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2025届本科小组毕业设计21-29

发布时间:2025年1月9日 分类:毕业设计 浏览量:693

 

 

CAFA设计学院2025届年度毕业设计主题「新设计力」

“新设计力(Novel Design Capability)”在设计学领域的兴起标志着一场深刻的革命性变革,其核心本质在于将尖端科技力量与前瞻设计理念无缝对接,并深刻融入可持续发展的全球共识之中。这一新兴力量,通过智能技术的赋能与生态智慧的启迪,重构了设计的边界与维度,同时兼顾环境友好与资源高效利用,倡导绿色设计与循环经济模式。新设计力强调设计的普惠性,致力于通过创新设计解决社会问题,如开发低成本高效益的产品以缓解贫困,促进资源公平分配,实现技术进步的普惠共享。它不仅是科技的深化发展与创新,更是连接社会、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纽带,推动跨学科合作,共同构建一个更加公正、包容、可持续的未来图景。“新设计力”作为当代设计领域的重要驱动力,深刻影响着设计实践的多维度变革。其核心体现在实践思维的跃迁、实践对象的拓展、以及实践方法的革新上,这一过程紧密围绕着几个核心趋势展开,分别是:

 
 01「AI智能协作力」通过机器学习优化设计流程,实现人机共创;02「数智资源共享力」依托大数据与云计算,促进设计资源的高效配置与共享;

03「跨界融合创新力」鼓励设计与其他前沿领域的深度融合,激发跨界创新;

04「设计生态持续力」构建开放、协作的设计生态系统,促进设计的可持续发展;

05「设计支持普惠力」强调设计服务的普及与包容性,确保设计成果惠及更广泛人群;

06「社会关怀责任力」则要求设计活动融入社会责任意识,关注更广泛的文化、社会议题及社区福祉。

这些新兴的发展趋势如同设计领域的强劲引擎,不仅构建了全新的研究范式,更为新一代设计师搭建了广阔的探索空间。在深入的理论探索与不懈的实践创新中,他们正在不断挖掘设计的无限潜能,引领其向智能化、高效化、人性化的未来迈进。 

 

 

21
 “非地点”图谱 

 

小组成员

潘叶林,罗钧仁,刘熙林,马含,尹栋奕

导师组

薛天宠,陈慰平,徐牧桑

 

 

“非地点”指的是人类学的短暂空间,在这些空间中,人们保持匿名,并且在人类学定义中没有足够的意义被视为“场所”。在现在的超现代的社会中,进行个体乃至群体与空间的联系性的研究。现实场所中,不论是实在的火车站、候车室,还是线上的热点广场、趣缘社区:个体的身份表明在匿名和孤独的马甲里,很少与他人去发生深度的关系缠绕,也很容易被我们所忽视,我们想让“非地点”有一个发现的过程和新的未知想法,又或者是对这个词语进行重新的理解和自定义。图谱可以作为一份户外指南,鼓励人们重新认识身边被忽视的地点,与所在城市产生新的链接,同时引导观众思考这种快速移动和身份匿名的现象对社会互动、身份认同和社区构建的影响。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22
 藻韵-探索藻类穿戴的可能性 

 

小组成员

杜颖欣,林明琦,王瑶,吴耀萍,赵彧青

导师组

王钰雯,陈慰平,谢梦荻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人类与自然表面对立,实则一体。文明发展使人类展现出对自然的主导性,但这种支配往往导致环境破坏,如藻华和赤潮。这是人类对自然过度干预的后果。若将藻华视为可再生资源而非垃圾,并将其转化为新材料。基于微藻特性的穿戴设计,让使用者与自然形成共生关系。这些动态生态媒介让人感知自然的流动,展现人与生态系统深层互动的可能性,这些装置成为人与自然共生的象征,融合功能与美感,启发未来充满生物活力的生活方式。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23
 楼·FACE | No Face  

 

小组成员

谭琰,何丽盈,黄妘珊,高士芸,肖娜

导师组

程书馨,陈慰平,徐牧桑

 

 

本作品探讨了面部识别技术与身份认同之间的复杂关系。通过分析八个虚构面孔成功通过门禁系统的面部识别结果,将其匹配到的姓名与真实身份对比,发现这些虚构面孔对应的真实身份均住在同一栋楼内。这一巧合揭示了技术以生理特征简化个体身份的倾向,反映了不同背景的个体在机器认知中呈现的相似性。不仅凸显了面部识别技术的局限性,也引发了对社会同质化现象的反思,尤其在特定环境中个体如何被塑造成“相似的面貌”。通过虚构与现实的对比,反思个体多样性与技术化认同之间的关系。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24
 光热沉默 

 

小组成员

冯佳艺,沈家可,胡静宜,李笑

导师组

王黎明,薛天宠

 

 

我们小组的毕设选题聚焦于利用热成像技术帮助渐冻症患者通过体温变化表达情绪状态。渐冻症(ALS)是一种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患者随着病情进展,肌肉逐渐丧失控制能力,无法通过传统方式(如语言、肢体动作)与外界沟通。我们的构想是通过热成像技术,利用患者面部的温度变化来反映其情绪状态,从而为患者提供一种新的情感交流方式。该系统通过传感器捕捉体温数据,实时转化为可视化的情绪信息,增强患者与周围环境的互动,提升他们的生活质量。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25
 同频Same Wave 

 

小组成员

尹悦,张羽萌,殷茵,王健颖,邹阳

导师组

刘骁,王黎明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制度规定了行为,工具引导着姿势,景观诱导着观念……个体的生命体验作为“标准件”被量化和分割,规训作为模具,以可见或不可见的方式沁入我们的生活。而生物遗痕行为,即未被冲刷走的本性——现代性规训在此失效了,其质变为对冲功绩体系的抗力。我们借“生物节律”对冲“工业周期”。锁定关键词“时限”,以影像承载将规训过程——场景-行为、制度-时间阵列呈现,在视觉上消解掉功绩主义桎梏,拿回个体生命叙事权。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26
 Barely——无用极简 

 

小组成员

申佳骏,刘子铭,周思成,严若菲,项明慧

导师组

张欣荣,薛天宠,王捷

 

 

极简主义生活方式本质上提倡减少不必要的物质拥有,专注于内在满足感,而如今许多资本市场刺激的“极简”消费似乎与极简主义的初衷背道而驰,成为一个具有流量流行代名词与商业价值的标签符号,消费者在“极简”运动的洗礼下产生了更多的无意义消费。Less is more—Unless You’re just More of Less,我们通过设计过度极简且不好用的产品品牌,打破风格与功能之间平衡的关系,表达对资本“极简” 符号化的讽刺,提醒消费者对必需品功能性的重新审视。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27
 跨文化视角下的动物角色转变——人与动物情感联结的设计表达 

 

小组成员

谭杨,温劲,刘祎雯,王乙霏,胡霖

导师组

徐牧桑,余一萌

 

 

在“人类世”的新图景中,人类学家的“跨物种民族志”研究重新确定人的地位,也重新思考人与多元物种之间的关系,从而为理解设计力带来新的潜力。我们意在重新思考人与非人在制度、体系、文化、价值上应有的边界,透过分散的、碎片化的表层,从群体的生活方式、生存理念、社会结构视角,呈现、解释乃至应对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和保护。从科学研究领域、生态保护与野生动物管理、文化观念与伦理道德三个视角进行深挖,以人类赋予羊驼“保安”这个人类角色为切入点,展示了人类社会观念的更新迭代以及跨文化交流在推动社会进步和创新方面的积极作用。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跨文化交流的深入,我们可以预见将有更多的动物角色发生转变和创新,将为人类与动物之间的和谐共生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和机遇。

 

 

 

 

28
 穿过指尖的情歌 

 

小组成员

冯韵涵,杨惠文,郑卓涵,吴正华,周桓竹

导师组

程书馨,薛天宠,王捷

 

 

重复式的机械操作,一眼就望到头的流水线生活真的会让人绝望吗?经历三天的纺织厂调研,打破了我们对工厂生活枯燥压抑的刻板印象,纺织业的工人用他们穿过指尖的生活谱写了一首流水线上的“情歌”。项目由三个部分组成,观众可以与转轴互动触发三联屏交互,屏幕中的影像呈现了工厂生活的机械重复,在影像的结尾埋有“反转彩带”以无厘头的趣味形式反转机械重复的画面,旨在打破刻板印象里工厂生活的枯燥,同时带给参与者视觉与听觉的刺激……此外,展台将陈列从工厂搜集到的零部件,观众可以从细节感受工人们的日常生活。线逐渐编织成蕾丝的精致纹理,渗透着情感与工艺,蕾丝工厂见证了从功能性到艺术品的转变,机器的低吟与工人的巧手共同铸就了技艺的传承。我们记录着线到蕾丝的蜕变,展现背后个体的故事与生活。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29
 量·度·质 
小组成员

李薪萌,林芮宇,叶惠荧,吕静怡,王智钰

导师组

张欣荣,费俊,程书馨

 

 

在本作品中,我们以影像为主表达45度青年在进行电子囤积行为时,所体现出的焦虑情绪与精神内核的递进关系。电子囤积不仅是信息时代的产物,它同时是生产力、生产关系及设计力的持续探索。通过黑格尔逻辑学中的“量、度、质”概念我们揭示了这一行为如何在量的积累中逐渐过渡为质的转变,最终在焦虑的背后显现出个人与时代的复杂联系。此作品不仅是一种对当代社会群体行为的深度反思,更是对人类在信息化浪潮中如何定义自我的哲学探讨。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一级学科作为国家“双一流”建设获批学科,已经建成涵盖视觉传达设计、数字媒体艺术、公共艺术与设计、环境艺术设计、生活产品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艺术与科技、艺术设计学等目录内的二级学科,以及自主创设的出行创新(交通工具)设计、社会设计、设计管理、创新设计、系统设计、危机与生态设计、艺术治疗、服务设计及设计策展与空间叙事等新增二级学科。同时,在保持现有学科口径范围优势下,设计学科以对中国社会未来形态和经济模式整体研判为基础,以积极应对全球科技、经济和社会变革为契机,以培养具有中国文化立场和全球意识的顶尖人才为目标,以服务于国家重大战略举措为根本,全面深化改革和创新驱动发展。

面对新时代的形势变局、产业变革、危机与挑战,深刻研读新文科建设内核,设计学院以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新需求、新变化、新阶段、新特征为依据,将设计学科与现代信息技术等其他专业集群相融合,于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提出的新命题、新方法、新技术、新手段中,创造新方向、新标准及新价值判断,并研判全球政治、经济变化,以人类既有的社会组织结构、生产与消费方式为课题研究切入点,以学科专业划分为工具与方法,构建危机意识主导的全新学科教育架构与学科资源整合平台,全面聚焦应对人类未来生存模式的思考与行动。


 
 
  注:以下内容无关设计竞赛相关信息。为本网站关于版权声明。

本网站中未标注“来源或是标注“来源**(网站)”的作品,均转载于第三方网络平台,本网站转载系出于传递设计大赛信息之目的,不保证所有赛事的准确性、和完整性,请您在阅读、创作过程中自行确认,不代表本站的观点和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或异议请联系我们删除。


关于附件下载问题:如果附件下载显示无权限,请更换浏览器,不要用EDGE浏览器,推荐谷歌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