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美术学院工业设计学院课程 | “岭南寻稻记” 文化整合创新设计

岭南寻稻记” 是广州市文化馆(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与广州美术学院工业设计学院共建的 “广府文化研究与创新设计中心” 成立以来,由双方共同策划的首次合作课程

 

此次课程在梳理岭南稻作文化脉络,搜集岭南稻米相关历史、地理、种植、加工食用方式及器物等资料,以信息视觉化的方式呈现文化内容的基础上,提炼岭南稻作及相关饮食文化中蕴含的智慧与特征,并着眼于当下生活,从视觉、器物、食物、行为体验等各种角度展开设计,令现代人更好地理解、体验稻作对于生活的意义。

信息视觉化设计

《你知稻了吗?》

 

根据历史时间脉络,介绍岭南地区稻作文化在不同时期的关键发展与变化,并列举典型器物、耕作流程与近代研究专家等重要信息,追溯稻作文化之源。

《知稻》

 

根据地形、气候、降水量、日照数等地理条件对比分析广东、广西、海南岭南三省的水稻耕作差异,展示不同产地特色大米的种植特点与收成状况。

《种稻之道》

 

围绕水稻种植展开信息视觉化设计,对比传统手工种植与机械化种植在育秧、插秧、施肥、收割各流程中技术与设备的异同,在水稻成长过程中,呈现种植环境、种植节气、病虫防治等影响水稻收成的关键信息。

《种稻之道》

 

聚焦一株水稻,分析稻米的营养价值与重要功效,并强调稻壳、稻杆的综合用途。从材料视角看待粮食作物,为设计与应用提供更多启发。

《稻可道》

 

从岁时节令的角度呈现岭南农业耕作过程,农民根据千百年的劳作经验,随时节变换,适时安排农事活动。

《稻可道》

 

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人们为了水稻的顺利成长与丰收,举行各种仪式活动,形成各文化地域独具特色习俗场景,逐渐演化为丰富的民俗生活。

《稻器》耕具

 

按照水稻不同的生长周期,分为整地、中耕、播种、排灌、收割等阶段,根据不同阶段的劳动需求展示古今农耕器具。

《稻器》炊具

 

通过研究不同时代米饭炊具的发展演变,呈现人们的饮食理念与烹饪技法的转变,从器型、材质、技术等角度综合分析千百年来的煮饭智慧。

《稻器》食具

 

从饮食餐具和进餐方式的角度,列举古往今来食具在材质、功能、纹饰方面的综合变化。

《岭南源粉》

 

米粉是大米加工制品,是岭南地区常见美食。介绍不同米粉制品在岭南地区的分布情况,视觉化呈现其制作流程与工艺特点,并从酱料的角度体现各地食粉文化与习惯的异同。

《岭南粽香》

 

粽子是我国自古以来独具特色的糯米制品,通过图示分析粽子的制作流程、粽型特点、粽叶种类、馅料搭配等信息,以此呈现丰富多样化的岭南粽子文化。

《食粿在潮汕》

 

潮汕粿品是岭南地区重要的米制品之一,粿品已深入潮汕人的饮食文化中,在酬神、祭祖、婚丧嫁娶、四时养生中都是必不可少的食品。通过图示呈现种类繁多的粿品在潮汕各地区的分布状况,运用数据对比分析其成分、口味、数量等要素。

文创设计

《籽》

快销式米饮品店设计

设计者:张瀚知、温颖琪、龙雯雅

指导教师:王柳庄

本品牌命名“米子”,其一意为品牌所关注的焦点在于“用米做成的食物” (米的孩子),其次,“米子”组合为“籽”,意为种子,暗指饮品杯盖内含的稻谷种子。

“米子”旨在让顾客在“购买饮品”的同时,将目光聚焦常见的饮品米制辅料,感受水稻文化与耕作行为。店内设置米元素五感体验装置,便携饮品杯内含水稻种子,搭配模块化稻作农具积木与农民小人IP,三者结合,形成水稻从种植、耕作到收获与加工的完整闭环。

将购买行为进行娱乐化与自主化设计,满足年轻人对现代生活产品意义的“非单一化”需求,结合积木收集手段激发购平欲,并用种子种植行为实现饮品包装的可持续利用,使当代年轻人感受水稻在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渗透,唤醒人们对土地最原始的记忆。

《米-乞反兹果》

传统米食再设计

设计者:周芷茵

指导教师:王柳庄

广东岭南地区四大特色米食,有来自粤西的籺、客家的粄、广府的糍和潮汕的粿。本品牌以此为名,营造人们体验传统美食,寄托趣味且不失浪漫的空间场景,为食家提供一次尝遍广东米食的创新方式,以年轻时尚的视觉设计赋予四种米食不同的概念与意义。让人们可以充分地感受到广东各地不同的文化气息,并将广东米食刻印在每代人的记忆里。

《米语新说》

米食体验创作课程设计

设计者:何永佳

指导教师:王柳庄

以广东米食文化为背景,围绕籺、粿、粄三种特色食品,设计传统制作体验与自我创新两种方向的米食糕点手工制作课程。通过手工课形式,推广宣传传统米食文化,在动手制作的过程中,唤起对传统食品文化的感情。

《米舍》

米食体验餐厅设计

设计者:陈佩瑜、孙陈薇

指导教师:胡好

作为一家主打米食的“一人食”养身餐厅——“米舍”,我们的设计理念是为顾客提供优质健康的饮食选择,营造一个温馨舒适的用餐环境,让顾客在舒适的氛围中细细品味不同米品的特色。在此前提下,结合“米舍”的环境、调性以及用户群体,我们为“米舍”设计了以下几款产品,包括米皿一人食餐具套装、大米传唤灯、米凳、“一人食”大米包装、大米调料瓶等。

《酒酿屋》

DIY酿酒体验设计

设计者:何钰清

指导教师:丁敏

米酒是岭南地区的重要米制品之一,在传统制酒技艺的基础上,开发设计酿酒创新体验活动,包含制作酒酿、自主配料、酒桌游戏等,让消费者在品尝的过程中,深入了解米酒文化。

《风铃》

稻作系列灯具设计

设计者:杜今

指导教师:磨炼

自然与田野是本设计的灵感主题,提炼田野稻穗生长姿态,与风铃寓意进行结合,作为组合灯具原型,希望赋予稻穗更多温柔与祥和,营造舒缓身心的空间氛围。

《玄米》

茶具设计

设计者:李泓垟

指导教师:磨炼

借鉴传统玄米茶工艺,将研磨炒米与茶粉的行为融入泡茶流程中,为泡茶增添仪式感,专注当下泡茶心境。系列茶具以极简几何型为主,在杯底加入米饼印的视觉元素,既是标记,同时将“岁稔年丰”的寓意寄托其中。

《HOMIE》

大米形象IP与衍生品设计

设计者:叶淳

指导教师:磨炼

厚米 (HOMIE )是一款以南方灿米为设计原型的IP形象,身形较长。厚米最主要的特征集中在其脸部,唐朝时期、大米才成为普通老百姓的主食,因此采用了唐朝时期的桃花妆设计在其脸部、眉毛是成熟的金黄色稻谷,花钿则是采用了中国的传统纹样一一谷纹。整体采用4种颜色,是依据稻米生长10个阶段所经历的四种颜色变化而来的。

小小的稻米,能够制作出各式各样的粉类食物,丰富了我们中华的饮食文化。由稻米制作的粉类食物质感柔软不同种类各有特征,依据这类想法延伸出设计一套柔软的保暖日用品产品。让年轻群体通过这些载体,直观感受到稻米价值层面的温暖柔软。

《归田》

稻作主题文具套装设计

设计者:孙子雄

指导教师:磨炼

此款桌面置物盒,参考稻田的外形,古时候人们的工作场景主要是在农田,而现代人们的工作场景则大部分转移到了电脑桌前,置物盒可收纳我们日常工作中所需用到的基本文具,耕耘眼前的一方桌面与古人耕田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雾田》

加湿器文创产品设计

设计者:邓家明

指导教师:丁敏

该款加湿器产品灵感来源于梯田。造型上融合梯田蜿蜒曲折,层层叠叠的特点,出雾状态模拟雨后梯田云雾缭绕的氛围。藓类植物喜湿,将藓类植物养殖与梯田加湿器相结合,模拟自然梯田的一个生态环境,赋予产品更加浓厚的自然气息,拥有属于自己的一片自然天地,缓解人们的焦虑,唤醒人们对自然农耕文化的感知。

《乐粽》

文创胶带与香薰产品设计

设计者:孙佳雯

指导教师:磨炼

文创胶带以包裹粽子的粽叶以及不同的粽子包法为切入点,从中提取出三种捆绑粽叶的样式,用和纸为载体模仿粽叶质感,在使用胶带的过程中模拟包粽子的体验,增添趣味性。粽子最初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的,受此启发,设计为香薰产品,可舒缓情绪缓解焦虑,带来不一样的体验。

《米谷》

大米礼品包装设计

设计者:孙子雄

指导教师:磨炼

一款同时包含多种大米品种的组合礼品盒,让人们可以更好的接触到不一样大米,了解不同大米的营养价值,体验多种口感,从而去选择更适合自己的大米进行购买食用。

《米搭子》

谷物营养包装设计

设计者:卢如诗

指导教师:丁敏

“米搭子”名字的来由,一是该产品已将不同配比的米类搭配好包装售卖,二是 “x搭子”也有伙伴的意思,如流行的“饭搭子”一称,意喻该产品是帮助人们养生的“米搭子”伙伴。

现代年轻人也越来越注重养生,健身人士也注重控制饮食。该产品分为多款搭配系列,功效不同,可做饭也可煮粥,满足上述人群的营养与喜好需求。包装设计满足懒人需求,用量、用水、浸泡甚至盛装都可以通过现有包装辅助完成。

《讲稻理》

水稻生态儿童餐具套装设计

设计者:徐梅珠、莫依澄

指导教师:胡好

本设计将稻田生态食物链与儿童餐具结合,将动植物科普知识与趣味参与行为结合,在儿童吃饭的过程中,感受食物链的故事,了解水稻生长习性,并学会珍惜粮食。

《稻田来客》

水稻生态儿童餐具配套科普绘本设计

设计者:徐梅珠、莫依澄

指导教师:胡好

该设计是上述儿童餐具的配套绘本,讲述一位不爱吃饭的小朋友惹怒了米饭精灵,被缩小穿越到了稻田世界,为了回家,他踏上了寻找传说中“白色大山”的道路,一路上认识了不同的小动物,认识了他们的天敌与好友,最终在白色大山的带领下意识到享受美食的幸福与种植稻米的不易,回到了现实世界,动物朋友们变成餐具永远陪伴在他的身边。

《小动物捉迷藏》

儿童创意餐盘设计

设计者:李汶蔚

指导教师:丁敏

孩子吃饭是大多数家长都头疼的问题,不好好吃饭会影响孩子生长发育。借用孩子丰富的想象力与创造力,设计一款儿童餐盘,以拼贴画形式,组合身体带白色的动物场景画,让孩子用白米饭将动物补充完整,以此增添吃饭过程中的趣味性与互动性。

《熏勺》

驱虫米勺设计

设计者:卢如诗

指导教师:丁敏

储米桶中大米生虫 (米象) 有时会不可避免,不仅仅受天气潮湿的影响,有时在舀米过程中,不小心沾到水也容易祸害整桶米。从前人们会将大蒜、花椒、辣椒等含有刺激性或特殊气味的植物放在米缸里来驱除米虫,本设计受此启发,以蒜头为造型来源,将舀米量勺与驱虫盒两种功能合二为一,有助于大米保质,在使用的过程中回味传统生活智慧。

《一起来“煲仔”》

煲仔饭主题婴儿摄影服务与产品设计

设计者:陈苑琪

指导教师:丁敏

产品灵感主要来源于广州的传统美食煲仔饭,煲仔饭对烹制器皿有所讲究,非砂锅不可。但是食材的选择却多种多样。产品利用煲仔饭中“煲仔”的谐音,设计了一套婴儿摄影写真主题产品。

婴儿写真是当代热门产业之一,许多家长喜欢给自家的宝宝拍摄一些有趣的照片来记录他们的成长。产品外型在婴儿用品的基础上结合烹饪煲仔饭的食材和工具,把煲仔饭中有趣的食物形象融入到婴儿玩具当中去,婴儿的家长在体验拍照时可以选择自己喜爱的食材组合来打造一份独一无二的“煲仔饭”。

《粽乐乐》

广东粽文化教具设计

设计者:阮航

指导教师:磨炼

本产品根据广东粽子的咸甜口味与造型特点,将广东粽子分为裹蒸粽四棱锥形、咸肉粽枕形、枧水粽三角锥形、枧水粽条形,并详细整理了不同粽子在不同地域中馅料的区别,再以儿童教具的形式,将广东粽文化融入玩与学的过程。

粽乐乐教具包零件分为粽子整体形、粽子馅料配件、粽叶、粽子桌布。玩家将桌布摊开,可以在桌布上找到不同粽子对应的粽子整体形状以及不同地域的粽子馅料图鉴,通过与他人 (1-4人)一同寻找配件,将配件与整体形状组合在一起,完成不同地域的粽子拼搭,学习到相应的知识并从中获得自由搭配的乐趣。

 

 

 

 

 

 

 


赓续岭南稻作文化

以文化创意设计传承稻作智慧

体会稻作对现代生活的意义

<

关注 关注
关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