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大学艺术学院 建筑182汽车客运站建筑设计课程作业展
发布时间:2021年6月7日 分类:课程设计 浏览量:4971

承办单位 / 南通大学艺术学院教务办公室
南通大学艺术学院建筑系
展览班级 / 建筑182
指导老师 / 姜妍










这次设计侧重在文化元素的提取而在空间的设计上有所欠缺,希望下一个作业能实现两者兼顾,尽可能实现最初的想法。



问题不再是“人们为什么要去车站旁散步”,
而是“这里特别适合散步,咦,旁边竟然还有个车站?”
群鸟一路迁徙,这一生都在与春天约会。刘桥镇外出人口较多,本设计旨在通过客运站这个角色,以八卦图的形式区进行功能分区,并将当地运河文化融入建筑形态,使得建筑与场地充分融合,柔美和谐,提改善当地环境并吸引人群,在第一时间给到来的乘客带来最佳的体验感,且使之成为其他候鸟从千山之外而来,所寻到的一处水草丰茂之地。



削弱庞大体量由于过于整体而带来的呆板感。此外,桥洞同时作为出站口,出站旅客可以直接穿过桥洞出站。同时,由于刘桥镇位于沿江沿海地区,拥有着独特
的渔网编织特色,所以我还提取了编织元素融入了立面设计与结构设计中。“桥”与“网”意向的提取不仅是在形态方面,还体现在结构方面,从古代拱桥的支撑结构上汲取灵感,我将拱形支撑结构与钢架网结合,配合钢结构与柱网结构作为支撑。在室外空间设置上,我希望将整个车站打造为城镇公共空间的核心,所以在主入口处设置了下沉式站前广场。在室外立面处理上,建筑外沿依据场地边界生成的立面部分设计为实墙,而被网结构包裹的曲面部分设计为虚的玻璃结构,形成虚实对比,虚部分面向入口下沉广场以及发车场地,实部分面向街道。



此次建筑设计我提取南通通州刘桥当地的特色哨口板鹞风筝的几何元素,以功能的划分拉伸体块,采用风筝动态的飘逸之感,得到屋顶。以传统的对称布局,简单的白橙墙和玻璃幕墙为基调,通过空间语言的转换,让人们感受这种氛围。




建筑立面采用红棕色与浅灰色的配色,既有客运站的沉稳又不失动感,同时这个配色也是传统板鹞风筝的配色。















港湾,除了代表停泊船只的水域以外,最常被使用到的是其引申含义,即归属感以及心灵的依靠,也是家的别称。
当两者相遇相融,一座陆上不冻港便随之诞生。
不冻港顾名思义是终年不会结冰的水域,通航自由,就像家永远在这里,永远欢迎你回来。
陆上不冻港的设计灵感来源于跃出水面的大鱼。疲于奔波的旅人需要浮出水面呼吸一口才能获得继续前行的力量与勇气。在这里,各种情愫汇聚而成的泪水会被温柔的海浪拭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