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境·共生——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2021级环境设计(光影空间艺术方向)本科毕业作品展介绍
发布时间:2025年5月18日 分类:毕业设计 浏览量:585
“光境·共生”以光为媒介,探索光与空间、时间、情感及文化的多维共生关系。主题聚焦“光”在当代设计中的角色--既是物理媒介,也是情感载体,更是连接艺术与科技的桥梁。本次展览将通过光装置、夜游设计、光环境设计等作品,展现光如何重构空间叙事、激活城市记忆、引导情绪流动,并推动人与环境的和谐共生。
主办
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
展览时间
2025年5月7日-5月11日
每日展览时间10:30-18:00
(5月7日、9日延长至20:00)
展览地点
西配楼 420光环境设计实验室
教师寄语
张林:
环境设计系 系主任
毕业是教与学的年轮;毕业展览不仅是同学们成长过程中难忘的节点,也将是大家一个全新的起点。不管同学们是继续学业还是走向社会,作为一个过来人,我跟大家分享的一点感悟:有目标的人生会有不断前进的动力。希望在我们一起点亮的世界里,大家昂首前进,彼此致意!
刘晓希:
2021级环境设计(光影空间艺术方向)班 班主任
光阴荏苒,如白驹过隙,回顾这四年,看着你们从懵懂的初学者成长为青春活力的设计者,每一步都凝聚着奋斗与汗水。毕业展览是你们展现自我的舞台,更是你们创意表达的空间。这不仅是你们学习成果的一次集中呈现,也是你们即将踏上新征程的一个重要起点。未来的路,希望你们秉持专业精神,用心去发现、捕捉和创造美好,用光去传递温暖和希望。祝愿你们勇敢地追逐梦想,砥砺前行,创造精彩!
作品简介
《泰祈玄岁——天坛祈福主题夜游光环境设计》
李心遥
以北京天坛为实践载体,聚焦历史文化空间夜间旅游中光环境设计的仪式感营造问题,旨在通过光影设计激活历史空间的“天人合一”文化内核,探索传统祈福仪式的现代性转化路径。通过对“孟春祁谷”仪式的历史分析与场景光影复现,形成从历史沉浸到创新体验的递进叙事。
《"光织颐年"社区室外光环境设计》
李悦
“光织颐年”社区室外光环境设计以适老化改造为核心,通过科学的光环境规划提升夜间活动品质。设计着重强化照明安全性,采用防眩光灯具与均匀照度分布,确保老年人夜间出行的舒适度。在满足基础功能照明的同时,通过层次化景观照明系统,营造包含休闲交流区、健身活动带、景观漫步道等多元夜间场景,激活社区公共空间活力,打造兼具人文关怀与生态特色的社区夜环境。
《河南老君山文化遗产景区的
虚拟光环境规划设计》
张依凡
本项目以河南栾川老君山为设计背景,结合五音系统与山体空间结构,构建具有文化意涵的虚拟光环境。通过节点空间划分、交互装置设计与音画同步的建筑投影,实现五音与建筑的情境共鸣。利用虚拟现实(VR)技术还原沉浸式夜游体验,测试用户在虚拟环境中的情感反应与场所依恋感的变化,探索数字光环境对文化遗产地夜间旅游体验的优化潜力,推动文化遗产的数字传播与沉浸式文旅设计的发展。
《如是我见》
张悦航
世界观是人对世界的总体认识和根本看法。光信号通过眼睛转化为大脑可识别的视觉信号,眼便是人认识世界最重要的器官。“如是我见”指人此刻对环境的客观认知,这一认知过程在他人眼中又成为其所认知世界的组成部分,即他人的“如是我见”。作品通过光学幻象技术的映射尝试呈现这一过程。每个参观者观看作品的过程(眼睛)被实时捕捉、投射而形成作品的一部分,这一交互过程不断叠加,隐喻了人们对世界的认知不断深入,从而构成世界的表象。
《ASCENDING》
李晓宇
《ASCENDING》是一场以“登塔式迷宫结构”构筑的数字灵性旅程。空间如山,环绕雾影缭绕的塔身螺旋而上,五重情感阶段——敬、畏、苦、喜、和——逐级展开,引导体验者步入一场逐光而行的精神升维之旅。在光影交错之间,隐匿的同行者悄然闪现,仿若镜像中的自我投影,使朝圣体验超越个体,融入神圣的整体节律。此虚拟空间为朝圣的感知路径进行空间转译,以动态光影编织出敬畏与超越的节奏,召唤人们在迷失与感悟之间重塑内在秩序,唤回一种久违的神圣感知。
《怡园六忆沉浸式夜游设计》
张铭艳
本作品以苏州园林怡园为载体,融合解谜体验与交互叙事,打造“怡园六忆”沉浸式夜游项目。通过灯光、投影、音效等数字技术,结合在地文化故事,设计六大互动节点,引导游客以“穿越者”身份探秘园林,帮助园主顾文彬寻找遗失的文物。作品注重文化传承与体验创新,探索传统园林空间在当代语境下的再生表达,丰富夜游体验的趣味性与文化深度。
《光脉三栖,夜叙中轴——
北京中轴线夜游线路规划》
刘祺
设计以“光脉三栖·夜叙中轴”为核心理念,通过光环境设计重构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的夜间叙事体验。针对步行、骑行、巴士三种出行方式,分别采用微观沉浸、中观探索、宏观速览的设计策略,步行丈量砖纹岁月、骑行捕捉流光碎影、巴士纵览百年长卷,以光为媒介,共赴穿梭古今的光影史诗。
《光影京韵》
闫元诺
本设计主题为“光影京韵”,旨在通过不同的光媒介形式对北京文化进行现代化表达,光影艺术可以重构城市空间感知,将历史记忆、商业街区转化为演绎的场所,实现文化与现代科技的共生传播,三里屯融合了多元文化,从传统元素的现代演绎,到国际潮流文化的融入,彰显城市包容并蓄、文化多元的艺术气质。本设计通过五个关键节点,串联南北区主要动线,打造一个具有城市记忆性、情感互动性、视觉传播力的夜间场景体系,每个节点均以光为媒介,结合数字技术,深化城市文化叙事与用户参与体验。
《社区之窗——声光交互设计
在社区灰空间的应用实践研究》
梁婧童
伴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和城市规模的扩张,社区灰空间正在成为城市改造的新地带,对于灰空间的优化改造愈发受到关注。设计深入探讨了声光交互设计在社区灰空间的应用实践,通过实地调研老旧社区中的停车房、废弃行车道、社区廊道等灰空间,探究如何将动态灯光与声音特效进行有机结合。声光交互设计在社区灰空间的应用可以在营造独特感官体验的同时提高社区居民日常生活的便利性、增强空间功能性与趣味性、提升社区归属感。
《水月遗梦——基于法海寺壁画艺术
的光影文旅空间设计》
张嘉
通过解构《水月观音图》中的美术元素,重新提取了壁画中的元素符号,并转化为可创新设计的光影语言,打造出虚实交融的沉浸式光影空间设计方案。在整体方案的设计中以善财童子参访观音的第二十七参为主题,通过五大场景的主题设计,将壁画中的内涵与哲学转化为可被感知的空间元素。研究方向既促进了文化遗产的新发展,还能够驱动光影空间设计路径的创新转化。
《野鸭》舞台设计
赵乐源
本方案基于易卜生剧作《野鸭》进行舞台设计,并将光装置运用到设计中。方案的主体部分由一个环形光装置和两个树干支撑构成,形成一个捕鸟的陷阱——用一根树枝支撑着盒子,下方放上诱饵,当鸟儿接近诱饵时拉动绳子,陷阱倒塌,即可完成捕捉。捕鸟陷阱隐喻着剧中的雅尔马一家,每个人都被谎言构成的虚假幸福所诱捕,而真相被揭穿的一刻,就是拉动绳子倒塌的一刻。大体量的装置和脆弱的树枝形成强烈对比,营造出一种强烈的不稳定性,暗示谎言的摇摇欲坠。
VR戏剧《三伏》
龚若萱
《三伏》为一部VR戏剧作品,改编自月光蟑螂工作室出品的同名叙事型游戏。作品以千禧年间山城重庆独特的地理地貌与城市氛围为背景,结合佛学元素,讲述了一段交织着人性挣扎、勇气对抗与梦境追寻的情感旅途。本作品基于数字媒介进行了体验式的VR戏剧设计尝试。观众能够通过头戴式VR设备进入作者构建的虚拟故事场景,在探索空间中逐步深入剧情发展,同时感受虚拟戏剧环境的灯光设计带来的沉浸氛围体验。
《声临音镜》
叶晓潼
作为《太音合鸣——中国传统音乐数字艺术展》中的展厅之一,以盲人音乐家阿炳的经典二胡曲目为创作蓝本,在展厅中以“泉、月、影”构建阿炳的音乐宇宙,让观众瞬间进入《二泉映月》的悲怆与超脱。通过数字艺术手法构建了一个沉浸式视听场域。整体设计旨在营造沉浸式氛围,让观众仿若置身于音乐与艺术交融的空间,借助视觉与触觉的双重感受,在光影交错中放松身心,于水墨波纹的环绕下深度感受音乐的疗愈力量,实现与经典乐曲的心灵对话。
《运河古韵,诗画扬州》
王宇轩
“运河古韵,诗画扬州”,设计师通过光环境设计,重现运河沿岸昔日的繁华盛景,让游客仿若穿越时空,沉浸于盐商云集、诗词传颂的历史氛围之中,领略扬州水文化的独特魅力,感受这座城市的古韵今风。
《末世花园》
敖然
“末世花园”的创作灵感源于对后末世语境中生态与人类关系的深刻反思,对“科技干预自然”这一命题的多维度解构,通过鲁米诺-FRET荧光复合发光体系的光色特性与紫外线植物摄影的视觉逻辑的共通性结合,构建了一个融合赛博朋克美学与生态批判的末世叙事场域,通过构建一个象征的“末世花园”,探讨人类在面临生态危机时的生存状态与心理反应。同时还融合了鲁米诺-FRET荧光复合发光体系的美学特征。该体系通过化学发光和能量转移机制,产生出具有瞬时性、不可逆性和流动性的光效,象征着生命的脆弱与短暂。这种发光机制不仅增强了作品的视觉冲击力,也与德勒兹美学中的“生成”理念相呼应,强调艺术作品的动态性和过程性。每一次发光都是一个独特的事件,无法被复制或预测,体现了对时间和存在的深刻理解,在“末世花园”这一语义下,每一次不可逆的,重复而有差异的发光都是对于科技干预自然的生命周期的暗喻。
《池水不语,影自生》
——庭院灯光“留白”实验装置
郑艺涵
在约一平方米的网师园微缩彩霞池中,真实的水面沉静如墨,灯光不语,雾起微茫。杜丽娘的虚影于水雾间浮现,与柳梦梅隔世对唱——既非可触之形,亦非可照之光。本作品以《牡丹亭·惊梦》为灵感,融合论文所提“灯光留白”设计策略,将“虚实相生”“以暗写意”的东方美学融入舞台灯光语言。观者不在光影所照之处看见真实,而在光所未至之隙生发想象:正所谓——无声胜有声,无影处显影。
《Mycelial Soliloquy》
黄金玉
Mycelial Soliloquy是一个针对城市化孤独的疗愈光装置,通过将人类与蘑菇“互换身份”,构建出一个柔软、包裹、封闭的安全空间让参与者在体验中感受到“无处不在的联系”作为一种有力的情感表达,在非人类中心主义的体验中,为城市化孤独提供了一种超越语言的精神疗愈。
《刻光渝韵》
石大智
《刻光渝韵》以重庆南派硬刻剪纸技艺为文化内核,通过动态光装置重构城市记忆与劳动精神的当代叙事。作品聚焦1983-2023年重庆城市轮廓变迁,提取南派硬刻“刀法刚劲”“破线虚实”等核心符号,结合参数化设计与机械控制技术,实现非遗技艺的跨媒介转译。
装置采用雕刻层与数字投影层双轨架构:硬刻刀法通过Arduino驱动舵机阵列复现,雕刻深度实时映射为LED光强梯度(0-255PWM),形成“刀痕即光痕”的视觉逻辑;城市剪影利用菲涅尔透镜组投射出斑驳的光影年轮,联动投影内容从静态剪纸渐变为动态城市生长动画。
作品突破传统非遗展示的单向性,构建“技艺-数据-空间”的交互闭环:灯光结合硬刻剪纸“雕刻”虚拟光影,大量原创的山城棒棒军抽象符号寓意多人协作方能拼合完整城市图景,隐喻集体劳动对城市发展的塑造力。通过将硬刻技法升维为“文化刻录系统”,本装置希望为地域性非遗的活态传承提供了兼具学术价值与公共性的新范式。
《夜韵流芳——苏州古典园林网师园
夜游光环境改造》
伍俊宇
创作从情感化设计视角挖掘网师园夜游“古典夜花园”的光环境设计策略并应用于实践。通过光影构建园林夜游的形象特征,用色彩烘托景观和演艺两个模式下不同的环境氛围,从造园美学的文化符号中挖掘夜间光环境的设计路径,用于游客行为的引导和光影的情景化叙事,从公众参与的交互行为中创造集体记忆,引起情感共鸣。
《〈桃花源记〉——基于中国古典文学IP
叙事性夜游设计》
孙泽源
以陶渊明《桃花源记》为故事主线,感受明代画家仇英壮志未酬的心境,走进他当时创造《桃花源图》的缘由。随着仇英一同进入画中的“桃花源”,最后返回现实世界。通过室内外沉浸式叙事光影体验,现实世界与画中世界不断交融,让现代快节奏生活下人们去寻找自己心中的“桃花源记 ”的美好畅想。
《弧》
任芮瑶
本美术馆疗愈空间以曲线与云雾为核心设计语言,构建流动、柔和的艺术场域。空间中蜿蜒的曲线打破传统建筑的生硬边界,如灵动的笔触勾勒出自然韵律,引导参观者漫步其中,舒缓身心。而云雾元素通过光影、雾化装置与半透明材质呈现,朦胧的质感模糊了真实与虚幻的界限,营造出静谧、空灵的氛围,使人仿佛置身于云海仙境。
艺术与功能在此交融,展品陈列与空间形态相互呼应,让艺术欣赏与心灵疗愈自然结合。在这里,曲线与云雾不仅是美学表达,更是传递宁静、放松的情感载体,为都市人群提供一处远离喧嚣、沉浸自我的精神港湾。
请关注“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
“戏影团学汇”公众号
“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视频号
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官方网站:tft.cuc.edu.cn
主编 / 梁若菡 责编 / 吴羿寒
校对 / 汤秉凡 审阅 / 郑雪如
编辑 / 詹越
2025年5月6日
立“码”见“影”师生服务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