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中国地质大学(武汉)2025艺术与传媒学院设计学&艺术设计研究生毕业作品|交互设计
发布时间:2025年8月2日 分类:毕业设计 浏览量:691
“档案”是记忆的容器,是青春叙事的底稿,亦是成长与蜕变交织的见证场域。值此毕业季,我们以“毕业档案”为题,开启一场穿梭回忆、现实与想象的艺术旅程。本届研究生毕业作品以“档案”为叙事核心,汇聚视觉传达、环境设计、交互设计三大方向的创作探索,以多元媒介重构个体与时代的对话。
创作者以纸张的纹理承载时光的痕迹,用数字代码编织记忆的经纬,在平面视觉与空间装置中封存青春的片段;交互影像里的动态叙事成为情感的索引,环境设计中的场景重构映射出成长的轨迹。“档案”中流动的数据与虚拟体验打破时间的线性,生成式设计唤醒集体记忆的基因,多维度创作在虚实之间搭建起回忆与未来的桥梁。
致敬每一位创作者的思考与表达,感谢师长的引导与陪伴。展览终有期限,而“档案”的故事仍在续写。愿这些作品如钥匙,开启观者心中的共鸣之门;愿所有远行者始终怀揣探索之心,让设计的力量延续人文精神的永恒回响。
01
交互设计
|毕业作品展
非遗视域下的羅山皮影数字化保护平臺设计研究
作者:陈经辉
陈经辉,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艺术与传媒学院交互设计专业,致力于探索数字技术与人文艺术的融合创新。在校期间,系统学习了用户体验设计、信息可视化、人机交互等课程,熟练掌握Figma、Adobe XD、Axure等设计工具,注重从技术逻辑到用户需求的完整设计链路。
积极参与跨学科实践,曾参与完成“地质科普AR应用”项目,通过用户调研、原型迭代与可用性测试,实现科学与趣味性的平衡,获校级创新竞赛二等奖;参与“智慧校园服务设计”课题,优化校园场景的数字化触点。关注人工智能、元宇宙等前沿领域,尝试将动态叙事与交互技术结合,探索可持续的社会化设计方向。
日常热爱观察生活细节,通过摄影记录设计灵感,关注科技与自然的关系。秉持“以用户为中心”的理念,未来希望深耕交互设计领域,推动技术与人文共生的创新体验,为数字化社会注入更多温度与可能性。
基于情景感知的睡眠灯具交互设计
作者:肖岚惠子
肖岚惠子,女,回族,1999年12月出生,籍贯湖北武汉,2021年毕业于湖北工业大学,获产品设计学士学位,研究方向为智能交通工具设计;2022年就读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艺术设计专业,研究方向为交互设计。于研究生期间担任交互2班副班长。
在学术研究中,作品《Mind-基于智能家电的VR沉浸式心理疗愈App设计》分别获得2023年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科技论文报告会院级一等奖、校级三等奖的荣誉,并在第十五届国际用户体验设计大赛中获得全国三等奖。并于2022至2024年获得三次校级一等奖学金。在专业实践中,参与联想超级文件项目交互设计,并完成功能上线,具备扎实交互设计专业能力。
基于情境认知的L3级自动驾驶汽车接管HMI设计研究
作者:袁翔
袁翔,性别男,25岁,汉族,硕士就读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艺术与传媒学院,研究方向为交互设计,指导老师为刘秀珍老师。
在校期间获得三次研究生学业二等奖学金,在第三十五届科技论文报告会中获得二等奖。主修课程包括:交互媒体设计,服务设计,交互叙事,信息设计,数字媒体艺术设计,用户体验设计,文创IP设计与研究等。熟练掌握的专业技能包括:Figma,Sketch,PhotoShop,Adobe After Effects,Blender,Protopie,Adobe Premiere Pro,Cinema 4D,UE5,Unity,Maya,SPSS,stable diffusion等。
《Grove Eempathy VR》非人类视角VR植物科普体验设计
作者:张佳彤
张佳彤,女,汉族,2000年8月15日生于山西临汾。2018—2022年就读于东北农业大学,获艺术学学士学位;2022年起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攻读艺术学硕士学位。
本科阶段获国青杯艺术设计大赛二等奖、大学生广告艺术设计大赛黑龙江赛区动画类二等奖,并摘得黑龙江省“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省级银奖、铜奖;研究生阶段获第十五届UXDA国际用户体验大赛三等奖及连续两年硕士研究生一等学业奖学金。
性格开朗,善于沟通协作,具备持续学习与快速适应能力,对艺术与设计保持高度热情。
“花灯忆泉州”交互叙事游戏设计
作者:魏洋
魏洋,男,汉族,出生于2000年7月,共青团员,中国地质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2022级艺术设计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攻读交互媒体设计方向。
在校期间成绩优异,研究生学年成绩总均分91,连续3年获得一等学业奖学金,同时积极参与各项专业竞赛并取得一定成绩,如第15届“UXDA国际用户体验创新大赛”全国三等奖、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第34届科技论文报告会校级二等奖、中国大学生广告艺术节学院奖国家级优秀奖等。通过系统化的专业训练与多维度的实践积累,学生已具备扎实的用户体验设计能力、敏锐的市场洞察力以及跨学科项目执行经验,展现出成为优秀设计工作者的发展潜质。
携宠驾驶情景下智能座舱虚实环境交互设计研究
作者:黄佳欣
黄佳欣,女,汉族,江西南昌人,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艺术与传媒学院2022级交互设计研究生,在校期间获得第十五届国际用户体验设计大赛全国三等奖、华为专项赛最佳交互设计奖等荣誉。
游戏音效设计
作者:尚瑞萱
尚瑞萱,女,汉族,1999年8月3日生于河南南阳。2018—2022年就读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获音乐学学士学位;2022年起在本校攻读艺术设计硕士学位。
曾获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省赛铜奖、第九届该赛事校赛一等奖。作为主要成员参与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常规项目“扬琴音乐机器人智能识谱与演奏的关键技术研究”,主要研究内容为音乐机器人基于机器视觉的光学乐谱音符识别与智能演奏。以及中央高校基金重大预研究项目“中国民族击弦乐器扬琴机器人的双臂演奏关键技术研究”,要研究内容为多自由度双机械臂的音乐机器人机械本体机电一体化设计与制造(扬琴机器人一代原理样机),音乐机器人扬琴智能演奏。
基于感性工学和语音驱动的智慧座舱交互图形设计研究
作者:卢庆阳
卢庆阳,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交互设计专业硕士研究生,一名非美术背景的跨领域设计探索者。虽自嘲为“三无人员”——无系统美学训练、无灵感稳定输出、无技术先天优势,却以理性逻辑为骨架、用户洞察为脉络,在技术与人文的交界处开辟出一条独特的实践路径。
三年研究生生涯是一场认知的蜕变:学术上,曾热忱尝试,追逐着那一点微弱的学术理想;实践中,于小米、快手等企业参与实习,体会工作与学习、社会与校园之间的个中滋味,最终以聚焦智能交互体验的毕业论文为学业画上句点,这段“笨鸟狂飞”的历程,印证了方法论与坚持的破壁之力。
生活中的我是热情的观察者与联结者——镜头记录市井烟火与自然光影,培养对细节的敏感与共情;羽毛球场上攻守博弈的节奏,教会我勇敢突破与分寸把控的平衡;硬笔疾书时的结构推敲与软笔临帖的气韵揣摩,既雕琢界面排版的呼吸感,也沉淀人际交往中的真诚与专注。
ENFP人格赋予我天然的社交能量,善于在团队中激发创意火花,在交流中捕捉潜台词,在跨领域对话中寻找灵感锚点。未来,我愿以技术为工具、以人性为坐标,在智能交互领域深耕,让算法不止于“精准”,更指向“共情”。那些曾被定义的“局限”,终将成为打破边界的契机:设计的价值,始于对现实的敬畏,成于对人性温度的坚守。
健康视域下的智能睡眠产品交互设计研究
作者:孙雨桐
孙雨桐,女,汉族,2000年10月10日生于广东梅州。
2023年获UXDA国际用户体验大赛全国三等奖、院级科技论文报告会三等奖。2022-2023年参与华中科技大学协和医院“慧听”呼吸音监测系统设计项目、巴东地质文化公园规划设计项目,参与第十届中国艺术学科研究生教育联盟学术会议。先后于2023年6月-11月在小米科技有限公司可穿戴部门、2024年7-10月在高德软件有限公司POI数据部门实习。
《白垩纪探险之旅》混合现实MR地质年代科普游戏
作者:田浩龙
田浩龙,男,2000年2月10日生于河北石家庄。2018—2022年就读于安徽理工大学,获工学学士学位;2022年起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攻读艺术设计硕士学位。
曾获2024年校学生科技论文报告会特等奖、2024年研究生一等学业奖学金、2023年UXPA国际用户体验设计大赛全国三等奖。2023年先后于网易、快手担任交互设计实习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