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 “光•境域”Light Realm 数智光影艺术工作坊作品展

发布时间:2025年5月30日 分类:课程设计 浏览量:1676

▲ 工作坊成果展海报

引言

当影子成为语言,光便有了哲学。从达芬奇对“阴影赋予物体生命”的洞察,到莫里斯·梅洛-庞蒂“操控光影即解构现实”的哲学思辨,人类对光影的探索始终在艺术与真理之间游走。而今,我们正站在科技与人文的十字路口——光影工作坊,已不再局限于技法传授,而是成为重构感知、激活文化基因的创造性实践。

工作坊作品海报

▲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天纹织页 | 桂林漓江数字文创设计》

作者 | 徐珺

指导教师 | 吴映月 鲁晓祥

设计说明 | 桂林作为国家旅游综合改革实验区,以“景观资源可持续利用”为主题,从景观衍生价值、文化旅游产业提质增效和创新景观资源生态文明绿色转型,积极探索桂林可持续发展新路径,塑造“山、水、城、文”融为一体的城市格局和全域旅游发展格局,打造形成新业态、新模式、新场景的策源地。夜游市场巨大的发展潜力使其越来越备受关注,如何合理开发,创新发展,成为值得关注的新命题。文旅融合背景下的夜旅游亦呈现出多元的设计与策略,游客更加注重在地文化的感知体验,地域文化的独特性、多样性、活态性更加成为夜游设计的关键要素。

壮家织机上的日月梭叩响星宿的经纬,壮锦的织梭穿越千年,以光影为经纬,讲述星辰故事。作品天纹织页,将壮锦纹样与二十八星宿文化相结合,以民族图腾再现中国传统星图。以玻璃艺术的形式再现桂林山水奇石。玻璃烧造的琉璃山水中,危宿化险峰,毕宿成平湖。作品通过光影装置,结合数字影像叙事打造桂林山水意象与天文意象。

作品探索以壮锦数字转译为手段,适配桂林夜间文旅新兴消费场景下的数字文创产品设计方法。通过结合壮锦纹样、桂林山水传说、传统星宿文化,祈福文化。以增强现实技术(AR)为手段,将数字文创产品嵌入沉浸式祈福文化景观搭建,顺应参与式文化趋势,通过文化景观的构建和参与式文化的互动,为游客提供一个沉浸式的文化体验。

▲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春蚕》

作者 | 赵雨楠

指导老师 | 鲁晓祥 吴映月 张玮玮

设计说明 | 设计以天然手工纸为核心媒介,通过纸浆的重新塑形,赋予材料新的生命力。纸张的柔韧与温暖特质被转化为立体语言,以蚕茧的造型,层层包裹南艺老校门草地的树木。本灯光装置以 “春蚕” 为核心意象,选用柔韧的纸张为主要材料,巧妙悬挂于南艺南门的树木之间,旨在以艺术化的形式生动诠释学校与老师对学生的辛勤培育与无私奉献。装置的整体造型模仿春蚕吐丝的形态,由多层半透明纸张精心剪裁、层叠而成。纸张的纹理与透光性,模拟春蚕蚕丝的质感与光泽,当暖黄色灯光亮起,柔和的光线透过纸张,仿佛春蚕正在源源不断地吐出温暖而明亮的丝线,营造出温馨且充满希望的氛围。

“春蚕到死丝方尽”,诗句中春蚕无私奉献、至死不渝的精神,与老师倾其所有传授知识、培育学生的品质完美契合。装置将这种精神具象化,缠绕于树木间的 “丝”,如同老师与学校对学生的关怀与教导,丝丝缕缕,无微不至,将学生紧紧环绕,为其成长提供温暖的庇护与引导 。当夜幕降临,点点暖光从 “春蚕” 造型中透出,不仅照亮校园的一隅,更象征着知识与希望的光芒,照亮学生前行的道路,传递出学校与老师如春日暖阳般的温暖与力量。

这是一场材料、光影与自然的共舞。纸的质朴与光的灵动,在树木的见证下,共同构筑了一个温暖而富有生命力的艺术空间。它不仅是视觉的享受,更是情感的共鸣——让时间在蚕茧里停留,让记忆在光影中延续。

 

▲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咔嚓》

作者 | 郑立

指导老师 | 鲁晓祥 吴映月

设计说明 | 本装置以“拍照打卡行为的时空折叠”为内核,聚焦宋代中国首次大规模商业化浪潮与当代数字社交中“打卡强迫症”的隐秘共振。北宋汴京的“三百六十行市声”与当今小红书九宫格的流量狂欢,在本质上都指向人类对空间占有的符号化叙事——前者以彩楼欢门的招幌、香饮子脚店的灯笼、关扑游戏的吆喝建构物质消费景观,后者则以定位图标、滤镜光晕、标签话题重构数字存在痕迹。闪光将以拍摄的打光逻辑,将人体瞬间压印为《营造法式》材份制网格中的标准化影像, 将行人行走速度、停留时长等数据实时转换为《梦粱录》中的“工值”,投影于建筑槏柱之上。

装置通过“显影-湮灭”的循环,构建商业符号的跨媒介叙事:宋代招幌的视觉考古(如《东京梦华录》中“勾栏瓦肆”造型)被转译为亚克力结构内嵌的LED动态符号,其闪烁频率与社交媒体实时热搜数据同步,形成“现在拍摄打卡行为中的12世纪商业IP”。

《徊想》

作者 | 林逸文

指导老师 | 鲁晓祥 吴映月 张萍

设计说明 | 以母爱叙事为核心,通过重构传统织机的机械骨骼与梭织提花面料的肌理语言,构建一座记忆的经纬之城。装置将织机解构为流动的柱形框架,仿佛女性在生命长河中总是坚强,在空间中以悬浮姿态诉说时间的褶皱。

提花面料以细腻的梭织技法编织具象化的母爱符号,襁褓纹理、摇篮曲线与呵护的手印,这些图案在光线折射下如记忆碎片般浮动。以0.8mm冷光线替换织物经线,这些纤细的光丝如无形的脐带,在暗处编织出流动的星河,既象征母爱在时光中的绵延与疏离,又隐喻记忆在意识深海中的闪烁。当观众穿行于光影交织的经纬之间,冷光的呼吸感与提花面料的触感形成虚实对话,重构出关于母爱的多维叙事—温暖与疏离、具象与抽象、永恒与瞬逝,在光与手工艺的碰撞中,完成一场关于生命羁绊的诗性沉思。

——这里,母爱不仅是织物上凝固的纹路,更是时光长河中永不静止的温柔震颤。

▲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露骨的爱意》

作者 | 洪逸琦

指导老师 | 鲁晓祥 吴映月

设计说明 | “爱意”来源于作者在等待爱人归家时的幸福感受,会通过电梯声响、声控灯、开门声这三重判断来确定是否是爱人归来。所以装置多采用“三”这个数字意象体现这三重情感变化,诉说关于“爱”的故事。本装置以中国古代龙骨水车为核心结构,其链轮传动系统与循环提水的动态特征,完美契合“时间流逝”与键部件(木槽板、刮水板、链轮轴),但将“提水”功能转化为“提光情感积累”的双重意象。装置保留了龙骨水车的关觉化的“光流”从农具到情感载体的嬗变实现文化对话,装置通,通过机械/人力传动带动切片循环上升,形成视过解构传统农具的功能属性,重构其当代精神价3o水车提光的瞬间,恰似刘海粟挥毫泼墨时飞溅的松烟,或是陈之佛工笔细描的绢上流光,那些被折看在历史皱褶中的艺术星火,在此刻化作365片透明的时光切片。待的时光机器,每个转动的瞬间都是对幸福的考古发掘。当木构露骨的爱意将龙骨水车转化为一部关于等的温度与光的重量在此交锋,装置最终揭示:幸福不是被提纯的永恒,而是无数个此刻的切片在记忆链轮上的咬合与传动,时间由此变得具象。

《无人在意的在意》

作者 | 王堉凯

指导老师 | 鲁晓祥 周庆 吴映月

设计说明 | 《无人在意的在意》以电动车反光镜为核心媒介,通过密集阵列的物理压迫与镜像的心理映射,探讨现代社会中个体意志与集体失控。人们对零散、小规模的苦难或问题缺乏敏感度,但当这些事件累积到一定数量或规模时,才会突然意识到其严重性并产生强烈反应。我们对“量变”的感知往往是迟钝的,直到“质变”发生才会被唤醒。当无数个体的“微小恶行”通过社会系统叠加,却因感知割裂未被及时制止,最终酿成集体灾难。

通过极简材料与装置中无限复制视觉迷宫的压迫感,将电动车反光镜的物理特性转化为对“个体意志湮灭于集体失控”的无声控诉。反射他者与自我,暗喻个体行为如何通过镜像叠加制造全局暴力。当你凝视这些镜子时,它们的“沉默”恰恰在质问你的责任。

▲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湖石空间》

作者 | 洪艺桓

指导老师 | 鲁晓祥 吴映月 周庆

设计说明 | 这是一件小型空间装置,旨在探索理性几何与自然意象的融合。设计灵感源自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太湖石”,其独特的孔洞、褶皱和曲折路径在园林景观中常被作为文化象征与空间趣味的承载体。通过Grasshopper参数化建模,模拟出太湖石的自然形态,将这些元素融入到封闭的立方体空间内,形成一组可穿行、可驻足的“微型洞天”。

外部形态保持简洁的几何结构,呈现出现代城市中常见的纯粹几何美学,而内部则通过空间的层层递进与虚实变化,展现了类似经过侵蚀后的岩洞空间。洞穴状的路径与空隙提供了多样的感官体验,使得观察者可以在不同的层次和角度中感受到空间的丰富性和流动感。整体设计意图通过对自然形态的抽象再现,创造出一种交织着理性与自然的空间感知。

▲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当你被注视时》

作者 | 彭琳梓

指导老师 | 鲁晓祥 朱轶灵 吴映月 周庆

设计说明 | 逐帧手绘实验动画以19世纪费纳奇镜的机械原理重构当代视觉寓言。旋转的圆盘被蚀刻为永动的眼球图腾,在动画的频闪中苏醒为自我与他者交锋的剧场。球体的规律旋转模拟社会目光的物理规训--每一次碰撞都在盘面刻下凹痕,而刀线的随机切割则剖开情绪肌理,暴露出瞳孔深处的颤动。

注视在此成为另一种视觉语法:裂纹随转速延展为血管般的脉络,飞溅的彩带在频闪间歇重组为瞳孔的拓扑变形。影像中的烟花、彩带、红线、小鱼、水花等代表了在不同环境下被注视的喜怒哀惧。

▲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远山的电视》

作者 | 钟煜哲

指导老师 | 鲁晓祥 周庆 吴映月 张玮玮

设计说明 | 作品以家乡的路和记忆点为设计源点,进行空间的重组和结构的拓扑优化,衍生出装置整体造型。装置以三个窗口和三部分砖块面及虚化的编织造型构成,分别赋予透明电子屏、泥及水泥砖片、碳化竹篾等材料,隐性表明家乡的共性意向。其中窗口与电视同义,记忆于我们而言,是时清时灭的,电视般的窗口就像童年的穿梭机,在我们向里向外看的过程中,也不知不觉踏上了过去亦或是未来的路,这条路上承载了儿时的欢乐和理想,也承载了后半生的乡愁和回忆,就像砖块和竹篾之间的虚实对比,亦像空间的复杂交织,就让我们把自己带回远山的路……

《窥·镜》

作者 | 王康玮

指导老师 | 鲁晓祥 施煜庭 吴映月

设计说明 | 以镜面装置构建“看”与“被看”的视觉互动体验。利用普通镜面、单向透视玻璃、普通玻璃三种材质根据场地,建立心理张力与视觉错位的空间体验。 镜面可反射,也可遮蔽,制造身份模糊与空间裂缝,单向透视玻璃构建“视觉不对等”,让观看成为心理游戏。

镜面造型采自园林花窗的结构,根据场地摆放特定位置来吸引观众移步换景,观众在装置中既是观察者,也是展览中的被展示者。

 

▲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闳约·深美」—— Mapping光影秀

时间:2025年5月20-22日

地点:设计学院主教学楼墙面

作者:李京瑄 孙庭忆 张天辰 朱沁妍 朱彦丞

指导教师:吴映月 童芳 周庆 于西 江弘 王潇娴

艺术学子为青春理想立赞,为民族精神立碑。穿过光影之门追随前辈身影,踏出的每一步,是青春做伴求知报国行万里,是心怀理想求实寻义继文脉。

Mapping光影秀将百年的岁月化作一缕没有克重的光,完成艺术生命的提纯。

意气风发少年时,不负韶华行且知。2025年的520我们乘着时代的风云,以微毫诠释盛大,且唱且跳,且绘且舞而来。

▲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未来之约」—— Mapping光影秀

时间:2025年5月20-22日

地点:南艺南门牌坊

作者:郑立

指导教师:吴映月

百年并不遥远,穿过校门匾额,我们每个人都能触摸到历史温热的跳动。百年校门承载了满意曾经的辉煌与荣耀,让我们在岁月的流转中找到文化的根脉。

新媒介与旧材质在一方老校门上融合,计划着一场盛放。穿行其间仿佛行走在无限深阔时间与空间的坐标系。从水墨丹青到意象光线。

Mapping打破时空界限,为南艺520嘉年华十周年展开一场以百年为尺度的盛大倒计时。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纪嘉庆,告来哲。

▲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工作坊主课教师

鲁晓祥

高级照明设计师

江苏省产业教授(研究生导师)

南京艺术学院专业学位研究生行业指导教师

中国照明学会高级会员

北京市照明委员会

灯具委员会委员

《室外照明干扰光限制规范》 起草人

主持重大项目:

2006年5月/2008年7月,故宫三大殿夜景照明工程,于2010年获第五届中照照明奖照明工程设计奖二等奖;

2008 年12月/2009年8月,开封古城水系二期、开封龙亭公园夜景照明工程,于2010年获第五届中照照明奖照明工程设计奖三等奖;

2009年4月/2009年9月,零九年天安门广场地区夜景照明改造工程,于2010年获第五届中照照明奖照明工程设计奖一等奖;

2017年1月/2017年10月,“西安年,最中国”大唐不夜城夜景照明工程设计,于2018年获第十三届中照照明奖照明工程设计奖二等奖;

2024年6月/2024年11月,完成开封宋都御街及龙亭湖夜景照明工程等。

其他指导教师

吴映月 周庆 施煜庭 张萍 张玮玮

顾问专家

邬烈炎 钱为

光影设计师

李京瑄 郑立 徐珺 赵雨楠 林逸文 洪逸琦 王堉凯 洪艺桓 彭琳梓 钟煜哲 王康玮 孙庭忆 张天辰 朱沁妍 朱彦丞

主办单位

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

承办单位

江苏省文化创意与综合设计实验室

智美光影沉浸文旅技术实验室

设计学院非遗品牌设计及产业研发中心

北京元白设计有限公司

学术支持

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中华生活美学思想及其当代设计理论与实践研究”

江苏省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课题项目“艺术与科学工作坊联合教学机制的研究与创新实践”

特别鸣谢

北京中科光艺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依莱智慧科技有限公司

合肥步越机电设备有限公司

上海艾葛诺照明科技有限公司

摄影摄像

王佳木 尹建民 刘逸宁

视频

南京光速传媒文化有限公司

展览时间

5.20-5.27

展览地点

设计学院主教学楼墙面

南门广场及南门牌坊

展览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