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艺术与传媒学院2025届毕业作品展汇报-环境设计2

发布时间:2025年7月15日 分类:毕业设计 浏览量:1016

- PREFACE -

学院2025届毕业作品展汇报

—环境设计2

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艺术与传媒学院2025届毕业作品汇报展于2025年6月23日至7月10日正式开展,参展专业包括环境设计、视觉传达设计、产品设计、数字媒体艺术、艺术教育等5大专业。

2025届毕业展览主视觉kv海报

环境设计系毕业设计作品展示:

作品标题:拯救食铁兽:山海经之旅

学生姓名:宋文茜/指导老师:曹洧铭

作品简介:全球生物多样性陷入危机,文化记忆亦在慢慢淡去,在这双重的挑战之中,大熊猫的生态困境被转化为上古神兽“食铁兽”的拯救行动。游戏空间融入《山海经》所绘奇幻之景,大熊猫成了核心的文化标识,玩家进入神秘且富有挑战的世界,《山海经》脉络之下谜题解开任务达成。本研究以中国传统文化典籍《山海经》为叙事架构,“五维沉浸系统”(空间、感官、叙事、科技、文化)搭建,玩家于游戏里化身拯救者,依靠建筑叙事学、数字交互技术与生态伦理学跨学科整合,探寻沉浸式游戏空间在濒危物种保护及文化传承中的创新运用方式,各类元素堆叠构建独特体系。通过对游戏的设计理念、技术应用同叙事结构、用户体验以及社会影响等方面相关研究分析,还在传播传统文化、保护动物理念以及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这些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这个游戏空间为玩家带来独特且沉浸式的娱乐感受之余,未来也存在扩展至其他濒危物种主题的可能性。基于这样的考虑,本研究针对大熊猫主题游戏空间设计提供部分具备价值的分析参考依据,构建虚实联动的生态保护元宇宙体系。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作品标题:基于李白诗歌文化的沉浸式线上展陈空间研究

以青莲幻境展厅为例

学生姓名:唐甜甜/指导老师:杨丹

作品简介:此展厅围绕“诗仙”李白人生阶段的代表诗歌,描绘其中诗意氛围,针对线上展陈空间的李白诗歌意境与意象的艺术特色进行数字化沉浸式设计,结合沉浸式展厅特点,对李自诗歌文化元素的进行提炼与转化,打造出一个沉浸式的线上展陈空间,实现创新与传统的结合。作品以沉浸式线上展陈空间设计展开,并深入挖掘李白诗歌文化在展厅设计上的特殊设计性,运用专业的设计手法、熟练的软件使用、巧妙的声光氛围渲染打造由《谪仙云踪》、《银汉垂绡》、《烟波客影》、《一日还》、《逝川流光》、《青莲墨韵》、《情深千尺》、《大鹏绝唱》、《沧溟御鲸》等组成奇幻的青莲幻境展厅。在青莲幻境的沉浸式线上展陈空间设计上,将李白诗歌文化转化为展厅的意象元素,诗歌的意境化为观众的沉浸感来源的重要因素,其具有不可替代性与特殊性。满足了观众追求感官新颖体验,传承与弘扬的李白诗歌文化,为今后的相关设计提供了一定的设计经验。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作品标题:于生态修复理念的滨水公园景观设计探究

以成都市青羊区金沙滨河公园为例

学生姓名:王彩/指导老师:费雯

作品简介:此次设计以成都市青羊区金沙滨河公园为例,以生态修复为核心、因地制宜。在修复生态基础上,增休闲、教育、运动设施,如生态步道等。材料选可循环可再生的,以减少污染、提高生物多样性,营造亲自然环境。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作品标题:禅境营造视域下的

成都宝光寺历史文化街区商业空间设计研究

学生姓名:吴孟科/指导老师:张培勇

作品简介:在城市化与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背景下,以成都宝光寺历史文化街区 “叠韵” 素食餐厅为案例,调研街区空间特征及历史文脉,结合禅宗美学与意境营造融入室内设计。针对现存素食餐厅问题,探讨通过色彩装饰、空间布局、明暗关系营造舒适且具素食理念的环境,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功能融合,为商业空间更新提供借鉴。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作品标题:工业遗产再利用背景下的城市亲子空间设计研究

以中车共享城“童梦工坊”儿童乐园设计为例

学生姓名:吴瑞/指导老师:贺芷君

作品简介:地选址位于四川省成都市成华区中车共享城,项目以“工业焕新+儿童友好”为理念,将废弃厂房转化为亲子互动空间。空间划分三大功能区:挑高区设置立体游戏装置,中部设置创意工坊,东侧布置低龄活动区,设计注重生态与趣味结合:地面采用环保软垫与透水铺装,工业灯具融合太阳能技术,废旧材料再生利用。通过新旧碰撞激发儿童探索欲,实现工业遗产的教育价值与游乐功能再生,为城市更新注入活力,创造出兼具历史记忆和现代功能的城市亲子空间,展示将工业遗产元素融入亲子空间设计。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作品标题:“蜀香迷径坊”

基于空间叙事理论主题体验馆设计

学生姓名: 谢鑫晏/指导老师:黄娅男

作品简介:本研究是基于空间叙事理论视角下开展的主题体验馆设计围绕“蜀香”主题来进行体验式空间打造。根据叙事线索从闻香识香品香出发,围绕闻、识、品三大键要素展开进行每层设计,充分采用空间叙事理论构建叙事结构,将蜀香文化的故事融入空间设计中。将体验馆共分成三层空间:第一层的主题为“香意悠然”、第二层主题为“香道寻踪”、第三层的主题为“香韵初探”。设计采用由上至下的路径进行打造。期望游客在对此空间的体验下产生对蜀香的深刻了解以及得到最大满足的体验。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作品标题:酒肆·食韵

城市更新背景下的川西民居保护与创新研究

学生姓名:徐浩杰/指导老师:曹洧铭

作品简介:城市更新背景下的川西民居保护与创新研究 — 以水璟唐 “酒肆与美食” 餐饮空间为例以川西民居为研究对象,聚焦城市更新背景下其保护与创新问题。首先分析城市化进程中川西民居面临的双重挑战,如木结构修复成本高、匠人群体老龄化等。接着从文化传承与保护、功能优化、地域特色融合、墙面柱体优化、新旧材料共生、异地重组等方面探讨设计策略。最后以水璟唐 “酒肆与美食” 餐饮空间为案例,分析其区位、历史与人群特征,阐述设计构思、元素、材质运用及平面布局,通过修复与革新设计,使传统院落群转化为餐饮商业综合体,为川西民居在现代城市中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实践参考与理论借鉴。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作品标题:基于城市更新背景下的轨道交通站文化特色挖掘

与城市形象塑造的研究

以成都市骡马市地铁站为例

学生姓名:张锦汐/指导老师:赵佑

作品简介:以城市更新为背景,以成都骡马地铁站室内设计为例,探讨了如何增强城市地铁站文化认同和提高塑造城市形象的策略和方法。骡马市作为成都传统商业中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记忆与地方特色,通过对骡马市周边地区的历史文化、街区发展以及商业贸易的深入调研,梳理出其文化基因,如骡马售卖市场。在室内空间设计中,运用符号化、场景化与材料本土化等策略,将文化元素巧妙融入空间颜色搭配、装饰细节与公共设施中。同时,结合现代科技手段,如多媒体展示与互动装置,增强文化体验的趣味性与参与性,致力于提升骡马市地铁站的文化内涵,还强化了其作为城市形象名片的传播功能,为城市更新背景下的轨道交通站点设计提供了有益的实践参考,也为城市形象塑造开辟了新的路径。

作品标题: 生态重塑视角下滨水公园景观设计研究

以成都市东风渠十陵段为例

学生姓名:朱彤彤/指导老师:谭智文

作品简介:本项目以“生态重塑”作为研究背景,对东风渠十陵段的滨水空间进行了详细的规划和设计。整体围绕“绿色-运动-生态”,凸显其“绿色、生态、健康、文化、开放”这五大特色,通过景观设计的方式使得当地生态资源得到恢复,使用设计的手段解决现有缺乏景观设施的问题,丰富河岸附近居民生活。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作品标题:基于五感理念研究下的城市绿地更新设计

以武侯区锦城广场绿地为例

学生姓名:孙思佳/指导老师:杨潇涵

作品简介:本次改造项目以“五感”为核心理念,通过设计五感立体景观、打造以视、听、嗅、触、味为主的休闲化城市公园,以此唤醒人们强压生活下渐失的本我感受,达到提高人们接触自然、感受自然、回归本我的积极性这一目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作品标题:寻野

基于自然教育视角下的城市儿童公园景观设计

学生姓名:苟小兰/指导老师:杨潇涵

作品简介:在高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儿童接触自然的机会愈来愈少,导致就此“患”上“自然缺失症”,在设计中将自然教育理念应充分融入,让儿童公园成为可以让儿童无忧玩耍的绿地空间,回归自然,从而缓解“自然缺失症”。 本设计立足于儿童的视角,结合原场地的长条状湖泊由宽到窄的特性,在设计中,主要采用“水”元素,以“水的自然循环”为故事主线,通过互动游戏、艺术装置和生态景观,让孩子们在玩耍中了解水从云朵到海洋、再回归天空的神奇旅程。设计强调趣味性、探索性、生态教育,打造一个寓教于乐的沉浸式自然乐园。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作品标题:蜀地桑蚕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空间设计策略与实践

以新繁镇农桑丝织展厅空间设计为例

学生姓名:凌嘉兴/指导老师:董恩泽

作品简介:本文选题为了桑蚕丝织展厅,丝到底是怎么来的以及运用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的艺术设计相结合,展现给人们的一种方式。以四川省成都市新繁镇为地点,当地春夏季旅游业旺盛,以当地人流量带动展厅的知名度从而获取更大的关注度,也可以带动当地经。本项目基于蜀地的桑蚕文化为探讨研究点,在乡村振兴策略背景下,地域文化对乡村发展的推动作用日益凸显。蜀地桑蚕文化历史悠久、底蕴深厚,蕴含着巨大的文化价值与经济潜力。本文基于蜀地桑蚕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空间设计策略与实践,以新繁镇农桑丝织展厅空间设计为研究案例,深入解析蜀地桑蚕文化的内涵与特色,结合乡村振兴的目标与需求,从空间布局、展示内容、互动体验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针对性的空间设计策略。通过挖掘桑蚕文化资源,结合乡村空间,打造具有文化特色与吸引力的农桑丝织展厅,不仅能够传承与弘扬蜀地桑蚕文化,还能带动乡村相关产业发展,促进乡村经济增长,为乡村文化振兴与产业融合提供新的思路与实践参考。空间设计能够有效激活蜀地桑蚕文化,助力乡村实现可持续发展,新繁镇农桑丝织展厅的设计实践也为其他地区乡村文化空间建设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作品标题:基于城市双修理念下的滨水公园景观设计

以成都鹿溪河公园改造为例

学生姓名:宋文慧/指导老师:刘建业

作品简介:以 “城市双修” 理念为出发点,着重对公园的生态和功能进行修复完善。打造出一个安全又实用的滨水空间,既能改善水质,又能为市民提供亲水、休闲、游玩的好去处。同时,通过一系列措施修复生态环境,净化水体,为本地的动植物营造舒适的栖息环境,丰富生物多样性。打造休闲场所,同时成为了公众学习生态知识的天然课堂。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作品标题:基于沉浸式设计的复合猫咖宠物空间设计研究

以成都Neko+为例

学生姓名:宋宇阳/指导老师:张培勇

作品简介: 本研究将目光聚焦于沉浸式设计在复合猫咖宠物空间的创新运用,把环境行为学、动物福利学相整合,以五感联动体验、模块化功能分区、智能环境调控等维度为依据提出设计策略。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作品标题:基于城市文脉延续的商业空间设计

以“归漆”漆器空间为例

学生姓名:吴京蓉/指导老师:马一铭

作品简介:在城市化进程加速的当下,深入挖掘城市文脉中的成都漆器文化具有重要意义。成都漆器历史悠久、工艺精湛,其组成元素丰富多样,包括独特的造型、精美的纹饰、考究的色彩搭配以及历经岁月沉淀的工艺技法。将传统工艺介入现代商业空间,可探索出创新设计路径。把成都漆器的非遗元素巧妙融入商业空间设计,如运用其经典纹饰装饰墙面、以漆器造型设计展示道具等。这不仅能延续城市文脉,还能凭借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触动市民对城市文脉的情感记忆,增强市民的文化认同感,提升城市文脉在人们心中的影响力。通过探索文脉记忆与消费场景的有机结合,为商业空间设计开辟了新的理论视角。让消费者在购物休闲的同时,沉浸于浓厚的文化氛围中,实现商业价值与文化价值的双赢,为现代商业空间注入新的活力与内涵。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作品标题:基于叙事体验的公园景观活化改造研究

以邛窑遗址公园为例

学生姓名:杨釥培/指导老师:谭智文

作品简介: 城市化进程中,大众对历史文化遗址保护意识的薄弱化且历史遗址功能单一化,因而导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遗产面临边缘化风险。城市景观同时还面临着生态退化、文化特色缺失等问题,而景观活化作为可以应对这些问题的手段,其通过生态修复重塑自然生态系统,借助智能化设计提升景观互动与管理效率,依托叙事性的文化传承赋予景观独特的文化魅力,三者相互关联是城市景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式。本次研究探讨的叙事性体验也因其特殊的情感联结与文化传播的特性,成为设计师平衡保护与活化的潜在途径。本研究采用混合研究的方法,整合文献研究、居民调查与深度实地考察,构建“历史故事-顺序叙事-现代技术 ” 的三维框架,以此来突破单一的视角。本研究地叙事结构是顺序的结构,包含了核心故事线和可互动的支线,能够提升游客的沉浸感,使历史遗址的认知度提高。设计师根据前期的居民调查表,可以看出居民很愿意见到本土文化符号与现代技术的结合,再根据叙事性体验的特点,将景观空间进行一定的强化。研究通过叙事的理论提出了“情感-认知-行为 ”传导模型,揭示了叙事体验保护意识地内在机制,为文化遗产地可持续利用提供了跨学科的理论支撑。其公园的理论贡献在于将叙事体验与遗址保护相结合,拓展了文化遗产保护的研究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