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设计|郑州商学院艺术学院2025届本科生毕业作品展
发布时间:2025年5月21日 分类:毕业设计 浏览量:2001
前言
春华秋实,匠心筑梦。在万物生长的季节里,我们以设计之名,汇聚四载求索的灵光与热忱,呈现这场属于郑州商学院产品设计专业2025届毕业生的创意盛宴。本次展览以“设计·轨迹”为主题,聚焦产品设计的多维表达,通过文创产品、玩具设计、智能科技、生活用品、灯具、饰品及时尚产品七大领域的创新实践,展现2025届产品设计学子对社会需求的敏锐洞察、对文化传承的深刻思考,以及对未来生活的美好畅想。
本届毕业设计作品扎根于“以人为本”的设计哲学,将河洛文化精髓注入现代生活之中,匠人精神在功能美学与人文哲思的平衡点重塑器物灵魂。通过设计手法的现代转译,为产品设计注入可感知的时光温度与叙事性情感记忆。既有对传统文化的活化演绎,亦有关注科技与人文的跨界融合。在文创产品中,河洛文化的符号被解构为兼具审美与功能性的当代语言;智能产品以技术赋能体验,重新定义人机交互的温度;玩具与生活用品聚焦儿童成长与家庭关怀,将情感注入实用细节;灯具与饰品在光影与材质的碰撞中探索艺术与商业的平衡;时尚产品则以先锋姿态,对话传统与创新融合的可持续设计理念。每一件作品都承载着学子们从概念萌芽到成果落地的探索轨迹,见证了他们从课堂走向产业、从理论迈向实践的成长蜕变。
这些作品不仅是专业能力的集中展示,更体现了新一代设计者对时代命题的回应:有的以适老化设计关注银发群体的生活品质,有的通过模块化结构倡导绿色消费理念,有的借助地域文化IP激活产品设计的新动能。设计在此不仅是形态的创造,更成为社会价值的传递媒介。
毕业生们以设计为笔,在传统与现代、艺术与科技、理想与现实的交汇处绘就青春答卷。愿这场展览成为他们设计生涯的启航点,也期待这些充满生命力的创意能在未来绽放更耀眼的光芒。
让我们共同走进这场青春的设计叙事,聆听产品背后的思考,感知设计改变生活的无限可能。
〖作品展示〗
可持续循环使用的玩具租赁平台设计
姓名:李鹏展
指导老师:景芳芳
设计说明:"租来租趣"玩具租赁App以降低育儿成本+促进循环经济为核心价值主张,采用用户调研和街头采访精准捕捉用户群体从"发现玩具需求"到"归还后复购"的全周期痛点。本设计通过三层关键设计策略实现闭环。首先是基于用户信息的智能推荐系统(按儿童年龄/发展阶段自动匹配玩具库),其次平台加入可视化消毒溯源功能(可查看玩具清洁记录视频,增强用户信任),最后设立会员成长体系(租赁积分可兑换免费使用权形成粘性)。在设计上,界面采用Figma构建高互动性原型,主流程3步完成租赁(选品→选时长→电子签约),关键页面植入智能推荐系统,降低用户的决策成本。最终达成"让优质玩具流动起来"的产品愿景。
8-12岁少年儿童户外探险工具整合设计
姓名:赵薇
指导老师:景芳芳
设计说明:本产品旨在探讨儿童户外探险工具的整合设计。将儿童户外探险工具的设计与七星瓢虫的特点相结合的同时结合儿童的行为习惯、安全需求和户外环境等方面提出的一套多功能的设计方案。本产品通过对市场现有产品进行优化功能组合与结构创新,解决传统装备便携性产品进行优化功能不足、功能单一及使用复杂等问题。结合人机工程学和儿童心理学,设计出符合儿童使用习惯的工具。
模块化家居收纳产品设计
姓名:张崇
指导老师:景芳芳
设计说明:“U”中自由系列产品通过模块化组合设计将“U”型主体、软胶拉伸材质部件与可嵌入磁吸部件组合在一起,形成一套可以将各种功能模块组合或分散的可自定义家居产品。连接部分采用磁吸或按压等连接,既有独特性,又有整体观,每个空间独立自主,互不影响,保障了容量,提高了便捷度,展现出其独特的魅力。“U”型类似于圆形的一部分,在中国文化的历史长河中,U型被赋予这事物的发展总会有一个圆满的结局,生命不息,循环往复。此外U型的两侧相对平衡,这就给人一种稳定、和谐的感受,寓意这生活美好、和谐稳
模块化设计理念下的宋式风格家具系统设计
姓名:史彦磊
指导老师:景芳芳
设计说明:本设计通过模块化设计与收纳的结合以及手摇滚动的形式,设计了一款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书法桌。通过桌面下旋转收纳的模式,使得书法桌具有多层收纳结构,方便平时毛笔等收纳。设计两层桌面,第二层桌面可抽出的设计,既可以收纳又可以用来干涸字帖。通过手摇滚轴的形式,将纸张移动到第二层,解决了书写时无处干涸已经书写好的字帖的问题。同时也设计了磁吸结构,方便砚台等工具的固定。将第一层桌面和阅读架设计成可收纳可抬起的形式,解决了展示书法和临摹字帖时的难题。椅子延续宋代经典美学特征,增加坐垫,更加以人为本。通过桌椅的再设计,使得传统文化在现代生活中焕发新生,为当代书法爱好者提供更高品质的书写体验。
苗族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灯具的融合设计
姓名:刘安心
指导老师:景芳芳
设计说明:本系列灯具包括了吊灯,台灯和壁灯。采用了苗族银饰和苗族传统手工艺蜡染以及苗族传统纹样这三大块文化元素。灯具的灯罩为主编材质,竹子材质的温暖特性可以中和苗族银饰的冰冷感,布面的触感比较柔软,通过材质间的对话构建出文化叙事,更好地将苗族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灯具融合起来。设计中将苗族传统纹样进行简化应用,在提现苗族传统文化韵味的同时又满足现代人的使用需求和审美需求。
以京剧元素为主题的灯具设计
姓名:申月
指导老师:景芳芳
设计说明:此次设计的主题为京剧元素的灯具,是将中国传统戏曲——京剧的艺术特色与现代灯具设计相结合的一种创新理念。这种设计不仅具有照明功能,还能通过融入京剧元素,为家居或公共空间增添独特的文化氛围和艺术美感。该设计将京剧中的一些经典内容融入进去,如以京剧包公脸谱为设计概念,融合其黑正粉老、铁面无私的形象特征,打造具有传统韵味与现代审美并存的灯具设计。包拯人物的精神符号是“铁面无私、清正廉明",其月牙、黑脸形象深入人心,象征着公正严明与廉洁奉公.通过调节灯具的亮度和色温,可以很好模拟出京剧表演中的不同场景氛围。
月迹——基于中秋节文化主题的文创灯具设计
姓名:曹宇晴
指导老师:张振中
设计说明:本设计以“月满团圆”为主题,将传统中秋文化元素与现代灯具功能相结合,遵循“简约而不简单”的设计原则,采用简单的线条和柔和的灯光效果,营造温馨、祥和的氛围。并且随着灯光的缓缓起模拟月相交替,让使用者体验“月有阴晴圆缺”的意境。我希望既是对“月亮、桂花、玉兔、团圆”等文化符号的传承,也可以通过现代材质、科技与交互方式的创新进行演绎从而实现“以光为媒,传递团圆之意”,让传统文化在现代生活中继续焕发光彩。
基于唐宫夜宴主题的系列牙签盒设计
姓名:秦欣钥
指导老师:张振中
设计说明:此次设计是以《唐宫夜宴》节目以及唐朝文化元素为灵感设计的系列牙签盒,结合了唐朝发髻、唐朝服饰、唐宫夜宴中服饰的配色以及唐朝仕女服饰纹样,充分展现了唐朝文化以及《唐宫夜宴》中的特色。而牙签盒的设计采取的是按压式取签,更加方便快捷,增加趣味性,总共五个款式,选择性更多。在本次设计中是以创新传统牙签盒以及传播唐朝时期文化为核心,致力于做出独一无二的产品,更好的让人们了解传统文化,使得本身就喜欢唐宫夜宴以及唐朝文化的人们有更多的产品选择。
月满灯圆——基于元宵节文化主题的文创灯具设计
姓名:马珂
指导老师:张振中
设计说明:这是一款基于元宵节文化主题的文创灯具设计,将元宵节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灯具设计相结合。使用者在使用灯具同时能够加深对传统文化的记忆和新的感受。这种文化融合的设计方式,不仅让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和发扬,也让现代灯具产品更加具有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积木——基于唐宫夜宴主题的积木人偶玩具设计
姓名:马晴晴
指导老师:张振中
设计说明:本设计是基于唐宫夜宴的积木人偶玩具设计,主要是以唐三彩红黄绿主色为服装的主要颜色,并提取唐宫夜宴舞蹈中的乐器(琵琶和笛子)以及舞蹈的大动作来高度还原唐代的风貌。目的旨在让儿童在动手操作中触摸历史机理,通过重组和拆卸的方式读懂文化,从而达到“寓教于乐”的境界。
洛韵牡丹匣——基于洛阳地域文化主题的
文创收纳盒设计
姓名:张家祥
指导老师:张振中
设计说明:这是一款基于洛阳地域文化主题的文创收纳盒设计,灵感源于洛阳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牡丹雍容的花瓣形态结合洛阳传统节庆中牡丹元素的运用方式,融入牡丹所蕴含的富贵吉祥寓意,打造兼具文化底蕴与艺术美感的文创收纳盒。则启发收纳盒的结构与功能设计,力求古今融合。
以中原地区农产品为主题的潮玩类产品设计
姓名:程佳雯
指导老师:丁雯菲
设计说明:随着国潮文化的兴起,潮玩产品逐渐成为年轻人表达个性与情感的重要方式;中原地区,作为中国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它拥有丰厚的农产品资源与浓厚的文化底蕴。以中原地区农产品作为灵感,充分的结合潮玩设计相关知识,努力去探索农产品文化表达的创新方式。提取小麦、红薯、花生等中原特色农产品的特征和特点,并将其转化为具有辨识度与故事性的潮玩形象,推动中原文化地区的发展。
儿童益智趣味识字玩具设计
姓名:李梦瑶
指导老师∶丁雯菲
设计说明:儿童益智趣味识字扭蛋机,利用扭蛋的趣味性激发儿童好奇心,适配于3-6岁的儿童,外观萌趣,机身运用融化的冰淇淋的质感,色彩用马卡龙配色融入传统榫卯工艺,让孩子感受传统文化魅力,扭蛋内的榫卯积木,印有汉字的偏旁和部首,重点是让孩子学习汉字的结构组成,让识字学习充满乐趣。在扭取拼接的过程中,可以锻炼孩子的创造力与空间思维能力。
中原龙图腾文化系列饰品设计
姓名:石蕾
指导老师:丁雯菲
设计说明:毕业设计以“中原龙图腾文化系列饰品设计”为主题,灵感源自虢国、洛阳及河南博物院的C形玉龙、涡纹玉龙与盘龙形佩。主链将C形龙与祥云结合,寓意吉祥平安;耳饰与胸针通过头尾相连呼应天圆地方;立体龙头发簪展现东方神韵;开口龙纹手镯适配不同腕围;极简龙形戒指便于日常佩戴。以现代设计诠释龙图腾的祥瑞,既传承传统文化,又契合当代审美。
基于徽州文化的系列灯具产品设计
姓名:薛懿
指导老师:丁雯菲
设计说明:该设计从旋转八音盒中汲取灵感,打造了这套独具匠心的灯具系列。在设计过程中,精心选取了鱼灯造型、黄山迎客松剪影、竹纹肌理以及雕花窗棂等极具代表性的徽州文化符号,并巧妙地将它们与旋转结构和光影交互技术相融合。当灯具开启时,光影流转间仿佛一场灵动的动态皮影戏,生动地展现出徽州独特的地域风情。灯具顶部的设计更是别具一格,设计提取了徽派建筑标志性的马头墙轮廓特征,运用极简线条对传统形制进行现代化的重新诠释。这样的设计既保留了徽州文化的深厚底蕴与独特神韵,又赋予作品鲜明的现代美学风格。
基于徽派建筑的文房用品设计
姓名:朱雨森
指导老师:丁雯菲
设计说明:本套文房用品以徽派建筑为灵感,将砚台、毛笔、笔架等与建筑特色融合,收纳盒取型马头墙黑瓦白墙,以徽派建筑为原型,黑瓦白墙造型经典,盒内可收纳文房用具,兼顾实用与人文设计;砚台、墨条融入“三雕”工艺;毛笔笔尾饰石雕,笔头注重握感,饰木雕,笔尾含徽派经典元素;笔搁借鉴窗棂,白砖底座精巧。各单品特色鲜明,又构成整体,通过造型、工艺等设计,将文房用品功能与徽派建筑元素结合,让用户在使用中感受徽派文化魅力,实现中华文化的传播。毛笔笔头饰木雕,笔尾含经典元素,助力用户在书写中领略徽派建筑之美。
罗山皮影文化元素下的系列文具设计
姓名:李彩彩
指导老师:马微
设计说明:以河南省罗山皮影戏为灵感来源,设计的一套系列文具,提取其独特的造型语言、色彩体系及文化符号,将传统皮影艺术的镂空雕刻、戏曲角色、民俗纹样融入现代文具设计,通过文具这一日常载体传递非遗文化的灵动之美,赋予办公场景以东方美学意境。设计桌面洞洞板产品模块化收纳系统,不仅能够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还可以帮助文具行业实现创新发展。
大运河文化元素下的儿童益智游戏棋设计
姓名:陈佳怡
指导老师:马微
设计说明:本玩具设计旨在传承和弘扬大运河文化,让儿童在玩耍中感受运河文化的深厚内涵,培养儿童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同时,通过科普教育的方式,提高儿童对运河文化的认知和理解,激发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通过桌游沉浸式体验大运河文化的魅力,加强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与了解。
怀府恐龙园主题系列盲盒设计
姓名:李书朋
指导老师:马微
设计说明:近年来,随着“盲盒”市场的爆火,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喜爱去买盲盒玩具这种潮玩,之所以能受到年轻人的喜爱,是因为盲盒特有的抽盒玩法,又因为盲盒迎合了年轻人对商品便宜、好玩、好看等的消费动机。盲盒里面的内容是不确定性的,又满足年轻人喜欢新奇的体验。
课题以怀府恐龙园主题系列盲盒设计为核心,让文创产品的开发与设计与新时代的盲盒相结合。综合实地调研、案例分析、文献分析等方法,深入研究怀府恐龙园的内容,提取有用的元素加入到盲盒设计中去。设计还有符合目标用户的心理需求,还要把握住成本问题。因为盲盒要符合目标用户的审美以及控制制作成本的问题。盲盒还要满足购买用户的情感需求,因为恐龙园系列主题盲盒,面对的消费群体大多都是新时代的年轻人,新时代的年轻人没有丰富的精神生活,许多的娱乐生活都是靠网络,所以盲盒要满足与购买用户互动的精神需求。
选题的设计既能去凸显怀府恐龙园的魅力,又可以满足购买游客的精神娱乐需要,进而推动怀府恐龙园的旅游繁荣。怀府恐龙园盲盒ip形象可以成为怀府恐龙园在社交互联网上的一种代表。
怀府恐龙园主题毛绒玩具设计
姓名:杨雯婧
指导老师:马微
设计说明:本系列毛绒玩具为怀府恐龙园主题毛绒玩具设计,融合园区特色与地方文化。主要设计了三个不同产品“一杯恐菊”“恐龙怀药”“一碗恐龙汤”。造型上,萌化霸王龙、棘龙、三角恐龙形象,并融入“怀府四宝”、驴肉汤地方元素;三款产品各有特点。每个玩偶都有属于自己的特色。在材质选用柔软短毛绒、可爱羊羔绒搭配PP棉填充;色彩以绿、黄为主,契合恐龙形象且吸睛,兼具趣味性与文化内涵。过此设计助力传播地方文化,提升园区影响力。
豫剧文化元素下的儿童益智玩具
姓名:甘雯卓
指导老师:马微
设计说明:这是一款面向3-5岁儿童的桌游,作者意图在于通过趣味互动传播豫剧文化。设计围绕豫剧核心元素脸谱行当和经典剧目展开,将传统文化转化为儿童可触摸可参与的益智游戏,以豫剧《七品芝麻官》中的人物为核心角色将核心人物采用卡通化造型重构传统戏曲形象。道具设计注重简化收纳盒设计为戏台造型,顶部仿传统飞檐结构。在材质选择上作者优先考虑尽量兼顾有安全性和耐用性的材质。脸谱拼图和道具采用毛毡布材质边缘经圆角处理避免划伤儿童皮肤。功能设计需平衡文化传递与益智启蒙。通过三大模块实现目标,第一,脸谱拼图模块儿童需根据人物立牌特征匹配拼图碎片图案,如丑角唐成需要收集一个戏帽和表情,过程中自然理解人物性格特征和在戏剧中所担任行当。第二模块,角色扮演任务,通过投掷骰子触发“收集行当道具”“模仿表情”等任务,如抽到“自由星”则需夸张的模仿自己人物立牌表情逗乐同伴这样可以通过肢体互动深化角色认知。第三,合作闯关机制,玩家需共同完成“搭戏台”目标如集齐两件兵器道具或拼合一组脸谱就可以加快搭戏台进度培养团队协作意识。那为了让孩子更好的理解豫剧文化在游戏规则界面上还有导玩二维码,可更加生动的了人物性格和剧情。综上所述,这款游戏,通过卡通化造型、安全材质、互动功能等将传统戏曲转化为儿童可感知、可参与的益智游戏。
关于自闭症儿童进行的玩具设计产品设计
姓名:陈怡梦
指导老师:崔艳
设计说明:这款自闭症儿童积木玩具以多感官协同干预为核心设计理念,专为7-12岁自闭症儿童的特殊需求打造。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的立体化设计,构建安全友好的感官刺激系统;高饱和色彩模块搭配动态反光效果激发视觉兴趣;智能声音反馈系统将情绪状态转化为鸟鸣、音乐等差异化听觉信号,既强化操作认知又促进情绪表达;创新材质矩阵赋予触觉疗愈功能,毛绒材质传递安全感,硅胶模块提供情绪释放出口。
洛阳龙门石窟文创用品设计
姓名:段文慧
指导老师:崔艳
设计说明:本设计从世界文化遗产龙门石窟中汲取灵感,以盛唐时期开凿的卢舍那大佛作为核心视觉符号,巧妙融合石窟中经典的莲花纹饰与拱门造型元素。通过解构佛教艺术精髓,将卢舍那大佛庄严慈悲的面容以莲花代替,配合石窟穹顶式拱门轮廓,打造出兼具文化深度与时尚美学的马克杯系列。杯身主体采用流畅的曲线勾勒,把手设计融入卢舍那大佛耳朵形象,杯色调采用白金双色,使用陶瓷材质,既保留了佛教艺术的禅意韵味,又符合当代生活美学的简约格调,让使用者在日常饮水时也能感受盛唐佛教艺术的永恒魅力。
婴幼儿陪伴类毛绒玩具设计产品设计
姓名:李潇冉
指导老师:崔艳
设计说明:以牛油果为原型,融合实用功能与萌趣造型。果核部分内置LED暖光夜灯,轻触即可点亮,柔光模拟果肉质感,安全护眼;牛油果下半部分设收纳袋,可存放首饰、钥匙等小件物品。牛油果下半部设计翻盖式收纳口袋,可容纳手机、遥控器等,满足家居随手收纳需求。外观以绿棕撞色还原果皮与果核,压印仿真纹理。选用加密短毛绒与高弹PP棉,触感柔滑亲肤,兼具抱感与结构支撑。集夜灯、收纳、装饰于一体,适配婴幼儿陪伴需求,传递自然治愈的生活理念。
儿童友好型主题毛绒玩具设计产品设计
姓名:刘珂晴
指导老师:崔艳
设计说明:本设计从这一系列以天空作为主题的儿童友好型毛绒玩具中提取。星星象征着希望与梦想,寓意着孩子对未来的美好憧憬。云朵代表着自由与包容,鼓励孩子拥有开阔的胸怀。水滴寓意着坚韧与灵动,传递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将这些美好寓意融入玩具设计,让孩子在玩乐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积极影响。毛绒玩具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当时主要是手工制作,只有少数人能够拥有。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毛绒玩具广泛进入普通家庭,成为儿童喜爱的玩具之一。
以清明上河园为主题的创意灯具设计产品设计
姓名:彭紫琦
指导老师:崔艳
设计说明:本设计以清明上河园中标志性建筑虹桥为原型,桥身用编织镂空效果呈现,照应在台面上雕刻的石头河流纹理,游船等细节,营造氛围的同时增加产品层次感和艺术感。底座以传统的木质材料进行制作,木质灯具搭配桥身精致的镂空效果,散发出浓郁的古典气息,进一步丰富了灯具的视觉效果。
禅武文心——基于环嵩山文化带少林寺主题系列
文创设计
姓名:孙灿灿
指导老师:付盼盼
设计说明:本设计以“禅武合一”的少林文化作为核心设计理念,将少林寺建筑、武僧形象等经典元素融入到现代文具之中,展现少林深厚的文化底蕴,让使用者在日常办公中干搜独特的文化魅力。通过这些办公用品,不仅可以满足日常办公需求,更能传播少林文化,实现文化传承与实用功能的相互融合。整体设计兼顾美观与实用,让使用者在日常书写中感受到少林文化的魅力,促进传统文化在现代生活中的传播与延续,为文具赋予了独特的文化灵魂。
天中棋韵——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非遗文创设计
姓名:延雯阳
指导老师:付盼盼
设计说明:在对棋子进行设计时,我主要融入了天地之中建筑群所蕴含的文化理念,提取建筑结构中的线条、雕刻纹样等元素,将其转化为棋子造型,在保留辨识度与艺术的 基础上进行创新。在棋盘规则的制定方面我在原有基础上进行了一些改造。在棋盘的中心位置设有一个八卦图,当一方走到八卦的正中心之后,另一方则需要后退一 步,寓意为“得中心者得天下”与古代“天地之中”的宇宙观相呼应。在材质方面 我选用选用陶瓷材质,既满足对弈功能,又可作为文化摆件或艺术收藏品。
基于豫剧文化的玩具设计
姓名:王旖旎
指导老师:付盼盼
设计说明:这款豫剧盲盒玩具设计以创新形式传承戏曲文化,精选《穆桂英挂帅》《七品芝麻官》 等经典剧目角色,采用Q版造型设计,在保留戏服纹样、脸谱 特征等传统元素的同时融入现代审美 。产品包含5款常规角色和1款隐藏款, 每只15cm高的PVC玩偶配备可替换磁吸配件 (头饰、兵器等) ,盲盒包装也设计精美, 内附角色卡 。通过"收集+换装+拼接"的多元玩法,让用户在拆盒 惊喜中自然了解豫剧艺术,特别设计的磁吸结构使配件更换更便捷,既满足 收藏需求又提升可玩性。该设计在紧跟社会潮流趋势的同时,也适合作为传统文化启蒙教具和年轻群体的潮流收藏品。
基于河南博物院的便携式茶具设计
姓名:冯喆
指导老师:付盼盼
设计说明:该设计来源于河南博物院镇馆九宝之一的汝窑天蓝釉刻花鹅颈瓶,茶具整体釉色精准复现汝窑天蓝釉的呈色特征,茶壶盖上方设计莲花造型枢纽,茶叶罐盖以浮雕莲花花瓣作为装饰,纹样采用折枝莲花纹,并施以青灰色釉呈现典雅含蓄的装饰效果。配套的四枚茶杯取意莲花形态,沥水盘采用双层结构设计,上层为配有河南博物院logo的镂空网格,下层配置可拆卸接水容器。便携包选用浅灰色植鞣皮革,表面压印河南博物院logo作为视觉标识,包体采用纽扣开合机制,可实现单手便捷操作。
四时泥语盲盒——用户体验下的河南民间玩具的
改良设计
姓名:肖轶文
指导老师:付盼盼
设计说明:本设计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泥咕咕为核心设计理念,将二十四节气融入到泥咕咕的盲盒设计中,选取二十四节气候鸟为载体进行文创转化,设计造型融合传统捏塑的技法与现代潮玩审美,鸟身保留尼咕咕标志性的孔哨功能。白膜鸟体可自由创作,在创作过程中可以学习到传统纹样寓意,底部带有节气对应农谚,可以传播农业和大自然的知识。构建现代与传统文化的情感联结,推动非遗记忆在当代语境下的活态传承。
基于情感化设计的植物IP形象设计
姓名:冯小雅
指导老师:朱琦
设计说明:本设计通过植物和IP形象的相结合,呈现了一种异头潮玩手办形象。以花朵为灵感源泉,把相关元素融入设计之中,巧妙地结合了植物的自然属性和文化内涵,打造出独特的IP形象。该设计以可爱简约的风格为主,以树脂材料为主,外形美观适合摆放。同时本设计将植物与人类情感相结合,建立跨物种情感联结,加强了人与自然联系,从侧面表达了要爱护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
以史为鉴—基于大运河文化的文创产品设计
姓名:谷自昂
指导老师:朱琦
设计说明:本产品是一款名为《以史为鉴》的小夜灯。这款文创产品是根据唐朝诗人皮日休所作的诗词《汴河怀古·其一》中“万艘龙舸绿丝间,载到扬州不复还。”以及唐太宗李世民所说的“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失。”为灵感进行设计。这款设计以双模式功能与用户进行互动:在不通电时可作为镜子使用,通电时可作为小夜灯照明工具使用,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形式和功能的统一。
2-3岁儿童语言启蒙类玩具产品设计
姓名:蒋文静
指导老师:朱琦
设计说明:这款产品是专为2-3岁幼儿设计的智能磁性拼图语言启蒙玩具产品,实现拼图+智能一体化。提手部分按幼儿的人体工学设计了手提式结构,机身配上防滑手柄便于携带;中央的智能磁性感应板是最大亮点,在这个板块上的拼图块放对了就会显示正确答案并给予鼓励语音提示,放错了就有错误提示和再次挑战的声音激励孩子,其中还有一盏别出心裁的黄灯会让孩子不知如何下手时进行提醒而不直接给出答案,这种反馈方式可以很好地保护孩子的自尊心,给孩子提供足够的情绪价值。玩具侧边设有三个功能按键,分是中英文一键切换、欢快儿歌播放和趣味故事讲述的功能,其中一个特别的设计就是在可抬起的面板下面是一个宽大的储物箱,便于收纳所有拼图块的同时培养孩子收纳的习惯。玩具在多方面给予感官互动,不但锻炼幼儿的语言能力还能训练眼脑协调、形状认知、逻辑思维能力等,从而实现语言启蒙。
基于傣族文化元素的时尚配饰系列文创产品设计
姓名:吴佳怡
指导老师:朱琦
设计说明:设计以傣族竹楼建筑作为主要元素,傣族竹楼建筑线条优美,结构独特,在包包的造型上参考了主楼的高挑尖,在包身的顶部收窄,形成塔尖的形状,使包包的立体感与形状更加独特。以傣族文化中最具代表性大象形象和精致的傣族织锦工艺品为元素制成时尚单品的包,通过挖掘傣族文化中大象的寓意,以及织锦艺术的表现形式,以创意化的设计手法制作出不仅保护手机又具有文化传承意义的手机包,通过挖掘傣族文化的内涵,提取傣族文化中最有代表意义的元素,以现代设计的手法加以呈现。将傣族传统舞具象脚鼓和傣族织锦艺术相结合,人们背着书包的同时传承了傣族本土的象脚鼓,中间一款大象剪影,大象在傣族代表着力量、吉祥与和平,是傣族人民信奉的一种动物。在色彩选择上采用织锦上常用的红、黄、蓝、绿几种颜色,对比色系色彩搭配强烈,极具民族特色。融入傣族织锦元素傣族织锦,色彩艳丽,图案丰富,是傣族文化的艺术瑰宝之一。织锦工艺的搭配,更能体现出傣族民族特色,织锦元素的运用,增加了此包的美感,代表了傣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愿望。
融合藏族文化元素的IP形象产品设计
姓名:尹奕人
指导老师:朱琦
设计说明:这是一个充满希望和梦想的藏族文化IP形象,她承载着藏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肩负着传承文化和激励女性的重任。相信通过精心打造和推广,梅朵将成为传播藏族文化、展现女性力量、传递希望与梦想的文化使者,以“织梦少女”为名,将藏族编织文化为叙事主线,聚焦“编织”这一女性传统技能的象征意义,塑造一位兼具智慧、创造力与民族精神的少女形象。通过纺锤、五彩丝线等核心符号,传递“以手织心、以线筑梦”的文化内核,隐喻藏族女性通过编织技艺创造美好生活的精神追求“织梦少女”IP设计通过符号的深度提炼、现代美学重构与交互体验创新,实现了藏族编织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其核心价值在于将技艺、信仰与女性力量转化为可感知的视觉语言。
基于儿童成长需求的智能化多功能储物柜设计
姓名:赵圣堃
指导老师:朱琦
设计说明:本产品主要以3-9岁儿童为目标进行设计儿童智能化多功能储物柜。在造型上,以熊猫为主体形象,外观萌趣。在设计上,分别有书本收纳、黑板、“打地鼠”游戏、衣物消毒的功能,并运用智能化的技术在储物柜内安装智能语音芯片,具有一定的教育性,注重培养儿童良好的习惯和自主能力;柜体所有边缘都做圆角处理,防止儿童磕碰造成伤害。在材质上,选用符合国家安全标准的材料,保护儿童健康的同时延长产品的使用寿命。
基于龙门石窟的旅游纪念品系列设计
姓名:付静娴
指导老师:王瑞瑞
设计说明:本系列产品的主体产品是一个可拆卸为手持风扇的桌面立式文创风扇。产品扇架采用了卢舍那佛像所在石窟的外轮廓变形以及石窟中的祥云形象,而主体中间的可手持风扇用莲花洞藻井的浮雕概括赋予其形态,整体是个葫芦形象,意为福禄上半部分可喷出细腻水雾,配合下半部分的风扇来达到降温的效果。整个大体颜色采用了轻松明快的低饱和色彩。舒适简洁。IP插画设计以卢舍那佛像为原型,绘制Q版人物形象,手持风扇呼应主题。佛光为龙门石窟莲花洞的纹路。将其外形纹路概括出来作为佛光。用佛家圣花莲花纹为底座。
清枢—仿生空气净化器设计
家用空气净化器的绿色设计
姓名:李帅军
指导老师:王瑞瑞
设计说明:本产品旨在针对对家居空气环境,为他们提供一个更好的智能空气净化产品,便捷高效地保障家居生活的卫生安全,提高品质生活的幸福度。该产品通过仿生设计,将功能与人机交互巧妙结合。该设备的一个独特的特点是,它可以根据空气质量显示出喜悦,悲伤,忧虑,待机,愤怒五种表情,使用户可以直观地了解空气质量情况。净化器配备照明功能,可以当作小夜灯使用,为房间增添一抹柔和的光亮,此外三款空气净化器在使用过程中给用户不同的交互体验。这款净化器支持智能语音控制,使得操作更加简便快捷。总的来说,这三款空气净化器以其人性化设计、高效性能和智能化操作,为提升用户生活质量提供了强大的支持。
生旦净丑—厨房调味瓶设计
姓名:孙一杰
指导老师:王瑞瑞
设计说明:本系列产品将京剧脸谱中的“生旦净丑”四个行当与调味瓶的功能结合起来,设计出既具有文化特点,又符合不同使用要求的调味瓶产品。每个具有特色的调味瓶不仅在功能上各具特点,在文化内涵和视觉形式上又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例如第一个以生角特点为设计的捣蒜瓶,将帽子设计为盖子,内设密封圈,和其他调味瓶放一起时可以防止串味以及返潮,在造型上小生的设计更加让人看的顺眼。同时生角通常代表男性角色,性格正直、稳重、儒雅。因此,生角调味瓶的设计具有简洁、大方、实用的特点。第二个是以旦角的形象为设计,作为一款储存香料的香料瓶,再搭配上香料盒子独有的香气,在视觉和嗅觉上给人愉悦的感觉。而且旦角代表女性角色,通常具有柔美、优雅、细腻的特点。因此,旦角调味瓶的设计体现了精致、优雅、柔和的特点。第三个调味瓶是净角特色调味瓶,采用川剧元素融合多品种调料,在造型上外观采用了川剧变脸服饰的头饰特点以及云肩和下跨的特点设计。在产品内部结构上分为四部分存储空间在每个空间外测印有不同颜色的脸谱样式,每个颜色的脸谱对应内部的调料不同,例如红的脸谱对应辣椒、黄色脸谱对应鸡精。在使用时转动下面结构在外壳的帽子下有一张镂空脸部用于显示不同的颜色脸谱,根据脸谱不同所倒出来的调料也有所不同。净角通常代表性格豪放、刚烈、威武的角色。因此,净角调味瓶的设计体现了丰富、厚重、豪放的特点。脸谱系列调味瓶最后一个是丑角的设计,因为该角色黑帽,黑衣服,所以设计为酱油瓶,在帽子处的红色毛球设计为瓶塞,拔出后就可以倒出酱油。丑角通常代表幽默、滑稽、灵活的角色。所以丑角调味瓶的设计体现了趣味性、灵活性和实用性。
3至6岁儿童绿色环保触感玩具设计
姓名:王俊如
指导老师:王瑞瑞
设计说明:该设计灵感源自憨态可掬的熊猫,主要针对3-6岁学龄前儿童打造。玩具造型为坐姿张嘴熊猫,嘴巴内置微型摄像头,能识别儿童投入的水果蔬菜并语音告知。同时家长可切换至互动模式,家长设定类别,儿童需正确投放,触摸不同外形玩具促进触感发育并锻炼手眼协调能力。采用聚乳酸绿色环保材料和医用级硅胶材质,安全可靠。该玩具集娱乐、教育、互动于一体,不仅是孩子的好玩伴,还能增进亲子互动,让孩子在欢乐玩耍中收获知识和成长。
绿色环保灯具设计
姓名:尹静雯
指导老师:王瑞瑞
设计说明:这款绿色竹编环保灯具设计,契合了人们物质生活需求,和美感艺术的强烈追求,对灯具的要求不局限于使用,还追求造型美观,功能美观,及运用多种技艺来制作,其独具匠心,采用可拆卸结构,便于收纳与运输,也有利于部件的更换维护,还可随意组装放置,它融入了磁吸功能,使得安装、组合更加便捷。竹编材质绿色环保,兼具美观和实用性,在契合照明需求的践行着环保理念。这款灯具的最大核 心在于,采用可再生材料,竹编,根据传统的纹样,进行简化和独特设计,形成了交织美学,搭配LED光源和磁吸。它把环保功能与磁吸、可拆卸功能相结合,形成独特特色,它采用家庭常用的桌面灯具,并融入自然元素和造型元素特点,依靠光影效果展示灯具的镂空光影。
基于用户体验的移动充电车外观设计
姓名:化智非
指导老师:王雄
设计说明:本设计以提升用户体验为核心,结合实际使用场景提出了具有人性化、智能化特征的移动充电车外观方案。整车造型采用圆润几何形体,传达出稳重、亲和的视觉印象,契合新能源设备绿色安全的形象定位。车体前方配置一块高清交互屏,可实时显示充电进度和电量状态与运行温度等,车身正面配有红色一键断电实体按钮,增强操作直观性与突发状况下的安全响应。全车设有蓝色、绿色、红色灯带,兼具提示与装饰功能,在夜间或低光环境中提高可视性与识别度。为优化交互体验,产品配备语音孔具有提醒功能,及时播报充电完成或异常情况。车身侧面和背部设计了通风散热口,提升设备运行稳定性和电池寿命。顶部集成感应雷达与导航系统,支持自动避障与路径规划,满足自主寻车和精准补电的服务需求。整体设计兼顾视觉美感和技术实用与用户便捷性,体现出移动能源补给设备的现代化与智能化发展方向。
儿童天文知识科普棋盘设计
姓名:贾静雯
指导老师:王雄
设计说明:儿童天文知识科普棋盘基于“寓教于乐、探索发现、互动参与”的设计理念,将游戏化学习与天文知识结合,不仅为儿童教育领域注入了新鲜血液,也为天文知识的普及开辟了一条寓教于乐的创新路径。针对6-12岁儿童认知特点,将天文元素融入到棋盘外观中,并构建了以太阳系为主题的棋盘游戏框架,配套设计了图鉴卡片,儿童能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探索宇宙的奥秘,激发他们对天文科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为未来的科学探索之旅播下希望的种子。
基于河洛文化的户外灯具设计
姓名:毛洁
指导老师:王雄
设计说明:此次设计的户外灯具以“河图洛书” 为核心,以“八角方位灯” 为主题,把后天八卦方位的图案与八角宫灯的外形结合,打造出兼具文化象征性与现代功能性的公共照明装置。该灯具既能满足夜间基础照明需求与户外灯具的多功能要求,又能通过光影语言传递河洛文化 “天人合一”的生态观与 “象数理气”的哲学内涵。
基于洛阳龙门文化的车载香氛机设计
姓名:商海磊
指导老师:王雄
设计说明:本设计以提升用户体验为核心,结合洛阳龙门文化元素,提出了兼具人性化、智能化特征的车载香氛机方案。整车造型采用圆柱几何形体,传达出稳重、亲和、柔和的视觉印象,契合车载环境的形象定位。出气孔采用导流结构,精准调控香气释放速度与扩散范围;精油传输管选用耐油防漏材质,确保精油稳定输送;外圈纹样提取了龙门文化符号,兼具装饰美感与防滑功能,提升产品质感与握持手感;底部利用特殊材质及纹理增强产品摩擦力,稳固放置不惧颠簸;顶部可实现快速便捷的精油更换,为用户带来便捷优质的使用体验。
情感化设计视角下陪伴型机器人外观设计
姓名:杨立铭
指导老师:王雄
设计说明:本设计以情感化设计为核心,针对老年群体的心理和生理需求,打造了一款兼具实用性与情感关怀的陪伴型机器人。随着社会老龄化加剧,老年人的孤独感和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本设计通过外观造型、色彩搭配、功能交互等多方面的创新,为老年人提供温暖的陪伴和实用的生活辅助。造型上圆润流畅,线条简约。色彩选用纯净白与清新蓝,营造舒适、放松氛围。头部可模拟表情,传递“情绪”。机身中部设计“储物仓”,侧面扬声器区域兼具科技感。整体设计传递友好亲切之感,满足用户情感互动需求。
基于朋克机能风格的室内照明灯具设计
姓名:张玉洁
指导老师:王雄
设计说明:本课题将朋克机能元素与现代室内灯具设计相结合,以“彰显个性,凸显风格”为设计理念,其主体由半透明亚克力板、拉丝不锈钢、光轴、限位环和爱迪生灯泡构成,以模块化拼接的方式使光线透过不同材质形成光影渐变,为灯具增添层次感达到装饰效果。旨在以朋克机能风格的独特性,突破现代简约设计风格的束缚,打造一款兼具工业美学的室内装饰照明产品,以实用性、艺术性、互动性满足特定用户多元化和个性化的精神需求,为消费者在室内灯具方面提供更多选择。
基于可持续理念的户外露营灯具设计
姓名:钟美凤
指导老师:王雄
设计说明:本设计围绕可持续设计理念,旨在探索并开发一款集照明、便携、多功能于一体的创新灯具。设计采用模块化结构,主体材质为再生金属与可降解塑料,兼顾轻量化与耐用性。补能方面,结合太阳能发电与无线充电,提升无电环境下的续航能力。灯具还支持亮度调节和功能切换,以满足户外爱好者在露营、探险等活动中的多样化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