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美术学院工业设计学院2022届毕业设计作品展--绽放 | 观展•“红色精神”专题

习近平同志强调,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要不断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不断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朝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不断前进。这些重要论述为新时期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出了要求、指明了方向。在各种文化中,红色文化以其鲜明的政治立场、崇高的价值取向、深厚的群众基础、坚决的奋斗精神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精神动力,而其中蕴含的红色精神,更是指引我们向更为广阔的世界不断探索。2022届工业设计学院毕业设计以“绽放”为关键词,师生们从文化传承与创新、人文关怀、社会责任、乡村振兴、地方发展等不同角度作出探索,以精彩纷呈的作品呈现他们对社会的思考和对未来的憧憬。

  红色精神引领文化传承与创新  


 ▲ 《澎湃》

作者 陈晓静

指导老师 何文才、吴越齐

作品介绍 本纤维艺术作品以革命领导人彭湃在广东海陆丰地区开展农民运动为故事主线,意在展现革命先驱之地广东的革命历史与红色文化。作品采用了年轻人更容易接纳的绘本为表现载体,以手推绣、贴补绣等多种工艺灵活运用,打破传统绘本的表现形式,期望得到更多年轻人的关注并产生共鸣,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 《廿四风物志》

作者 王晓靖

指导老师 何文才、吴越齐

作品介绍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不断累积实践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是我国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本创作以此为主题,提取每个节气的物候信息并转化为图形,利用每个节气特有的代表性植物染材进行古法染色。作品以拼贴绣为主要方式进行制作,以邮票造型作为载体呈现,让观者体验二十四节气的传统之色。

 ▲ 《饮·茶——茶生活产品设计》

磨炼导师组

作者 黄睿轩、梁铭城、谢心、陈雯、吴义浩

指导老师  磨炼、王兆巧

▲《叠峦茶几》| 黄睿轩

▲《共闲》| 梁铭城

▲《曦——提篮茶盒》 | 吴义浩

▲《一席》| 陈雯

▲《MOVE几》| 谢心

作品介绍  喝茶,其实是一种自我款待。在“饮茶”→“茶饮”快餐时代,快节奏的生活需要适时地慢下来。喝茶,亦是一种生活方式。方式由社会生活交往关系中的生活主体(人),依一定时间与空间形式,对相关物质生活资料与精神生活资料的关系展开讨论。“物”的背后是“人”与“事”。五位毕业生分别以不同维度展开居家、公共空间下于喝茶的讨论。研究以年轻人视角出发,既源自传统,又结合当下。独享一刻与快乐共享、固定空间与位移场景.….种种尝试反映的是设计者对于饮茶方式的思考与想象。

 ▲ 《余料之外”——广府非遗文创设计》

广府文化研究与产品设计课题组

作者 潘洁、周芷珊、黄凯欣、李欣妮、郑旖雯、冯继杰、郑颖瑜、卜芊芊、杨冠驹

指导老师 王柳庄、李健

▲《府上有喜——新广府婚俗品牌与产品设计》| 黄凯欣、 李欣妮

▲《玲珑——新岭南生活美学产品设计》| 潘洁

▲《余木生花——岭南花器设计》| 周芷珊

▲《酸枝木的圆舞曲——首饰设计》| 郑颖瑜

▲《内inside》| 冯继杰

作品介绍  “余料之外”-广作家具边角料新生计划是由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广州美术学院、广州图书馆、广州市文化和旅游志愿者总队、广东广播电视台非遗垂直类文化传播团队“骆骆声”和六家广作家具传承单位联合发起的公益项目,旨在携手探索传统工艺的绿色发展路径。广府文化研究与产品设计课题组的同学共同策划并参与“余料之外”项目,一方面是对硬木余料进行研究,另一方面是对生活场景进行研究,产出了不一样的构思和成果。生活场景方向的,有基于广府传统婚俗研究而展开的“府上有喜”品牌与产品设计、基于岭南传统花艺而开展的“余木生花”模块化花器设计、基于茶艺、花艺、绘画、香艺等岭南传统生活美学行为而展开的“玲珑”新生活产品设计、基于广州木雕技艺体验而展开的“粤小匠”体验产品设计;材料方向的,有展现余料残缺美的“内”观念性家具设计、受广式家具曲面形态启发的“酸枝木的圆舞曲”饰品设计。通过参与这个项目,年轻的设计师们对百年广作有了认识,也从他们自身出发,提供了对非遗进行研究、理解、创新的新思路。

 ▲ 《广而至美-广绣的创新实践》

广绣的创新实践课题组

作者 王欣瑜、巫钰盈、龙芷晴、 吴晓丹、沈泳怡、王文华

指导老师 丁敏

▲《乞巧会》| 巫钰盈 

▲《清雅之供》| 王欣瑜

▲《岭南花事》| 吴晓丹

▲《扶胥浴日》| 沈泳怡

▲《花拾间》| 龙芷晴

作品介绍 广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发祥地之一,作为广州对外贸易的主要商品,广绣见证了广州海上丝绸之路的辉煌和繁荣。她是海上丝绸之路上一段绝美的传说,被西方学者誉为中国给西方的礼物,曾是一度风靡欧洲上流社会的时尚产品。广绣的生产智慧和艺术创造值得我们一再去研究与传承。“广绣创新设计课题组”在深入调研广绣的过程中发现,目前广绣向国画靠拢的倾向,逐步远离了其原本的民间情韵、民俗风格与地域特色。作品随时代需要而调整是非遗“活态传承”的要诀,因此如何在当下的生活场景中还原广绣的原生之美是对我们的最大挑战。立足地方文化,面向中端礼品市场(如政府礼品、地方文化礼品等),与广绣传承人合作完成创新型的绣品创作,即是地方文化礼品,也作为今后量产和地方广绣传习教学的样本。

 ▲ 《志水文——南沙文创设计》

志水文设计课题组

作者 刘悦、甘雨诗、谢敏诗、李晨薇、王思元、张玉、李钰浈、梁玉枝、林倩仪

指导老师 庄嘉菁、胡好

▲《寻麟记》| 甘雨诗

▲《啊咧呀啰》| 张玉

▲《疍家生存图鉴》| 刘悦

作品介绍 志水文设计课题组是 “南沙-广美生态美学研究中心”成立后的首期合作项目课题之一,该中心由广州美术学院与南沙资产经营集团合作共建,依托广州市南沙区在粤港澳大湾区得天独厚的自然人文资源,在“艺术赋能生态,文旅联动湾区”的思想指导下,共同探索南沙区文化旅游服务与产品多方位升级的可能性。从文化生态、艺术生态、自然生态、社会生态、产业生态、旅游生态六大板块着手,通过塑造南沙生态美学,助推湾区人文景观,创新南沙文创品牌,激活南沙研学氛围等具体策略实现初步规划目标。本课题组师生们就此开展设计研究与实践工作,通过多次实地考察,大量文献资料调研分析后,从天后宫文化、海防卫国历史、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人文主题,滨海湿地与候鸟迁徙保护、海洋资源共生等自然主题切入,取得了异彩纷呈的设计成果,为南沙区新型文旅服务模式与品牌产品研发设计挖掘具有前瞻性的重要学术方向,也为未来进一步的研究探索提供了宝贵实践经验。

 ▲ 《馨香-多感官体验设计》

作者 杨沛丹

指导老师 段丽莎、张欣琦、陈浩昕

作品介绍  从敦煌香药中选取符合当代家居生活的“气味”,如零陵香、艾香、安息香等。香药本身带有辛、苦和甘的味觉感知,不同搭配会产生不同的气味组合变化,最终根据三组不同感官体验的香药类型,形成唤醒主题、闲适主题和开胃主题。香薰灯通过“胶囊”造型与敦煌香药丸的疗愈特性形成功能暗示。香药丸通过植物染的方式形成独特的颜色系统,重量、表面肌理效果都能在拿取的过程中感知到触感上的差异。香药丸在加热扩香时,会由于组成材料不同所带来的导热时间差,而形成气味发散层次感,使气味在每一次的使用中都可能有不同的嗅觉体验。香药丸不仅能闻其香,还能观其色,触摸其外表差别,丰富了整个闻香体验过程。

 ▲ 《流明·渐隐系列家具》

作者 尤瑶瑶

指导老师 段丽莎、张欣琦、陈浩昕

作品介绍  流光溢彩、回天挽日皆是佛的神迹;千佛环绕,光光相接是佛的神光。时隐时现的光晕缓缓藏于木、脂之间。《流明》壁灯从敦煌壁画中提取佛像元素将其几何化,旋转的体验方式让抽象的千佛图案动起来,增加遮挡变化的光影效果。圆形壁灯贴合立面墙体,两层千佛拼花面板层叠,旋转时透出底层图案和灯光幻化成“佛光”忽隐忽现。三劫三千佛,重复、对称、变形是其变化模样,隐了头面,省了身子,留了背光,色与色相连,节奏韵律变化莫测。《渐隐》屏风从敦煌壁画中提取抽象图案,结合平行四边形的连杆机构将正面的圆形图案平移折叠与后面的圆形图案产生特殊的图案变化。将壁画千佛纹中的多彩色块和排列规律简化成整列的圆,木皮、铜与树脂玻璃三种材质的搭配让屏风的开合出现不同的色彩、图案组合将佛国的三千世界隐于此中。

 ▲ 《“提香而来,提香而去”系列香薰》

作者 邝镜丞、雷心宇

指导老师 刘再行

作品介绍 基于疫情时代下,随着新露营经济、刘耕宏式居家运动等模式兴起,消费者们越来越注重品质生活,而香薰产品的使用体验象征着品质生活的一部分,从而促进情感经济的需求,做出情感化香薰产品的创新设计,给用户营造出独特的香薰氛围感。“提香而来”系列香薰产品的设计灵感来源于宋代宫廷的灯具-降纱灯,以“提香”的交互方式和现代智能香薰产品结合创新设计,并加入了无线电充电等形式,解决了香薰灯脱离了有线的束缚,能够满足多种新场景的应用;同时解决了香薰产品扩香范围的限制;并采用“吹控”的交互形式,赋予香薰灯独特趣味性;当人们对他吹气的时候,他会随着人的吹的数值增大热量,使扩香更浓烈,因为“吹”这个动作,在香薰使用的场景中是代表分享的意思,通过这种行为方式与他人一起品香。

  红色精神引领人文关怀与社会责任  


 ▲ 《归巢》

作者 钟恩仪

指导老师 裴悦舟

作品介绍 现阶段国内的社区健身娱乐设施总体上存在着缺乏适应社区环境的弹性。“归巢”从以用户为中心的角度出发,呼应国内社区居民对社区配置的诉求,致力于以产品系统+移动端平台服务的形式,为社区居民与社区物业提供更时尚,更安全,更便捷,更贴心的产品与服务。作为主要部分的儿童模块在有限的空间里提供更完备,更具趣味性的功能,同时,单个模块也可以和其他模块组装在一起,对不同大小的社区场地具有极强的适应能力。此外,社区物业登上移动端平台就可以享受上述服务,还可以选择设施的颜色与套装,让设施更加贴合大众的喜好。

 ▲ 《AceU儿童应急背包》

作者 徐梦琦、马雨含

指导老师 王涛

作品介绍  AceU 是一款面向学龄期儿童(6-12岁)设计的应急背包,主要是针对在地震场景下或校园地震演练中使用。通过打造有趣的产品故事背景,并运用配套的引导教学APP在做到合理整合应急工具的基础上,通过设计让产品整体更加地易用、智能、安全、可靠,并使产品在拥有实用性的同时也拥有教育功能以及情感抚慰意义!

 ▲ 《自闭症儿童共享教具》

作者 黄伟聪、江国周

指导老师 刘再行

作品介绍  “棒哦”是一个帮助自闭症家庭实现低成本、科学有效地居家康复干预训练的教具共享平台。面对目前的自闭症儿童康复训练时间长、费用高和专业训练教具资源少、单独购买成本高,无法实现更好的居家训练的特点,通过教具共享服务系统,帮助自闭症家长在进行居家康复训练时,也能掌握科学干预训练的方法和轻松获取到专业机构中的教具产品,不仅将自闭症家庭和机构专业的康复训练资源连接起来,还将其“搬到”家庭里,降低自闭症家庭日常康复训练的经济压力,让更多的自闭症儿童得到有效康复治疗。

 ▲ 《太阳能疫苗冷储背包》

作者 王玉杰

指导老师 杨帆

作品介绍  针对新冠疫情时代下非洲的BOP(金字塔底端)人群疫苗接种率极低、无电、少医、路远、疫苗保存困难的现状,设计研究出一款适用于当地人群、无电场景下的新型疫苗冷储背包,解决疫苗到达底层的“最后一英里”问题,探究在医用冰箱和便携冷链箱之间的折中方案。前期通过大量桌面研究明确设计背景痛点并分析原因,寻找旅非人群、在地企业完成需求论证。研究市面相关竞品功能结构,明确市场空白和产品延续价值。最终设计出一款更适用于提高非洲BOP人群疫苗接种率的医疗冷储产品。针对无电、医疗资源匮乏的非洲底层村落社区场景,半导体驱动的便携太阳能疫苗箱可以弥补传统压缩机式医用冰箱和冷链箱之间的空白,即同时满足长久冷储和短距离单人运输功能,以解决疫苗难以抵达基层BOP群体、抵达后保存困难,从而导致大量疫苗浪费、退回的问题。

 ▲ 《半失能老年人移位机器人》

作者 余米特、谢杰鸿

指导老师 郜洵、刘志强

作品介绍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来临,越来越多的老龄化问题需要我们积极应对,近年来半失能老年人数量逐年增加,照顾半失能老年人所带来的压力也成为了社会当中不容小觑的问题。我们围绕着半失能老年人看护上的重要参与者护工以及老人家属进行调研,设计出一款搀扶半失能老年人扶抱移位机器人,整合扶抱、移位、健康数据采集、数字人等功能,帮助半失能老年人实现轻松移位,减轻护理人员压力,提升老年人晚年生活幸福感。

 ▲ 《非洲教师教学辅助包》

作者 陈志骞

指导老师 杨帆

作品介绍  为了提高BOP(Bottom of the Pyramid)地区的教育水平,非洲政府提出教育一体化与教师区域流动教学的政策。为解决培养教师能力水平与教育场景多变的问题,此产品构建以教师与学生为服务单位,离网媒体设备为信息媒介,辅助教具为服务硬件,政府教育局指派工作任务为主线,从课堂课后全方位进行教学指导的多设备服务系统。以光照&容纳模块、教学模块、扩音模块为功能体验,打造一款为贫困地区流动教师提供课堂辅助、教学能力培养以及路途携带服务的多模块辅助便携包。离网媒体交互系统帮助政府教育局管理者委任管理教师流动教学及完成自身学习任务,以教育者为对象进行教学,培养高水平师资,提高受教育者的学习质量,实现非洲教育一体化发展。

 ▲ 《BOP太阳能教育产品》

作者 熊泽斌

指导老师 杨帆

作品介绍  SOLAR MINI-太阳能教育产品是从接收教育的角度为无电网贫困地区的人群提供太阳能教育的解决方案,通过太阳能供电产品与教育产品结合,帮助用户学习提供学习的途径,针对非洲贫困地区学生居家学习效率低下的问题,为BOP人群提供从基础到生活的学习途径,强化非洲贫困地区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提高非洲贫困地区学生居家学习的学习效率,给予用户新的获取教育的途径,帮助无电网地区失学人群通过知识进一步改变自己的命运。

  红色精神引领乡村振兴与地方发展  


 ▲ 《节气生活节——银林乡村振兴实验》

从化银林村社会创新设计课题组

作者 郑杰煌、肖耀华、丁漪莹、单梓茵

指导老师 李健、王柳庄

作品介绍  广州从化区银林村基于国家大力推进各地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与疫情时代旅游产业的迅速发展,以及有利的地理位置,方便的交通条件,成为城市周边游重要的客源地,但是当地却缺乏能够吸引游客的旅游产品。本次2022银林乡村振兴实验项目旨在将美学、设计与乡村生活融与一体,整体策划一个银林文旅IP-节气生活节,结合当地在地文化进行文创、美育、景观、餐桌等相关活动与课程的策划与设计。从教育和文化的角度整合乡村发展路径,搭建一个协同的行动者网络。联动当地各利益相关者共同“造节”。最终带动当地地方经济发展、传播当地在地文化,恢复当地文化自信。

 ▲ 《墩头文化生态博物馆》

作者 王福、姚轩豪

指导老师 丁熊、刘珊、任小红、黄河

作品介绍 广东河源墩头村有着非物质文化遗产“墩头蓝”和规模宏大的客家古建筑,但缺乏整体性的保护和传承。借助共同富裕理念,通过“游、食、住、学、乐”五大功能板块的服务设计,将墩头村打造成一个真实的、全民参与的、活态的生态文化博物馆。非遗文化与红色主题、线下与线上相融合的方式,为游客带来多维度、沉浸式的研学体验。

 ▲ 《又见蓝》

作者 邓雨莎、朱雨姗

指导老师 丁熊、刘珊、任小红、黄河

作品介绍 河源墩头非遗蓝染技艺传承缺少关注度,举步维艰。乡村振兴与文化自信背景下,对“墩头蓝"进行广泛调研,包括传统技艺、非遗传承人、村民及村落民俗资源等。以时尚且极具传播力的“95后”为目标群体进行用户研究,发现他们寻求独特体验、满足自我分享的“强需求”。运用服务设计思维与方法,围绕”又见蓝"这一主题,策划了一场多场景艺术打卡与非遗体验的乡村时尚活动。

 ▲ 《“海陆风云”海防教育桌游》

作者 谢敏诗

指导老师 庄嘉菁、胡好

作品介绍  “海陆风云”海防教育桌游——是基于南沙虎门炮台群四次战争历史背景,以情景沉浸、历史体验、战略互动、开放结局的文教游戏产品为载体,通过设计博弈策略逻辑体验机制、以及海防历史场景体验道具,在机制和道具互动体验策略中可以动性地学习历史和海防文化,培养保家卫国的民族精神。

 ▲ 《容桂时光品牌文创设计》

岭南文创与服务体验设计课题组

作者 米莎、李舒娴

指导老师 崔淼

作品介绍  容桂位于顺德区南部,产业发达、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容桂街道推动文旅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动作频频,不断深挖本土历史文化底蕴,引入社会资源支持,塑造更加鲜明的城市气质,近年来容桂积极利用特色文旅资源打造城市品牌。整合本土资源构筑文旅生活圈。本年度课题组受容桂街道办事处委托,为容桂文旅形象进行品牌系统的整合与升级。通过大量前期调研和文旅相关现状分析整合利用容桂文化特色并提炼文化内容,设计了一系列文旅文创产品,为”容桂时光”文旅品牌的推广打造注入了新活力。

 ▲ 《南沙湿地教育创新实验》

南沙湿地教育创新课题组

作者 邝雪盈、张轶岚、谭家禧、丁爽、李雨衡

指导老师 李健、王柳庄

作品介绍  南沙生态王国是一个创新的南沙湿地自然教育系统,包括系列自然教育研学课程和线上平台。新系列的三个自然教育研学课程通过创新主题和流程,以美育为核心,打造出相较于现有的研学课程,更加有趣味性和艺术性的课程。对比普通的研学课程,课程结束后团队会对产出的内容进行进一步的遴选和深化以更新周边产品。线上平台整合南沙湿地的自然教育课程,为用户提供信息交流和分享的途径,为家长提供为孩子报名自然教育课的途径,为对课程感兴趣的成年人提供成年化课程,同时为达人提供成为业余助教或志愿者的机会。


关注 关注
关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