到,这场婚礼之后,他们需要对社会,对自己这个新的家庭建立责任感。本项目通过研究东莞婚俗的正婚婚礼流程,依据其中行为与观念的需求,设计在各环节中使用的仪式器物。主要选取具有吉祥寓意的龙凤形象为形态元素,以红、金为主要色彩与质感表达喜悦与美好的祝愿。
图片

守护者桌游盒子

作者:黄靖欣

指导教师:卢文英这是一款专为3-6岁儿童设计的性教育安全防范教育产品。在家长的陪伴与引导下,孩子以“守护者”的身份、通过游戏的方式学习如何应对可能发生的性侵害事件以及如何指认加害者,尽可能避免孩子在接受性教育的过程中产生抵触心理的可能;多次游戏以培养防范意识。
图片

标记药盒

作者:余文正

指导教师:磨炼

病人在远距离出行的时候需要一件物品去收纳药物,同时需要药物服用方法的指引。标记药盒可以记录药物的服用时间和剂量,指引病人服用药物,多个药盒可以组合起来满足多种药物的携带需求,药盒还可以设置编号以便区分。通过扫描药盒上的二维码进入APP,在APP可以设置闹钟提醒用户服用药物。
图片
直播
——猫包系列
作者:刘艺婷
指导教师:磨炼
具象化在猫文化的背景下,直播晒猫的人的状态。电视机猫包:使用透明猫包的人都是带有炫耀的心态,给人看到自己的猫,而猫本身是很被动装在里面的。在当下云吸猫,直播吸猫的背景下,整个状态就像是移动线下猫咪的直播。整体造型是电视机造型,正面看,猫就像在一个小型的剧场里面,供人观赏。卡带机猫包:造型是卡带机的猫包。当人提着猫包走在路上时,路人看不到猫,只能听到卡带机里传出来猫叫声,就像是使用者在提着卡带机播放出来的声音一样。
图片
酒店胶囊茶饮服务设计
作者:刘芾
指导教师:秦臻
基于对高端酒店Minibar的分析,为了解决Minibar摆放乱和物品没有档次区分,茶体验较低等问题。提出了本设计的价值主张:在Minibar这个空间内通过干净整洁,有档次区分,专业健康,简单便捷的方式给用户带来更舒适贴心的服务。设计分为两个部分:1.对整个TEABAR服务系统的设计和服务模式的设计 2.在服务系统下承载服务的产品设计和界面设计。
图片

粤北瑶绣工艺创新设计

作者:刘鉴莹

指导教师:丁敏 吴越齐 何文才

粤北瑶绣工艺创新设计是以粤北瑶绣传统图案为基础,以创新图案设计结合当代艺术审美,力求发展粤北瑶绣,让其进入大众视野的设计。图案设计结合乳源图案设计的方块感和连南图案设计的线条感,在传统图案中重新提取元素,进行排列变换,再整合成新的图案,并采用符合当代艺术审美的配色。布袋作为其图案的载体是考虑到成本造价较高的问题,布袋设计中采用贴合刺绣的大色块绗缝的方法,简约与细密精致的结合,做一款更适合城市日常工作生活背挎的民俗布袋。
图片
音乐可视化面料设计
作者:卢锦婷
指导教师:丁敏 吴越齐 何文才
        灵感来源于音乐可视化中的波形图,通过音乐可视化播放软件对不同风格音乐的波形元素进行提取,然后把所提取的波段进行图形的基本变换再重新排列组合完成构图。色彩则通过对不同音乐风格、歌曲背景以及音乐的基本特征相关的联觉进行分析,再根据色彩的象征意义对不同风格音乐进行色彩联想进行配色。然后把图案运用到面料上,最后在服装上应用,以表达音乐“触”手可及的主题。赋予了面料更多的内涵,同时使人们不仅能够从视觉、听觉上享受音乐,还能够在触觉上感受音乐。
图片

指间鱼趣

——深圳沙头角鱼灯舞衍生互动首饰设计

作者:李学恩

指导教师:胡好 庄嘉菁 冯树

深圳沙头角鱼灯舞是一项国家级非遗,起源于明末清初,至今有350多年历史。灯舞以传统技艺制作的鱼灯为道具、以独特的夜间男子群舞编制为表演形式。本作品运用了互动式机械结构和有特殊性质的钛金属作为主要材料,探讨了当代互动首饰演绎传统主题的可能性,尝试让更多民众尤其是年轻一代,互动体验鱼灯舞情景故事去认识、体会此项非遗的魅力,了解、传承地方文化。

图片

行居一体产品服务系统

作者:李志

指导教师:崔淼

本课题研究与广汽研究院合作开展,探索新时代汽车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的发展背景下,未来个人汽车的存在形式与使用方式的可能。以服务设计的视角,打造以“车“为核心的行居一体化产品服务系统,为汽车的未来产业发展提供一种新思路。行居一体,即宜居汽车+共享空间构成的极简生活方式,用户在白天驾车出行,晚上在城市任一公园营地停靠宿泊,使用共享社区的服务与设施,参与兴趣社群社交,构建时尚、便捷的生活方式。PAKIT 服务系统同时整合城市文化数据及公共资源信息,构建了用户融入城市的新链路,解决新青年多元生活需求的同时,为商旅用户、自驾游用户提供新型产品选择。 
图片

 

展会胶囊茶饮售卖服务
作者:林倩莹
指导教师:秦臻
        这是以Teasules命名的胶囊茶饮售卖店面,在展会中提供服务。在展会中设置一个补给点及多个店面进行散点售卖,通过散点分布、集中存放的运营方式适应展会的营业方式,且采用一人管理一店的运营模式。店面由可折叠结构的支架及板面构成,运用不同的展架组合方式满足不同规模的展会。服务主要为线上销售、线下购买与体验于一体的服务系统,打造新式的现代化的饮茶场景,服务旨在为用户提供全新的饮茶方式和体验。
图片
南海传统藤编活化计划
作者:周格柔,林雨婷
指导教师:丁敏 吴越齐 何文才以南海藤编传统手工艺为文化背景,着手设计一系列适用于二孩家庭的藤编儿童产品。全藤编织的家具有比木材家具轻便的特点,甚至可以媲美塑料的重量。材质有冬暖夏凉的特性,其座面具有一定的弹性。所以在中国南方环境中,其透气凉爽、解暑排汗,非常受人们喜爱。功能设计上,能够适应儿童从2-12岁的成长阶段的需求,可作为两个孩子一起玩乐的坐具、学步车、双人小车、大容量储物坐具等,延长产品的使用周期。儿童能够拥有自己独立的游戏空间,和自己的同伴更好的产生情感上的互动,还能让儿童从小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
图片

杯子里的时间

作者:梁伟宏

指导教师:卢文英

3~6岁的孩子对于时间的概念或许只有白天与黑夜的模糊区别,而普通时钟对于孩子来说复杂难懂。该产品是利用孩子所能理解的方式让孩子认知普通时钟所表达的意义。从倒放着的杯子缝隙里散发出来的微微光芒,吸引了孩子的注意力,仿佛杯子里面藏着某样神秘的东西,而对于杯子里面的未知情况,孩子在好奇心的促使下翻开杯子,然后惊喜地发现里面藏着的正是此时此刻自己所能理解的时间符号影像。《杯子里的时间》是利用孩子对于未知事物探索的好奇心,以及通过对比影像与普通时钟上的指针与数字,在获取时间的方式上让孩子感受到互动感和趣味性,培养孩子主动知晓时间的兴趣,让孩子对于时间的理解能从模糊认知逐渐过渡为精准认知。
图片
盛器
——基于商代陶器形态与装饰的博物馆文创产品设计
作者:梁晓霖
指导教师:王柳庄 段丽莎 冯树
在商代青铜文化背后,还有一个不容遗忘的陶瓷文化,器物的形态与装饰同样丰富多彩。本项目尝试将商代陶器的特征与美感与现代生活相连接,结合当下生活场景以及现代材料、制造工艺的特点,设计出独具特色的,符合现代生活方式与审美观念需求的的系列文创礼品。
图片
自由与囚禁
作者:梁靖凯
指导教师:卢文英这是一个牢笼造型的烛台系列设计,分别使用金属材质与蜡材质。在金属材质的“牢笼”里,人像以往为了一己私欲而囚禁动物的做法一样,把火“囚禁”在牢笼里,但人即使能囚禁火的“躯体”,却也无法囚禁住它向往“自由”所不断冲向牢笼以外的光芒。火光就像是火的灵魂,不断从笼里冲向笼外,就像人可以为了一己私欲囚禁万物的躯体,却无法囚禁它向往自由的灵魂。而在蜡材质的“牢笼”里,当人像把火“囚禁”在牢笼里,火用自身的高温把“牢笼”不断燃烧,最终把“牢笼”融化,就像是它为了重获自由而做出的反抗。在“自由”与“囚禁”的矛盾反差下,是否能引起人们一丝思考?
图片

家园情

——闽南地区近代历史文化衍生首饰设计

作者:赖冰铃

指导教师:胡好 庄嘉菁 冯树

本系列设计灵感来源于闽南传统建筑与近现代闽南人下南洋的历史文本,以艺术首饰为媒介、通过创意设计,回溯闽南传统文化,同时表达对闽南先辈创业“爱拼才会赢”的敬仰之情。
图片
另寻漆径
——参数化与传统漆艺的整合产品设计
作者:陆世聪
指导教师:王柳庄 段丽莎 冯树
传统漆艺呈现的色彩和肌理变化万千、引人入胜。本项目在漆艺研究的基础上,借助参数化软件生成可由数据控制的表面肌理,再现传统犀皮漆具有层次感、流动感的复杂纹理,并以3D打印为主要加工技术,结合透光、透明等多种材料尝试,设计符合现代生活和审美需求的产品。探讨传统漆艺在现代技术、现代生活的可能性和新面貌。
图片
官舟乡村美育服务设计
作者:武欣媛 黎湘蕾 曾静怡 游晓婷
指导教师:李健
在官舟文化的背景下,我们联动官舟乡贤,建立了以整合教育资源、赋能教育设计、增强地方性知识教育为主导的官舟学堂教育系统,整合官舟教育资源,定期为官舟儿童提供多样化的公益教育课程,充分发挥本地优秀人才的教育价值。并以卡通化及娱乐化的行动方式包装官舟地方文化,使官舟公益美育能够达到可持续、可传播的效果。
图片

守护者精灵药盒

作者:莫钧艳

指导教师:磨炼

“守护者精灵药盒”专为年轻的用户群体而设计,帮助他们在不同的场景下更方便服食药物,同时通过药盒向其他人传递健康生活的态度。年轻化、装饰化、具有时尚感的药盒,让吃药这件事情充满趣味。在产品的形态方面使用了可爱的精灵造型,正面、健康、阳光的小精灵们,化身药盒守护人们的身体健康。
图片

情绪体验盒

作者:马钰淇

指导教师:卢文英

 

这是关于儿童的情绪体验盒,不同的糖果盒子便是一种情绪的类型,每种情绪都和生活场景相关。让儿童在尝试的过程中,通过色彩,糖果的口感和味道,情绪的特征符号与对应的情绪逐渐形成一种认知的联系,进而让儿童了解更多的情绪词语,积累自身的情绪字典,加深儿童对情绪的印象。让他们对自身和周围的情绪察觉更敏感,帮助他们意识到情绪给行为带来的影响。
图片

春风无碍行

作者:倪李阳

指导教师:崔淼

本课题为毕设师生组与广州白云机场的产学研合作研究,课题围绕春风旅客(特殊旅客)的出行服务创新展开。首先对白云机场春风服务与国内外优秀机场无障碍服务现状进行比对分析,再通过定性、定量调研对用户在机场出行场景下的心理、生理特征进行深入研究,并从自发行为、社交行为、意外行为多维度进行用户行为拆解,精准剖析用户需求,总结出服务人员、设施、空间、信息四个层面的服务优化方向,并将服务创新融入“爱心点”、“春风线”、“春风区”三个维度,为用户的机场出行(候机)服务提供了系统性解决方案。秉承白云机场亲切、温暖、自然的春风服务理念,遵循通用设计原则及方法论,力图为用户打造平等、尊重、安全、安心的优质服务体验。
图片

苍狼白鹿

——蒙古族图腾与文字结合的文创衍生首饰设计

作者:潘晓彤

指导教师:胡好 庄嘉菁 冯树

蒙古族自古以来就有着十分浓郁的民族色彩和文化,一些以民族元素为基础的设计需要得到更多的关注。作品主要结合蒙古族图腾文化和语言文字进行设计,让蒙古族优秀的装饰艺术可以依赖首饰这一媒介得以发展。作品分为两部分,蒙古族传统巴尔虎头饰再设计和衍生时尚款首饰系列。衍生系列名为“守护”。首饰佩戴位置来源于蒙古族生产生活方式,以保护的方式佩戴在关节部位,像“腾格里”对草原的守护,同样守护着蒙古族人。
图片

1+2+3

作者:王佳旭
指导教师:磨炼

以使用者在出行时携带美妆产品的需求出发,探讨如何通过产品研究和用户调研来了解并洞察使用者在出行环境下携带美妆产品的需求和偏好,提出适用于出行场景下可携带并且灵活使用的化妆包设计。在出行场景下以化妆包设计为例探讨化妆包与人与使用场景三者间的关系。通过模块化的设置化妆包可以进行组装与拆分,实现收纳功能的组合,满足使用者不同的收纳需求。利用化妆包展开后的使用状态搭建基础的美妆工作场景,让使用者在出行中有舒适的上妆体验。

图片

花之印

——二十四番花信风节气文化衍生产品设计                                              

作者:覃溪

指导教师:王柳庄 段丽莎 冯树

二十四番花信风是我国传统节气文化的重要内容,是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不仅反映了花开与时令的自然现象,更重要的是人们可以利用这些自然规律来掌握农时、安排农事活动,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意义。然而,在以工业为主导的现代社会,越来越少人知道节气的文化内涵,对大自然的了解与关注愈发减少。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现代加工技术相结合,创造出具有现代感的节气文创产品,让传统文化更好的融入现代社会生活中,引起人们对传统文化与大自然的关注。二十四番花信风涉及了从小寒到谷雨阶段的八个节气,从每个节气中抽取一种花卉作为形态元素进行图案转化及应用设计。
图片
逝水流年的甜——全彩3D打印技术支持下的情感化叙事首饰设计

作者:唐明丽

指导教师:胡好 庄嘉菁 冯树

叙事性首饰,注重运用特定的物质形象,表达个人情感与记忆,通过人物刻画与场景再现,赋予视觉形象背后的情感象征意义。本系列首饰作品运用叙事性首饰设计手法,表达作者童年与爷爷的亲情关系及成年后的情感追忆,以麦芽糖为情感纽带的象征载体,辅之老人与孩子的具象设计元素,运用全彩打印技术与材料再现主题,引发观者的情感共鸣和对日常生活的观察与思考。该设计探讨首饰这一艺术载体,除了装饰功能之外,用叙事表达情感的可能性。
图片

 

这些猫儿
作者:吴世棠
指导教师:丁敏 吴越齐 何文才

此款箱包意在满足“猫奴”对猫主题产品的消费心理,同时Ta们还是热爱手工箱包、复古风格的追求者。珠绣工艺的文化价值以及其本身所拥有的工艺精神,足以用来承载“猫文化”的文化内涵。猫的陪伴给其增加的不仅仅是生活的快乐添加剂,更是一种情感的羁绊,从而引起“猫奴”们的情感共鸣。

图片

镜 · 溢 · 垣

——架构花艺的模块化配件产品设计

作者:吴杭

指导教师:王柳庄 段丽莎 冯树

架构花艺,是花艺的一种新类型,架构是花艺结果能够获得完美呈现的重要组成部分,非植物性材料的加入使花艺实现不同以往的独特表现形式感。架构花艺中的架构材料,一般由花艺师自行挑选、造型。本课题尝试从产品设计的角度,将架构花艺中使用的构架部分进行模块化设计,让架构花艺通过构架实现更多样的花艺表现形式,使更多对架构花艺有兴趣的人更容易学习和掌握这种新类型的花艺方式。方案通过对架构花艺的形态提炼,突出架构的独特性,强化应用中的模块化组合,配合不同花材的特点,实现丰富多样的花艺效果展示。
图片
户外周末
作者:王德贤
指导教师:磨炼

野餐中使用音箱是一种生活方式的体现,人们想要的不是便携的音箱,是便携的生活方式。在实际使用中音箱却略显累赘,为了让音箱更适用于野餐,对野餐包和音箱进行结合,在功能上更符合野餐的使用,在造型上更有野餐的氛围。

图片

广绣创新应用设计

作者:翁伟玲 金清扬

指导教师:丁敏 吴越齐 何文才

本项目是对传统外销广绣进行图案的提取与应用设计。选取外销广绣常见的“花卉”图案进行了归类与数字化修复,共得到超过27个花卉类别、接近54个花卉图案。基于外销广绣“中西文化交融”的艺术特性,在应用设计上首先与26个英文字母进行再设计,使大众能在视觉上更快速地了解广绣,让非遗手工艺以更接近时代的视觉形象走进大众的视野。然后提出与市场上知名品牌进行跨界合作的畅想,利用“圈层文化”的传播途径去推广广绣,让更多的人群喜爱广绣,享用广绣。
图片
颠倒鞋履系列
作者:徐嘉涛
指导教师:卢文英

鞋圈泡沫是球鞋的泡沫经济。鞋圈泡沫里,人们忘记了鞋真正的意义——服务于脚。我将脚和鞋进行分离,将球鞋的元素倒过来并作为中底的一部分,以反讽的设计手法,对称镜面的形式让脚和鞋进行对比,让人重新思考脚和鞋之间的关系以及鞋本身的意义。

图片

可持续终端服务体验

作者:徐梦彩

指导教师:秦臻

现阶段社会发展迅速,但地球资源的大量匮乏让人们不得不重视起线性经济到循环经济的转变与发展机遇。本次毕设希望通过对OPPO的品牌发展状况以及相关可持续品牌的可持续性动态分析,赋能品牌。向社会展现OPPO虽作为ICT企业,也尽自己所能的为社会大众做出贡献。为此,本次设计结合了OPPO现阶段可持续发展状态与年轻群体“爱玩”“懂潮流”的特点设计属于品牌本身的不可模仿的服务体验达到最终目的。在方法上使用了服务设计思维,在服务设计的角度洞察用户与品牌本身,运用服务设计方法论进行设计,为OPPO品牌方做终端可持续服务体验设计及消费者体验动态流程研究。
图片

记忆消逝前

——针对早期阿尔兹海默症患者的模块化互动产品设计

作者:肖惠琪

指导教师:胡好 庄嘉菁 冯树

本系列设计以阿尔兹海默症高龄患者为对象,通过实地考察与桌面研究,明晰其生理、心理特征,借鉴怀旧疗法、挖掘当代长者长线记忆中具有显著时代印记的意象物品及符号,以易用性、安全性、互动性、趣味性为设计原则,模块化拼接作为关键结构,实现人与产品互动,沉浸怀旧主题体验中唤起AD高龄患者的集体和个人记忆,从而助益怀旧疗法感官共情的同时、实现具有人文关怀的辅佐康健路径。
图片
为了回忆
——基于3D打印技术的叙事性产品设计 
作者:谢吉星
指导教师:王柳庄 段丽莎 冯树
作品从探讨不同文化中的死亡观念展开,最终结合作者生活经历中的所见,以“回忆”为情感的载体,体现逝者独一无二的人生过往。“死去元知万事空”,但对于逝者亲近的家人而言,回忆会被传承和讲述。因此,具有逝者烙印的特别物件,会被家人封存于每件定制的作品里,给亲人或后人追忆缅怀。作品是根据每个人的姓名、生辰、性别、享年等个体特征形成型态的造型基本参数。如,以逝者姓名的草书字体作为形态的核心基准,取“姓”的汉字草书作为产品里穿插的金属线的造型数据;“名”的线条作为外轮廓边缘线的造型数据,控制造型曲面;被包裹的透明球体里,存放了家人选择的、与逝者有关的纪念物,用以追思。
图片
互融体验服务系统设计
作者:姚贺添
指导教师:崔淼
在新基建、5G商用和IOT产品融合的智慧城市高速发展时代背景下。OPPO在2019发布会中,基于“万物互融”的诠释与构想贯穿全场,互融的服务、互融的产品、互融的组织,互融的业务。OPPO在5G技术之上,思考着企业“让不凡之心尽享至美科技”的使命如何在新的时代更好的传达、惠及用户、社会、合作伙伴。新战略的提出带来了更广阔的产品发展空间,同时也对产品服务提出了更高阶的要求。基于新品牌战略、新技术条件、新发行产品序列,本课题试图探索出一套创新用户体验模式,构建“万物互融”主题下的终端体验店型范式,打造集前台服务表现、中台运营组织、后台技术架构及终端场景有形设计规范的系统服务创新方案。
图片

附骨之疽

——白色污染现象下的友好材料环保主题首饰设计

作者:阎秋辰

指导教师:胡好 庄嘉菁 冯树

随着科技的疾速发展、快速消费的加剧,塑料包装和产品被大量生产又废弃,其降解率低、降解时间长构成了日益严重的“白色污染”,从宏观的生态环境破坏到微观的生物体内危害无处不在,已然是地球的附骨之疽。本系列设计从观察污染维度和友好材料制备出发,创意性地探讨作为命运共同体的人类的反思和自审。
图片
 
公益行走产品服务创新
作者:周佳西
指导教师:崔淼

伴随全民健身运动的推广,基于智能手机移动终端的运动健身APP逐渐成为大部分互联网用户的必备应用。与此同时,微公益模式成为当下全民参与公益的最有效的模式。在这样的时代趋势下,支付宝运动明确了“全民公益+全民运动”的产品定位。本课题针对支付宝运动现有的微公益模式进行了服务创新探索,提出了从“公益行走主题路线体系”,到“公益参与直感体验创新”,再到“线下公益参与反馈”全链路的服务升级。另外针对支付宝运动的“更健康”战略,创建了更加专业、完善的运动健康服务模块。并以疫情当下“野生动物保护”为切入点,进行了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的主题地图行走产品样本的设计,展现整个产品服务系统的创新设计方案。

图片

小饼食令

作者:周敏华

指导教师:秦臻

由于全球变暖带来各种问题的出现,可持续饮食结构及其动物爱护的命题摆在人类面前,究竟人类如何能更好地在饮食体验中践行食物可持续,本设计探讨时令食物与环境、气候、健康以及文化的关系,提出结合中国传统时令饮食文化,融合时令食物与节日饼食的关系,赋予时令食物更有仪式感的体验,以及社群构建内的食物社交,从而改变人们的日常饮食方式,获得健康可持续的饮食生活并达到对环境与动物爱护。
图片
 

光·境

——基于光影及相关材料研究的艺术饰品设计

作者:周祺易

指导教师:王柳庄 段丽莎 冯树

当代首饰已经不再是仅仅追求首饰本身的外观效果,首饰与身体的关系、与环境的关系、与社会的关系以及对人的情感、观念的表达,都是当代首饰的探讨重要方向。本项目关注透明材质与光的相互作用,探讨光、透明材质、人体三者相互作用而呈现丰富、生动的效果,令首饰不再是一件一成不变的物件,而成为被光赋予无限光幻效果、散发无穷魅力的艺术装置,同时能引发人们对事物的思考:“看事物,不应只聚焦于表面,也应在意深层次、侧面的现象。”
图片
景观文具收纳套件
作者:张上飞
指导教师:磨炼
这是一个关于桌面小物品的收纳设计。在充满竞争压力的当下,设计呈现出乡村景象,或给人以心理上的慰藉。可供性的收纳部分设有颜色,让收纳位置更加醒目。建筑——笔筒与小托盘、水池——储物盒、小房子——磁吸金属、河流——笔托、山坡——磁吸金属、草坪——小托盘,作品中景观的几何形态与桌面文具形状属性形成一定的功能适配。各文具对应不同的收纳部件秩序,以求达到美观与收纳功能的统一。
图片

是或非

——基于生育观与生育新技术的思辨式互动体验首饰与装置设计

作者:张妍

指导教师:胡好 庄嘉菁 冯树

如今我们处于一个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生育新技术正在向我们展示未来的景象,使我们得以窥探未来社会形态的变迁。通过对生育观念的调查,各个时期生育价值体系的研究,以及中国传统文化中生育意象的提取,以装置与首饰为落点,将历史上生育观的浓缩——生育意象,与新生育方式做了结合,设定一个未来生育的可能性情景,从而完成思辨式的作品设计。

图片

 

Online 闹钟

作者:张雅星

指导教师:磨炼

作为人们新一天的开启,同时亦是预约提醒的闹钟具有特别意义。“Online”通过模拟数字化产品界面的直观操作强调闹钟的操控方式,将此前常规的物理按压按键方式作转变,尝试与讨论另一种交互感受。闹钟上部分为发声孔,下部分为时间显示,设置完后滑下推钮设定开启,铃响后滑动推钮作关闭。
图片
童年椅
作者:曾子桐
指导教师:卢文英

以儿童为核心的中国式家庭结构中,家具已不是单纯满足使用需要的产品,在当今的生活中,家具扮演着促进亲子之间的关系的角色。父子间缺乏交流时间,孩子回避父母的劝导,家长通过蹲在孩子身旁与其交流,作品通过改变座椅高度达到父子间视线水平,促进父子之间的交流,同时自高而低的设计融入了儿童滑滑梯的概念,给家具增添了部分趣味性。人的一生既是起点又是终点,老人的摇椅,拐杖,儿童的木马椅/把手都是那么契合,针对儿童与老人的隔代的爱,促进外婆和孩子共同使用的座椅。独生家庭中的孩子缺乏父母的陪伴容易产生孤僻,自卑等心理。宠物对于独身孩子来说至关重要,扮演的不仅是朋友,甚至是家中的兄弟姐妹。

图片

青春“童”行

——高校服务社区背景下的南亭社区儿童课外教育服务于产品设计 

作者:郑晗雨

指导教师:王柳庄 段丽莎 冯树

南亭村毗邻广州美术学院与广东工业大学,是一个典型的“傍校城中村”。2004年大学城建成以来,外来人口的大量涌入,使南亭村拥有所有城中村共有的“治安混乱”、“居民(尤其是儿童与老人)活动空间短缺”等公共问题。本项目以“南亭村5-12岁儿童”为切入点,通过课外教育服务系统与相关产品设计,促进高校与南亭村的良性双向互动,寻求一种新型的社区面貌。
图片

 

托盘式洗漱包

作者:郑铭佳

指导教师:磨炼

这是一款针对高频短期出行的女性用户而设计的旅行洗漱用品收纳包。该类用户在出行时通常都会选择自带洗漱用品,这些洗漱用品历经收纳,出行携带,酒店使用等多个场景的切换。为此,设计的形式为一件可以抽离使用的托盘式洗漱包。包包的内部装置着一个折叠式提手托盘,将包包的收纳性与托盘的移动性相结合,创造一个移动的洗漱平台。这个设计以托盘为载体切换洗漱用品在不同场景下的使用状态,用以满足用户关于旅行洗漱用品的收纳、携带、放置使用等不同的使用需求。

图片
 
礼盒形式手账文具收纳
作者:钟怡菲
指导教师:磨炼
“礼盒形式的手账文具收纳套装”---是一套针对手账人群需求的文具收纳盒。它是“文具收纳”与“作品展示”相结合的形式,其中作品展示功能主要满足手账人群喜欢分享、展示自己手账作品的行为与心理需求。整个设计做成“礼盒”形式具有礼品感与展示效果
来源于:广州美术学院工业设计学院公众号
关注 关注
关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