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侨大学美术学院2025届艺术设计专业研究生班毕业作品展

发布时间:2025年7月9日 分类:毕业设计 浏览量:693

 

前言

 

‌时光如歌,转眼间又到毕业季。在这个充满创意与希望的季节,华侨大学美术学院2025届艺术设计专业研究生班的同学们以热忱为笔,以梦想为墨,挥洒他们的才华与思考。每一件作品,都是成长路上的一次次突破与沉淀。它们或细腻温润,捕捉生活的动人瞬间;或大胆前卫,探索艺术的无限可能。从传统技艺到数字创新,从具象表达到抽象思考,同学们用多元的视角和独特的语言,诠释着对世界的理解与想象。这些创作不仅是专业学习的结晶,更是青春岁月最真挚的表达。

 

作品展示

排名不分先后

 

《“夕阳悦动”社区老年人健身服务系统设计》

陈哲

《“夕阳悦动”社区老年人健身服务系统设计》

指导老师:吴彦

 

“夕阳悦动”智慧社区老年人健身服务系统设计以构建智慧社区老年人健身服务模式为目标,打造集健康监测、健身指导、社区互动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服务平台。通过智慧化手段为老年人提供便捷、安全、有效的健身服务,在智慧社区老年人产品设计上包括智慧社区老年人AR运动教学屏、可视化健康屏、多功能垂直律动机以及运动廊桥;在构建线上服务平台中,涵盖智慧社区老年人服务系统标识设计与视觉界面设计。

 

 

《文福书屋——基于场所精神理论的泉州古城书店空间视觉设计研究》

陈铧

《文福书屋——基于场所精神理论的泉州古城书店空间视觉设计研究》

指导老师:赵炎龙

 

在文旅融合发展趋势与大众消费需求转变的背景下,新时代书店正逐步从传统的商业交易场所转型为承载文化传播与旅游体验的新型城市文化地标。然而,泉州古城书店在转型过程中面临同质化设计严重、承载空间形态陈旧、文化IP属性薄弱等问题,影响了其文化传播功能和游客体验。为解决这一问题,本设计以泉州古城书店空间为研究对象,以场所精神理论为基础,采用视觉评价方法研究其空间视觉问题,并分析成因,进而提出创新性视觉设计策略,以提升书店空间与游客的文化表达体验。

 

 

《刺桐——基于情境感知的泉州观光巴士设计》

陈堉煌

 

《刺桐——基于情境感知的泉州观光巴士设计》

指导老师:吴彦

 

这是一款基于情境感知为基础的,以泉州文化为表现形式的观光巴士概念设计,其目的在于提升泉州的城市文化形象、构造文化认同与提升泉州文化自信,整体设计由外饰与内饰设计共同构成,外饰设计采自泉州文化元素—海丝文华中的福船和泉州市花—刺桐花,提取福船和刺桐花造型和纹样的元素通过文化转译的设计手法,将泉州文化通过观光巴士载体进行再现,感知文化情境因素,给乘客才来沉浸感的文化体验。再内饰设计上,以情境感知作为提升乘客文化体验的重要设计方向,通过“计划—上车—体验—下车—分享”五大典型情境为基础实现乘客一个完整的文化体验。

 

 

《“真是福咯”泉州祈福文创》

高思彤

《“真是福咯”泉州祈福文创》

指导老师:李诗芸

 

《真是福咯》泉州祈福系列文创产品以开元寺、天后宫、关岳庙、文庙四大泉州特色寺庙为灵感来源,设计福袋袋、福香香、福签签、福鱼鱼四款文创产品,分别传递收纳福气、平安祝福、运势祈盼、学业奋进等美好寓意。文创产品包装采用简洁大方的天地盖盒形,封面以艺术化手法呈现寺庙标志性建筑,如开元寺东西塔、天后宫妈祖殿等,彰显泉州建筑风貌与文化魅力。包装内部包含玩法说明书、立体拼图、神仙玩偶和互动道具,丰富用户体验,实现文化传承与创意设计的融合。

 

 

《绾情织境》

黄凯

《绾情织境》

指导老师:赵洋

 

本设计以“场所依恋”为内核,通过三条游径的空间叙事重塑泉州古城的情感。“绾情”以空间介入收束多元情感:通过风貌肌理维持、基础服务改善、文化氛围提升三重优化锚定依恋。“织境”以叙事编织体验情境:“古城漫步”游径通过城脉漫步与信仰考古,编织城市史诗;“民俗体验”游径以匠艺对话,打造非遗剧场;“市井烟火”游径提取市井切片,重构闽南生活的诗意栖居。最终以“情-径互构”将个体记忆升华为集体共鸣,实现人地情感的动态续写。

 

 

《基于层次任务和增强认知走查——移动医疗APP可用性设计》

李城志

《基于层次任务和增强认知走查——

移动医疗APP可用性设计》

指导老师:谭永胜

 

本设计聚焦于移动医疗APP的可用性研究,旨在提升用户体验,助力“互联网+医疗”政策推进。通过层次任务分析法分解APP功能任务,构建以用户为核心的层次体系,明确操作流程和目标。采用增强认知走查法评估界面,发现可用性问题,结合问卷调查和用户访谈收集反馈,为优化设计提供依据。利用统计分析法对比优化前后界面,验证优化方案的有效性。结果显示,优化设计显著提升了APP的可用性水平,包括提高任务完成效率、降低出错率和增强用户满意度。创新点在于:一是将可用性理论应用于移动医疗领域,构建科学的理论模型;二是结合层次任务分析法和增强认知走查法形成有效评估方法;三是通过实验研究验证优化策略的有效性,为设计实践提供支持。

 

 

 

 

《闽台缘语——五缘文化IP形象设计》

王海珍

 

《闽台缘语——五缘文化IP形象设计》

指导老师:王冬松

 

就闽台地区而言,闽台文化鲜明地体现出“五缘关系”。从中筛选出“五缘”文化中的代表对象和杰出人物作为设计实践对象,着重从形态塑造与色彩搭配等方面进行设计实践。在完成基础IP形象的初步设计后,为增强其与消费者日常生活的亲近感与关联度,进一步开展了IP表情、海报、插画、建模等延展工作,从而使IP形象具有更强的叙事能力和生活化特征。

 

 

 

《傩艺万载》

闻世振

《傩艺万载》

指导老师:王冬松 李诗芸

 

万载开口傩是江西万载的一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拥有长久的历史和很高的艺术价值。作品以万载开口傩为对象,完成一套文创品牌形象设计,旨在提高这一地方非遗的知名度,使其重新焕发昔日活力。

 

 

 

《智慧康养模式下医疗辅助护理平台设计》

曾颂之

《智慧康养模式下医疗辅助护理平台设计》

指导老师:何增炎

 

智慧康养模式下的医疗辅助护理平台专注于为护理人员、家属照护者以及老年人等有康养需求的群体提供辅助护理服务,配备了可支持结合物联网设备进行在线健康监测,智能药物管理、一键紧急响应、远程医疗等涵盖日常护理和康养的关键功能模块,旨在提供更为便捷、易用的康养辅助护理平台,缓解由于地区资源差异而产生的医疗资源和服务的可及性问题。

 

 

 

《闽南·画家公共服务设施》

张嘉麟

《闽南·画家公共服务设施》

指导老师:陈辉

 

随着我国深度老龄化社会的加速形成与城乡融合发展进程的推进,乡村老年群体的健康养老需求面临新挑战。但目前社区中的运动器材类型单一且运动效果不明显,这款公共服务设施结合了上肢以及下肢训练的功能,满足多用户的运动需求。整体外观设计以及功能使用设计都采用较为简洁的设计风格,富有现代感的同时也融合闽南地区的部分特点融入其中,同时自动折叠功能以及适老化的设计使用,帮助用户快速上手产品的使用,也使得空间得以节省,增加可持续的照明功能。APP的应用设计帮助用户提升运动的积极性,也为使用产品增加了一份保证,童锁的控制以及夜间灯光的调试都通过手机应用使用

 

 

 

 

 

《“趣厨”烹饪套装——基于心流理论的单身青年烹饪体验设计》

周鑫

《“趣厨”烹饪套装——基于心流理论的单身青年烹饪体验设计》

指导老师:熊微

 

设计以单身青年与单身经济为出发点,将烹饪体验作为一段完整的经历,从期许阶段了解使用者,从心流的视角出发改善使用人群的体验阶段,再通过“趣厨”APP中的成长历程、美食分享等功能帮助用户记录、回忆并从中获得成就感找到意义感。基于健康饮食乐观生活的烹饪理念,将烹饪衍生为缓解压力,改善情绪以及获得价值感的活动。通过不同的烹饪节奏、语音引导、触感反馈为用户带来安静轻松或是快速高效的烹饪活动;通过动态监测与的触感反馈,将烹饪过程转化为有紧张与舒缓节奏变化的任务过程,让用户在感受体验中掌握烹饪技巧、完成烹饪任务。

 

 

 

 

 

《忆仚海·惠女情交互设计》

程诗婷

《忆仚海·惠女情交互设计》

指导老师:赵炎龙

 

近几年,泉州作为非遗文化之城,文化旅游的人越来越多。非遗文化受到越来越多的人关心经过市场调研,对惠安女民俗的受众不在仅限与艺术工作者越来越多年轻人也投入其中。线上的交互能让人身临其境,能够全方面多角度的了解惠女民俗。

 

 

 

 

《鲤游一日——活态传承视角下女性旅游出行服务设计》

陈婷

《鲤游一日——活态传承视角下

女性旅游出行服务设计》

指导老师:林晔琳

 

此次研究聚焦近年来快速发展的文旅市场,以服务设计为切入点,深入挖掘女性游客的需求,整合服务体系的服务内容,构建用户场景与服务流程,为女性旅游出行领域开辟了一款专为女性出行服务系统设计及线下交通载体外观设计。此次研究不仅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旅游产业的升级转型,创新了泉州交通在旅游场景中的功能应用,同时也为其他历史文化名城,在女性旅游出行服务设计方面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与参考。

 

 

 

 

《八方来喜——闽东畲族婚俗活动视觉设计》

陈夏源

《八方来喜——闽东畲族婚俗活动视觉设计》

指导老师:孟凡军

 

畲族婚俗作为畲族文化的外在表现符号贯穿畲族发展史,以及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蕴藏着极为丰富的文化信息。通过民俗活动视觉设计,将畲族婚俗中保留下来的传统服饰图案、色彩和象征意义等元素通过文化基因提取,运用于活动视觉设计上,创造出新的文化表达方式,向外界展示畲族婚俗的独特魅力,增强族群内部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在设计风格上,采用扁平趣味插画风重新演绎闽东畲族婚俗文化,将闽东婚俗文化因子再提取设计,色彩上,采用高饱和的撞色,呈现一种喜庆热闹之风。设计构图上,大多采用对称,换种新中式扁平趣味方式演绎畲族婚俗之风。

 

 

 

 

 

《侨韵乡情——闽南侨乡传统村落景观叙事性设计》

韩晨祺

《侨韵乡情——闽南侨乡传统村落景观叙事性设计》

指导老师:赵洋

 

传统村落有其独特性,承载着文化历史,讲述着村落故事,基于这一特征,引入“景观叙事”理论,既能用景观讲述村落故事,也能为村落发展注入活力,对传统村落的保护与更新有着积极的意义。福林村是泉州地区极具闽南特色与侨乡文化的代表性村落之一,设计挖掘村落中的文化、风俗、故事、历史等不同方面,通过景观叙事进行设计构建。形成“一核、两带、五区”的结构,叙事故事以“华侨文化”为主题,通过五个情节进行展开:兴起——村落溯源,村落开基;承接——漂洋过海,异地谋生;高潮——心系故里,归乡置业;平稳——以侨为桥,文化交融;升华——归根情不断,锦绣伴福林,完整展现了福林村的华侨文化特色与历史发展轨迹。希望通过景观叙事设计,实现村落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活化,有效解决传统村落面临的保护与发展困境。

 

 

 

 

 

《晋江博物馆无障碍导向系统设计》

姜晗

《晋江博物馆无障碍导向系统设计》

指导老师:吴彦

 

作品为晋江博物馆无障碍导向系统设计,旨在优化视障及行动不便人群的参观体验。调研发现博物馆在盲文标识、室内盲道和听觉导航方面存在缺失。通过模拟轮椅及视障人士的行为,测试触及范围,并整理人体尺寸参考数据表,为方案提供数据支持。设计方案包含以下核心组成部分。第一,视觉识别系统:采用高对比色彩、大字号和触摸盲文,方便低视力群体使用;第二,无障碍导向应用:提供语音讲解、路线推荐、展品定位等功能;第三,导向机器人:具备语音问答、位置识别和紧急协助功能;第四,室内盲道规划:注重动线连贯性和避障设计。

项目以“信息无障碍”和“行动无障碍”为核心理念,致力于为视障人群打造一个友好、高效的博物馆参观环境。

 

 

 

 

 

《看见乡愁·记住乡愁》

康佩然

《看见乡愁·记住乡愁》

导师姓名:赵洋

 

针对中川古村落的乡愁景观现状进行评估,提出“看见乡愁,记住乡愁"的整体规划策略,旨在重塑村落的烟火气息与情感记忆。在此基础上,从环境艺术设计角度提出景观优化方案,以推动中川古村落的乡村振兴。本方案引入“活态博物馆"理念,突破传统博物馆的建筑概念,依托村落的自然风貌与人文特色,将整个村落空间塑造为一座以“乡愁记忆”为主题的开放式博物馆。

 

 

 

 

《Teaplay茶百戏服务设计》

赖建斌

《Teaplay茶百戏服务设计》

指导老师:吴彦

 

茶百戏作为传统茶文化的重要代表,在数字时代背景下面临着传承与创新的双重挑战。运用服务设计可视化工具阐述茶百戏体验服务设计概念,包括服务系统设计、服务流程设计和服务触点设计,并对关键触点进行设计,包括茶百戏智能茶具设计和茶百戏 APP设计。

 

 

 

 

 

《爿愈——基于复愈性环境理论的泉州市儿童医院导视系统设计研究》

李冰

《爿愈——基于复愈性环境理论的

泉州市儿童医院导视系统设计研究》

指导老师:何增炎

 

泉州市儿童医院一共六栋功能楼,本次研究发现,其现有导视系统存在信息识别度低、空间指向性差、环境亲和力不足等系统性缺陷。针对这些问题,本研究提出了一套基于儿童身心发展特征的导视系统优化方案:通过合理的空间布局、色彩搭配、材质选择以及自然元素和闽南特色文化的引入,形成符合儿童心理、信息清晰和缓解压力的导视系统,旨在为患儿及其家属创造一个温馨、舒适、具有疗愈功能的就医环境,缓解就医时焦虑、恐惧、激动等负面情绪。

 

 

 

 

 

《有无织制品牌全案》

林钦

 

《有无织制品牌全案》

指导老师:赵炎龙

 

“有无”作为品牌空间之名,既是向永春纸织画千年技艺的凝望,亦是对空间美学的哲学解构。在对永春纸织画体验空间名称构建使用“有无纸织”作为空间名称。“有无纸织”源自永春纸织画千年传承中“以无为境,以有载道”的东方哲思。纸刃穿梭间,素笺经纬交叠,每一道“有”的实线皆需“无”的留白成全——正如匠人将完整宣纸裁解为万千素缕,再以“无中生有”的智慧重织乾坤,在虚实相生的裂隙中透出光影的诗意。这种技艺暗合老庄“当其无有器之用”的造物真谛:纸张的“消解”(无)恰是艺术“新生”(有)的起点,断裂处生长出比完整更丰盈的生命力。

 

 

 

 

 

《传播视角下闽南妈祖文化信息可视化设计实践》

聂心怡

《传播视角下闽南妈祖文化信息可视化设计实践》

指导老师:郑黎

 

妈祖文化是中国海洋文化的代表,在“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之际,妈祖文化作为中国海上丝绸之路传承延续的精神支柱逐步走进人们视野,妈祖文化在“一带一路”倡议中的重要价值也逐步显现。妈祖文化要实现更为高效的传承与传播,必须顺应时代,利用视觉语言与可视化手段进行传播。

对妈祖文化与信息可视化设计进行结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信息可视化设计,便于传播于世界各地。本设计从妈祖服饰、庙宇建筑、妈祖信俗等方面进行可视化设计,希望通过图像化与文字相结合的方式,让优秀文化传播得更远、更快。

 

 

 

 

 

《基于共生理论的金交椅山窑考古遗址公园景观优化设计》

宋益敏

《基于共生理论的

金交椅山窑考古遗址公园景观优化设计》

指导老师:赵洋

 

设计以“一心、双环、四区、多点”为空间结构进行更新并优化金交椅山窑考古遗址公园景观。“一心”指的是金交椅山窑考古遗址公园的核心,强化其历史文化和遗址保护的功能;“双环”指滨水环绕的流线设计和生态景观游览的交通道路路线,将公园内的各个区域有机串联起来,形成整体感;“四区”则是根据公园的功能和特色,划分为不同的区域:文化展示区、滨水景观区、遗址展示区、生态体验区;“多点”则是指在公园内设置多个景观节点,如窑广场、游客休息驿站、文化廊、木栈道、生态水景、制陶体验区、绿野廊亭等等。通过这一空间结构的优化,旨在实现金交椅山窑考古遗址公园景观的共生效益最大化,使其不仅成为一处历史文化遗址,更成为一处集休闲、教育、科研于一体的多功能公园。

 

 

 

 

 

《连接》

王昊

《连接》

指导老师:谭永胜

 

本次设计运用魅力工学相关理论,聚焦于侨批中的敬谦词,将其提取的魅力因素转化为具体的设计方案。设计以泉州侨批文化为灵感,融合地方建筑特色与传统汉字艺术,打造兼具文化深度与互动体验的模块化文创设计。

 

 

 

《蟳埔·妈祖巡香绕境民俗活动展览主视觉形象设计》

王静

《蟳埔·妈祖巡香绕境民俗活动展览主视觉形象设计》

导师:孟凡军

 

“海之祈福,香之守护”——这是蟳埔妈祖文化的灵魂所在。大海承载着世代渔民的祈愿,见证了信仰与生活的交融;而香火的袅袅升腾,连接了天地人心,象征着守护与庇佑的永恒力量。展览活动以这一主题为核心,希望呈现出蟳埔妈祖天香巡境民俗活动的独特魅力,通过视觉与设计,将传统文化的精神意象化为现代语言,讲述一段关于信仰、传承与希望的故事。

 

 

 

 

《数字人民币APP界面设计》

王文月

《数字人民币APP界面设计》

导师:谭永胜

 

本研究评估了数字人民币移动应用程序(APP)用户界面(UI)设计的可用性,分析了用户在使用过程中的视觉关注点、操作行为及认知过程,识别设计中的潜在问题井探索改进机会。

综合眼动实验与访谈研究的结果,本研究确定了数字人民币APP界面优化的五大主要方向并进行设计优化:提开信息的可见性与反馈有效性,确保功能命名与分类逻辑的一致性,优化导航路径的清晰性,加强操作反馈的及时性,以及改善界面的整体交互体验,提升了界面可用性,提高用户操作效率和满意度。

 

 

 

 

《灵眸潮梦——超现实主义影响下的厦门妈祖视觉活化设计》

吴颖莹

《灵眸潮梦——超现实主义影响下的

厦门妈祖视觉活化设计》

指导教师:郑黎

 

 

以超现实主义艺术与厦门妈祖信仰的跨时空对话为创作基点,构建突破常规的文化表达体系。研究发掘妈祖信仰与超现实主义在突破现实边界层面的深层共鸣,通过解构重组厦门地域文化符号,形成兼具神秘感与当代性的设计范式。

视觉系统采用非逻辑性构图、荒诞性场景与隐喻性符号的复合表达,将妈祖“海洋守护神”的集体潜意识转化为具象视觉语言。整体设计通过多维度的艺术表现形式,构建出跨越理性认知的神秘场域,既保留妈祖文化的精神内核,又结合超现实主义赋予厦门地域符号表现张力,最终形成传统信仰与当代艺术互文共生的创新传播体系。

 

 

 

 

《侨见梧林文创产品设计》

杨潍浈

《侨见梧林文创产品设计》

指导老师:任磊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中国文化在世界范围内得到更多的关注和认可,侨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和创新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文创产品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能够有效提升侨文化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本设计研究以华侨村落一一福建晋江梧林村的视角出发,尝试基于梧林村侨文化的文创产品设计与研究。梧林村作为历史悠久的华侨聚居地,承载着丰富的侨文化遗产,这些文化符号既是地方历史的象征,也是文化认同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设计研究提出的梧林村侨文化文创产品设计模式,可以有效提升文创产品的文化价值与市场竞争力,传递文化内涵,激发文创受众群体的情感共鸣,从而增强侨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共筑夕阳服务系统设计》

曾雅虹

《共筑夕阳服务系统设计》

导师:任磊

 

共筑夕阳是一款为社区互助养老老年人服务而设计的服务系统,该服务系统整合线上APP+线下资源实体产品资源,集社区互助、生活、医疗为一体,致力于老人之间生活照料、活动组织、知识科普、预约就诊等诸多功能,同时联结政府、社区等正式社会支持与邻居朋友等非正式社会支持力量,合理规划社会支持资源满足老年人养老需求,在与老年一起共筑美好夕阳,安享晚年生活。

 

 

 

《武夷山上小小探险家》

张婧雯

《武夷山上小小探险家》

指导老师:陈辉

 

基于交互叙事理论,以武夷山国家公园为主题,探讨儿童数字植物科普绘本的设计策略。首先,本研究梳理了数字绘本的发展趋势,分析交互叙事的理论基础及其在游戏、电影、新闻传播等领域的应用特点,探讨儿童植物科普的方式和媒介融合背景下的科普教育的特点。通过调研分析目标用户6~9岁儿童的行为、心理等特征,采用问卷调查和半结构式访谈挖掘目标用户的需求,运用亲和图法对数据进行分类归纳,构建递阶层次模型,对各个需求层次进行编码,从而完成结构化的需求定性分析,研究采用AHP层次分析法评估各需求的重要程度,邀请专家进行打分,确定指标体系和评价指标权重,为武夷山国家公园数字植物科普绘本的设计提供指导。将需求结果,通过罗兰·巴特叙事学理论中的叙事层、行动层和功能层,得出武夷山国家公园数字植物科普绘本的具体设计策略并对设计策略进行实践,通过SUS可用性量表对数字绘本进行评分。

 

 

 

《福气龟来》品牌形象设计

庄佳禾

《福气龟来》品牌形象设计

指导老师:孟凡军

 

《福气龟来》是一个专注于研究闽南龟粿印设计与应用的品牌,所含产品有暗八仙方拍型粿印、福禄寿喜财圆形粿印、吉祥闽南语方形粿印等相关产品。在标准色选择上,根据新中式风格的特点,挑选清新的绿色、黄色和粉色进行搭配。在图案设计上,结合传统龟粿印雕刻图案的结构手法,融合现代新潮图案的创意,设计出更贴合年轻群体审美的新中式闽南糕点造型。品牌坚持发扬传统、推陈出新的原则,使闽南文化走进大众视野,同时让年轻人的饮食生活更加个性化、多元化、健康化。

 

 

 

《活态传承理念下五座厝革命遗址景观优化设计》

卓伟强

《活态传承理念下五座厝革命遗址景观优化设计》

指导老师:任磊

 

本设计为莆田市仙游县大济镇五座厝革命遗址景观优化设计,依托现有村庄基底,结合项目功能、目标定位、资源特征与用地条件,形成一条集风景游览、科普教育、文化体验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体验带。以景观空间改造中的活态传承为最终目标,助力乡村振兴发展。

 

 

 

 

《浯岛狮语》

王钧鼎

《浯岛狮语》

指导教师:冷昊锴

 

《浯岛狮语》是以金门文化与现代元素融合的创意图形设计作品,透过风狮爷形象的重构与视觉的转译,试图唤起风狮爷背后所承载的记忆与精神价值。从风狮爷的造型语言出发,吸收其神态、纹饰与材质特征,并以现代设计手法解构再造,打造一组既保有文化底蕴、又富有视觉活力的设计作品。

 

 

 

 

 

《闽南风狮爷魅力因素提取与隐喻设计转化》

邱建立

《闽南风狮爷魅力因素提取与隐喻设计转化》

指导教师:谭永胜

 

这组风狮爷文创设计,巧妙融合了传统守护神灵与实用现代产品。灭火器借风狮爷驱邪守卫之力,以怒目造型守护安全;IP形象“消防员小风”汲取历史风狮神韵与现代消防精神,塑造挺拔守护者;手持风扇则联想风狮爷镇风护宅与风扇送爽,将石墩形态萌化为随身小伴,驱散炎热如同驱邪。三者皆传承风狮爷文化内涵,赋予产品独特魅力与守护意义。

 

 

 

 

《观音叠翠·矿脉新生——泉州观音山历史遗留矿山转型利用研究》

杨柠

《观音叠翠·矿脉新生——

泉州观音山历史遗留矿山转型利用研究》

指导老师:刘姝慧

 

泉州观音山矿区的功能分区规划以“创伤修复—文化再生—生态协同”为核心理念,依托矿脉走向与地形高差构建“三区三轴”的立体空间架构。西部陡峭崖壁区域定位为矿山文化展示区,中部缓坡地带规划为创意体验区,东部平缓区域打造生态修复景观台。三区通过重力引导式流线自然衔接,利用矿坑东西向光照差异设计“晨昏双模”游览体验——晨间聚焦文化展示区的光影叙事,午后强化创意体验区的互动深度,傍晚依托生态区的碳汇数据可视化墙开展环境教育。

 

 

 

 

《基于水彩肌理效果在陶瓷生活用品中融合与表现研究》

曾宝彦

《基于水彩肌理效果在陶瓷生活用品中融合与表现研究》

指导老师:赵鹏

 

“三纹鱼”的设计图分为两个主要部分,其中主要部分以暖色调的“小丑鱼”为核心。暖色调的选择,如橙色、红色和黄色,这种色彩搭配能够吸引观者的目光,还能传递出一种愉悦和欢乐的情感,非常符合传统陶瓷用品中动物形象所追求的喜庆和活泼氛围。暖色调的运用还与传统文化中对吉祥和幸福的象征意义相契合,使得这件陶瓷作品不仅具有观赏价值,还蕴含了美好的寓意。暖色调的“小丑鱼”设计将传统元素与现代审美相结合,既保留了传统绘画的特色又打破了传统绘画里的动物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