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城乡规划专业本科二年级“公共建筑设计Ⅱ—艺术博物馆建筑设计”终期评图

概况
2022年4月23日下午13:30-17:30,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城乡规划专业本科二年级公共建筑设计Ⅱ—艺术博物馆建筑设计终期评图在线举行。本次活动邀请到五位建筑领域的知名学者,为同学们提供与建筑大师近距离交流与学习的平台。
评图嘉宾
许懋彦,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长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建筑系前系主任,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王志刚,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天津大学-井冈山乡村建设研究中心副主任。

姜娓娓,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姜娓娓工作室主持建筑师,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博士,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卜骁骏,时境建筑设计事务所合伙人,纽约Atelier Alter合伙人,主持建筑师;美国纽约州注册建筑师,AIA美国建筑师协会会员,SARA美国纽约州建筑师联盟会员,美国LEED认证专家。

张继元,时境建筑设计事务所合伙人,纽约Atelier Alter Architects合伙人,主持建筑师;美国纽约州注册建筑师,AIA美国建筑师协会会员,RIBA英国建筑师协会会员。

授课教师
郑小东,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教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张若诗,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讲师。

地段说明
1. 建设地点:北京市林业大学二教东侧2. 主入口应考虑和城市道路的关系,主入口前留有余地,考虑集散、绿化要求。

3. 博物馆与既有建筑(二教、学研大厦)的关系需要仔细考量,考虑其对校内校外人员不同的服务关系。

4. 基地红线占地面积约5600 平方米。

题目简介
北京林业大学艺术博物馆,是一个具有博物馆性质的当代艺术空间。它将为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北京林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等相关设计类专业的学生、教师、校友提供收藏、展示与创作的空间,可以进行开放的、多媒介的各类设计艺术展览,同时也可为设计专业学生提供部分设计制作空间。本设计要求以建筑语汇表达北京林业大学独有的文化特性;探求建筑与自然环境及人文环境之间的共生互动关系;满足博物馆类建筑在流线设置、展示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思考博物馆建筑在当代博物馆新发展趋势之下的新变化,尤其对于高校产学研成果的服务与展示;充分考虑场地现状,挖掘其文化意义。

评图过程
郑小东老师首先介绍了5位评图嘉宾,之后张若诗老师对本次课程设计的题目设定、设计场地、设计内容等进行了简要介绍。本次评图挑选了10名同学进行方案汇报,每名同学汇报时间为5—10分钟,每位同学汇报结束后,由五位嘉宾进行点评。评图过程中嘉宾与同学的互动使得设计成果更加完善,每位同学收获颇多。

优秀作业展示
城规20-1班主题:言叶之庭

姓名:王圣玥

设计说明:建筑外部采用干净的线条,体量与材质等都与周边教学建筑相适。将自然元素作为打造博物馆的主要语言。选择自然感的材质、将建筑和景观相融合、同时让光影以更积极的方式渗透入建筑内。在中央设圆形的下沉庭院,使地下一层至二层都能观赏到庭院的植物景观。建筑内部空间组织与交通流线也围绕其展开,尽可能多采用圆及弧线的语言,加强访客的游览体验,创造远离城市喧嚣的、平和的空间场所。专家评语:方案相对比较完整,建筑的外观和雕塑感的南侧学研比较契合。充分运用植物和光影的想法也很有意思。比较理性地考虑了建筑和周边道路的关系,但南面的绿地目前利用得不好。南侧大面积的区域其实很适合作为主入口前的延伸,将外部的绿地和内部的庭院串联起来,方案会更加整体。建筑使用了方圆整合的手法,绿林的圆厅和主要展陈区外休息空间的结合比较完整。但圆形的语言介入得仍有一点生硬,庭院的南部其实也可以做一些圆的形式与其相呼应,空间丰富性会更强。二层的展厅和回廊之间也可以加入非固定功能化空间。

主题:林·和姓名:刘恩言

设计说明:这次课程设计的北林艺术博物馆,着重解决了功能和交通等方面的问题,在建筑形体上,采用了“方盒子”形态,与周围环境和建筑相呼应。建筑的内院,进行一些绿化,建筑围合绿地,与我校文化相呼应。在建筑立面和材质方面向现代主义建筑朴素的质感学习。专家评语:整体设计偏重理性思维,重视功能分布,充分考虑了与周边建筑和道路的关系,以及不同人群的服务和人流动线。建筑室内与建筑室外可以进一步加强联系,在场地周围的绿化,室内空间的变化等方面上需要进一步优化。

主题:言叶之庭姓名:刘芳君

设计说明:该设计作为位于北京林业大学校内的艺术博物馆,承载的不仅是各项使用功能,更是凝固的北林文化。以“言叶之庭”命名,一方面,“看庭前花开花落,望天空云卷云舒”,“庭”表示建筑的干净通透、自由闲适;另一方面,无数的叶构成了北林的无数昼夜,希望这所博物馆能够成为北林历史的见证者和诉说者。专家点评:整个空间的组成,从一层的公共空间延续到二层的展厅,再延续到三层四层的平台,挺有博物馆的概念的。南面开放,北面作事务性功能的这样一种组合方式也相对比较完整。树冠的概念与学研中心达成了一个大树小苗的关系,但是整体造型的元素可以再张扬一些,室外空间也可以更加丰富一些。

主题:山水林间姓名:武琦玥

设计说明:结合校园缺失功能、艺术博物馆功能,并结合北京林业大学校训——知山知水,树木树人,以及替山河装成锦绣,把国土绘成丹青的治学理念,将山水微缩融入建筑及其附属景观,通过架空手法尽可能地保持自然生态,打造一片山水林间的游览体验。向外来人员宣传弘扬北林文化,激发北林学子投身山水的热情,打造颇具北林特色的艺术交流空间。专家点评:将景观延续进建筑的想法非常好,充分体现了北林独特的园林特色,将建筑抬起架空的策略是非常聪明的做法。如果能够把流线、功能与景观更加结合,比如将光影引入架空空间等,把屋顶到地面的空间更好的组织。如果将最原始景观策略的语言继续发展,在这片场地中是一个很好的方案。但是该学生在后续设计中缺乏了与原始语言的联系,最后的呈现还有许多可以提高的空间。建议未来的学习中多多练习。

主题:林雪姓名:过奕帆

设计说明:本次设计从“林雪”中汲取灵感,试图通过建筑的形式语言与空间的塑造来仿拟林雪给人带来的美学感受。作为艺术博物馆,考虑北林校园原有建筑风貌与特点,尝试将规则的外形与活跃的线条结合,以强化美术馆的艺术属性,与校园原有的建筑符号和谐共生,成为北林人新的文化记忆。专家点评:三层退台的设计体现了建筑对于学研与二教回应,并且产生了一个围合的空间,值得肯定,但是对于艺术博物馆而言,造型相对规则了一些,北立面、东立面的设计没有太多的表情,线性的建筑使得室内缺少一个中心的空间。

城规20-2班主题:暗礁

姓名:崔雨桐

设计说明:设计提出“暗礁”的概念,在场地中创造虚实穿插的体块,体块之间塑造出博物馆尺度下多种空间体验。设计考虑与周围区域的衔接,以“礁石”的基本单元,确定基本尺度,并将这些单元通过吹拔,廊桥及开放空间进行有机组织。在承启转合,虚实对照,内收与开放中创造了宛如灯海礁石的空间形象,以低调而坚实的姿态深深融入到朗朗书声间。专家点评:方案以“暗礁”的自然形态为明确的切入点,着重考虑向城市的渗透,且有通顺的逻辑,第五立面相对和谐,但在处理手法上过于单一,缺乏深入的解构重组,可以考虑与绿色环境的连接,改变立面形态,通过体块下沉,拔高,挖空等多种手法,丰富其表现力。

主题:绿盒子姓名:王奕林

设计说明:本次设计采取了简单的方形体块加上不规则的网状遮盖构成。主体建筑在北方,游客进入博物馆一层时可以抬头看见爬升的斜墙和顶上的天窗,化静为动。进入二层以后,比外图廊道展厅以及与对面咖啡厅连接的廊桥展厅,让参观者在不断的空间流动中参与到展品的欣赏互动之中。另外业务研究区域与主要建筑分开,有利于分开游客及员工,两者行为少有交集。专家点评:功能分析和图纸是到位的,博物馆通过体块区分具有了一定公共性,有意向对校园特点进行一些转化,开始有意图地利用场地优势。建议不要把外立面和建筑内部逻辑分离,将立面和空间的语言一体化,九宫格体质的空间应该和立面斜方格栅保持同样的刻画,可以考虑使用曲面折面等的配合。需要再去思考一下两个盒子之间的关系、二层的走廊和内部空间可以更有穿插,让空间形成串联的效果。

主题:归简方廊姓名:田卓煜

设计说明:方案充分考虑该艺术博物馆的设计与周围教学建筑、与城市之间的联系,利用两个简单的方盒子的明确划分不同的活动空间,体块根据场地形状进行变化,并在两块之间增设方廊,营造建筑灰空间,从而使艺术博物馆呈现出一个有机的整体。高校内的博物馆服务于校内师生,在帮助学校做好教学和宣传工作的同时,也应该满足群众的多种需求,面向全社会开放,使不同人群都能在博物馆内找到心灵艺术的方廊。专家点评:该方案对于周边环境分析比较详实,功能空间和人群流线比较清晰,以错动的形体构造出两种不同的功能空间,但应仔细考量中部连接处的台阶平台与两边建筑体块之间的连接关系,以及通过对尺度和趣味性的改变更好地实现对于校内外人群的服务关系,同时也应丰富建筑的形态,以便更好地表现建筑张力。

主题:彼岸姓名:陈腾达

设计说明:本设计命名为彼岸。彼岸 ,不仅仅是指在不同的建筑与展厅之间穿梭的彼岸,也指代着博物馆中的作品是人们所向往的境界,更是来博物馆参观的人心中的彼岸。本设计由三个不同体块构成,从中间主入口开始,路径连接到所有的展厅,休息空间和功能空间,最终带领访客从右侧的室外楼梯离开。本设计着意营造一个轻松幽静的氛围,将形式美融入功能需求之中,为游客和师生提供丰富的展览空间和休憩学习空间。专家点评:南侧体块提供了二教与学研师生的共享空间,功能和逻辑比较清晰,组合比较活泼,体量丰富,交通上有园林韵味,不足之处是大楼梯和连廊有一些突兀,图书馆和报告厅位置反了,立面设计比较复古保守,室外展厅与建筑体量没有明确的区分,外部形态有一些问题。

主题:林之风姓名:张一冰

设计说明:建筑屋顶采用折板形态,模拟风吹树林,树高低错落的形态,故命名为“林之风”。风的存在树是知道的,风依托于树,树被风抚摸。这也喻意着北林学子像风一样,随性自由,在绿色事业中,也要真正的去感受去触摸。为了给游客更好的游览体验,同时满足校内同学的观景体验,将建筑更加简化,处于绿树环绕之中,建筑以简单的形态和简单的体量介入场地,融入环境之中。专家点评:建筑的本身变化比较有趣,立意不错。一楼空间与外部可以思考更好的联系互动,让“林”参与结构构筑,可以参考一下挪威的国家歌剧及芭蕾舞剧院。屋顶的变化,可以让空间也产生一些错动与变化,让空间更富于变化,增加趣味性。旋转楼梯过于刻板,可以参考贝聿铭先生的旋转楼梯,打开空间,增加观赏性。

文章来源:园林学院园林建筑教研室
关注 关注
关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