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设计艺术学院2020届环境艺术设计工作室优秀毕业作品

《越中滤镜:城市山林一宿—绍兴火车站改建方案》/ 陈汝佳  高栋良

《看不见的节日—基于节庆仪式感的城市公共空间设计》/ 陈颖  林雨露

《间—人鸟互动实验空间》/ 童丽雯  何丹

《反转违章之城—疫情下建筑适应性的思考》/ 吴依  金澄澄

《溯源生境—矿坑景观修复设计》/ 余悦明  余颖洁

《异人异景—剪纸文化体验馆设计》/ 杜依亭  金镓楠

《幻浸之境—沉浸式剧场设计》/ 胡琴希  郑晨

《视界—动漫联合工作室设计》/ 林骏  蒋永发

《旧厂新知—时尚买手空间设计》/ 张芸  赵海霞

《聚散—小型海岛游客集散中心设计》/  金佳敏  俞书俏

《消隐—小型海岛餐饮空间设计》/  徐佳俐  王佳

《七十二胡同寻坊记》/  顿宇涵  陈捷宇

《城角之间—寄生城市中的便民服务空间》/ 宋雨珹  何峻

生活把我们困在原地

但无法阻挡我们制定在创作天空的飞行计划

顷刻间

你我的思维早就飞到云端

三二一

跟着我们一起飞

2020建筑空间景观工作室优秀毕业作品

建筑空间景观工作室(原环境艺术设计第一工作室)主要研究方向以研究人类居住环境的高质量与审美品位为责任和宗旨。将室内空间设计、小型建筑设计及景观环境设计的教学作为教育训练核心,并落实在传统与当代空间美学的整合表现上。

越中滤镜:城市山林一宿

绍兴火车站改建方案

作者  陈汝佳  高栋良     导师  查波  陈忆  张逸

绍兴火车站占据着绍兴重要的地理位置,但它在建设过程中存在着体量封闭、缺乏公共性、同质化严重,缺乏城市记忆等问题、其庞大的体量和铁轨不自然地分割了城市地块与自然地景。

本设计旨在打造一个融于绍兴火车站的“城市露营地”,利用其占据的天然城市水岸景色和交通的便利性,为城市居民提供一座独特的城市山林,同时服务于往来旅客,最终成为绍兴的“精神符号”。

看不见的节日

基于节庆仪式感的城市公共空间设计

作者   陈颖  林雨露    导师  查波  陈忆  张逸

先进的通讯手段带来了丰富的外来信息的同时也影响着我们的传统文化,传统节日正被人们所淡忘,我们则想用当下的价值观和审美重新定义对节庆文化的记忆,给人们打造一个体验节庆变化、感受四季轮回的“容器”。

将传统记忆中的空间、仪式中的时间和序列感赋予到场地和建筑之中,建筑主体上的八个圆盘代表节庆本体,每年由不同设计师根据其对节庆的理解重新设计,让人们在节庆生活中实现与文化的对话,唤起他们在内心深处的对传统节日的文化认同感。

人鸟互动实验空间

作者   童丽雯  何丹      导师   陈忆  查波  张逸

我国湿地面积逐年减少且受到人类的严重破坏,导致湿地上的鸟类栖息地情况堪忧。

本设计通过打造人鸟互动的实验空间,以自然为媒介,把人和鸟这两种原本互动不多的个体通过自然联系起来。用自然引导游客,让人类自发地形成保护自然和鸟类的意识。在同时满足鸟类需求和人类需求的情况下,以间为题,让建筑像影子一样存在,它多变、暧昧而又自由,让人、鸟、自然、建筑就像间一样,是相互独立的个体,又相互吸引着。

反转违章之城

疫情下建筑适应性的思考

作者 吴依  金澄澄     导师  查波  陈忆  张逸

疫情期间,人们的生活方式被改变,从而产生互相隔离、效率低下等问题。在此背景下,利用灵活可变的装置,提升人们的生活幸福感。预想城中村在疫情隔离的情况下,形成共同建设的更新改造策略。

灵感来源于城中村中的违章建筑,建筑转变为可生长,具有灵活的环境适应性。居民都是社区环境的建设者,居民之间的合作和沟通,建立起疫情下独特的空间情感。

溯源生境

矿坑景观修复设计

作者   余悦明  余颖洁     导师   张逸  查波  陈忆

本课题是对废弃矿地进行景观修复的设计研究。将传统的平面景观结合地形高差来思考设计,使该矿坑成为立体的、有空间高度差的垂直景观。

本设计研究了矿坑景观在开敞、半开敞、以及垂直空间中的不同可能性,每一个不同的高度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空间。我们用三种不同形式的游览路线将其相互联系起来,利用矿坑的空间高差,充分挖掘场地的特殊地貌,将原本废弃矿地转换为有多重体验和联想的功能空间,成为融入大众生活,兼具日常休闲、旅游和科普教育的绿色空间。

2020空间营造工作室优秀毕业作品

空间营造工作室(原环境艺术设计第二工作室)主要研究方向以室内空间设计及建筑外立面改造设计,以室内外空间营造为出发点,通过对空间设计的多样性进行探讨和训练,结合实际项目穿插教学,知行合一的培养高素质设计人才。

异人异景

剪纸文化体验馆设计

作者  杜依亭  金镓楠     导师  崔恒  籍颖

鉴于剪纸文化逐渐淡出人们视野得不到传承,因此想要将剪纸特色与现代艺术结合,来探讨空间剪折可能性,并将剪折手法运用到建筑、室内以及家具中。

在建筑外部的设计中,我们先通过在一张纸上裁切后进行翻折,在需要采光要求高的空间上方形成镂空来满足光线需求,其次通过一张纸上剪折来划分空间层次,同时与建筑外部连接使空间有连续性,从而形成室内空间,再通过对室内墙体进行剪折、延伸形成各个功能分区来营造文化氛围并以互动形式吸引新的一批欣赏群体。

幻浸之境

沉浸式剧场设计

作者  胡琴希  郑晨     导师  崔恒  籍颖

本课题是对沉浸式观演空间的设计研究。我们想要打破传统观演形式的枯燥乏味,改变舞台形式单调、表演空间无趣、观演对立、观演双方动线单一、体验性较差、观众是被动接受者的弊端。

将五种新型的舞台形式(环形舞台、镜中舞台、悬浮式舞台、光影游走舞台、旋转舞台)置入空间,想要通过空间形式的改变与创造给观众与演员双方都带来丰富的观演体验,从而模糊观演双方的界线,改变观演双方的物理距离拉近观演双方的心理距离,增加观演之间的互动,也使观众不再只是旁边者,而是戏剧活动的参与者与再创者,满足人们对剧场空间的想象。

视界

动漫联合工作室设计

作者  林骏  蒋永发     导师  崔恒  籍颖

中国动漫在近几年发展迅速,但追上世界依然有一段小距离。我们想要建造一个动漫制作工作室,为中国动漫行业提供一份小小的力量。选址于动漫文创气息浓厚的上海市大路,我们尝试从杂志入手提取设计元素。
我们设计过程中根据杂志提取视觉元素的数量进行错落、渐次、单纯、复杂,方向性的编排,构成建筑立面的韵律和节奏感。我们消除顶与地概念,方的顶即为是工作闲余的休憩处。

旧厂新知

时尚买手空间设计

作者  张芸  赵海霞     导师  崔恒  籍颖

本课题是将废弃老厂房改造成买手店的设计研究,社会的多元化使得单一的性别模式发生改变,男女界限模糊,并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男女有别。

顺应时代潮流发展,中性文化日益广泛,我们学习了山本耀司的服装设计理念,以宽大服饰隐藏人体曲线,使得走出家门的女性更舒适方便的走进社会投入工作,于是我们将这种性别模糊概念融入建筑空间设计。

我们将买手店用框架组合与异形曲面结合,分别寓意男性与女性,将“刚”与“柔”结合贯穿整个建筑,在赋予老厂房新的活力同时,打造无差异性买手空间。

2020室内建筑设计工作室优秀毕业作品

室内建筑设计工作室(原环境艺术设计第三工作室)主要研究方向以建筑装饰设计、商业以及居住空间室内设计的研究活动,致力于结合社会项目实践的工作室教学培养模式,项目进课堂,课题论实践。

聚散

小型海岛游客集散中心设计

作者  金佳敏  俞书俏    导师  钟俊杰

根据调查显示,目前我国无人海岛的利用率并不高,而现阶段的横山岛同样面临着基础设施不完善,岛内交通不方便等问题。

我们本着服务于人服务于横山岛的设计思考,使建筑最大程度贴合坡地的同时,依势而建,保留海岛的特色地形,提炼出“渔网”这一元素,对建筑以及交通进行了不同设想。希望在完善岛功能,尊重于自然的前提下,多层次的展现横山岛之美。

消隐

小型海岛餐饮空间设计

作者  徐佳俐  王佳    导师  钟俊杰

选址位于浙江省宁海横山岛,我们根据餐厅的功能分成八大体块,将建筑进行垂直、水平方向上的拉动,改变空间体积;移动体块间距离,将光引入每一个空间;置入廊道,将每一个体块连接;延伸屋檐,将使用空间藏入内部,营造藏于森林中的感觉;并将建筑与山体相结合,形成高低错落之感,在餐厅的不同空间体验不同高度的风景,最后将我们的餐厅消隐在这美景中。

七十二胡同寻坊记

作者  顿宇涵  陈捷宇   导师  刘志明

《七十二胡同寻坊记》旨在让每一颗漂泊的心在包容性社区中寻得家的归属感。本次设计我们选取了开封市东大寺社区,针对该地区的居民的生活现状不佳,提出了一些改善方案。

我们要在废弃场地的旧址上建造一个融你我、融情境、融生活的多元的包容性社区,维护旧城片区的主要肌理,同时满足居民的需求,为老城的发展提供多种可能,改善邻里生活环境,增强居民舒适感,重新焕发老城区的活力。

城角之间

寄生城市中的便民服务空间

作者  宋雨珹  何峻   导师  韩正树

我们希望利用城市中的夹角来设计这个便民服务站点,在高密度的城市中,城市会出现许许多多无功能的狭角,两栋建筑之间的角,十字路口的角,天桥阶梯下的角,景观公园边缘的角等,这些城市夹角大多属于无功能的闲置灰空间,利用这些夹角设立便民服务站点可以避免公共共享空间资源的浪费,也可以丰富城市中的街景,同时为群众提供服务便利。我们采取了大枢纽以及方便的榫卯组装形式。

关注 关注
关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