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服装学院艺术设计学院2025本科生毕业作品展

发布时间:2025年5月9日 分类:毕业设计 浏览量:1061

视觉传达设计

VISUAL COMMUNICATION

创意和思想的交流

追寻历史与传统

参与讨论社会议题

在传统与现代的交汇处,在科技与人文的碰撞中,视觉传达设计以开放的姿态探索着专业的边界与可能。本届毕业设计展以“踏歌”为主题,呈现新一代设计师对文化根脉的守护、对时代议题的回应以及对未来图景的构想。

面向传统,我们以设计为媒,重塑文化记忆。从“中华民族大交融长卷工程”中对历史风貌与民俗活动的细腻描绘,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时尚视觉表达”中对手工艺智慧的数字化转译,学生们以插画、动态影像、交互装置等多元媒介,将传统符号转化为具有当代生命力的视觉语言。这些作品不仅是对文化基因的解码,更是对民族精神与集体记忆的再诠释。

立足时代,我们以创新为刃,回应社会需求。跨学科协作成为关键词——虚拟展演计划“BIFTOR”构建了元宇宙中的时尚生态,数字虚拟角色设计与应用研究探索IP化传播的实践路径,而“气候行动与可持续生活”则以艺术介入社会议题,用动画、书籍设计等形式传递绿色理念。这些课题展现了视觉传达设计在整合多领域资源、推动社会创新中的独特价值。

对话未来,我们以前沿技术为翼,拓展设计疆域。AIGC技术、机械臂绘画、虚拟场景交互等实验性尝试,打破了传统创作的物理局限;学生通过数字化工具重构文字与符号的视觉逻辑,赋予城市品牌与虚拟空间全新的美学表达。技术与艺术的共生,让设计不再是单向的输出,而是沉浸式体验与多维叙事的载体。

本届展览亦聚焦专业核心特色——字体与图形的理性之美、插画设计的叙事张力、整合设计的系统思维。从“字体与图标设计”对城市标识的精细化雕琢,到“插画在当代语境中的多元表达”对新材料与新媒介的探索,再到“IP文创设计”对品牌生态的全局构建,学生们的作品既是对专业技能的锤炼,亦是对设计使命的思考:如何以视觉之力,连接过去、现在与未来。

作品展示:(展示顺序排名无先后)

侯佳宁:《炭迹》

李沐容:《中国航天叙事中的现代化视觉演绎》

黄玉杰:《触感像素》

唐子晴:《轮回·演化》

左   瑛:《法喜自在Fun-Hi》

李浩淼:《图形叙事中的中国航天》

高铭阳:《汉字造梗实验室》

張品珊:《印痕·亲情远近的木刻印记》

李忆轩:《过家家》

唐玉茹:《菱格河西》

谢雨函:《安静的力量》

黄雨涵:《citypop专辑插画》

万雨蓓:《商贸河西》

邢墨含:《植物数据疗法「Phyto-Data Therapy」》

01.

作品:炭迹

作者:侯佳宁

专业:视觉传达设计专业

导师:詹凯、姜泽、王小雨

作品简介:我的毕设作品以家乡山西为灵感,山西盛产煤炭,所以我想以煤炭为创作媒介,通过煤炭肌理插画与矿区影像进行视觉叙事。随着环保观念和可持续理念被更多的人熟知,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和设计师们开始探索创作材料的环保性能。于是我运用再生材料探讨家乡的情感与记忆,尝试在工业与生态可持续之间寻求对话。煤炭不仅仅是传统能源,在创作中也能够展现出其独特的质感与美感,令观众感受到煤炭的魅力,及其背后所蕴含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即使是最不起眼、最易被忽视的物质,也有其存在的价值,亦蕴藏着无限的可能······

02.

作品:中国航天叙事中的现代化视觉演绎

 

作者:李沐容

专业:视觉传达设计

导师:郭晓晔

作品简介:本创作以”航天科技与传统美学的“时空对话”为研究路径,通过对中国航天发展重要阶段的科技元素进行视觉重构,创作出兼具诗性与艺术感染力的航天视觉素材,诠释现代化视觉语言在链接科技与艺术之间的潜力,试图拉近航天科技与大众之间的关系。

<<  上下滑动查看作品效果图  >>

03.

作品:《触感像素》

作者:黄玉杰

专业:视觉传达设计(整合)

导师:代依莎

作品简介:在信息化和数字化的时代,图像成为我们情绪记录的重要媒介。通过一张张图片,我们不仅记录了当下的视觉信息,还在潜意识中保存了属于我们独特的情绪记忆。本作品以生成式设计为理论基础,通过分析与提取图像的数据信息,结合产品的视觉与触觉维度,构建图像数据与视觉产品的转化逻辑,生成了每个用户独特的情绪IP产品——每个“捏捏”玩具都承载着个人特定情绪的图像与触感体验。借助图像这一视觉语言,将情绪从抽象的内心世界转化为具体的视觉形态与触感,使用户能够在触摸和感受中重新体验情绪的温度与质感。

04.

作品:《轮回·演化》

作者:唐子晴

专业:视觉传达设计(整合)

导师:朱天航、贾煜洲、杨志

作品简介:“汤八泪为引:一滴生泪,二钱老泪,三分苦泪,四杯笑泪...插画以大众对人生轮回的想象为灵感,结合部分传统文化中的标志性地点元素,用幽默诙谐的方式构建了“地球0nline登录平台”--一个充满奇幻色彩的轮回准备中心。以代表情绪的泪滴为线索:观看自己的人生电影、提取人生节点泪滴、查阅“人生剧本”,设定天赋加成..我们的出现是一场轻松有趣的“角色创建”旅程。作品通过活泼的视觉语言,传递出乐观的生命观:每一次“登录”地球都是全新的冒险,而人生的挑战与惊喜,早在出发时已埋下彩蛋。愿我们都能活出属于自己的主角版本。

<<  上下滑动查看作品效果图  >>

05.

作品:《法喜自在Fun-Hi》

作者:左瑛

专业:视觉传达设计(字体与图形)

导师:朱天航、贾煜洲、杨志

作品简介:法海寺壁画作为我国优秀的传统壁画艺术代表之一,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底蕴和中华文化内涵。不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人们对于“瑞兽”、“灵兽”这类传说中的生物 ,总是有着天性的崇拜,在那些造型独特的瑞兽身上,往往被人们赋予了许多美好的寓意与人文价值。 “法喜自在Fun-Hi”系列设计,聚焦法海寺壁画中主要出现过的七类瑞兽(金毛吼、六牙白象、野猪、白鹦鹉、狮子、花豹、狐狸),打破了人们对传统瑞兽的固有印象,将传统的瑞兽元素与现代设计语言相结合,向大众展示既有文化底蕴又符合现代审美的设计风格。

<<  上下滑动查看作品效果图  >>

06.

作品:《图形叙事中的中国航天》

作者:李浩淼

专业:视觉传达设计( 整合设计)

导师:郭晓晔

作品简介:将航天科技文化以图形叙事的方法进行表达,运用木板画等民俗元素与时尚鲜明的配色来反差的表达航天科技文化,拉近公众与航天科技的距离。运用视觉叙事进行文字记录的转译,令公众更易理解我国航天科技发展背后的历史沉淀,进而对科技文化产生兴趣,使中国航天文化通过视觉与公众进行有趣的交流与沟通。

07.

作品:《汉字造梗实验室》

作者:高铭阳

专业:视觉传达设计(字体设计)

导师:韩诚

作品简介:《汉字造梗实验室》邀请参与者拆解汉字部件并随机拼合新字,不需按规范字体拼合,随意拼接造字,打破传统规范字,AI即时生成荒诞注释,且同一组合永不重复释义。拼合时的无序性映射热梗的偶然诞生,注释的不可复现暗喻语义的失控异化,而伪汉字的快速失效则对应热梗的速朽命运。设计以文字游戏为镜,追问数字时代集体狂欢如何吞噬意义--我们越是生产符号,越加速其灭亡。

<<  上下滑动查看作品效果图  >>

 

08.

作品:《印痕·亲情远近的木刻印记》

作者:张品珊

专业:视觉传达设计(插画)

导师:侯炜国

作品简介:在我与母亲间,亲情的距离仿佛时近时远,此作品借助木刻版画独特的凹凸质感来呈现这种细腻的情感。我采用套色木刻版画技法,将具象与抽象元素巧妙融合,以表达我对亲情的感悟。作品中,苹果、蝴蝶兰与盆骨的元素交织,构筑出一幅寓意生命的图腾,探讨着孕育与重生的恒久主题。苹果礼盒象征着生命初始的珍贵馈赠,承载着深厚的祝福之意;蝴蝶兰与盆骨曲线的融合,描绘出生命绽放时的优雅形态。流动的丝带彩带,如同母性光辉般,为生命注入了绚烂的色彩。而烛泪的粘稠质感,则凝结了血缘相连的深沉情感,那些难以计量的付出,铸就了永恒不灭的爱之纽带。

09.

作品:《过家家》

作者:李忆轩

专业:视觉传达设计

导师:詹凯、姜泽、王小雨

作品简介:追忆童年游戏“过家家”,围绕我的阿贝贝“晶晶”去搜集故事,搜集的对象会对自己的房间有所想象,而阿贝贝玩偶会代表一个人,房间的设定则会反映每个人心中的执念和美好记忆,通过系列插画创作的方式去探讨“过期小孩”如何在当代世界中找回对童真的信仰。

10.

作品:《菱格河西》

作者:唐玉茹

专业:视觉传达设计

导师:曹向晖、彭璐、高良

作品简介:深入挖掘河西走廊的文化内核,将其最显著的两大特点--大一统历史与洞窟壁画美学进行融合创作。洞窟壁画美学选取了其中最具代表性和历史性的克孜尔石窟,尤其是石窟中极富故事性的龟兹菱格图。龟兹菱格以独特的叙事方式,展现着古老的传说与生活场景。把龟兹菱格独有的故事性,与贯穿河西走廊漫长历史的不同时期的洞窟壁画风格相结合,旨在通过这样的艺术表达,生动地展现并讲述以河西走廊民族大融合为主题的精彩故事 ,彰显其独特文化魅力。

11.

作品:《安静的力量》

作者:谢雨函

专业:视觉传达设计

导师:王宁

作品简介:从内向者自身的角度出发,探讨其内心力量和视觉呈现方式。内向者往往被第一刻板印象误解为软弱或不合群,但实际上他们具有深刻的思考力、创造性和强大的内心世界。通过研究如何在插画作品中展现这种“安静的力量”,希望打破刻板印象,通过更具包容性和多样化的表达,唤起公众对内向者的理解和共鸣。

12.

作品:《citypop专辑插画》

作者:黄雨涵

专业:视觉传达设计(插画)

导师:岳小飞

作品简介:以80年代复古未来风为核心,融合霓虹都市与梦幻元素。采用高饱和粉紫蓝渐变为主色调,加入日式文字排版、动态光影效果,强化数字复古碰撞感整体呈现迷离而活力的CityPop美学。将过去的元素重新演绎并赋予新的生命,以此表达对历史、文化和美学的珍视。唤起美好的回忆,并展现出经典和永恒的魅力。

13.

作品:《商贸河西》

作者:万雨蓓

专业:视觉传达设计(整合)

导师:曹向晖、彭璐、高良

作品简介:通过对历代在河西走廊贸易过程中出现的商品进行系统整理与分析,旨在展示该地区各民族之间丰富多彩的交流与互动。这一研究不仅关注商品的种类和特点,还探讨其背后的文化、经济和社会背景,以反映河西走廊作为历史文化交汇点的繁荣景象和重要性。将民族以及贸易往来中出现的商品做归类整理,以双色拓印的形式展现,突出历史的厚重感的同时用现代平面设计语言展示文明遗迹,将河西走廊以及敦煌文化传承再创造。通过商品流通的视角,揭示各民族如何在此形成独特的文化交融与合作关系。

14.

作品:植物数据疗法「Phyto-Data Therapy」

作者:邢墨含

专业:视觉传达设计

导师:李煌

作品简介:「苔藓吞吐星光时,锈迹在根脉深处发芽——我们延展成数据流的形状,愈合所有裂缝。」 Fearless、Hope、Soul、Connectivity、Euphoric、Sadness、Love…人类灵魂拥有各种的情绪与能量,通过情绪数据转化疗愈植物生长形态与色彩编码,打造动态花境系统。观者通过情绪识别装置触发光影色彩植物种类变化,嗅闻定制香氛,在自然与科技交织中完成自我疗愈。

<<  上下滑动查看作品效果图  >>

展览地点

北京国际设计周永久会址

通州区张家湾镇光华路8号

展览时间

2025/4/25-5/25

9:00-1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