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工艺美术学院视觉传达设计学院2021级本科生优秀毕业设计展示(二)
发布时间:2025年7月6日 分类:毕业设计 浏览量:1058
Excellent Graduation Design Exhibition
视觉传达设计学院第一工作室
01
传统文化花火一浏阳烟花图形设计
作者:谭家茹/2021级第一工作室
指导老师:张楠,常言平
作品介绍:
我的作品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浏阳烟花为设计对象,以烟花绽放的纹样形态和色彩体 系为设计原型,选取十二个典型浏阳烟花代表(向日葵、彩菊、千里江山图、火树银花、大 地红、加特林、仙女棒、彩色烟雾弹、孔雀开屏、银色喷泉、窜天猴、水母烟花),提炼烟 花燃放形态、色彩效果和动态规律,用几何造型和扁平化设计手法,对传统烟花视觉符号进 行现代设计转译,探索传统视觉元素在现代设计语境下的创新表达。通过对图形的数字化整 理和纹样再设计,为浏阳烟花非遗保护提供可视化方案。
02
瓦猫赐福—云南非遗瓦猫文创设计
作者:李金柯/2021级第一工作室
指导老师:张楠,常言平
作品介绍:
《瓦猫赐福》是以云南非遗瓦猫的赐福文化为核心,将民俗符号转化为现代文创语言表达瓦猫所承载的民俗信仰和文化内涵。瓦猫本身包含驱邪、平安、祈福、招财的寓意,人们将更多对于生活和人生的美好希翼与愿望投射在瓦猫上,因此它所蕴含的吉祥寓意也愈加丰富。不同的瓦猫造型都寄托着不同的祈福寓意,再结合当地的地势农耕等方面我总结出了6个主题分别是:吉祥如意、避邪镇宅、财源广进、多子多福、镇水安宅和风调雨顺,在尊重瓦猫原始形态的基础上创新出富含赐福寓意且各具特点的瓦猫形象,提取元素进行重组,完成6个主题的海报设计。希望此次设计可以让更多人直观的了解瓦猫,了解其蕴含的文化底蕴。
03
窗界之境—苏州园林花窗造景图形设计
作者:蔡梅杰/2021级第一工作室
指导老师:张楠,常言平
作品介绍:
在多元审美的时代背景下,中国古典艺术为现代设计提供不竭灵感。此次毕业设计以拙政园、网师园、沧浪亭三大苏州园林中九个代表性花窗为核心,将花窗与周边植物、摆件抽象化,创作出九幅风格独特的图形作品。通过探索古典园林的现代艺术化表达,融合传统元素与现代设计手法,运用色彩层次、图形解构、光影虚实、材料质感等视觉元素,推动中式美学的创新,完成从图形设计到数字艺术装置的跨媒介表达,这种尝试促使古典园林艺术与现代审美碰撞,赋予其新时代的艺术解读,让古典园林艺术在现代设计中重焕生机。
04
黔苗风华—黔东南地区苗乡文化插画设计
作者:肖圣雪/2021级第一工作室
指导老师:张楠,常言平
作品介绍:
本作品以传统苗绣纹样为创作基础,用现代设计语言对其进行解构与重构。在造型处理上,将传统纹样转化为几何化的曲线,这些流畅的线条既保留了苗绣特有的美感,又隐喻生命演进的永恒主题。线条的交错层叠形成丰富的视觉层次,通过渐变晕染技法营造出时空流动的质感,在二维平面上构筑出多维度的视觉体验。创作理念延续了苗绣"以纹载道"的文化传统,但突破了传统纹样的平面构成方式。通过正负空间转换和裂变式构图,构建出富有现代感的视觉韵律。藤蔓形态的穿插交织诠释苗族古歌中"万物同源"。几何化的处理保持纹样的识别性并赋予新的时代特征;色彩过渡借鉴苗绣特有的晕染技法,在色域扩展上融入当代视觉经验。通过形式语言的创新,使古老的纹样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实现从文化传承到文化再生的跨越。
06
失物—阿兹海默主题书籍设计
作者:罗昱/2021级第一工作室
指导老师:张楠,常言平
作品介绍:
失物——阿兹海默主题书籍设计,以此纪念逝去的亲人,同时让大众更了解这个疾病,对患者乃至家属进行人文关怀。全书按阿兹海默症五阶段病理划分章节。运用了蒙太奇手法,通过文字变量设计(透明度、清晰度、大小、形态等)模拟认知衰退。同时利用物理层面的变化:纸张克重、背景透明度、线条弧度随病程 而改变形成了视觉-触觉联动设计,构建沉浸式感官叙事,来映射疾病不可逆进程。这本书源于一个私密的创痛——亲人在记忆的迷雾中走失。书写,是我与遗忘的对话。在寻访病患、收集故事时,我领悟:阿兹海默症能抹去记忆的轮廓,却擦不掉爱的印痕。愿这些碎片般的文字,化作一盏小灯,既照亮对亲人的思念,也温暖与遗忘抗争的心灵。
04
千禧复古市集主题插画设计
作者:邱思齐/2021级第一工作室
指导老师:张楠,常言平
作品介绍:
这是一个让人感受千禧年氛围的设计项目。用大胆的色彩搭配,抽象和写实相结合的手法来表现,此项目能让度过千禧年的80.90后在夏天里能找到过去那种简单美好的感觉,还能吸引对千禧年文化好奇的年轻一辈,满足其对千禧年探索的兴趣。确定好插画的设计风格之后,开始提取千禧年三大方面的元素,设计三张主要插画,接着从三张主要插画中提取三个主要方面,经过元素重组延展三幅海报,最后设计延展品,以及活动策划的物品。从前期调研,到反复打磨、最终落地,每一步都充满挑战与惊喜。过程中,我不仅深化了专业认知,更在不断试错中体会到创新与坚持的力量,这段经历,是青春最珍贵的成长印记。
出处丨视觉传达设计学院新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