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成创新·品质建筑”2025年上海城市建筑设计方案征集评审结果发布

发布时间:2025年7月19日 分类:建筑环境作品竞赛资讯 浏览量:950

2025年上海城市建筑设计方案征集由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统一指导,各区规划资源局、派出机构主办,各征集项目主体单位承办,上海国际招标有限公司作为征集代理,诚邀境内外的优秀设计单位打造15处城市公共建筑,为提升城市建筑品质出谋划策。

本次方案征集资格预审入围名单发布后,在近两个月的设计周期中完成了踏勘答疑和中期交流等重要环节,来自中国、美国、英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的45组设计团队如期提交了高质量的方案成果。

2025年6月23至25日,指导单位、主办单位、承办单位和征集代理共同组织专家评审团召开了本次方案征集的方案评审会。评审委员会认真听取了所有设计团队的方案汇报,仔细审阅了所有方案成果,最终评选出每个项目的方案排名。

本次“集成创新·品质建筑”2025年上海城市建筑设计方案征集各项目排名结果如下:

设计如一盏漂浮于绿意中的心灯,建筑轻落淮海公园,以环形动线串联游客服务与花艺展览。一层沉稳如石,二层半透如光。夜幕降临,这座480平方米的小建筑如浮光之岛,照亮归途,拓展一处温柔而持久的精神图腾和灵魂庇护所。

设计保留了现存建筑,通过抽取公园路径,转译为建筑边界,拓展为公共平台。新的建筑基于自然几何,围绕大树,界定了一个自然场域。现有路径得以强化,新的入口将被拓展。让人群汇聚于此,相聚在一棵百年皂荚树下。

第九棉纺厂红砖仓库改造,以“垣影叠印·游园织迹”为设计理念,将历史印记与当代场景叠合留存工业记忆,以经纬秩序编织出丰富的游园生境。实现历史语境与未来生活共生互融,打造文脉流贯的杨浦滨江新地标。

网球共合体是完美契合位育中学校园空间拼图的高能网球“芯片”。高效集约的建筑体量由环境雕刻而来,轻盈透亮,稳重而又富有动感。方案功能生态多样,既是网球场,更是网球教学和网球文化活动的“全生命周期”设施。

这里不只是一个展馆,也是市民生活的聚集地,向城市和自然开放。建筑采用“双首层”,一层嵌入地景,二层由公园延展成无界绿地,容纳公共空间。访客无需进入展厅即可由此俯瞰城市模型。西侧矩形体块延续城市界面;东侧圆环展厅270度公园全景。

方案采用通用性、便捷性及灵活性的设计策略,强化空间趣味性及体验性,削弱体量、控制尺度、融入宝山地域文脉。创造了一处“好用、好玩、好看”、具有鲜明特色的社区公共活力空间及城市文化地标。

建筑的设计灵感来自充满奇幻色彩的“飞毯”,以一份无拘无束的洒脱与灵动,瞬间点亮都市天际线,以一种近乎自然的姿态,打造一个便捷商业建筑的同时,更是一个凝聚艺术灵感、承载城市记忆、激发社区活力的独特空间。

吸引不同年龄、兴趣与需求的居民汇聚于此,与相邻地块相互吸引,共同协作,创造品质空间。设有开闭顶游泳馆,配备标准8道泳池;满足全民健身和专项赛事的举办;设有商业配套、攀岩等新兴运动项目,通过“以馆养馆”实现可持续运营。

探索一种既共性且个性的空间模式。共性在于顺应城市肌理;个性在内部形成了更大的,可称为庭院的虚房子,尽情激发、融合孩子们的创作天性,创造一种超异于日常经验的体验,充满趣味性和探索性的欢乐宫殿。

通过对体量的拆解与重组,获得多样化的布局朝向。整体围绕中央庭院组织,交通流线与景观相互渗透,营造连续富有层次的空间体验。小屋的形式呈现出温馨童趣的形象,营造友好的尺度,为儿童提供安全、亲切的使用感受。

设计以儿童成长需求为核心,融合传统园林聚落理念,营造院落式滨水校园。L型教室单元通过叠加退台形成错落教学组团,围合半户外露台引入自然光并拓展活动空间。外挑盒子强化立面标识性,内外廊院与滨水长廊构建了多层次景观体验,临水多功能活动室结合亭台形成趣味焦点。

“小园大院”希望通过小朋友视角,在幼儿园有限“小”空间里营造无限感知“大”院子。活力的建筑形象让孩子喜闻乐“见”,向心的活动场地让孩子东奔西 “跑”, 自然温馨的成长环境让孩子“触”达世界。面和曲线高窗营造趣味空间氛围,园内大庭院围合环形活动连通空间,增强社交性。

本项目创新性地将保障性租赁住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养老院垂直叠合,构建服务全龄的民生综合体。采用模块化设计,实现户型灵活可变。裙房底层架空,引入城市公共绿地。塔楼层层退台,形成多层级生态屋顶花园。贯穿建筑的红色室外楼梯串联起各功能,激活共享空间。嵌入塔楼的“盒子”成为邻里互动核心,营造充满活力的聚落家园。

建筑回应社区街道与绿廊公园量大场地要素,与之充分互动,意图成为居民们回家路上的灯塔与锚点。空间设计立意来自盆景山水,将建筑分解为山石与小品,以室内外空间的连贯布局与多样停留点,营造出漫游式的空间体验。

设计以“杉影疗愈”为理念,将医疗功能与自然生态深度融合。通过最大限度保留场地水杉林,构建以绿色共享花园为核心的“小镇式”医疗聚落,形成人与自然共生的疗愈空间。自然不再只是背景,而是构成疗愈力量的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