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广东高校数字非遗作品创作大赛

发布时间:2025年5月5日 分类:6月截稿工业产品大赛视觉传达大赛 浏览量:1357

活动目的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战略部署,积极响应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与新时代劳动教育要求,在“五一”国际劳动节来临之际,广东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中心决定举办“数字非遗作品创作大赛”。

大赛深度融合劳动节文化内涵与非遗保护的时代需求,以三维建模为主要手段,鼓励参赛学生通过数字复刻和创意设计,将非遗项目的材质、工艺、色彩、图案等特色元素以高精度、艺术化、交互化的形式进行立体呈现,既是对非遗传承人劳动成果的崇高礼赞,也是新时代青年以创新劳动践行文化传承的生动实践。

活动主题

指尖匠心·数字新生——3D赋能非遗,致敬劳动匠心

组织机构

主办单位:

广东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中心

承办单位:

东莞理工学院易班发展中心

东莞理工学院青匠文化工作室

参与对象及时间

参与对象:

广东省高校在校大学生

作品提交截止时间:

即日起至2025年6月7日

作品要求

(一)内容要求

1.数字复刻作品类

以1:1还原为目标,创作具有代表性的非遗传统技艺实物模型。选取对象包括但不限于:剪纸、泥塑、绣品、木雕、瓷器、龙舟、花灯等。

参考案例:【十二九龙凤冠】

2.数字文创作品类

以非遗元素为核心,结合衣、食、住、行、用、娱等现代生活场景进行文创设计。作品形式可涵盖礼品、家具、服饰、办公用品等,要求为原创设计,具有美观性与实用性。

参考案例:【瑶族长鼓舞】

(二)技术与格式要求

1.数字非遗作品效果图(不少于5张)

(1)图片格式为jpg/jpeg/png,鼓励多角度展示作品;

(2)数字文创类作品效果图至少含1张使用场景图或作品展板(附带作品使用效果解释)。

2.3D模型文件

(1)质量要求:模型应高度精细,真实还原非遗对象结构与细节。

(2)支持格式:.obj、.stl、.fbx 等常见格式。

(3)大小限制:单个模型文件不超过100MB。

3.3D模型动画(非必选项):

(1)用途:作为评审附加分项,用于展示作品设计理念、创作过程或寓意延伸。

(2)支持格式:.mp4、.avi、.mov 等高清视频格式。

(3)大小限制:单个动画文件大小不超过200MB。

(4)时长要求:30秒至3分钟之间。

提交方式

1.《数字非遗作品创作大赛作品信息表》(附件1);

2.数字非遗作品效果图(不少于5张,命名为“效果图”)、3D模型文件及动画文件(动画非必选项);

3.至少3张所选非遗对象的高清参考照片,命名为“参考图像”,用于比对与呈现参考。

4.将报名表(附件1)、汇总表(附件2)、作品打包发至发送至嘉应学院易班指定邮箱:jyybzhb@yeah.net。报送的各项作品文件夹命名格式为“作品名称+第一作者+联系方式”,邮件主题格式命名为【数字非遗作品创作大赛】。作者不超5人,指导老师(如有)不超2人。

评审和表彰

由承办单位组织专家评审小组,从创意性、完成度、美观度、非遗文化表达效果、技术实现质量等方面进行综合评分。按“数字复刻类”与“数字文创类”两大分类分开评审,最终评选出: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及优秀奖若干项。

注意事项

1.获奖作品将由主办单位统一颁发荣誉证书,并择优对本次活动作品进行展示推广、新闻宣传等,作者需积极配合且享有署名权,投稿作品将作为公益用途使用,投稿作品不予支付作者酬劳。

2.参赛作品必须为原创作品,不得抄袭、剽窃,禁止使用AI类软件生成的作品(包括但不仅限于图像生成、模型制作)参赛,一经发现将取消评选资格。

3.参赛者应深入理解非遗文化内涵,尊重并体现其历史背景与文化价值。

4.鼓励参赛者通过非遗官网、社交媒体、博物馆、手艺人访谈等多种方式采集非遗资料与设计灵感,突出所选非遗项目的特色与核心元素。

5.参赛者需根据要求完整提交作品及相关资料,非通过高校负责人发送的作品可能会影响评选结果,逾期发送视为弃权,历年已获奖作品不再参赛。

6.本次活动最终解释权归主办方所有。

联系人:黄老师  0769-22861123

 

点击下载:关于开展2025年广东高校数字非遗作品创作大赛的通知

点击下载:附件1 2025数字非遗作品创作大赛作品信息表

点击下载:附件2 2025数字非遗作品创作大赛作品汇总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