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京理工学院艺术学院2025届本科生毕业作品精选 || 环艺教研室-室内设计方向(一)
发布时间:2025年7月14日 分类:毕业设计 浏览量:1154
陈思妍
《移动市集——农旅融合背景下慢火车体验空间设计》
指导教师:张莉
向上滑动阅览
慢火车作为一种独特的交通方式,不仅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与珍贵的记忆,更为城市中疲惫的人们开辟了一条回归自然,领略乡村旖旎风光的通道。本设计基于农旅融合的大背景下,将凉山的慢火车与旅游业紧密结合,为乡村的发展注入崭新的机遇,设计以火车站和车厢空间为核心,为当地农民打造一个全新的农贸交易场所。
关子涵
《千里江山图在中医养生馆空间中的设计应用》
指导老师:盛阳达
向上滑动阅览
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以及人们健康意识的上扬,中医养生馆作为一种把传统中医理论与现代健康管理理念相融合的机构,逐渐变成人们追求健康养生的关键抉择。《千里江山图》不只是宋代青绿山水画的典型代表,也是中国绘画历史里的瑰宝,具备极高的艺术价值跟历史意义,在中医养生空间设计的应用而言有重要意义。把《千里江山图》独特魅力借鉴进中医养生空间设计,可增强消费者在文化方面的体验,又进一步促进文化传承创新,同时优化空间的审美体验与功能表现。
蒋思涵
《山陬海澨-北营子村村民活动中心设计》
指导老师:郭广通
向上滑动阅览
北营子村坐落于山海关角山长城脚下,曾为明代军事卫所聚落,积淀了长城防御、满族民俗、闯关东移民等多元文化。如今,村落面临人口空心化、老龄化加剧及公共文化服务缺失等问题。本设计响应乡村振兴战略,聚焦“文化赋能乡村、空间凝聚人心”,以村民活动中心为载体,构建集文化传承、全龄服务、产业联动于一体的乡村公共空间,激活历史村落的现代生命力。
本设计突破传统乡村活动中心的单一功能模式,以“文化基因解码—全龄需求转译—产业生态构建”为路径,为空心化村落提供了“历史可追溯、生活可体验、发展可持续”的空间解决方案。建筑不仅是砖石与木材的物理载体,更是乡村文化的“活态容器”——它让老人在传统场景中重拾归属感,让儿童在文化浸润中孕育认同感,让青年在产业联动中看见返乡价值,最终实现“以空间聚人气,以人气促振兴”的设计初衷。
林子慧
《亲生物理论下的璞舍疗愈空间设计》
指导老师:卢影
向上滑动阅览
本项目聚焦城市化进程中的健康痛点,旨在回应时代需求的空间破局,以亲生物理论为核心,在石家庄裕华区打造兼具生态价值与人文关怀的复合型疗愈范本。针对都市人群高压焦虑、传统疗愈空间功能单一的现状,项目以“人-自然-空间共生”为目标,通过“物理介入自然元素、构建多感自然体验、隐喻生态生命节律”三元框架,将心理咨询、运动康复、艺术疗愈等八大功能模块有机融合,形成“压力释放-心灵修复-社交联结”的完整疗愈闭环。
卢腾宇
《旧时光穿梭机-城市更新背景下新华书店空间设计》
指导老师:栾妍
向上滑动阅览
在城市更新的背景下,本设计方案针对新华书店空间设计老旧,体验功能单一等问题进行设计。设计以“旧时光穿梭机”为核心理念,通过复古颜色、复古家具等元素构建沉浸式体验场景。设计方案位于北京并在空间中加入北京当地元素北京雨燕、北京花窗、中式墙帽等突出在地性表达。增设亲子阅读区、咖啡休闲区等空间,将新华书店打造为复合型文化消费空间,通过旧场景体验激发情感共鸣,助力实体店铺经济复苏与城市文化记忆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