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2023级风园专业《建筑设计AII》期末评图

发布时间:2025年7月13日 分类:课程设计 浏览量:1497

2025年6月29日,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2023级风园专业《建筑设计AII》期末评图于学研中心A座垂花门中庭举行。3位建筑领域知名学者与建筑师受邀担任评图专家,并与同学们开展深度学术交流。

 

评图嘉宾

01

唐勇

原本营造建筑规划事务所创始人

北京大学建筑学研究中心硕士

谢湲

水石设计-米川建筑工作室主持建筑师

同济大学建筑学硕士

柏林工业大学城市设计硕士

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

李泳征

UUA建筑师事务所联合创始人

清华大学硕士

曾担任清华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北京建筑大学

设计课程导师

课程信息

02

课程题目:《建筑设计AII》——游客中心设计

上课班级:风园23级

授课老师:段威、曾洪立、刘利刚、赵辉、任莅棣、郦大方、陈晓东、马宝建、张若诗、秦岩、丁立南、翟玉琨

课题介绍

《建筑设计AII》是风景园林专业的核心课(必修),是建筑系列设计课程的第二阶段;拟在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南园-南门建一座游客服务中心(在指定区域内自行选址);建筑可做一到三层,结构形式和材料选择不限;建设地段内有水电设施,冬季采暖可采用空调等;使用者为参观休闲游客。

希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小型建筑方案设计的基本处理手法与设计技巧;进一步加强设计过程、设计方法的学习与训练,包括任务分析与场地勘察、实例调查与资料搜集、多方案构思及方案优化、方案修改调整及深入完善等过程步骤;并理解它们之间的因果关系以及在建筑设计中的作用、意义;理解建筑的环境、功能、空间、造型、交通、结构、围护各体系间的内在关系;进一步学习如何把形态构成的方法、技巧灵活运用于建筑的空间造型设计中去。

作业展示

03

主题:穿廊问林

01

作者:风园231班 迟翔文

指导教师:秦岩、刘利刚

  设计说明:

本设计旨在为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的游客打造一个超越基础服务、融于自然、启发体验的休憩与游乐驿站。从游客的核心诉求出发——不仅是获取信息或短暂停留,更是沉浸于公园的自然美景之中,建筑布局巧妙地引导视线与流线。

入口大厅作为空间序列的开端,以开阔通透的姿态拥抱公园景观,提供最佳的“第一印象”。核心的景观连廊如同一条观景画廊,舒展地串联起建筑不同区域,让游客在穿行的过程中,步移景异,感受自然,使穿廊本身成为一场与森林对话的沉浸式体验。同时,设计高效整合了接待、问询、展览等必需功能,确保服务的便捷性与完整性。在材料与形式上,设计追求简约、轻盈、通透,力求建筑本身成为自然环境谦逊的衬托。通过连廊的“问”与空间的“林”(景观渗透、绿意环绕),不仅满足了游客的实用需求,更唤醒他们对自然之美的感知,让每一次步入服务中心,都成为一段始于服务、归于自然的美好旅程。

专家点评:

1. 漫步林间的主题概念选择很不错,是很有情调的风景建筑,设计较完整,意境营造很不错;

2. 路径设计较清晰合理,整体结构感很强,较大气舒展。但想做的东西太多,空间变化有些多,在有限的场地上稍显琐碎复杂,可以对空间进行二次整合简化;

3. 在建筑立面材质选择方面,可以尝试使用一些新的材料,使建筑看起来更为轻盈。

主题:乘风-放纸鸢

02

作者:风园231班 阮文茜

指导教师:秦岩、刘利刚

  设计说明:

灵感源于对自由、轻盈与自然共生的向往。建筑以舒展的纸鸢为灵感原型,其流畅的白色翼状结构,如同捕捉风势、蓄势待发的巨大翅膀,象征着挣脱束缚、拥抱广阔天地的精神追求。

流线型的轮廓和充满张力的线条,不仅呼应了风筝在风中舞动的轨迹,更在静态的建筑中注入了强烈的动感与生命力。它不仅是一座建筑,更是一个关于飞翔、自然与人文情怀的诗意表达,邀请人们在此驻足、感受、并放飞心灵。

专家点评:

1. 形态松弛有趣,漫步而上的屋顶很有轻松漫游的意思;

2. 和周围环境融合的很好,曲线呼应周围地形;

3. 周边环境景观有仔细考虑如花境做的很梦幻很好;

4. 可以再仔细考虑三个大开窗与边上小窗的关系,尽量增强导向性;

5. 丰富屋顶内容,让游客漫步至屋顶后更有游览体验。

主题:浮屿之旋

03

作者:风园231班 章祺皓

指导教师:秦岩、刘利刚

  设计说明:

当建筑不再是土地上的突兀体块,而是从自然肌理中生长出的动态旋体——这便是 “浮屿之旋”。我们在北京市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的岛屿之上,以建筑扭转的姿态回应森林与水系的召唤。水平扭转拥抱景观轴线,扩大观景面;三维扭转穿插营造中庭,激活空间呼吸感;底部扭转咬合地形,实现 “扎根式” 共生。每一步扭转,都是对 “自然延伸” 理念的强化,让建筑形态成为生态叙事的空间载体。

专家点评:

1. 整体立体空间与周边环境的关系表达充分,空间层次感及入口氛围营造较好;地景化造型与场地结合紧密;

2. 扭转的屋顶都可以让人走上去,丰富体验感;

3. 建筑外立面材料可做进一步的优化;室内外的材质选择再统一化一点。

主题:溪流之上

04

作者:风园231班 陈奕霏

指导教师:秦岩、刘利刚

  设计说明:

“溪流之上”,这座桥梁建筑宛如一首凝固的诗篇,轻盈地横跨于潺潺溪流之上。从设计理念而言“溪流之上”摒弃了传统桥梁单纯追求实用功能的局限,转而以一种融合艺术与生态的视角,致力于打造一座与周边环境和谐共生的建筑杰出。它不仅仅是一座跨越溪流的通道,更是一件融入大自然肌理的艺术品,承载着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对生活的热爱以及美的追求。

专家点评:

1. 这个同学的方案是一个成熟的方案,可建造性很高,已经可以建出来了,甲方会很喜欢的;

2. 设计逻辑清晰,分析图画的不错,基础扎实。同学自己选择了一个横跨在两岛之间的场地,这是一个困难的场地,并且自己设法解决问题,解决的还是很不错的;

3. 还考虑到了构造等问题,建筑重要功能大多设置在一层,许多高差用了坡道解决,让游客服务中心实现无障碍,同时也塑造了丰富的空间;

4. 但是与此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功能分区还需要进一步明晰,这样就是一个很好的方案了。

主题:BOND VEIN

05

作者:风园232班 郝新宇

指导教师:曾洪立、陈晓东

  设计说明:

本设计以北京奥林匹克公园为基地,以接力赛交接棒为核心意象,打造 “BOND VEIN” 联结之脉空间。首层设服务与保障功能,二层以S形坡道串联餐饮、展厅等静区,三四层办公室结合屋顶挖洞保留混凝土纯粹性。无障碍坡道呼应奥林匹克包容精神,屋顶绿植破石生长隐喻生命意志,通过空间流线与形态设计,将竞技协作、生命力量与建筑美学融合,在混凝土体块中实现功能与精神的双重联结。

专家点评:

1. 主题概念选择不错,内部构造精细;

2. 建筑形式统一性较好,节点精巧;

3. 混凝土的形式过于厚重,不适合游客中心这一主题;

4. 右侧的建筑体量太小,可以再做高一些。

主题:天空的呼吸

06

作者:风园232班 熊启文

指导教师:曾洪立、陈晓东

  设计说明:

本设计力求在建筑与周围环境、人与自然间建立友好的连结:环境渗入建筑,使游客在线性展开的建筑内触碰到自然,并在建筑中生成新的“外部”,恢复我们逐渐退化的感官。当潮汐在屋内脚旁涨落,当阳光在屋顶的瓷片跳跃出不一样的光影,你可以看到具象的时间,听到天空的呼吸。

专家点评:

1. 有结构分析值得表扬;

2. 在空间场所的关系上,立体性少了一些,有些过分凹造型,形式逻辑不够清楚;

3. 南向缺少挑檐,缺乏真实性;

4. 沿湖的形态可以增加一些向心性。

主题:Wings Of Birds

07

作者:风园232班 张宇涵

指导教师:曾洪立、陈晓东

  设计说明:

设计以 “Wings of birds” 为灵感,提取飞鸟羽翼形态神韵转化为建筑语言,让建筑如栖息飞鸟,与环境对话共生。设计以多组 “翼状” 体块组合建筑,屋顶采用折板屋顶,富于变化的同时,创造一系列尺度差异的被覆盖空间,容纳多种空间内容;中央 “翼骨” 串联功能区,体块空隙、连接部位形成灰空间与庭院,引景纳光,实现室内外交融与空间体验转化,置于自然场地时,建筑如飞鸟栖息,引景纳风成自然延伸;处于城市环境,以独特形态破常规,注入生机活力。

专家点评:

1. 整体表现力还不错,目的明确,空间序列还不错;2. 但是设计过于表面,需要更加注重给与游客像“鸟”这种舒缓、自然的游客体验,比如可以登上建筑上方大屋顶,中部走廊也可以不完全是直的,可以弯曲引导游客在场地漫游;

3. 设计想要实现的过多,手法有些杂糅,要学会做选择,整体做减法。

主题:折顶迷宫

08

作者:风园232班 王曦冉

指导教师:曾洪立、陈晓东

  设计说明:

“折顶迷宫”游客服务中心以单体变形叠加为理念,通过折顶体块散布式布局,将9个独立空间以内外通道相连,形成与自然共生的有机整体,为访客打造兼具探索趣味与舒适体验的立体空间。

设计采用白色系轻质环保材料,底部圆柱结构将建筑悬空,整体轻盈流畅。为了顺应自然地形,使建筑与环境和谐相融,选用散布式布局。同时,折顶设计增加视觉层次感,有效利用自然光线和通风,提升舒适性和环保性。

专家点评:

1. 主题概念选择不错,内部构造精细;

2. 建筑间庭院有些消极,目前主要是用墙体围合的,建议改进一下窗间的对景;

3. 卫生间和设计环境不统一,可以用特制的玻璃开窗,增强对外沟通性;

4. 建筑上方可以整体做大面积玻璃开窗,丰富建筑团块的朝向。

主题:飞鸟

09

作者:风园233班 胡越华

指导教师:张若诗、丁立南

  设计说明:

“飞鸟”以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的自然生态与运动精神为灵感,通过流畅的曲面结构和有机的空间布局,打造一座与森林共生、与运动共存的标志性建筑。

专家点评:

1. 曲面屋顶塑造较好,但平面布置上太过拘谨,建议平面沿着屋顶曲面的流动进行变化;

2. 模型制作比较粗糙,未能很好的表达设计,反映出对建筑材质、构造不清晰;

3. 屋顶可上人的想法精彩,建议进一步在屋顶路径上做出人视角景观的变化。

主题:林隙·见筑

10

作者:风园233班 王嘉榕

指导教师:张若诗、丁立南

  设计说明:

在森林树木之中,有这样一座从地面上缓缓抬起的建筑,将屋檐伸入树梢之中。我想要通过这样一个建筑在满足人们对于游客中心的需求的同时,建立起人与自然之间的对望。通过像桥一样的形态以及在不同高度上开启的窗口构建起连接与洞见的意向,回应奥森这个重要的人与自然共存共生的场地。

专家点评:

1. 首先整体设计是很大气的,整个形体和所有的开窗都统一在一种母题里面这个事情它本身是自洽的 ,但是可以让这个窗开的更大或者是渐变的状态。比如正好外面的树很茂盛 ,开窗可以更大一点。

2. 其次,建筑跟周边的东西感觉太内向了。长向的建筑可以上人很好,可以三个单体都做成上人屋顶并且用坡道连接,可以更好地回应大众需求和老年儿童的需要。

主题:光庭绿映

11

作者:风园233班 梁紫音

指导教师:张若诗、丁立南

  设计说明:

坐落于奥林匹克公园绿意之中,这座双层圆形游客中心以妹岛和世风格为灵感,追求轻盈、通透与自然融合。建筑主体采用玻璃幕墙、纯白混凝土及白色金属框架,营造纯净明亮的空间。其核心设计是中央圆形有机采光井,贯穿屋顶引入天光,并容纳盎然绿植,形成生机勃勃的室内庭院。

专家点评:

1. 图纸出的不错,设计时应更加贴近生活,作为游客中心建筑需要设置无障碍设施;

2. 同时建筑和场地的联系还可以更加深入,可以让建筑变得更加开放;

3. 屋顶可以考虑让人上去,中间的天井可以做得更大更宽敞些。

主题:光环

12

作者:风园233班 邱思哲

指导教师:张若诗、丁立南

  设计说明:

根据场地的地形,抽象出“环”这一形态,通过对其叠加、穿插从而得到现在的建筑。运用白色混凝土,在绿茵上构筑纯洁的体量,如同纽带一般,连接起建筑与自然,同时在精神上与奥运相连。

专家点评:

1. 外立面的逐渐扩大开窗随内部空间作用变化而生成比较有创意;

2. 但内部空间分化格状没有跟随整体建筑空间形态。

主题:飞鸟还

13

作者:风园234班 戢丽霏

指导教师:郦大方、赵辉

  设计说明:

飞鸟还,还家、还栖息、还自然生气。建筑有两“翼”,一翼落于水上,一翼沉于水下,似飞鸟展翅。但家中的亲人时刻不在呼唤着远行的飞鸟。自然时刻不在呼唤着人们归来安然栖息。

本设计将建筑与自然相融合,以奥森景观提取为出发点,选取“四看”为游人创造美丽观景点,陆上部分“消隐”,一层廊架可与场地原有栈道对望,结合玻璃幕墙营造茶室空间,可观奥森塔;中间大台阶和玻璃电梯可观东侧大树;负一层供游客阅览,可观水下。飞鸟相与还,游人也可在此歇脚,来一场与自然的美丽邂逅。

专家点评:

1. 考虑了场地、人群,结构构造和材料,比较周到,水下的部分也不错,具有设计感,但整体表达不够明确。

2. 平顶排水存在问题,可以采用坡屋顶等;

3. 特别注意每一处设计都要考虑其是否能加强与游客的关联,平屋顶比较浪费,可以让人们上屋顶;

4. 需要提高采光洞口的效率,譬如向南、西或北倾斜。

主题:倾·汀

14

作者:风园234班 杨晶淇

指导教师:郦大方、赵辉

  设计说明:

建筑整体呈倾斜形态,仿佛在向水面微微俯身,似在倾听水波的低语。整体采用“方盒”作为设计语言,以“倾斜+水平”的形式呈现建筑外形。“倾”译为倾斜,“汀”译为水边小筑,整体氛围轻松而静谧。为保证建筑的结构性和空间跨度,整体采用桁架结构,底部以四角架作为支撑,以呈现建筑悬浮的效果。一层利用倾斜底板做阶梯图书馆,二三层搭建水平楼板,作为灵活的服务空间。

专家点评:

1. 建筑整体语言较为清晰;

2. 建筑底端的入口与环境衔接的略微生硬,可以利用地形坡地延伸至建筑的入口处;

3. 二三层的楼板结构需要与桁架统一。

主题:环秀

15

作者:风园234班 刘非凡

指导教师:郦大方、赵辉

  设计说明:

游客中心位于森林公园水岸上,以两个相对的半圆形体量构成双环形态,并通过一条园路串联,营造出动态的空间序列。建筑下部为亲水茶室,提供休憩、团建等功能;上部为展览画廊,通过廊架围合出丰富传统意蕴的内庭院。设计以“环秀”为名,既呼应了建筑形态,也通过四面落地窗将周围的美景视野引入室内,实现了建筑与自然的共融。整体采用钢结构与玻璃幕墙,风格简洁,局部扩展的木材与庭院的石材绿植则增强了自然生态。设计巧妙融合了现代手笔与古典园林意境,打造一个集休闲休闲、展览于一体的地标性文化空间。

专家点评:

1. 平面形态与廊架:折角和廊架形态怪异,缺乏逻辑借鉴;

2. 体量与连接:两个建筑物体量及走势增大,但连接廊道过小,不协调;

3. 概念表达:环秀概念未充分体现,初步设计不连贯,需深化初步概念;

4. 台地设计:高差不足,未能有效呈现台地建筑特征。

主题:不息

16

作者:风园234班 祝俪珊

指导教师:郦大方、赵辉

  设计说明:

设计地段位于奥森公园东南角休憩岛群处,通过实地调查和人群采访发现该地段在主人流所处的南侧并没有快速入岛路线,需要绕较远距离才能入岛,因此决定设计一架廊桥将服务和交通的功能共同解决。

设计风格上遵循奥森场地本身运动、生态的属性,用扭转框架作为建筑外墙,在中段开窗和河中的皮划艇进行互动,内部则多处采用了错层的结构来达到丰富的空间体验,整体建筑希望能表现出川流不息、运动不息、生生不息的动态美。

专家点评:

1. 很喜欢的一个设计,和场地的需求融合得很好;

2. 内部空间的设计和扭转的外墙结合得很巧妙,功能上有很多可能性;

3. 二层或许可以延伸到坡地上,做得更有意思;

4. 可以换个标题。

主题:杈·垣

17

作者:风园235班 王紫莹

指导教师:段威、翟玉琨

  设计说明:

“杈·垣”取自自然与人工的共生关系:“杈”象征树木分枝生长,呼应建筑体块的动态堆叠;“垣”代表方正围墙的围合,暗喻人工介入自然的边界。以建筑语言诠释“自然生长”,体块如枝杈般探向湖面,木质格栅则如树冠般过滤光影。斜线与直线的碰撞、木与光、虚与实的交织,让奥海的水波与森林的绿意在此凝结成一首现代诗。

专家点评:

1. 方盒子体块堆叠感较强;

2. 可以尝试更加自由的公共建筑形态,符合游客中心使用需求;

3. 内部空间分割太细,大空间更方便公共使用。

主题:岸几

18

作者:风园235班 佟健菘

指导教师:段威、翟玉琨

  设计说明:

本项目旨在探索高密度城市公园中新一代游客服务中心的可能性。设计脱离了传统公园建筑分散、功能单一的布局,通过一个整合的、水平展开的建筑形态,回应场地独特的滨水环境与访客的复合型需求。“岸几”如同一件被安放在水陆边界的巨大器物,它既是承载风景的观景台,也是容纳访客休憩、交流、获得资讯的庇护所,以此在北京这座国际都市的核心绿地中,定义一种全新的“城市栖居”体验。

专家点评:

1. 对通风、采光等技术是认真思考的;

2. 主要问题是功能塞得太满,导致整体空间感十分局促,失去了舒适性;

3. 建议增加“客厅”式的共享留白区域,并思考用“桥梁”连接被分割的部分,创造更流畅的互动。

主题:森林之息

19

作者:风园235班 郑家怡

指导教师:段威、翟玉琨

  设计说明:

本设计位于北京市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内部,旨在建立让游人和工作人员休息放松并且尽可能满足人们需求的游客服务中心。

通过体块的穿插模仿树木的茎干,以木石材质呼应自然肌理,打造兼具服务功能与生态美学的“森林驿站”,让游客在此感受生命与自然的同频共振。

专家点评:

1. 很认真,形式感很强并且细节很深入;

2. 问题是空间有些紧张可以再放松,材料的选择有些复;

3. 并且尺度把握不太好,如果这是一个的博物馆并且场地面积再大些就好了。

主题:入·境

20

作者:风园236班 程泽宇

指导教师:任莅棣、马宝建

  设计说明:

”入境”,既入境也,始得清静;境可品景,静可怡情。在设计本游客中心时,顺应场地特殊的缓坡地形,对建筑整体进行退台处理,塑造了独特的展厅空间和餐厅氛围,也给游人提供了开阔赏景平台。

建筑整体使用清水混凝土,配合规整的几何划分与装饰模块营造出平静而丰富的光影体验建筑的入口空间赋予了游人特定的流线,由小至大、由浅及深,人们漫步在建筑中,在流动的空间里去感受独特的“境”。

专家点评:

1. 展厅的光线要进行控制,应该是黑盒子或者顶部开小窗,不能让日常光线干扰展览内容;

2. 斜向的墙体使用时要慎重,引导性强;

3. 关注建筑和环境的整体性,公园的游客中心要让人们更容易亲近,顶层更容易到达。

主题:漫游

21

作者:风园236班 李岚娅

指导教师:任莅棣、马宝建

  设计说明:

设计希望这座游客中心能成为游客漫游途在奥森这座自然氧吧中的一处栖息地,所以,本次设计我想以“漫游”这种空间体验感为主要灵感,用片墙作为空间指引或视线引导的工具,鼓励人们在建筑中不断地穿行、探索,发现新的景色和体验。将体块按功能分区进行分割,接着穿插漫游空间,然后插入板片,加强引导性,最后再增加空间变化。这些过程是为了创造一个动态、流动的空间,呼应“漫游”的主题。

专家点评:

1. 漫游的主题很好,但在具体的设计手法上将主题表现得还不够突出;

2. 同时,漫游的感觉应该是一种很放松、轻松的姿态。随意行走,不用这么注意脚下的路的状态,所以这个主题不应该通过设计这么多的台阶来实现。

主题:山丘运动

22

作者:风园236班 倪泠姗

指导教师:任莅棣、马宝建

  设计说明:

本设计坐落于北京市海淀区的奥林匹克森林公园,以樱桃木和混凝土为主要建筑材料,建筑形态灵感来源于奥森此起彼伏的小山坡,形成优美的曲线,同时也能很好的印证运动的高能量感。在三个体块中间环绕穿梭有一个二层的玻璃连廊,模拟在山腰穿梭绕行的野趣之感。为游客中心设计包含售票前台展台、餐厅厨房、观光平台、下沉式小庭院等主要功能房间,以更好满足此处游客需求。

专家点评:

1. 山峦的主题很好,二层的设计别出心裁,有关注到空间利用率的问题;

2. 但在具体的设计手法上主题表现得还不够突出,可以考虑一下和地面的连接更加丝滑;

3. 有趣的屋顶可以赋予更加自由亲切的互动形式,随意行走,可以考虑屋顶变成滑梯,所以这个主题可以通过更加深入的剖析山体结构实现。

来源丨园林学院建筑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