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本科毕设展览|“青楸未央”:北京林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视觉传达设计专业
发布时间:2025年5月31日 分类:毕业设计 浏览量:864
青 楸 未 央
Graduation
艺术设计学院|视觉传达设计专业
专业
寄语
以视相遇,觉悟见己,
四岁寒暑,自然有你。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秉承北京林业大学“知山知水,树木树人”的办学理念,贯彻“绿色文明、生态文化”的人文思想,大力发展跨学科、跨领域、跨文化的交叉研究;积极构建人工智能深度融合时代的专业自觉,不断探索现代设计的理念、思维、表现语言与本土文化精神的有机结合;培养学生的生态绿色意识与创新设计能力,成为国家战略落地的“视觉翻译者”与“文化赋能者”。
01
《黄帝内经》——
科普可视化设计
作者:刘慧妍
指导老师:王瑾
中国医学典籍《黄帝内经》被称为“医学之宗”,承载着“天人合一”的哲学智慧,直到今天仍然指导着医学发展。
本作品通过可视化的设计形式,将《黄帝内经》的医学信息展示给大众,从基础元素五行——金木水火土,到人与自然相照应的规律,再到人体发育变化、四季养生指南,系统性的对基础中医信息进行科普设计,从而加强大众对于中医文化的了解,提升健康意识。
02
时令甲骨——
24节气字体海报
作者:顾燕玲
指导老师:李湘媛
甲骨文作为汉字的早期形态,具有高度的象形性和符号化特征,为现代字体设计提供了新的思考方向。本设计以甲骨文为基础,提取其直线笔画、尖入尖收的刀刻特征,结合现代简约风格进行字体创新。通过简化字形结构、强化几何感,在保留甲骨文原始韵味的同时赋予其当代审美价值。作品以二十四节气为主题,通过系列海报展现古老文字与现代设计的融合,探索传统文化在视觉传达中的新表达方式。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03
共生纪
作者:潘思竹
指导老师:高丽娜
《共生纪》是关于颐和园建筑和植物装饰纹样的衍生插画设计,作品围绕“共生”这一主题展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基于此背景,插画作品以“纪”为时间单位,暗示人类社会与自然共生的新纪元已经到来。插画以青金色、朱红色和黑色为主色调,通过对古建筑与传统植物纹样的转化与解构重绘,在画面中探究植物与人类社会万物融合的可能性,展现天、地、人、动植物共存宇宙之中的理想世界,并将植物纹样作为连接自然社会与人类社会的纽扣,探索自然与人类之间的共生关系,重新思考如何在现代社会中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
04
失礁存档
作者:王开来
指导老师:胡贤明、吕游
本研究以珊瑚白化为主题,设计《失礁存档》动态海报系列,通过参数化动态设计模拟珊瑚从繁茂到白化崩解的过程,利用色彩消退、结构坍塌及环境压力可视化,结合全球珊瑚礁分布差异数据,构建“数据-动态-隐喻”的传达结构,揭示珊瑚的多样性与脆弱性,传播了海洋生态保护的核心理念。
05
长安绮梦
作者:贺琪迪
指导老师:程亚鹏
唐代作为中国历史上经济繁荣,文化高度发达,对外交流频繁的黄金时期,女性妆饰形象呈现出独特而丰富的风貌。通过对唐代文学作品、绘画、雕塑以及出土文物等资料的系统梳理与深入分析,整理为初唐、武则天时期、盛唐、中唐、晚唐五个时期。
在此基础上结合现代插画表达方式,以插画设计的形式表现不同时期的妆饰审美文化,结合唐代文物、铜镜等文化性元素,以唐代不同历史时期为脉络创作出一组表现唐代女性多元妆饰形象审美,同时兼具审美性与文化性的插画,为传统文化主题的插画表现提供新的思路。
06
存在跃迁
作者:杨帆
指导老师:任和
本作品以虚拟影像与互动设计为载体,编织了一场人类挣脱枷锁、迈向“后人类”时代的奇幻叙事。作品直指人类身份固定性、生死的终极性、身体性能能量需求这三大核心限制,借科技之力,展现人类打破限制、自我重塑的壮丽征程,赞颂科技赋能下人类自由选择的无限可能,从“被造物”到“自我创造者”的跃迁。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07
嬉鱻坞
作者:孙嘉璐
指导老师:辛贝妮
徽州汪满田嬉鱼灯作为黄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独特的宗族信仰与民俗文化。当下随着年俗节日仪式感逐渐淡化,亟待为汪满田非遗鱼灯打造创新品牌,让古老技艺焕发新的生机。品牌依托“神鱼庇佑”的中国传统神话为精神内核,通过几何图形与新中式美学的融合,以提炼传统鱼灯造型的符号特征为起点,通过对称、重复、渐变等手法重组视觉结构。色彩体系以传统节庆色形为主调,搭配低饱和度色彩作为过渡,既呼应鱼灯民俗的喜庆氛围,又合现代简约审美;材质表现上,模拟金属等现代材料质感并与宣纸、竹篾等传统工艺材质与进行结合,通过半透明渐变与光影叠加的现代化设计手法,隐喻虚实相生的东方美学。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08
汝粒青影
作者:张雨婷
指导老师:孙石磊
本作品运用现代软件将汝窑的艺术与现代设计手法结合,保留了汝窑瓷器原始的艺术特征的同时加入现代设计。设计核心是把汝窑传统元素转化为现代数字艺术形式,靠现代技术手段赋予汝窑剪影新生命,让汝窑艺术能用现代视觉语言呈现,还能跟现代科技互动。运用TouchDesigner软件让粒子动态扩散聚合,想表达传统艺术和现代技术并非割裂,粒子犹如基因文化在传承过程中,沁润着当代汝窑瓷器的发展与壮大。希望通过创意与技术融合,能创造出新艺术形式和视觉体验。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09
生
作者:陈泽宇
指导老师:刘长宜
该设计为一款先秦农业生产演变主题的桌游。设计通过对中国农业元素进行收集、视觉转译、再设计再到最后的整合。结合视觉传达理论、农业历史和理论以及设计实践。旨在通过桌游让玩家意识到农业对人们的重要性,从而增强社会对农业的认同感和好奇心。希望该设计实践能为相关设计提供一定帮助,并为更好的传承中国农业文明提供实践方案。
10
妙礼
作者:尹美君
指导老师:胡贤明、吕游
“妙礼”意为“生命馈赠的美妙礼物”。是情绪疗愈香氛品牌。每种情绪都是通往自我认知的隐秘线索——焦虑中藏着勇气的火种,孤独里沉淀着清醒的礼物,脆弱褶皱中包裹着韧性的微光。
以天然香材为媒介,将柑橘的澄澈、雪松的沉静、檀香的包容融入嗅觉叙事,用气味解码情绪密码,在呼吸间完成一场温柔的自我对话。
11
面孔实验室
作者:金舒雨
指导老师:辛贝妮
《面孔实验室》是一项基于尼基·圣法勒艺术语言研究的用户参与式插画创作实践。创作以石塑粘土打造抽象五官模块,结合滴胶轮廓设计,邀请用户自由组合构建他们心中的“脸”,通过记录不同用户的面孔组合与情绪反馈,探索人在图像建构中的主观性与情感表达。
作品尝试打破插画作为“二维静态视觉”的传统认知,将其延展为可参与、可操控、可对话的立体语言系统,并最终以图像归档与设计书籍《面孔实验室》呈现共创成果。
在视觉实验与社会互动之间,《面孔实验室》既是一次插画语言的跨媒介转译,也是一次关于身份、情绪与观看方式的图像哲思。
每张面孔,都是一次不设限的建构;每一次组合,都是一次重新认识“人”的练习。
12
乘春风 来放飞
作者:刘鑫
指导老师:任和
哈氏风筝自十九世纪上半叶至今已传承近两百年,在四代传承人不断传承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哈氏风筝技艺体系,与清明节气郊游踏春等民俗活动及北京厂甸庙会文化深度绑定,是老北京不可或缺的生活记忆。现如今,放风筝仍是春日路青游玩的优选之一。
“北京哈氏风筝节”依托北京特色的非遗哈氏风筝,通过深入剖析哈氏风筝的文化艺术特色,打造具有老北京地方特色的风筝节活动品牌。通过对哈氏风筝的制作工艺及画谱的分析理解,运用现代化的设计手法为本活动设计视觉形象。
13
共生纪
作者:陈韵霜
指导老师:辛贝妮
本研究通过一系列的理论梳理和插画创作实践,尝试从动物亲子行为的类比视角,探索表现人类亲情主题的可能性,将对动物行为的观察和理解,通过插画的视觉语言进行呈现,引发观者情感共鸣、促进对亲情内涵进行积极反思。在具体的创作过程中,动物种类选择、亲子互动归纳,以及视觉元素的运用,都围绕着精准地传递情感这一核心目标进行,完成的系列插画作品是对这些思考和尝试的阶段性总结,展现了动物类比视角下亲情主题插画的一种面貌。
14
鱼唇斋
The Stupid Kitchen
作者:陈梦瑶
指导老师:高丽娜
项目以自创品牌“鱼唇斋”为载体,模拟酸汤鱼预制菜的中央厨房标准化生产流程与终端门店复热出餐环节,目标是构建一个集品牌创意、食品工业流程、餐饮体验于一体的虚拟系统,探索预制菜在新中式餐饮中的标准化与美学融合。
在系统模拟中,“鱼唇斋”的厨师通过接收中央厨房配送的标准酸汤鱼料包,在仿实验室环境的洁净厨房中进行拆封、加热、装盘等出餐操作。整个流程依照食品安全规范与现代中餐标准作业流程(SOP)执行,体现高效、卫生、可复制的特点。“鱼唇斋”既是一家以酸汤鱼为招牌菜的预制菜品牌,也是一处讲究趣味与风味的“食斋”。
我们以“鱼唇”这一独特意象,象征整鱼的美味——从鱼头到鱼唇,每一口都不敷衍;“斋”则承载了对饮食的敬意与讲究。名字虽谐音“愚蠢”,却是自嘲,也是提醒——吃饭这事儿,不必太聪明,只需真诚。
15
电子阿贝贝
作者:陈晓洁
指导老师:程亚鹏
本研究基于蒸汽波艺术以怀旧的视角出发进行了一组插画设计,希望通过插画鲜明的色彩和柔和的视觉效果让更多人感受到温暖和治愈。
16
灶气蓬勃
作者:焦烨群
指导老师:孙石磊
作品以山东年画中灶神艺术形象为主核心, 通过现代设计手法进行创新重构,灵感源于灶神年画中的代表元素,结合传统年画的色彩体系,形成视觉与理念的双重对话。
主视觉以灶神形象为主要载体,融合现代人审美风格,实现传统民俗符号的现代转化,传承文化记忆。文创设计应用现代环保材料,实现落地,让吉祥意象触手可及,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播。
17
织间
作者:马泽雯
指导老师:任和
织与织间,以织为愈。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
18
EchoPaw
品牌设计
作者:黄亚婷
指导老师:高丽娜
(爪间回响)是一款以“声音疗愈"为核心理念的AI情感共生伴侣应用,以纯净灵动的白色小狗为品牌IP,通过极简治愈的视觉语言与沉式交互体验,为现代都市人打造温暖的情感栖息地。品牌以蓝、绿主色调,营造出如依偎幼犬怀抱版的柔软氛围,让每一次打开App都仿佛触碰到毛茸茸的治愈感。App通过与虚拟小狗的立流、互动,为城市独居者提供多感官沉式陪伴,将孤独转化为可触摸、可聆听、可收藏的诗意体验。
19
似睢流年
作者:陈宇萱
指导老师:胡贤明、吕游
水族水书作为珍贵的象形文字遗产,因符号构形复杂、传播载体陈旧等问题,在现代社会面临传承困境,让更多人看见水书是本设计的初心。以轻量化传播为核心策略,针对水书难认、难触、难参与的痛点,构建文字简化 — 文创渗透 — 互动激活三位一体的视觉设计体系,探寻水书传播传承的更多可能性。
20
八仙过海
作者:徐欣宇
指导老师:程亚鹏
中国风筝素有“南鹞北鸢”之说,江苏南通的板鹞风筝便是南派风筝的代表。本设计取自“八仙过海”板鹞风筝,是南通地区常见的风筝设计题材之一,拥有丰富的民间传说底蕴与深厚的文化内涵。八仙形象风格迥异,各个仙人都持有独特的法器与传奇往事,这些元素为插画设计提供了多样的创意启发。把八仙过海的精彩故事情节加进插画里,依靠生动的动态画面呈现八仙各逞其能的场景,增强插画趣味效果与故事性。“八仙过海”也象征着平安和吉祥,承载着渔民对出海安全的祈求,展现了南通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1
褪色之前
作者:张云翔
指导老师:刘长宜
画面中留白不仅是视觉呼吸
更像一面镜子
当观者凝视蜜瓜切面被描绘成星云般的细胞结构
或是蓝莓霉斑被处理成荧光色的菌丝网络时
那些
曾被定义为“腐烂”的细节
反而成了自然最诚实的语言
果实从饱满到塌陷的过程
暗喻着
人与万物共享的生命逻辑
22
我喜欢悲剧
你喜欢喜剧
作者:李佳雪
指导老师:李湘媛
情感类绘本因其独特的叙述方式和特性,适用于进行艺术疗愈。本文梳理了情感类绘本的独特魅力以及在艺术疗愈视角下情感类绘本的优势。从创作动机、故事构成以及绘制方面出发,完成了在艺术疗愈视角下情感类绘本《我喜欢悲剧,你喜欢喜剧》的创作实践。
23
傣·羽
作者:汤茜雅
指导老师:李湘媛
本次设计以德宏傣族剪纸的艺术特征为根基,通过解构傣族叙事长诗《孔雀公主》中的“神湖相遇”“战火试炼”“团圆相守”三大场景,提炼故事中的文化符号,构建兼具文化隐喻与现代审美的设计语言。文创设计围绕傣族剪纸与孔雀公主展开,所以称为傣•羽。
结合傣族剪纸艺术特色,文创设计图案从故事场景中出现的动物、植物、风俗人情中提取剪纸图案元素,将其结构进行文化符号提取并再创新设计。
24
光
作者:杨意
指导老师:刘长宜
该“绘”本描述了一个温暖的故事,通过女孩的视角从追逐外界向往的光芒,到不断发掘觉醒自身光亮的蜕变,向读者传递了“自我即是光源”的生命寓高。在孤独与陪伴的交织中揭示了向内生长的力量。每个人都会在生命的旅途中不断地寻找光芒,最终自身成长为明亮的光源,这是“绘”本想要传递给观众的信念与力量。
25
挪威的森林
书籍封面设计
作者:李斯璇
指导老师:李湘媛
基于章节情绪可视化思路,本设计试图将文本中的情绪波动以色彩形式具象化。通过通读小说文本并标注描写人物心理与氛围的情绪性语汇,结合语义倾向进行色彩映射,逐步建立章节色彩分布图谱。在此基础上,归纳出具有代表性的章节主色调,作为封面设计的核心依据。色彩的运用不仅回应了文本的情感节奏,也为整体视觉系统提供了结构支撑,使封面在形式之外,与小说内部情绪形成内在关联。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
26
冰韵乐章·山水和鸣
作者:房朝阳
指导老师:孙石磊
主题海报以“冰韵乐章·山水和鸣”为核心创意,融合冰雪艺术与音乐美学,构建出独特的视觉叙事体系。本次设计创新性地将中国传统山水画的空间布局与西方音乐符号相结合,通过对五线谱元素的解构与重组,形成山脉的纹理,使“青山”化作“乐山”,实现了自然地貌与艺术韵律的跨时空对话。色彩上,以冰川蓝为主调,运用渐变晕染技法展现冰雪融化时晶莹剔透的质感,并与太阳光的色彩产生冷暖对比。近景处,音符形态与北国植物意象相融合:五线谱与音符交织,符头变成六棱冰花,象征哈尔滨市花丁香花,形成“一音一景”的微观叙事。特别设计的“冰晶音符”既呼应了哈尔滨作为冰雪之都的标识,也融入了“音乐之都”的文化符号。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
27
暖爪计划
作者:翟子玥
指导老师:胡贤明、吕游
在城市的角落里,总有一些毛茸茸的小生命默默等待着被看见。它们或许曾经受过伤,流过浪,但依然用真挚的眼神相信世界仍有温柔。本次毕业设计以“萧山钱阿姨流浪动物救助基地”为对象,以“让爱不流浪”为核心理念,围绕视觉温度与情感传播展开,通过建立清晰统一、亲切有爱的品牌系统,传递善意的价值,构建人与动物之间更深的情感链接,唤起社会对流浪动物的关注与关怀。
28
未来食物
作者:赵子铭
指导老师:任和
品牌设计的核心目标是为菌菇类食品品牌创建一个具有鲜明个性且符合现代消费趋势的品牌形象。围绕菌菇的生态价值与健康属性展开,讲述蘑菇作为“大自然的馈赠”如何为人类提供营养与健康。通过品牌故事传递环保理念,强调蘑菇在生态修复和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品牌文化以“简约、健康、现代”为核心,倡导一种回归自然、注重健康的生活方式。通过视觉与文字的结合,传递品牌对消费者健康生活的关怀。
29
叠韵天香
作者:李想
指导老师:高丽娜
自唐代以来,牡丹就被誉为“国色天香”成为富贵、繁荣、美好的象征。这种文化寓意经过千百年的传承与发展,已深深融入中国人的文化心理和生活习俗中。牡丹纹样作为牡丹文化的艺术表现形式,蕴含着丰富的文化象征意义。在现代设计中运用牡丹纹样,能够唤起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情感认同,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唐代(618-907年)作为中国古代工艺美术的黄金时期,其装饰纹样体系在继承前代传统的基础上,融合丝路外来文化元素,形成了富丽堂皇、饱满大气的艺术风格。牡丹纹样自初唐开始流行,至开元天宝年间(713-756年)达到鼎盛,其造型演变经历了从简练到繁复、从写实到意象的艺术升华过程。以团窠式、缠枝式、折枝式为主的牡丹纹样构成范式,其中尤以"侧卷瓣"与"云曲瓣"两种典型瓣型最具时代特征。本次重构旨在通过数字化建模技术,复原唐代牡丹纹样的典型特征,并适配现代设计应用场景。
30
石窟像素计划
作者:封雪晴
指导老师:孙石磊
设计以麦积山石窟第74窟的交尾浮雕图像为视觉研究的起点,尝试以像素艺术的抽象表现手法,对传统石窟图像进行当代表达与艺术转译。这种转换有利于保护部分图像在文化语境中的敏感性,也拓宽了传统艺术在新媒介语境下的传播可能和应用边界。通过对图像元素的重构、对传统色彩的提取与延展、以及图文系统的像素化融合,作品建构了一种新的视觉语言系统,使古老的石窟图像在数字语境中获得重新“观看”的可能。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
31
闻喜花馍文创设计
作者:杨宇欣
指导老师:程亚鹏
本设计的灵感来源于闻喜花馍中众多花馍表现主题中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六个题材,分别吉祥花馍、婚嫁花馍、祝寿花馍、满月花馍、乔迁花馍和招财花馍,在这些题材基础上选取闻喜花馍中对应寓意的纹样元素融入文创设计中,设计旨在将闻喜花馍纹样创新造型融入现代文创设计来宣扬传统文化,推动闻喜花馍走向更广阔的消费市场,提升其在当代社会的认知度与传播力。
32
灯影寻香
作者:肖羚
指导老师:辛贝妮
本次设计以洛阳宫灯为灵感,围绕洛阳宫灯中的艺术特征元素进行提炼创新设计,应用到现代香氛包装设计中。作品将拼装架方型彩绘宫灯、张合架纱绸宫灯、拼装架多角彩绘宫灯和玩灯的造型和装饰纹样以现代插画的形式重新绘制,分别对应“兰、莲、梅、桃”四种香型。香氛品牌和包装聚焦洛阳宫灯核心装饰纹样——如意云纹,以现代设计语言使其成为联结历史与当下的文化符号,赋予香氛包装独特的文化内涵和情绪价值。
33
褪色记忆
作者:曲书仪
指导老师:刘长宜
本设计基于对梦核美学与数字插画的研究和理解,结合个人童年回忆,将梦核美学运用到数字插画设计中。设计以《褪色记忆》为主题,围绕着本人的“童年回忆”进行设计,将记忆中模糊的场景和回忆提取、重构并融入到数字插画作品中,最终制作衍生视频及衍生品。
34
云跃千韵
作者:吴惠灵
指导老师:胡贤明、吕游
醒狮文化曾是岭南节庆的灵魂,如今却在快节奏生活与多元文化冲击下,逐渐淡出大众视野,年轻人对传统表演兴趣寥寥,传播渠道局限于小众活动,岭南醒狮正面临被时代遗忘的危机。
本设计以岭南醒狮为核心,将传统艺术与现代潮流审美深度融合,塑造兼具威严与灵动的视觉形象,既保留醒狮昂首阔步的精气神,又融入潮流感元素,使古老图腾焕发新生,让岭南醒狮文化走进年轻人的视野,成为连接传统与未来的文化纽带。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