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美术学院环境艺术学院2025届毕业设计作品
发布时间:2025年5月19日 分类:毕业设计 浏览量:836
序
时维乙巳,江汉潮涌,天地织纬。湖北美院环境艺术学院以“境”为舟,载2025届学子溯游时空长河,以“土”塑形,以“竟”赋魂,呈城市更新与文化传续之思。
观其作:地铁隧洞化身地下长卷,楚漆纹样与光影共舞,钢铁脉络间流淌《楚辞》的浪漫基因;临校空间以“针灸”之术缝合城校边界,廊桥连缀烟火街巷,青砖灰瓦间重构“仰观俯察”的宇宙诗行。更有养老居所循《园冶》“随曲合方”之古法,以草木光影疗愈暮年孤寂,将健康理念凝为空间温度。此间万象,皆以“土”为基,混凝土中埋藏青铜记忆;以“竟”为脉,装配式构件生长出未来年轮。
《考工记》言:“天有时,地有气”,今环艺学子执设计为梭,织就城市经纬:于废弃电厂栽种垂直森林,在里分巷陌唤醒非遗年画,令观者见空间如见史册,触墙面若触年轮。此展非止物象陈列,乃一场跨越千年的时空对谈。
何凡
2025.04于藏龙岛
作品展示
项目名称:云顶绿洲
学生姓名:涂磊、何凌、陈瀚林
指导老师:梁竞云
在“大健康”背景下,城市社区推进“体养融合”健康运动空间建设,是实施《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关键。通过对既有建筑中健康生活馆屋顶空间的改造,打造集运动、康养与休闲的新型城市社区服务的超级屋顶综合体。
项目名称:云崖叠嵌
学生姓名:李满
指导老师:何明
项目选址于恩施鹤峰屏山峡谷,依托土家文化遗存与峡谷地貌特征,聚焦“在地文化叙事”与“自然共生体验”。以当代艺术语言重构传统文脉,打造具有文化标识性的沉浸式旅居空间。
项目名称:菑韵栖迟—钢都花园社区食堂空间设计
学生姓名:陈思蒙
指导老师:朱亚丽
项目场地坐落于湖北省武汉市青山区园林路7号,处于钢都花园社区的核心地段。从这里出发,步行15分钟即可轻松抵达周边的多个小区、一所公园、一个商场以及两所学校。此地人口密集,人流如织,拥有极高的人气和活力,是社区居民日常活动、休闲娱乐的重要场所。针对钢都花园社区的属性,项目名称为“菑韵栖迟馆”:“菑”取自王维诗句中的“蒸藜炊黍饷东菑”,代表人们辛勤的劳作,寓意武钢老职工往昔的奋斗岁月。“韵”象征着文化韵味与活动的多样趣味。“栖迟”有栖息、安闲之意,描绘出人们在此处放松休闲的状态。这个名字表明这里不仅能让人回忆过去,还能开展丰富活动,享受悠闲时光。
项目名称:大地之殇:矿山公园综合体设计
学生姓名:陈海涛
指导老师:张进
矿山修复策略从功能性、生态性与艺术性三方面入手,遵循“还原展示”“生态修复”等设计思路,将建筑分切为三大主题部分并悬架与场地的坡道之内,为未来自然景观综合体与生态环境治理措施相结合的生态修复办法铺设前进道路。
项目名称:九派云廊——荆楚文明枢纽的现代转译
学生姓名:樊晓露
指导老师:何凡
本项目以长江水文脉络为时空坐标,将武汉天河机场T3航站楼重构为一部流动的荆楚文明史诗。设计从“楚水”与“天河”的意象互文切入,以长江上中下游地理特征为叙事骨架,构建起跨越三千年的文化基因转译系统。在巨大的航空枢纽中,三峡页岩的层积肌理与青铜编钟的共振频率交织,楚式漆器的红黑美学与汉江航运的流体轨迹叠合,最终以“液态历史”的创作理念,实现荆楚文明从博物馆静态展陈向高流动性空间的范式跃迁。
项目名称:湖美藏龙岛校区弹性创客空间设计
学生姓名:丁瑞、黄雪儿
指导老师:黄学军
本项目立足于湖北美术学院藏龙岛校区临街的闲置空地,以“城校融合”为核心理念,构建一条连接校园与城市、艺术与生活的“弹性生长线”。设计通过模块化集装箱系统、装配式展陈空间及下沉式艺术工作室的三重空间叠合,打造一处激发学生创新创业活力的校地协同创客聚落,旨在打破传统校园空间的静态边界,形成可呼吸、可延展的产学研交互界面。
项目名称 :光启麟趾——江城幻幕叙事场
学生姓名 :李妮懋
指导老师 :张进
city walk生活方式的逐步盛行正是身体实践在此构建起双重抵抗,既对抗技术的空间规训,更抵御资本主导的景观异化。在传统环境艺术处于瓶颈期和数字技术重构城市空间的双重背景下,3D投影技术与艺术的融合凭借动态化、非侵入式特征成为街道空间改造的新兴手段,但其与社区生活的融合亦面临“技术悬浮”的深层悖论——视觉奇观与日常需求的割裂。本设计以武汉市磷趾社区为实证对象,通过全龄段漫步路线访谈与街道改造调研,确定了在城市空间改造中以漫步路线为线索的必要性,同时也通过“空间路线再造”与“非场所”理论的双重视角,揭示了技术民主化进程中艺术介入的临界点与可能性。
项目名称:白云茶韵——地理标志视角下的茶村空间活化
学生姓名:许倩
指导老师:周彤
设计将从地理标志品牌与空间建构的协同视角出发,探索如何利用地理特征与地域文化资源,以“空间效能优化”和“文化价值再生”为关键词,将土地格局解析与产业链数字化协同融入现代品牌空间设计。通过GIS技术建立土地资源管理模型与结合茶产业种植、加工与物流的数字化映射,构建生产空间与生态功能的协同框架;同时提取地域文化基因,借助数字景观技术打造文化叙事体系强化品牌的文化辨识度。以跨学科方法整合空间规划与品牌管理策略,通过多维度的空间设计实践推动农旅资源融合、城乡一体化发展及茶产业效能升级,在提升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与品牌市场价值的同时增强公众对地域文化特质的感知与认同。
项目名称:鄂渚云驿—湖北省鄂州服务区改造设计
学生姓名:张昊俣、梁璟萱
指导老师:尹传垠
本项目以“人文关怀、生态融合、智慧高效”为核心设计理念,立足鄂州地域文化特色,结合现代交通服务需求,打造兼具功能性、舒适性与地标性的高速公路服务区。通过室内外空间的协同改造,实现服务区从传统交通节点向“城市会客厅”的转型升级,为旅客提供便捷、舒适、富有文化体验的休憩环境。
项目名称:空轨站房优化设计
学生姓名:周笑冬
指导老师:周彤
对参与过的武汉光谷空轨高新大道站进行空间形态优化设计。基于使用者场所体验感提升的目标,分析武汉光谷空轨站房空间形态与使用者体验的关系并总结站房空间存在的问题,对站房外部造型、出入口立面、站台观景平台、站内空间布局等方面提出相应优化设计策略。
项目名称:花漾涝影
学生姓名:周良成、傅凯
指导老师:丁凯、潘延宾
本设计致力于为黄花涝村打造一个融合文化展示、旅游体验和社区互动的综合性文旅体验空间,设计理念锚定村落的历史纹理与自然风貌,凭借数字化技术的引入,探索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之间可能达成的深层共鸣,力求以沉浸式的交互方式重塑游客的文化认知与体验触感。
项目名称:檐织集韵——乡村集市空间设计
学生姓名:周一洋
指导老师:何凡
设计立足地域文化传承视角,以乡村集市空间为载体,探索土家族文化元素在集市空间中的创新表达。设计融入土家族文化元素,自然材料与民族风格相结合,形成特色集市空间。集农贸、文创、展演等功能于一体,旨在推动乡村振兴,传承民族文化。
项目名称:养老中心室内研究设计
学生姓名:陈德娴
指导老师:周彤
基于健康促进理念,养老中心室内空间设计应耦合理论与用户需求图谱,系统性解析老年群体的行为模式特征,将其转化为空间策略,实现生理—心理—社会的多维健康促进目标。从人居环境、技术设施、空间视域、医养协同这四个关键维度的健康影响因素切入,进行系统梳理与深度分析,进而总结出详尽、实用且可操作性强的设计策略。
项目名称:城·脉·武汉--公共艺术视角下地铁空间设计
学生姓名:江皓晨
指导老师:何明
地铁站作为城市文化的重要展示窗口,在站点公共艺术设计上,将站点周边特征融入使地铁站公共空间拥有自身文化内涵,因而使这一空间承担一定的美育职能。本文以武汉地铁12号线站点公共艺术设计为实践案例,结合美育与地铁空间公共艺术设计的相互依存关系,讨论公共艺术视角下地铁空间的美育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