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毕业展 | 广州美术学院工业设计学院艺术设计系:激活数字时代的人文叙事

发布时间:2025年6月25日 分类:毕业设计 浏览量:1169

艺术设计系2025届毕业展以“数字人文与创新叙事”为核心命题,聚焦未来文化图景,围绕数字记忆重构、传统美学转译、智能体验创新、人机情感交互等维度展开探索,展现了青年设计师对技术变革、文化传承与社会创新的多维思考。作品强调文化价值与科技应用的有机融合,通过高完成度的数字媒介呈现与系统性服务设计,实现从文化研究到创新实践的完整闭环:为传统文化在数字时代的活化提供创新范式,彰显了艺术设计教育在“数字”与“人文”时代的创新力与社会价值。

在数字浪潮中,我们始终追问:如何让技术承载文化记忆?如何以设计重构人、物、环境的情感连接?这些思考指引着我们突破学科边界,在传统与未来之间搭建对话的桥梁。在此,我们邀请您一同见证这场跨越时空的创意共振。每一件作品,都是年轻设计者对“数字时代如何讲述人文故事”的独特回答。

展览现场直击

格物志—博物馆藏品研究与创意设计

导师:丁敏

瓷旧迎新—基于广彩瓷动物纹饰的创意餐具设计

作者:郑葆莹  肖锘瑶

C是China的缩写,是瓷器,更代表了中国。C.C.Zoo,瓷器中的动物世界。本系列瓷器设计以博物馆馆藏广彩瓷为研究基础,深入解构传统纹样与色彩体系,以现代设计语言重新诠释锦鸡、蝙蝠、金鱼、鹿、蝴蝶等经典意象。我们以广彩瓷的“中西交融”历史为灵感,在纹样布局、色彩对比与动物形态上探索新与旧的平衡——既延续非遗技艺的精致底蕴,又以轻快活泼的视觉语言对话年轻群体。

远航的种子

作者:肖梦婷

灵感源自程美宝《遇见黄东》,绘本重构了18世纪广州十三行时期东印度公司大班布莱克与少年黄东的跨文化相遇。通过港口、建筑、语言、植物等多元符号,以小人物的微观视角折射中西文明互鉴的宏大主题。视觉上采用抽象拼贴手法,碎片化的构图呼应历史记忆的斑驳质感,强化文化差异的戏剧性。画面融入广彩瓷器纹样、漆器与通草画等本土元素,与西方航海图鉴形成风格对话。

躺平照明局—博物馆IP形象设计

作者:骆铭

作品灵感来自1956年广州东山出土的东汉时期的陶俑座灯,是一个融合历史与当代气质的角色IP。他来自西域,原本是王宫中默默掌灯的小俑,如今在“躺平照明局”任职,成了一位基层的照明打工人。表面上尽职尽责地为主人照亮前路,实际上只要一有空隙,便陷入发呆、摸鱼与自我放空的日常。他不是王,却曾为王发光——如今,也照亮了现代打工人的内心世界。

清k清k美妆频道—我在清代教化妆

作者:卢秋余  张钰莹

以清代中西文化交融为背景,广州外销画仕女图为蓝本,制作介绍清代流行妆容的美妆教程视频。外销画中的仕女化身“美妆博主”,以搞笑的短视频互动风格讲解清代流行妆容的技巧与审美风尚,引领观众了解清代女性的几种代表性妆容,及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和美学。同步设计清妆产品系列,视觉设计上借鉴了18世纪欧洲艺术风格,融合东方仕女图,传统广府女性簪戴的茉莉花则成为辅助的视觉符号。

广之礼—广州城市礼物设计

导师:安娃  磨炼

点心几件—广府早茶艺术解压设计

作者:桂芳怡

早茶是广州不可替代的文化符号,将出笼的热气腾腾的早茶与家庭香薰加湿器进行结合,实现情感调节和缓解压力,提高生活质量。通过视觉、触觉,嗅觉与趣味造型,将四种代表性的早茶点心转化为有趣丰富的体验。将广式悠闲融入生活,传递早茶的生活哲学。

叹茶漫录—广府早茶文化桌游设计

作者:黎晓立

作品以广府早茶文化作为切入点,针对8-12岁儿童群体对于广府特色文化的好奇心,制作的一款儿童主题桌游。儿童游玩者在轻松易上手的游戏探索中潜移默化了解早茶及广府地域文化从而达到科普的效果。让儿童在游戏中建立对广府文化的认知与兴趣。

食遇广州—广州特色美食绘本及文创设计

作者:李聿尧

广州饮食文化不仅承载着岭南人民的生活智慧与养生哲学,更映射出广府社会的历史脉络与人文精神。本作品选取广州饮食文化中的三大标志性符号汤、粥、鸡为载体,进行绘本与插画设计,用有趣生动的形式展现广州饮食文化。以美食为线索,漫游奇遇广州。

中国大漆文化可持续设计课题

导师:庄嘉菁  胡好

漆华录—中国大漆色彩系统

作者:陈美玲

本设计以中华五色体系为大漆色彩研究切入点,融合文献考据与色彩科学,构建大漆色谱系统。通过色粉-大漆实验建立五正色、五间色编码模型,形成可量化色彩数据库。创新"胶囊色谱"封装设计,转化矿物颜料为现代视觉符号,开发可量产文创产品。以漆色谱首饰为载体,通过"色彩可穿戴"概念活化传统色彩,建立兼具东方美学与现代价值的工艺体系。

静髹—大漆木胎素髹文化体验产品

作者:杨仕璋

大漆工艺作为承裁八千年东方美学的活态遗产,其传播仍受限于专业场地与繁复工序。本套装创新设计“居家沉浸式髹漆方案”,以宋代素髮美学为内核,通过模块化工具包将传统工序简化为髹涂、推光等核心步骤,突破居家环境限制,使用者可亲身感受漆液从调和到固化的技艺,于极简流程中体会漆木共生的传統智慧,彰显过程美学,让非遗技艺触手可及。

Hello!中国茶—茶文化研究与创新设计

导师:王柳庄  李健  彭圣芳

云点—智能点茶机设计

作者:何洪健

本方案以宋代点茶法与茶百戏文化为切入点,探索传统生活方式与内容的现代表达。针对现代办公场景和年轻人群的使用需求,以智能化的点茶机完成点茶和画茶等一系列操作。同时,将茶百戏转换为现代社交场景,可自定义的视觉要素丰富了茶饮的内容,从而为职场社交提供更多的趣味。

萃与—智能茶膏冲泡机设计

作者:谢俊毅

本方案旨在探索传统茶膏在当下生活场景的可能性。在提炼茶膏的功能特征、饮用方式的基础上,针对年轻群体的生活观念与办公场景,以“轻养生”为理念,构建一套可自行调制的茶膏饮用、冲泡系统,并通过智能化设备,为职场人群提供个性化、健康化、趣味化的茶饮解决方案。

宇宙传讯—融合占卜文化的茶饮体验设计

作者:钟雅意

占卜文化蕴含丰富的心理暗示与情感安抚的作用,本方案通过把占卜与茶饮结合,以“星骰”互动机制,通过行为、产品与视觉设计,为消费者提供一种兼具文化价值与情感价值的茶饮体验,从而为传统茶饮构建新的文化内容和意义。

魔茶调配站

作者:张清泉

在快节奏生活中,茶饮蕴含的文化精神和仪式感的逐渐淡化。针对年轻群体对情感化消费与仪式体验日益增长的需求,本设计以“魔茶调配站”为主题,将交互式数字艺术融合到茶饮创新设计中,随着人在泡茶、饮茶过程中的动作变化,茶器及桌面上将出现各种动态的魔法元素与人互动,为饮茶带来新的交互体验和趣味性。

寻茗—安化黑茶文创设计

作者:冯思远

本方案以安化黑茶所在地流传的梅山文化为背景开展插画、绘本及文创设计。内容取材于黑茶文化和梅山文化中的各种传说,以设定的角色作为主线叙事视角进行陈述,形式上以色彩和光影营造神秘、奇幻的场景画面,吸引人们去探寻黑茶中蕴含的精彩故事。

游戏之外—游戏化在博物馆公共教育中的应用

导师:卢文英  磨炼

祖庙谜云

作者:龙健

《祖庙迷云》是一款结合实境游玩的手机游戏,地点是佛山市的祖庙博物馆。该游戏结合佛山醒狮文化内核,构建悬疑式主线剧情,实现文化知识的递进式输出。故事分为十二个关卡,结合传统文化元素与虚拟冒险,提升玩家的参与感与代入感。故事中的神像、神兽等富有张力的角色设定,让玩家在解谜的同时,能够体会到探索与冒险的乐趣。

尘封之祠

作者:刘欣彤

作品以广州陈家祠为例,融合岭南传统宗祠文化与神怪幻想元素,通过“实地探索+剧情驱动”的方式,将历史、传说、文化与现代游戏机制巧妙融合。探讨叙事视角下宗祠文化游戏化学习与教育传播的可能性,通过实景游戏的方式搭建宗祠文化古代与现代教育与传播之间的桥梁,将陈家祠所代表的岭南宗祠文化推广至更广阔的受众群体。

岭南大劫案

作者:刘俊彦

《岭南大劫案》是一款沉浸式实境解谜游戏,融合岭南文化与推理探案元素。围绕“内在动机激发”设计任务与挑战,让游客在角色代入与剧情推进中自发探索与学习。以岭南文化为核心主题,结合真实历史背景与虚构探案情节,设置连贯的剧情线与逐级推进的解谜关卡。本游戏结合动机理论与剧情解谜机制,打造“文化+游戏+教育”一体的沉浸式探索体验。

回信沙面

作者:张秀泽

《回信沙面》是以实景探索游戏为基础,围绕一位归乡华侨与一位沙面后人共同解读一本旧笔记的过程,展开对沙面百年历史的追溯与重构。通过祖辈间的信件、笔记与记忆碎片,展现民间视角下的殖民遗产、时代变迁与个体奋斗,唤起观众对城市记忆与历史温度的共鸣。

镇海楼奇遇—赤红再临

作者:苏稚扬

本作是一款以广州博物馆镇海楼为舞台的实景解谜游戏,玩家将以初中生“穗明”的身份,与神秘幼龙“小龙”共同展开冒险,寻找赤龙陨落的真相,挫败青龙的阴谋。游戏向玩家直观地展现文物背后的历史故事,引导玩家思考历史文物存在的意义。愿每位玩家都能在解谜之旅中,听见文物背后的低语,重拾被时间掩埋的历史微光。

叙事性首饰与装置创新设计

导师:胡好  庄嘉菁

VITA:蚀纪元生态思辨设计

作者:郭嘉诺  邢佳怡

1500年后,地磁衰退,太阳辐射席卷地表,地球迈入蚀纪元。人类迁居地下,为延续物种创造出基因融合生物VITA,却低估了其进化潜力与失控环境对科技的扭曲。VITA实现自主基因进化,反噬人类,重塑生态规则,吞噬并重组万物基因,成为蚀纪元新主宰。其诞生与反叛,实则是地球生态对人类中心主义的技术反扑——进化的裁判权将降临在新的生命体上。

童梦插画装置设计

作者:李琳怡

作品以 “Z 世代”青年人群对广东肇庆城东公园的集体记忆为原点,设计梦核风格插画与交互装置。插画部分提取该公园场景物象,进行超现实组合重构,以渐变色彩与朦胧处理呈现了记忆碎片的质感,不同层次的亚克力块面在运动中呈现通透与交错的效果,交织出不同的故事场景。在这些记忆剧场中,似真似幻的梦核美学,激活了年轻参与者对童年集体记忆的深层共鸣 ,成为意识的短暂寄托所。

生活方式设计的思辨性实验研究

导师:安娃

心源

作者:姜汉毅  李慧雨  黄麒铭

生活幸福是人类永恒的追求。设计作品《心源》基于人对生活幸福感追求的心理学研究,提出“自我审视、创造力迸发和梦想践行”三个实现幸福感的要素,并转化为沉浸式互动体验。通过艺术与科技结合的手段,引导体验者开启向内求索幸福的旅程。

在地创生—叙事性产品与品牌设计

导师:梁嘉  王时音

功名渡·沙湾奇谭

作者:凌依颖

作品基于广东沙湾传统文化符号,融合动态界面与AR技术,打造沉浸式实境探索游戏。通过互动化、可视化的设计方式,将民俗、传说等在地文化转化为游戏内容,构建“所见即所探”的文化体验旅程,激活传统文化的当代表达。

飘戏

作者:李允翘

作品以广东沙湾非遗“飘色”为灵感,源于清代粤剧受限,民间以飘色代戏传承戏曲精神。通过实验影像与场域装置,重构特定历史情境,运用视觉化语言营造“穿越时空”的沉浸式文化体验,唤起对传统艺术形式的再认知与共鸣.

鳞动·传魂

作者:叶卓昕

本作品以广东沙湾灰塑文化为创作基础,结合人偶设计与场景插画,以当代艺术语言演绎传统技艺。通过形象转化与视觉重构,探索非遗文化在文创衍生与数字艺术领域的融合路径,激发传统工艺的当代表达与跨媒介生命力。

飘色承韵

作者:刘思琪

IP形象基于沙湾古镇飘色文化题材设计。通过提取沙湾飘色经典故事中的角色进行符合当代设计语言的转译,打造出既保留传统文化特色又适应现代审美需求的人物形象。

步迹黄麻IP设计—步步&珀莉

作者:陈一鸣

《步迹黄麻》是该聚焦于黄麻社区在地IP设计,设计步道鸡IP时结合登山步道特征,橄榄猪IP则融入橄榄元素,通过视觉符号强化地域辨识度。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IP形象。采用二维与三维结合的表现形式,设计表情包、互动场景等,增强用户体验与互动性。同时融入故事化叙事,拉近人与地方文化的距离,为黄麻社区品牌传播与发展开辟新路径。

新疆阿勒泰地方文旅艺术创新

导师:李健

黑走马—阿勒泰创意研学旅行服务系统

作者:黄涛  王骊

在国家文旅融合战略与阿勒泰研学旅游发展需求下,本设计融合创意旅游与地方感理念,构建"自然认知-社会观察-理想升华"递进式课程。在协作实践中建立人际协作网络,培育对地方文化的情感认同。以哈萨克族非遗舞蹈“黑走马”中的“黑马”作为核心载体,通过IP形象塑造与文化元素的视觉化,引导儿童在文化实践中建立情感联结,实现民族文化传承与“地方依恋”的双向赋能,为新疆文旅IP的在地化表达提供创新路径。

雪之旅

作者:黄国鑫

在冬日旅游越发盛行的背景下,为这些愿意加入冰雪活动的游客提供一个新型的旅游模式载体。以线上APP共享信息—线下发起邀请—共创互动为形式。这一模型以“冰雪+文化共享+共创”为核心,构建了一种创新的冬季旅游开发模式。通过线上平台的赋能,该模型打破了传统旅游中服务提供者与接受者之间固定的买卖关系,转而以“搭把手”的行为互动发起共创邀请的形式。

游牧之路

作者:官睿茵

随着社会变迁和城市化进程加快,阿勒泰游牧传统生活方式及其与草原相平衡的秩序正在被打破。本设计以游戏作为媒介,将桌游中典型的格子地图转化为对现实草原碎片化现象的隐喻。通过模拟牧民四季的游牧生活和应对不同的突发状况,唤起公众对草原生态失衡和游牧文化变迁的关注,并理解其背后的游牧生态观与生存智慧。

智能睡眠及健康安全产品

导师:安娃

安枕知心—适老化远程看护智能床设计

作者:林建伟  刘雨青

本设计旨在探讨适老化设计能否在“给予关怀”与“尊重个体”之间取得更好的平衡,并尝试提出针对老年群体新的照顾思路。我们希望关怀能如春风化雨般自然无痕,却也能温暖人心,让长者能无忧就寝,并能感受到来自设计的体贴和尊重。

Solace Care智能护理床

作者:王斐

本项目聚焦于养老院场景下的半失能老人护理问题,深度融合科技与人性化设计,构建从生理监测到尊严护理的全场景闭环。以科技之力将被动照护转为主动健康管理,让失能长者重获体面生活,为护理者的高压机械劳作减负,探索新时代老龄化社会的温情照护范式。

基于AI模态应用前景的桌面产品设计

导师:邹立新

Habikid“好习惯”

作者:许雪莹

Habikid “好习惯” 是一款概念化的 AI 智能设计作品,在儿童教育领域,其设计理念从关注知识传授转为行为习惯培养。产品涵盖初期的21天强力行为培养模式,以及以记录、陪伴的日常管理两种模式,持续助力儿童成长教育。

意聚星球

作者:陈俊诚

本作品是一个为 6-12 岁儿童设计、融合脑电反馈技术的益智玩具。该玩具旨在通过游戏化方式提升儿童专注力。游戏支持玩家一定程度自定义游戏模式。通过专注力训练与娱乐互动的有机结合,为儿童成长提供多元体验。

智眸逸护

作者:沈文扬

智眸逸护是一款面向学生与办公族的智能护眼桌面用品,产品创新性地将AI视觉监测、自适应热敷与眼动和模拟远眺游戏相结合,重点研究非侵入式交互与健康管理融合方面的解决方案。将AI的实时数据处理与智能决策融入眼部健康管理模式之中,并在眼动模块中采用AI生成的、以引导眼球运动为目的的个性化游戏画面,增加了眼动调节环节的趣味性。

浮光随影

作者:萧宇凡

作品旨在开发一款融合人工智能和全息技术的桌面用品,创新性地提供符合用户习惯的内容主题、动态图像,甚至光影变化,给用户带来娱乐化、趣味化的使用体验和交互方式。同时产品也具备社交话题属性。

基于新硬件的饮食文化概念设计

导师:安娃  张子恒

Fuky厨房:“浮起鼠标”的游戏设计

作者:陈稼杰   叶梓辉

多年以来,游戏领域的交互方式正持续不断地寻求着创新门路,以求突破传统的操作系统的局限性,“浮起(Fuky)”鼠标,旨在打破传统键鼠系统交互方式的限制。针对传统鼠标只能在平面上移动,该设计采用了围绕浮起鼠标的全新交互方式构建的游戏交互模式与环境,从而赋予视频游戏更接近VR的沉浸式游戏体验。

纯机械类游艺机创新设计

导师:宋轩

吞噬星球

作者:陈逸淳  曾凯琳  高天远

嘿!来一场宇宙大冒险吧!在浩瀚太空中,贪吃的怪兽正吞噬着星球,请你化身星际卫士,抵御来袭的怪兽吧!游戏采用直观的按键操作让儿童轻松上手。积分累积与星辰点亮形成即时反馈,持续激励玩家探索并解锁神秘宇宙奖励。作品将反应速度与专注力训练融入射击玩法,探索儿童游戏中娱乐与教育的有机融合。

本质与主观—产品感知设计

导师:张剑

海绵显形研究&香氛系列

作者:陈澄

《海绵显形研究》灵感源于偶然发现剪刀裁剪海绵不留痕迹,而手指按压却能无中生有地显现出优美形态,因此通过不同的手势介入与裁剪路径相互作用,探索海绵在弹性极限处令人意料之外的显形的无数种可能。《香氛系列》以五件产品为载体,突破单一嗅觉体验,将视觉、听觉、触觉融入香氛设计,构建全新的五感体验。

印象的延展

作者:张铭轩

青竹给人以自然高洁的印象,而泉水清凉澄澈;红砖质实耐脏,常见其遍布烟渍;图钉时常散乱而棋子规整自成秩序;花绳翻出种种形状却只是短暂的美好......种种事物在生活中给我们留下了它们的印象。本系列毕业设计由四件作品组成,旨在通过设计实践遣用事物既成的印象,以产品为载体使其意义得以延申与发展,并彰显出本身的特质。

海绵产品系列

作者:卢文羽

本系列选择海绵作为载体,海绵材料因为其柔软的属性,在产品设计活动中常被当作“保护者”的角色,而忽略掉它其余的许多品质。当我们从气味、颜色、形状、声音等更广的维度思考时,就会发现其更多的可能性。

质感的侧写

作者:余若岩  苏咏锶

《质感的侧写》呈现了一组动态装置。这组装置试图捕捉材质在非常规视角下的视觉呈现。如果材质是一块方体,我们的探索角度避开直接的“正面”呈现,转而探索材质在“边缘、侧面”处的视觉展现。当观察角度偏移,镭射纸的特性开始显现新的维度。或许美从来就不需要复杂的解释。当观众驻足时,水面摇曳的光影和空气中跃动的色彩,自会诉说一切。

自选题

山海之上

作者:王靖怡

导师:王柳庄  丁敏  磨炼  胡好

《山海之上》是基于以《山海经》为蓝本,通过数字化、游戏化及年轻化表达,打造一款融合传统文化创新与现代传播方式的沉浸式体验产品,推动经典IP的现代化转型。使得玩家在游戏中化身“云游子”,通过设计应用实现虚拟异兽,解锁其古籍记载与创新故事,最终生成个性化《山海之上》分享至社交平台,推动文化传播。

理想智造

作者:郑嘉豪

导师:宋轩

本研究聚焦工业4.0背景下运动鞋产业的个性化定制转型,提出以“需求链驱动”为核心的鞋履智造生态系统。针对传统制造业供需失衡与资源浪费等问题,构建数据驱动的鞋履定制生态系统。从前端用户交互到后端柔性生产,打通“用户定义-数据驱动-生态协同”框架,实现“预测生产→按需响应”的范式升级,推动行业向零库存、高弹性、可持续的智造生态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