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美术学院工业设计学院2022届毕业设计作品展--绽放 | 观展•纤维与空间创新教研中心

从传统到现代,从图案到材料,染织艺术设计一直是我们心中的一种信仰、一股力量,激励着我们不断寻找着新世界的地平线。她并非一成不变,有着众多的维度、层次,包含着图案与图形,纤维与材料,手作与文脉,科技与畅想。她蕴含于社会和生活的创新之中,是生活的点点滴滴,是柔软的材料语言,是交流的文化平台,是创新的技术媒介。她是一个起始点,也是一个目的地,她为更美好的社会不断贡献新的创造力和生产力。
视频 | 中心展览动态掠影
广州美术学院工业设计学院纤维与空间创新教研中心2022年毕业设计展,共四个导师组方向:图案呈现方式创新、材料与媒介创新、纤维艺术与设计、织物与材料创新。本次本科毕业展共有46人参展,个人和小组作品共计44件,作品多样,涉及图案创新、文创衍生、非遗传承、传统工艺、材料创新、互动体验等十分多元化的内容,体现了教研中心师生在设计创新层面的思考。
  图案与呈现方式设计导师组

图案与呈现方式设计方向导师组专注于装饰图案及延伸产品设计。2022年毕业设计主要关注于“地域文化”、“传统技艺”、“日常材料”的创新性表现,导师组鼓励毕业生关注装饰性图案构建及呈现形式的设计。本届毕业设计主题涉及现代防染艺术、铜凿剪纸工艺、茶农茶事劳动图式、《姑苏繁华图》绘画长卷等。本届导师组展示毕业设计作品13件,展现毕业生四年设计学习的基本功。
 ▲ 《鲸落》
作者 张茜然
指导老师 阎秀杰、霍康、余月强、林绮芬
作品介绍 蜡染,是我国民间传统纺织印染手工艺,通过用蜡染的工艺来向社会展示中国传统蜡染艺术是流传千年的民间瑰宝,现代蜡染逐渐成为世界绘画语言。本次设计以鲸落现象为灵感来源,结合蜡染工艺,进行现代图案创作。让人们认识到“一鲸落,万物生”这种奇特的现象,以传统蜡染工艺运用到蜡染画上,让这种非遗进入现代生活从而被使用。同时想要去呼吁人们关注海洋,保护海洋文化。
 ▲ 《铜凿壁画—大仙诞游园》
作者 麦紫茵
指导老师 霍康、余月强、林绮芬、阎秀杰
作品介绍 通过选用传统铜凿剪纸工艺向社会展示中国非遗文化的历史与无尽智慧,从而对现代社会传统手工艺的立足点以及今后的发展潜力进行了进一步的探索,达到对优秀非遗文化的弘扬与传承以及设计应用的创新。同时,结合西樵山著名景点和大仙诞非遗活动主题进行装饰壁画设计,彰显非遗活动的文化自信,把这一非遗活动用传统工艺与现代绘画手法相结合的形式传播下去。
  材料与媒介创新导师组

材料与媒介创新导师组带领10位同学着力探讨纺织材料和纺织品与新媒互动技术的融合设计。本次毕设在深圳格物互动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的技术指导下,全组同学各自采用不同的互动技术进行产品和互动装置设计。设计过程中,时刻紧扣染织背景下的纺织材料的柔质特性和灵活多变性研究,并借助媒介的创新呈现手段,增强设计的用户体验与互动性。
 ▲ 《未来森林》
作者 陈展超
指导老师  田顺、杨颐、曲微微
作品介绍 森林,郁郁葱葱,原始苍莽、傲然挺立,令人迷醉。然而随着建筑、工业、虚拟信息风行,人们加剧了对自然界的掠取,森林植被面积急剧减少。因此,立足于“守卫森林,守卫城市”的设计理念,设计开发了“未来森林”互动装置,呼吁人们爱护环境,守卫森林,让城市的绿肺保有无限生机与活力。
 ▲ 《城市随你而动》
作者 陈慧樱
指导老师  田顺、杨颐、曲微微

作品介绍  谈到城市,你或许会想到气势恢宏的炫酷,或是华灯初上的旖旎,或是暮日黄昏的多姿……但我更想轻声诉说:人,才是城市的灵魂!小区里嬉闹的孩子们、菜场中熙熙攘攘的小市民们、清晨公园里莺歌燕舞的早锻炼人们、校园里朗朗读书的少年们……因为人,城市才鲜活!因为人,城市才富于生命!本互动装置立足于“城市随你而动”的设计理念,旨在表达:人,是城市的灵魂!鲜活的人们,带给城市以无限生机!
  纤维艺术与设计导师组

纤维艺术与设计方向导师组一直致力于纤维艺术及产品的衍生设计。2022年毕业设计主要关注于“地域文化的纤维表现”,导师组鼓励毕业设计关注身边事物、关注日常生活。本届毕业设计主题涉及校园生活、疫情下的广州城市、家乡的红色文化、广东非遗等。本届导师组展示毕业设计作品11件,作品工艺涉及钩针、编织、植物染、毡艺、绗缝、拼布等,每组作品都由制作者手工制作,平均耗时4个月及以上,展现毕业生四年学习的工艺基本功。
 ▲ 《云生活》
作者 易依娜
指导老师 何文才、吴越齐
作品介绍  灵感来源于疫情中流行起来的宅经济云生活,随着居家时长增加,云生活也慢慢融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本系列作品通过云的不同形态暗喻宅经济下云生活的我们,运用网络词汇“云躺躺”、“云抱抱”、“云闪闪”等作为每个产品的昵称。作品结合云的各种不同形态运用羊毛擀毡工艺进行制作,利用白色以求达到类似云的质感。
 ▲ 《重塑》
作者 柯歆彤
指导老师 何文才、吴越齐
作品介绍 灰塑是岭南传统建筑中的装饰元素,目前已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本系列创作利用纤维材料对灰塑残件进行重构。本系列创作大致分为:灰塑残片收集,传承人访谈,传统建筑考察、重构可能性推衍、具体制作实践这五个步骤。力求在岭南文化语境中对传统基因赋予纤维艺术的生命力,尝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多种途径可能性的探讨。
  织物与材料创新设计导师组

织物与材料创新设计导师组主张将科技、艺术与设计相融合,通过校企合作、校企融合、产学研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以培养创新型纺织面料设计及应用人才为目标,面向产业,关注绿色、环保、可持续,关注新材料,在纱线、织物结构设计上积极探索,创造织物新视觉、新体验、新应用。
 ▲ 《浪迹》
作者 崔海澜
指导老师 金英爱、高树立
作品介绍  作品《浪迹》是机织工艺与激光切割工艺综合运用于装饰织物设计中的一次探索。将低熔点纱应用于机织物设计中。赋予织物纸的特性,在上面任意切割,边缘纱线不会散落、抽出,不会像纸张一样容易扯坏。低熔点纱的应用也使织物更加硬挺,便于造型。低熔点纤维织物的研发,使织物具有新的特性,将会拓宽机织物的应用领域。
 ▲ 《延·感》
作者 林依妮
指导老师 金英爱、高树立

作品介绍  作品《延·感》以仪式感作为设计理念发散进行创新设计,将人们的需求融合进智能织物产品中。图案主要参考曲线的不同分布形式构图,结合双层结构嵌入设计,将智能灯带、金属材料和感应器结合进织物中,整幅作品的颜色主要以蓝色作为主色系,深蓝色与浅蓝在亮光时有着强烈的对比。作品最终呈现出属于未来的智能交互和科技感,在感应亮光的一瞬间给人带来惊喜感和仪式感。


关注 关注
关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