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2021级视觉传达设计本科专业毕业展

发布时间:2025年5月8日 分类:毕业设计 浏览量:1136

前   言

当思想与形式相遇,当创意与技术交融,一场关于视觉语言的探索之旅在此展开。本届展览既是对视觉符号与信息传递边界的突破尝试,亦是对设计本质的深度叩问。在这里,您将看到年轻设计师们如何以图形、文字、色彩为媒介,在传统与数字的碰撞中重构叙事逻辑,在社会议题与人文关怀中寻找设计支点。从品牌策略到交互体验,从动态视觉到空间叙事,每一件作品都是对时代命题的回应,也是对设计价值的再定义。

我们始终相信,视觉传达不仅是美学的表达,更是社会责任的承载。本次展览中,学生们以敏锐的洞察聚焦文化传承、生态保护、科技伦理等议题,用设计搭建起理性思考与感性共鸣的桥梁。他们打破学科壁垒,在跨领域合作中探索设计的多元可能;他们扎根社会现场,用调研与实验验证创意的落地价值。这些作品既是对专业技能的淬炼,亦是对设计初心的坚守。

他们的作品或许尚显青涩,却饱含对设计的热忱与勇气。愿这场展览成为思想交锋的起点,让每一次驻足凝视都能激发新的灵感火花。设计从未停止进化,而今天,我们在此见证新一代设计师的破茧之声。

 温新龙

指导教师:余昌冰

沪”印象——

上海地标图章视觉形象设计与研究

本次设计的主题为:“沪”印象——上海地标图章视觉形象设计与研究。主要围绕上海市的地标和其中所蕴含的符号语言、地方特色“海派文化”所开展。主要的设计作品表达形式如下图所示,通过阶段中设计的地标图章化视觉形象,结合光敏印章、邮票贴纸、明信片和集章打卡纪念册四个方式来进行实体化产出。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

陈恺鑫

指导教师:秦   伟

随时而行

二十四节气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民间智慧。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这些民间智慧逐渐被遗忘在时代的浪潮之中。

本设计通过二十四节气与民间智慧相结合,以日记体裁和手绘插图的方式进行表达,并以刺绣和布艺拼贴的方式进行呈现,希望能够帮助观者特别是年轻一代去理解和认同这些传统智慧,同时也希望能激发起大家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

程明敏

指导教师:吴嘉祺

《契约》——基于代孕商品化

反思下的视觉设计研究

《契约》围绕代孕商品化的伦理困境展开,探讨了生育技术与资本逻辑交织下的社会影响。通过沉浸式展览形式,设计将代孕过程中的身体、情感与市场之间的冲突具象化,以展现代孕产业对女性身体的工具化与商品化。展览通过书籍、卡券、扭蛋机等元素,推动观众对代孕现象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反思其对家庭结构、母性角色及个体尊严的深刻影响。设计意图激发公众对代孕伦理问题的关注,促进对代孕产业背后复杂社会文化影响的广泛讨论。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

凡可慧

指导教师:吴嘉祺

基于数字技术的童年情感回忆

视觉设计研究

本研究以数字技术和纸质书籍为媒介,聚焦千禧一代的童年情感回忆,通过Touch Designer与Kinect体感交互技术构建动态视觉装置。装置以经典童年照片为素材,通过粒子消散效果映射记忆的模糊性。设计旨在通过数字交互与跨媒介叙事,探讨技术对情感疗愈的潜能,为快节奏社会提供短暂的精神避风港以外,重审童年回忆的当代价值,以一种新的视角面对童年的逝去。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

顾萱

指导教师:余昌冰

《我的假面情绪》——

关于自我情绪多样性的手账本设计

本设计旨在对于自我假面情绪的记录与探索,以自我为范本,通过手帐的形式表达来记录假面情绪出现的情况,去缓解假面情绪带来的影响与压力。希望用轻松愉快的氛围去引导和反思自己的情绪变化,与更多人共享共鸣,从而达到深入了解假面情绪、探索自我情绪多样性的目的。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

金乐怡

指导教师:王  也

女部字字形含义可视化的实践探究

本次设计通过将一名女性常见的四种社会身份状态(母亲、妻子/儿媳、职场人、自我)相关元素信息与四个褒义含义的女部字字形相结合,对女部字的形义关系进行解构与再创作,将女性特质从传统语境中解放,以多元化的视觉语言呈现女性更为丰富、立体的内在特质。

汉字中庞大的女部字体系承载着传统文化对女性美德的赞颂和期许,其中褒义字虽以"美好"为内核,却长期固化为容貌与身形的单一表征。这种文字符号的平面化投射,恰如当代女性在传统语境中的多维困境。

本次设计核心内容分为三大部分,从三种不同的内在含义图形可视化角度进行实验性设计实践,分别为“不同身份下相关特殊场景所关联女性特质的具象表达”、“不同身份下无形信息背后所反映女性特质信息可视化符号表达”、“不同身份下相关联具体物品发生事件所反映女性特质的情感化抽象表达”。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

金展鹏

指导教师:王  也

互动媒介中视觉引导性的实践与探究

——以游戏概念设计为例

本设计以"视觉引导性"为核心,探索其在传统平面设计与互动媒介(游戏概念设计)中的演变与应用。通过跨媒介比较与实践验证,提出视觉引导应从"单向输出"转向"双向共创",强调用户在体验中的主动性与参与感。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

陆韵

指导教师:吴嘉祺

人工智能诱发心理隐忧的

反思性视觉设计研究

《无声的代偿》: 作者制作了一个以交流型AI泛滥下的世界观的动画与仿照动画中AI形态的交互装置。动画讲述了在交流型AI泛滥后人类的情绪调节能力逐渐减弱,让人机“社交”取代了正常的社交环境,最终当AI损坏,人也堕入了无法调节的漩涡之中。本反思性设计希望通过作品呼吁依赖于使用者在使用这些AI工具时不要沉溺其中,很可能深陷泥沼无法自拔,最终对自己的心理机能产生负面的影响。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

欧阳俊杰

指导教师:王  也

浅析车载视觉设计

对驾驶交互行动的影响

本设计从视觉传达设计的专业角度出发,针对“人-机”交互的视觉感知的局限性、视觉信息交流在交通环境中的局限性和交通环境在以视觉为主的态势感知中拥有的可进步空间三个方面进行优化。提出创新性的AR-V2X交互系统概念,打破受传统物理形态、科学技术和设计形式所限制的机动车辆辅助驾驶交互系统。实现“人-机”交互的清晰高效、车车互联的网状信息共享以及车与交通环境相交流的新模式。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

乔瓅莹

指导教师:王  也

视觉语言

在戏剧空间语境中的实践探究

视觉传达设计侧重于通过多种视觉媒介传达信息与情感,而戏剧空间是一个融合多种艺术形式的综合性领域。视觉语言作为戏剧中直接诉诸观众感官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构建戏剧空间、传达戏剧内涵方面的作用日益显著。我以经典剧目《爱丽丝梦游仙境》为研究蓝本,通过提取文本视觉元素、系统分析现有设计案例,从戏剧气氛图绘制、舞台布景构思、人物形象重塑等多个维度展开图形性视觉设计实践。借助三维建模与手工制作,将平面视觉转化为立体呈现,探索视觉语言营造奇幻的戏剧氛围为戏剧视觉设计领域提供新思路与实践范例。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

秦安琪

指导教师:秦   伟

八卦信息的反精致化设计

——以虚拟集市宣传单为例

本设计以数字时代八卦传播的异化为背景,提出“反精致化”视觉策略。以高饱和撞色、手写体与像素体并置构建矛盾性视觉语言,将常见八卦环境作为分类参考,提取社区板凳、职场杯具等环境象征符号设计各个主题摊位宣传单。通过廉价美学唤醒用户对信息消费的批判意识,探索非精致传播在公共话语中的价值。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

阮优行

指导教师:秦  伟

“蜡韵童心”——苗族蜡染的现代

视觉呈现在儿童蜡染教学中的应用

该作品将“以兴趣为引导培养儿童的审美认知能力”为方向,设计了一套儿童蜡染制作套件。该作品将故事作为制作引导并以立体书的形式呈现出来,以提升蜡染制作的趣味性;同时将原始苗族蜡染的视觉语言进行现代化与儿童化的设计,以贴近儿童的生活经验,希望儿童的审美认知可以受到启发。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

张嘉琪

指导教师:王  也

视觉信息在媒介形式上的

互动性表达

本研究起源于对数字技术过度依赖的今日,人们沉浸于以视觉体验为主的数字媒介这一现象,从媒介与认知的哲学理论出发,发现媒介延伸人感知同时又限制感知,媒介的特性改变信息的呈现与互动,人们的对现实的认知被数字媒介影响。

以数字图像带来的“认知幻境”为切入点,提取数字技术重构图像的特点,通过图像创作与形式设计,从现实、数字和想象三维度,表达数字技术介入对认知的思考,创造内容与形式上的双重幻境。现实维度幻境探讨的是视觉焦点迁移下信息碎片拼凑成的事实幻境。数字维度幻境探讨的是数字技术对现实的压缩使得认知脱离直接体验,真实与虚拟融合又断裂,人们在同质化的数字景观中无限漫游。想象维度幻境探讨的是数字技术将人标准化拆解,虚拟标记逐步替代自我定义,人们通过外部数字符号重新构建自我。通过三种幻境内容的探讨与表达,促使观者反思数字媒介对个体认知的影响。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

孙星宇

指导教师:吴嘉祺

基于玩具性别化反思的

系列积木设计

以玩具性别化这一现象为线索,设计了一款职业换装类积木玩具,通过设计多样化的职业角色和丰富的场景来打破性别刻板印象,展示男孩和女孩在不同职业上都是平等参与的,并让人们意识到职业的选择不应该受性别的限制,期望引起家长的关注及社会的深思,呼吁人们关注到玩具中的性别平等教育。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

张夏影

指导教师:吴嘉祺

中国家庭中“拧巴”式亲子关系

的视觉化设计研究

引发我做这项研究的原因是我与母亲的关系。母亲强硬的“为我好”让我产生被束缚之感而反抗叛逆,但也为我带来“不孝顺”的愧疚之感。彼此有爱却又无法正确表达情感,我发现这种拧巴的亲子关系在我调研的许多同龄人的家庭故事中都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于是我就收录了10篇这样类型的故事设计了一本关于中国家庭中拧巴亲子关系的装置书籍。希望通过本作品让父母与孩子回忆起藏匿在这些家庭琐事中的拧巴、别扭的爱,拉近亲子间的心。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

张颖婷

指导教师:余昌冰

《z时代》——

关于z时代生活现象的桌游整体设计

随着当代数字技术的高速发展和生活节奏的加快,一个受益于其同时也受困于其的时代群体——Z时代展现了与其他时代人群不同的生活现象,开创了独属于他们的生存美学。

作品以《Z时代》为题,通过一种视觉化的手段,包括插画设计和桌游的形式,向人们展现部分Z时代生活现象的具体表现和这一代人面临的生活挑战展现独属于Z时代 的生活方式,让更多的人能对这一时代的人有更全面的了解和更清晰的认知,引发群体间的情感共鸣,同时将一个极具独特性的时代群体的文化现象记录下来。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

周颖

指导教师:吴嘉祺

基于鄂州雕花剪纸

为主题的传达设计

基于鄂州雕花剪纸为主题做一系列的传达设计,通过手工说明说设计,书签设计,明信片设计以及其它衍生品设计达到保护和传承鄂州雕花剪纸的设计目的,希望通过此设计让更多的人关注到鄂州雕花剪纸。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

朱睿

指导教师:秦   伟

“旧梦重塑”——

安慰物的多感官重构再生

每个人应该都在童年时期拥有至少一个安慰物。ta会在你需要的时候为你提供安全感,让你感到放松。ta可能是一个毛绒玩具、一块毛巾、妈妈的头发、花香味、下雨声等等,安慰物可以是多种形式的。本设计旨在将调研得出的种种多样形式、多感官角度的安慰物结合,通过讲述两个真实故事来触发观者心里的柔软情感。

粉色衣服的小兔子名叫“小波”,她已经17岁了。相框1-8是她的故事,“相遇-相熟-雨中玩耍-漫步-安慰-成长-远行-陪伴”,讲述的是从她们最初遇到彼此到陪伴主人去上大学的故事。因为她的主人太喜欢带她出门,她已经修补过很多次,现场的这位是她的备用身体。她的主人认为,小波不论如何修补,她的灵魂都在里面,但是如果直接更换一个新的,那她就不再是原来的她。

棕色的小狗名叫“臭臭”,他的年纪可能有20多岁。相框9-12是他与他主人的故事,表姐将她退休的安慰物臭臭寄给了臭臭的主人,从此,幼小的他不再害怕独自睡觉,因为他知道勇敢的小狗会为他赶走黑暗中的怪物。臭臭的脖子有伤,那是他勇敢的证明。

笔者的安慰物是亲密的人的头发,长的、柔软的、带着香味的,只要我靠在ta身边,闻到熟悉的气味抚摸头发,就充满安全感。

观者可以触摸、嗅闻、倾听设计,用视觉、听觉、触觉、嗅觉来感受,找到让你觉得安心、幸福的那个元素,回忆小时候的自己是否也拥有那样给你安全感的事物。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

孙宇婕

指导教师:秦  伟

格象破茧”——

MBTI刻板印象的信息可视化设计

《MBTI傩面具》以MBTI十六型人格理论为研究对象,将心理学概念与传统傩文化中的面具意象相融合。通过对每种人格特质的深度解构,提炼出视觉符号将傩面具的神秘造型与人格特征抽象元素进行超现实重构,最终呈现为16组动态主题海报。该系列作品希望借此打破公众对人格测试的片面认知,引导人们以更包容、立体的视角重新审视自我与他人的性格特质。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

徐欣颖

指导教师:余昌冰

克苏鲁神话中的怪物形象插画设计

设计名称为《克苏鲁神话怪物》,以原著描述为基础,采用鲜明的色彩对比与夸张的线条勾勒,突破传统克苏鲁插画的深沉风格。通过弱化部分细节,强化怪物的怪异与恐怖感,同时加入环境背景以丰富画面层次。结合抽象与写实元素,并搭配以强烈的色彩,最终形成具有独特视觉冲击力的克苏鲁生物插画。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

杨蕙心

指导教师:王  也

基于符号与交互的

植物主题日历设计研究

本研究位于生态艺术、植物学与平面设计的交叉领域,旨在通过跨学科的方法探索植物生命周期与时间主题的平面艺术表达。在视觉研究层面上,本研究致力于本研究在传统的日历视觉形式上做出创新性、实验性的尝试,结合生态设计进行跨学科设计研究,提供一种新的日历设计模式。同时以一种新的视角切入植物设计,寻找一种新的植物视觉表达。在实践性上,本研究聚焦于本研究发掘了解植物的新模式,也是一种人类与植物沟通的新模式。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

徐敏蕾

指导教师:余昌冰

以“云朵”为主题的插画及文创设计

本设计以云朵作为主题,结合图形创意的设计方法绘制了一系列治愈系插画,将云朵元素融入到日常生活场景中,并且拟人化了一个云朵形象的小女孩与之互动,营造轻松愉快的观赏体验。将插画衍生应用,制作了陶瓷杯垫、明信片和贴纸的文创产品。

 

供稿 | 2021级视觉传达设计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