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服装学院艺术设计学院2025届环境设计专业毕业作品
发布时间:2025年5月17日 分类:毕业设计 浏览量:1464
环境设计
ENVIRONMENTAL DESIGN
秉承人文关怀的理念
面向国家需求与未来发展
求实、创新
环境设计·传承与创新的交融。作为国家一流建设专业,环境设计历经近30年的积淀与发展,始终以改善人居环境为理想,与时代同步,致力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与创新能力的复合型设计人才。2025届毕业设计面向国家需求与先端未来,以“踏歌”为主题,从室内设计、景观设计、媒体建造三大方向以及跨专业融合为路径,扩展环境设计专业边界,探索符合未来人居环境、生态文明建设、充满人文关怀的优质型生活空间。
本届环境设计毕业展凝汇着环境设计专业师生的辛勤和智慧,展现着环艺莘莘学子对艺术的执着追求,作品关注民生,关注科学与未来,关注人居环境的生态性和可持续性,关注传统建造技艺,尝试跨学科融合与技术创新,在功能、美学与社会价值上实现多维突破,为城市发展、乡村振兴、文化传承与生态保护提供了富有前瞻性的探索和解决方案。本届展览不仅是同学们学习成果的集中展示,更是践行“以设计回应时代”的使命、责任与担当。
作品展示目录:(展示顺序排名无先后)
杨彬:1:“木脉·三叠坊”--大理白族传统民居再生性改造设计 2:“老宅新生”木构件设计
展梓家:红色经纬·时代脉搏--人民交通出版社公共空间景观设计
麦慧欣:线引未来--798艺术区“798街”共享街道改造设计
李成昊:城市角落复兴计划
何美萱:人民交通出版社酒店改造设计
01.
作品:1:“木脉·三叠坊”--大理白族传统民居再生性改造设计 2:“老宅新生”木构件设计
作者:杨彬
专业:环境设计(室内设计)
导师:张乐、李政
作品简介:这次毕业作品从再生改造设计为出发点,主要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关于对白族传统民居空心化的思考,通过结合当地传统手工艺(剑川木雕)在活化民居建筑的同时,也是在为剑川木雕的保护、传承、发展提出一种新的思路。第二部分是木雕构件的制作,通过对我爷爷那一辈住的老宅残存的传统木雕构件引发的思考,将老宅上残存的木雕,通过解构、转化与再设计,赋予其新的功能与美学价值。保留传统木雕的工艺语言与文化符号,结合现代设计思维与功能性需求,使老物件脱离原有建筑载体后,仍能以艺术装置或实用器物的形式延续生命。
第一部分:“木脉·三叠坊”设计说明:
设计以云南省大理州剑川县“将军第”白族传统三进院民居为载体,通过再生性活化更新策略实现民居空间与传统木雕工艺的有机融合。设计以"活态传承、兼容创新"为目标,将三进院落分别改造为"展厅空间"、"创客空间"、"文化休闲空间"、“非遗传承空间”,构建集木雕体验创作、木雕展示、休闲交流、研学于一体的复合空间。
"这不是一个静态的博物馆,而是一座会呼吸的文化工坊——让剑川木雕从匠人的指尖走到人民的掌心,从历史的照壁映向未来的屏幕。"
第二部分:“老宅新生”设计说明:
本设计源于对云南省剑川县马登镇新华村祖宅的记忆与情感。老宅历经岁月,墙体倾颓,但木结构依然留存,尤其是门头、梁枋等处的传统木雕构件,承载着剑川木匠精湛的技艺与家族历史的痕迹。在快速城市化的时代背景下,传统建筑及其承载的文化记忆正面临消逝的危机。本项目以云南省剑川县马登镇新华村祖宅为起点,聚焦那些即将被遗忘的木雕构件,通过创新设计让传统技艺重新走进现代生活。这不仅是个人对家族记忆的守护,更是践行"为人民而设计"理念的文化实践——让传统工艺真正服务于当代人民的生活需求与精神需求。
<< 上下滑动查看作品效果图 >>
创客空间效果图
客厅效果图
二进院效果图
木构件
02.
作品:红色经纬·时代脉搏--人民交通出版社公共空间景观设计
作者:展梓家
专业:环境设计(景观设计)
导师:赵倩、周麟祥
作品简介:本次景观设计以人民交通出版社为核心,围绕其所在城市社区公共空间展开。设计旨在通过空间更新,打造一个功能完善、文化鲜明、富有时代特色的城市景观新场域。人民交通出版社作为红色交通文化的重要承载体,其独特的历史背景与价值体系为设计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土壤。
本设计深入挖掘红色交通文化的内涵,从历史脉络、文化象征、价值取向等多维度出发,探索如何将其有效转化为景观空间的设计语言。通过对色彩、符号、材质与建筑风格的精心选择,体现红色文化的视觉表达;并结合空间布局设计,合理组织交通流线、功能分区与场地序列,强化空间的使用效率与体验感。设计不仅关注物质空间的构建,更重视精神空间的塑造,旨在打造一个既有文化深度又具当代表达的文化阵地。
在设计方法上,注重创新实践与传播路径的探索。通过引入时尚元素与新兴设计技术,使红色文化焕发新时代活力,实现设计表达的多样化与前瞻性。同时,关注景观设计可持续性与可推广性,探索适用于旧城区更新的模式化方法,为类似城市社区公共空间改造提供可借鉴的范本。
本项目最终目标是通过景观设计赋能城市文化,活化原有消极空间,增强公众对红色文化的认同感与参与度。同时,结合时代需求与城市发展趋势,以时尚设计激活场地功能,推动文化创新与产业升级,强调“为人民而设计”的价值导向,致力于构建一个文化引领、功能复合、体验优质的公共景观空间,成为新时代城市文化传播的重要窗口与典型案例。
03.
作品:线引未来--798艺术区“798街”共享街道改造设计
作者:麦慧欣
专业:环境设计
导师:金岩
作品简介:798艺术区作为中国工业遗产转型的标杆,曾是艺术家与先锋文化的聚集地,其包豪斯风格的厂房、粗犷的工业遗存与当代艺术碰撞出独特的城市美学。随着商业化加剧、租金上涨与非艺术业态的涌入,其艺术生态逐渐失衡。本设计以“线引未来”为主题,旨在通过“798街”共享街道的改造,重构艺术与生活的动态平衡,以“微更新”手法激活工业遗存,打造一条连接历史、艺术与社区的开放纽带,实现街道空间活化。
设计中以电路板和电子元器件为设计元素,通过线条的运用和组织,展现798艺术区的历史脉络和未来发展愿景。"线"既是物理空间中的交通组织线、视线引导线和功能分区线,也是时间维度上从过去到未来的连接线。将798艺术区的发展历程融入街道,以历史发展时间轴为灵感,将798的历史总体分为三个时期,并以此为主题构建“历史记忆”、“艺术融入”、“数字未来”三大空间区域。其中电路板和电子元器件形成“线”的构图元素,组织串联各个功能区以及延伸立面界面设计,强化主题,丰富视觉效果。
<< 上下滑动查看作品效果图 >>
总彩平
总览图
798历史记忆区
数字未来广场空间
04.
作品:城市角落复兴计划
作者:李成昊
专业:环境设计
导师:赵冠男、李政、金岩、张乐
作品简介:在“为人民而设计”的理念感染下,本课题响应首都“四个中心”建设战略,在“城市更新”议题中,思考“微更新”和“社区参与”对城市高质量发展的作用。聚焦北京城市空间中,充满市民生活温度的微小场所。通过实地走访与观察,探索以“微介入”“轻改造”的方式,激发市民对城市角落的多元关注和互动式参与,以期让自发性的市民活动得以健康延续、有机生长。
以小尺度、渐进式的空间关怀,回应新时代城市更新政策精神,强调“留改并重、微更新优先”,体现设计为人民日常生活服务、激发城市温度与活力的使命担当,展现青年设计师以细腻视角回应时代需求的实践探索。
项目初期,选取了16处典型性空间展开工作,空间类型涵盖时尚商业区、公园绿地、城乡结合区与居民区等多元场景。为提升社区参与的互动性和可实施性,创新性地采用AR增强现实技术推动在场互动和非在场的话题传播,基于Unity与Vuforia平台搭建了移动端应用程序。让观众可通过手机,关注到分布于北京城市地图上的“城市角落”,探索这些空间的现状与我们提出的虚拟改造设计方案。这些未建成的方案通过数实融合技术,既避免了对原场地的贸然干预,亦可通过更具沉浸感和交互感的体验,引导公众重新认识、想象并参与到城市空间的微小复兴之中,以此尝试建立一种更具互动性的城市更新参与机制。
此外,项目为进一步增加其未来的探索性,还内置了定位触发的机制,在观众离开展厅后的某天,实际步行到达那些被我们关注的场地时,也可触发虚拟更新场景并与其形成互动。
设计效果图
<< 上下滑动查看 >>
05.
作品:人民交通出版社酒店改造设计
作者:何美萱
专业:环境设计
导师:周麟祥、赵倩
作品简介:设计聚焦城市建筑改造,以绿色节能技术与提升公共性为核心,对人民交通出版社建筑外立面以及室内进行创新性重塑。在可持续发展层面,从结构、布局、材料入手全方位优化设计。公共性上,打破传统酒店封闭模式,设计多功能共享区域,促进酒店与城市、社区的深度融合,提升街区品质,实现可持续发展与公共活力提升的双赢。
在设计过程中,我们注重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共生。通过对现有建筑的细致分析,我们发现其具有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历史价值。因此,在改造过程中,我们保留了人民交通出版社原有风貌文化同时注入现代设计元素,使其焕发新的活力,成为一块新的地标建筑。
通过这些创新性设计,人民交通出版社建筑不仅成为了一个绿色节能的典范,还为城市社区注入了新的活力。我们相信,这种可持续发展与公共活力提升的双赢模式,将为未来城市建筑改造提供有益的借鉴。
<< 上下滑动查看作品效果图 >>
展览地点
北京国际设计周永久会址
通州区张家湾镇光华路8号
展览时间
2025/4/25-5/25
9:00-17:00
展区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