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2023届本科生展 ⑬

本期责任导师

潘镜如副教授、徐彤副教授、李文龙副教授

01

作者/钱伊璇

导师组/潘镜如、靳军、景斯阳

作品/《烟草舆情》

→向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向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向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向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烟草作为一种能连接人与社会与生命之间复杂关系的植物,一直以来都饱受争议,它连接了植物迷思、生态影响、国民经济与情感需求等多重价值链。与此同时,烟草行业作为国家垄断的特殊行业,始终是网络舆论关注的焦点。创作通过对烟草价值链各环节调查研究,将控烟报道作为切入点,围绕烟草文化、加工过程与情感需求三部分主要内容展开创作。创作通过分析新媒体时代“舆情危机”的成因特点及烟草行业舆情特点,对烟草价值的重新定义,并对人类生理、心理需求进行审视。同时,对信息数据存在形式进行探索,以便于我们更加全面的了解信息,辩证的看待事物;这些由社会舆论向数据分析迈进的猜想植物,融合了生成、数字、图文和随机性,由此也对未来物种多样性进行猜想。

02

作者/辛侑俊

导师组/潘镜如、周博、景斯阳

作品/《濒临 * 灭绝植物档案馆 / PLANT * ARCHIVE》

→向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传统价值和濒临灭绝植物的共同点是根据现代人类的利害关系和基准来被判断和利用。

有些植物一直被改良,直到现在还被继承下来,但有一些植物只存在于书中和博物馆中,离我们生活远。虽然为了守护这样的价值而努力是事实,但是从其行为的主体依然是人类这一点来看,根据人类的利害关系来决定他们以后的命运的事实并没有改变。

作品以传统建筑要素和濒临灭绝植物构成的庭院来纪念他们。

03

作者/麦迪娜 · 斯力木

导师组/潘镜如、余一萌、沈采

作品/《依存》

→向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作品通过数字工具,使用参数化的手法来探讨仿生结构之于服装应用的可能性。讨论植物未来生存模式以及在虚拟场域中的有机生长,与人类相互依存,植物也可以是人身体的延伸,成为人体的一部分,表达人与植物未来关系的重塑。

04

作者/李辛

导师组/潘镜如、蒋华、刘治治

作品/《MeiLanZhuJu》

受到家人学国画的启发,用中国画中“梅兰竹菊”四种植物作为设计素材。结合编程技术探索在当代它们有哪些审美意趣的变化及相关的视觉可能性

05

作者/龙友华

导师组/潘镜如、费俊、黄泽玺

作品/《VERDURE》

→向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在当今的信息化时代,我们无论身处何时何地,都在不断接收各种形式的信息和新事物。这些外界的影响常常导致我们的意志在主观意识上发生转移,而我们自己却往往未察觉到这一点。表面上看,每个人都似乎是基于自己的决定做出选择,但实际上我们陷入了一种集体幻觉之中。这种现象在植物界也是常见的,它们同样受到环境的改变而做出相应调整,然而却仍然坚持促进自然循环的过程。虽然植物和人类在这方面存在相似之处,但也存在着明显的不同。短片希望通过以植物为引子的方式,展示环境和信息对人类意志的影响,并以此引发人们对自身意志和行为的深入思考。

06

作者/鲁奥文

导师组/潘镜如、靳军、景斯阳

作品/《拾忆染》

→向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非遗的传承创新的道路上,设计的转化力表现为功能应用上的转化、审美风格上的转化、材料工艺上的转化,最终使当代文化和传统文化得到有机链接。蜡染是古老少数民族传统的印染手工艺,是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官体验,蜡染活态主要体现在它的工艺和图案,蓝染的活态又体现在它的染缸中,染缸活态的表现是搅染缸时所产生的泡沫花,所以我将染缸制作时的水流进行速率分析和视觉化传达。

我的毕业创作计划以苗族蜡染技艺为载体,借助多媒体互动媒介,推开现代与传统的隔绝,重新叙述非遗在当代传承的可再生性,将蜡染这蓝底白画的苗族传说与现代融合,引起人们在非遗传承可持续性上的思考。

07

作者/王美兰

导师组/潘镜如、马志强、张洺贯

作品/《where is your tree?》

我的作品希望能用植物映射人的成长。人成长过程中所经历的所有过程都和树木一样,内心世界与植物的根部相似。人们面对所有事情以习惯的积极思考方式和消极思考方式等多种思考方式和解决方式及”精神“就像在内心生长的根源一样。映在水边树的高度,可以代表树根长度。实际上映照着自己地样子。体验者看着地面镜子上映出的树和坐着的自己的样子。代表自我生长的状态。在毕业设计作品中,准备了可以实际坐下来的树桩和对应的互动。

看着树木的成长过程和倒映在地面上的我,可以回顾成长的过程,思考人们看不见的我的内心是怎样。作品的题目是< where is your tree? > 你的树在哪里? 希望面对作品的观众能思考一下作品提出的问题的答案。

08

作者/魏婧元

导师组/徐彤、赵斌、侯若祎

作品/《 情绪场域》

本设计的核心概念在于创造一个以情绪为基础的互动式疗愈空间——"情绪场域"。情绪场域是一个通过设计者自身经历改编的情绪短片,以及与之相配合的环境装饰来引导参观者进行自我探索和疗愈的场所。

短片分为三部分:混沌中发现自我,痛苦中接纳自我,觉醒中改变自我。在混沌中发现自我的部分,短片通过展现生活中复杂、混乱的瞬间,引导观者开始自我内省,寻找自我价值。在痛苦中接纳自我的部分,短片通过描绘个体经历的痛苦和挣扎,鼓励观者接纳自身的不完美和困惑。最后,在觉醒中改变自我的部分,短片展示个体的觉醒和转变,以此激发观者的自我改变的力量。

空间内将大量使用自然材料,营造一种自然、质朴的氛围,以此进一步强化空间的疗愈效果。采用漆黑的环境以突出投影短片的影像,同时也能让参观者更好地专注于内心的体验。

这个设计意在通过视觉艺术和空间设计的结合,引导参观者在自我探索和接纳中找到疗愈,从而达到觉醒和自我改变的目标。

09

作者/何嘉洵

导师组/徐彤、吕越、韩涛

作品/《自我修正?》

→向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向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向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自我修正能力?”

前期我提出来这个词叫做“自我修正能力”,主要是围绕植物的生物性,为了生存状态更好而做出不同的决定,达到这种“自我修正能力”的过程。

在现在快餐式经济+互联网深入到我们的生活中,IP化生存是注意力稀缺时代商业模式的必然选择。IP的真正价值不是流量价值,而是信息价值。以自媒体作为我个人ip的媒介,从创作这些视频作品的初期到现在我一直抱着实验性的目/第三人称的视角在刻意的迎合所谓的大众审美,视频形象与我本人相差的非常多。这种“观看”与“被观看”的关系导致个体又或者是群众形成了人们相互观看又相互约束着的关系,通过内化观者的价值判断从而产生了自我物化。

这种自我物化到底是“自我修正”还是“自我修剪”呢?我们在不断“修正”的时候是不是也在被不断的“修剪”呢?

这是一次我作为当代女性在网络时代下对于观点表达/形式输出的一次社会实验,可能最终我作为一个第三方观点表达者,但我却不需要有我自己的观点和想法了。

10

作者/赵裕龙

导师组/徐彤、张洺贯、李文龙

作品/《独⽴IP矩阵设计——〈东都秘录〉》

本作品是在构建一个未来“世界”,是以唐代的文化作为依托,将古老的建筑风格与当代审美中的科幻元素相融合,以实现文化意义与审美属性的互相平衡。通过对唐代建筑元素的应用,如舒展平远的屋顶、硕大的斗拱、厚重的鸱尾以及青、朱、白等颜色,展现当时建筑的艺术风貌。未来科幻元素的加入赋予了唐代建筑新的生命与活力,与当下的审美趋势相契合。而主人公一环扣一环的故事也将给观众带来不一样的沉浸式体验。 观者跟随主人公的故事情节能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并通过与现代元素的对比,深入思考和理解传统文化。作者希望通过此作品,将优秀的传统文化遗产与当代社会连接起来,为人们带来独特而有意义的艺术体验。

11

作者姓名/白聿彤

导师组/李文龙、海军、王捷

作品/《Reminder 焦虑伤痕》

→向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向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向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通过植物褐变反应的不可逆转现象联系到人本身的破坏与伤痕。一些人会因为焦虑情绪而通过一些无意义的重复动作来缓解当下的压力。最直接且容易进行的就是对自身表层皮肤的习惯性撕扯。这与强迫症具有一定相关性,而大多数人会忽略这些问题。

实际上这不仅是一种日常的习惯行为,也有大量案例表明这会对皮肤组织造成病变与伤害,陷入生理与心理的双重压力循环。

希望可以通过日常物品,用行为替代的方式来提醒人们此刻正在对皮肤做出的伤害,并且通过这些替代动作来缓解即刻的焦虑问题。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一级学科作为国家“双一流”建设获批学科,已经建成涵盖视觉传达设计、数字媒体艺术、公共艺术与设计、环境艺术设计、产品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艺术与科技、艺术设计学、工业设计等目录内的二级学科,以及自主创设的出行创新(交通工具)设计、社会设计、设计管理、创新设计、系统设计、危机与生态设计、艺术治疗、服务设计及设计策展与空间叙事等新增二级学科。同时,在保持现有学科口径范围优势下,设计学科以对中国社会未来形态和经济模式整体研判为基础,以积极应对全球科技、经济和社会变革为契机,以培养具有中国文化立场和全球意识的顶尖人才为目标,以服务于国家重大战略举措为根本,全面深化改革和创新驱动发展。

 

面对新时代的形势变局、产业变革、危机与挑战,深刻研读新文科建设内核,设计学院以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新需求、新变化、新阶段、新特征为依据,将设计学科与现代信息技术等其他专业集群相融合,于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提出的新命题、新方法、新技术、新手段中,创造新方向、新标准及新价值判断,并研判后疫情时代的全球政治、经济变化,以人类既有的社会组织结构、生产与消费方式为课题研究切入点,以学科专业划分为工具与方法,构建危机意识主导的全新学科教育架构与学科资源整合平台,全面聚焦应对人类未来生存模式的思考与行动。


更多资讯可关注CAFA设计学院官网 

http://design.cafa.edu.cn

 

<

关注 关注
关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