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2023届本科生展 ①

 

本期责任导师
宋协伟教授、缪晓春教授、杭海教授

 

01
作者/张卓然导师组/宋协伟、蒋华、王子源

作品/《复》

 

→向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向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向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易经有“复”卦,阐述了“恢复”的原则。将“复”在人类健康领域进行衍射,选取周而复始,复杂的变化,信息修复这三层意义,通过文献研究和实地调研,提取患者在交流中面对生命多种信 息的寻求、回避、误解,并归纳为带有关联的标点符号,以病例、轮椅、纱布、泡腾片等作为载体 分别来探讨在生命的爆发与平复的往复循环的过程中,宿命论对健康潜移默化的影响。

 

02
作者/赵恒阅导师组/宋协伟、景斯阳、王子源

作品/《重金属锁定》

 

→向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向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向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向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向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近几十年来,数字设备的快速发展为我们带来了便利,但背后的工业系统却产生了惊人的毒素和重金属污染。数字化趋势渗透到各个领域,包括非人类领域。水体重金属污染是其中最令人担忧的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我设计了全新的水体重金属处理系统装置,通过与超富集植物合作,采用在地性、弹性和自下而上的设计策略。用户可以通过我们的UI系统获得装置设计图纸和种子包,上传水体污染情况并与志同道合的人协作搭建装置。我们的愿景是将设计意识从消费转向危机设计,关注当地水体环境和物种多样性,以提醒个体数字设备对环境的隐性破坏。希望通过解决这一问题,减轻水体重金属污染并恢复物种多样性。 

 

03
作者/徐萱导师组/宋协伟、张欣荣、石韵媛

作品/《我的心略大于整个宇宙》

 

→向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生命可以被打褶进入一粒种子之中,种子之褶展开又可以成为一颗参天大树,现实世界是无限展褶的过程。德勒兹相信我们的世界是以无数的曲线和点相切的无穷曲线构成,而曲线即为褶子。基于对植物生命体的有机构成与表状特征的察思,除了植物的根茎叶上彰明较著的表象褶皱纹理,细胞作为植物体的最小组成单位,其内部组织也呈现出不断变的不规则性褶皱样式。而比之地表植物总集而言,单一植物体也作为生生不息的褶皱而存在。在无数个嵌套的场景宇宙的语境下,万事万物皆由褶子构成也皆作为褶子存在,在差异与更迭中载向无限。整个世界即是系统极为纷纭复杂的“无穷的褶子”、“连续体的迷宫”,或 有着各式各样波浪和水纹的“物质的池塘”。

 

04
作者/刘肖伊导师组/宋协伟、程书馨、廖柳钧

作品/《平衡》

→向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向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向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人工干预对于自然生态环境,对于动物、植物来说真的是好的吗?在大自然环境中优胜劣汰、物竞天择或许本身就自有一套逻辑,人类多此一举的干预在某些时候或许就是一种破坏。本项目从保护候鸟迁徙出发经过对于候鸟迁徙途中所遇见的问题的调研,探讨如何构建植物、动物以及人类的三角平衡?

 

05
作者/黎超群导师组/宋协伟、李世奇、景斯阳

作品/《AI·I:设计师的第二大脑》

→向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向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向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AI·I是一个用于支持发散性思维的多模态生成式人工智能平台,平台可以重新处理以往的老档案,让历史资料库中的设计焕发新生,在学科缝隙间产生新合作机会,甚至拓展出未开发领域。系统的设计基于认知心理学和神经科学的见解,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创造支持想象功能的系统,支持用户多模态开发末开发的潜在连接,并通过使用AI·I平台创作了1000个毕业设计作品。最后人工智能革命告诚人类别再心存幻想,人工智能会以推枯拉朽的态势逼迫人类干“人有人的用处”的事。

 

06
作者/宁佳睿导师组/宋协伟、王成良、王钰雯

作品名称/《植物异化—高碳排环境下未来植物生长形态探究》

植物异化是在人类活动造成过度碳排对植物生长产生不良影响的背景下,基于高浓度二氧化碳对植物生长形态影响的研究,所创作的包含交互装置和交互影像两部分的作品。装置部分通过吹气后释放烟雾的交互方式将人类碳排的行为进行放大。影像部分以模拟植物对装置空间内二氧化碳浓度变化的感应性作为交互方式,控制数字端虚拟植物的生长形态变化。作品整体通过这两个系统的结合来表现高碳环境下对未来植物生长形态的探索以及人植关系的反思。

 

07
作者/王玺铭导师组/宋协伟、费俊、景斯阳

作品/《造物计划/Refactoring life program》

 

→向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向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向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向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向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造物计划是在环境突变愈发剧烈,技术发展与意识认知交错碰撞的复杂背景下提出的再认知计划,计划中跳出以形态为逻辑主导的植物认知习惯,以物质的生成和循环为主要对象,通过人工、机械的手段拟合出具有植物产物功能的系统,以此探讨认知植物方式的可能性。此外,该系统是包裹在金属、玻璃外壳中的植物生命体,相比自然植物其具备更强的抗干扰能力。在对生命非适宜环境的开拓上,例如沙漠、冰川、外太空,不以能效为着眼点,该系统可应用于开拓早期构建基础物质体系,系统中的产物可以作为后续建设的氧气能源和有机物储备。

 

 

08
作者/丁颖颖导师组/缪晓春、林彤、周岚

作品/《混生》

 

→向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混生”将建筑和大自然融合,以“边缘化”作为核心,侵略性植物生长形态作为基础,形成可视化图像,从中提取形态来形成上下呼应且肆意生长的建筑形态。以此为基础,试图构建出边缘群体在侵略性植物面前被包围被侵蚀的未来生态环境。

 

09
作者/李冬导师组/缪晓春、张文超、王黎明

作品/《数字本草》

 

→向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向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该作品从植物疗愈出发,通过对异托邦概念的拆分选取,结合中草药的视觉形象,打造了一个物理沉浸式的疗愈空间,并选取了实验动画作为作品的表现形式,为了更好的表达疗愈效果,运用通感意识将草药对身体的治愈转化为草药视觉对心理以及精神上的疗愈,我将12种有安神助眠效果的草药的标志性元素提取了出来,在对该元素进行分析过后制作了适合其形态的循环视觉动效,将视觉和声音皆当作元素,在展览的过程中不断的配合重组形成意想不到的疗愈效果。在展览形式上参考了中药柜,将柜子设计成屏幕与投影相结合的形式,录制了制作中药的过程达到整体影像与局部影像的结合,在数字本草这个空间内人们可以短暂的进行放空与自愈,将精力聚焦于自己的精神空间。

 

10
作者/张端颖导师组/杭海、何浩、薛天宠

作品/《场域中的共存》

 

→向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向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向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人类纪下,人类的生产力不断飞跃,人类相对植物处于强势地位。人类也习惯于从自我中心出发去思考,将其他生物当作资源去看待。但在废墟这个脱离人类活动的空间中,人类与植物二者相对势均力敌,达到了共存的状态。我分三个单元(此消彼长、差异、消失的边界)去探讨人类与植物之间的多维关系,结合影像、书籍、装置多种媒介进行视觉呈现。在过度利用自然的代价逐渐显现的当下,我们需要重新去思考人类应当如何与植物共存,而不是没有约束,不顾边界地冒进。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一级学科作为国家“双一流”建设获批学科,已经建成涵盖视觉传达设计、数字媒体艺术、公共艺术与设计、环境艺术设计、产品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艺术与科技、艺术设计学、工业设计等目录内的二级学科,以及自主创设的出行创新(交通工具)设计、社会设计、设计管理、创新设计、系统设计、危机与生态设计、艺术治疗、服务设计及设计策展与空间叙事等新增二级学科。同时,在保持现有学科口径范围优势下,设计学科以对中国社会未来形态和经济模式整体研判为基础,以积极应对全球科技、经济和社会变革为契机,以培养具有中国文化立场和全球意识的顶尖人才为目标,以服务于国家重大战略举措为根本,全面深化改革和创新驱动发展。

 

面对新时代的形势变局、产业变革、危机与挑战,深刻研读新文科建设内核,设计学院以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新需求、新变化、新阶段、新特征为依据,将设计学科与现代信息技术等其他专业集群相融合,于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提出的新命题、新方法、新技术、新手段中,创造新方向、新标准及新价值判断,并研判后疫情时代的全球政治、经济变化,以人类既有的社会组织结构、生产与消费方式为课题研究切入点,以学科专业划分为工具与方法,构建危机意识主导的全新学科教育架构与学科资源整合平台,全面聚焦应对人类未来生存模式的思考与行动。

 


 

更多资讯可关注CAFA设计学院官网

http://design.cafa.edu.cn

 

 

<

关注 关注
关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