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艺术与传媒学院2025届毕业作品展汇报-环境设计1

发布时间:2025年7月15日 分类:毕业设计 浏览量:1405

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艺术与传媒学院2025届毕业作品汇报展于2025年6月23日至7月10日正式开展,参展专业包括环境设计、视觉传达设计、产品设计、数字媒体艺术、艺术教育等5大专业。

2025届毕业展览主视觉kv海报

环境设计系毕业设计作品展示:

作品标题:香市多元化构思与蜀香文化体验空间设计

以成都市青羊区观夏蜀馆为例

学生姓名:陈景琦/指导老师:毕飞

作品简介:作品选题以成都十二月市为主题进行空间设计,在设计构思中将蜀香文化与体验空间相互结合,从蜀香文化中提取元素并研究四川蜀地民俗文化,将其融入到室内空间设计当中;在空间设计中强调用户与空间的互动性、体验感,在原始香市的基础上做出创新空间;在内容文化上强调蜀香文化的内涵,深入分析文化内容,找到其独特的文化符号。同时结合市场分析,寻找旅游文化市场新方向,增加目标用户群体,顺应新文化市场发展方向,打造沉浸式文化体验空间;在空间体验上从感官上出发,将蜀香文化体验项目深入人心,将多种空间体验方式融入空间设计,如香铺、制香空间等,强化文化叙事沉浸感。在整体的室内空间上选择新中式审美风格,营造空间氛围感。在蜀香文化体验空间中,实现“文化记忆”与“情感认同”的深度链接,推动新民俗文化消费市场,进一步推广蜀香文化,做出蜀香文化宣传的新市场方向。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作品标题:基于民俗叙事视角下的当代“蜀”锦室内设计研究

以“锦里馆”餐厅为例

学生姓名:潘松明/指导老师:毕飞

作品简介:本项目以“民俗叙事”为理论框架,将蜀锦文化转译为当代餐饮空间的语言载体,构建“锦里馆”餐厅的沉浸式文化体验。设计围绕多重叙事维度展开:首先,通过参数化建模解构“八答晕锦”“方胜纹”等传统纹样,将其转化空间设计元素,实现符号的现代转译;其次,以蜀锦朱红色系为基调,结合蚕丝透光膜、数控浮雕等材质创新,重构古蜀市井与自然崇拜的场景意,使顾客在餐饮行为中完成文化认知。项目实践表明,民俗叙事通过“符号提取—场景拼贴—行为引导”策略,可有效激活非遗的当代生命力,为地域文化空间设计提供“可体验、可增值”的转型范式。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作品标题:基于互动社交理论下的公共空间设计

以青羊区西马棚街“巷·语”社区咖啡厅为例

学生姓名:樊蕊/指导老师:毕飞

作品简介:本研究立足于当代城市社区发展中人际交往弱化的社会现状,以互动社交理论为理论基础, 选取社区咖啡厅这一典型公共空间作为研究对象,探索如何通过空间设计促进社区居民的社交互动。在此基础上,通过对成都市5个典型社区咖啡厅的实地调研和用户行为观察,归纳出现有空间在促进社交互动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空间布局单一、功能分区僵化、环境氛围不足等。

针对这些问题,本研究创新性地提出了"多层次互动空间"的设计策略。在空间布局方面, 采用"核心区+辐射区"的模块化设计,通过可移动隔断和可变家具实现空间的灵活转换;在功能配置上,设置了从开放交流区到半私密洽谈区的渐进式空间序列;在环境营造方面,运用自然光线、温暖材质和互动装置增强空间的亲和力。

作品标题:基于现代风格和中式意境融合下的茶饮空间设计

以成都市金牛区金琴老茶馆为例

学生姓名:彭佳琦/指导老师:毕飞

作品简介:场地选址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金牛区抚琴街道以金琴老茶馆为原型设计的室内茶饮空间设计,室内空间面积大约为550平方米,室内空间分为了四个区域,分别是私密茶饮空间,公共茶饮空间,茶室展览空间,储物空间等,核心理念旨在打造一个元素多样,具有传统美学底蕴,传承与创新融合的新型茶饮空间。并且致力于在现代风格的茶室空间设计中打造出传统中式美学中的意境,将二者融于同一空间之中,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也是现代风格的更新和突破,在内部空间的选材中融入现代风格的常见用材以及传统建筑中常用的材料,在空间的营造中,善用传统文化符号将其进行现代化转译,不仅空间的层次多样,茶饮空间的功能性也不再单一。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作品标题:花织源景

基于乡村振兴背景下的特色农旅景观设计

学生姓名:王宇迪/指导老师:刘建业

作品简介:本设计以乡村振兴为背景,聚焦新津花源社区,探索特色农旅融合的景观设计路径。通过整合当地水稻、花卉、羊肚菌等农业资源,提出“生态优先、产业融合、文化赋能”的设计原则,将农业生产与旅游功能深度结合。通过景观价值转化,促进农业增效、文化传播与旅游增收,助力乡村经济活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作品标题:千里竹水,又见青绿

基于乡村振兴理念下的邛崃紫荆村古道更新设计

学生姓名:刘年菲/指导老师:杨潇涵

作品简介:场地选址位于四川省邛崃市紫荆村段茶马古道,全长约17千米,大约面积为4511公顷。紫荆村当地自然资源丰富,周边旅游业发达可当地的村落却处于人口空心化,产业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之中。设计基于乡村振兴理念将茶马古道沿线的村落振兴与茶马古道的更新设计联系在一起。以围绕整个紫荆村场地的古道为主体,规划了主要的游览路线。通过多产联动,景区联动,县城路线带动的手段去带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促进当地的民宿及餐饮产业,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生产方式,生态环境。利用场地内的竹、水、茶、山,茶马驿站等景观元素及历史人文元素,以及村落丰富的周边旅游资源,通过“乡村”+“旅游”,“乡村”+“品牌”的方法去打造以“千里竹水,又见青绿”为主题的特色停靠驿站村落。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作品标题: 基于再生理念的厂房更新设计

以成都107“慢煮·快意”茶咖店为例

学生姓名: 白苗玉/指导老师:马一铭

作品简介:本设计以再生理念为切入点,通过再生理念中的资源循环利用原则、功能置换原则、空间整体性原则等原则,将一座内部功能简单的老厂房建筑通过改造设计,让其焕发新机,转变为具有空间感、文化氛围浓厚的厂房茶咖店。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作品标题:“shan”食--历史文化餐饮店

学生姓名:高雅婷/指导老师:赵佑

作品简介:该设计在城市更新背景下,经济的不断发展,消费者对于环境的要求更加的严格,对生活品质的追求也逐渐提高起来,加之如今文化自信热潮的发展,因此;需要呈现出符合消费者条件的餐饮空间,既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条件需要,又能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层面的需求。尤其是餐饮空间的设计上,人们更注重的是该空间是否可以给自己带来消费情感方面的体验以及是否可以带来文化内涵共鸣由此提升人们的文化自信。所以要在城市更新的背景下进行研究探索,设计出具有一定的创意性与情感共鸣体验的餐饮空间。旨在将情感体验下利用多感官的设计和运用融入到餐饮空间的设计中去,同时将传统文化中“扇子”文化融入到设计中区,激发人们的文化认同。将这些拿来回应消费者对餐饮空间的多功能性需求。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作品标题:医养结合背景下中医药理疗馆的空间环境设计研究以“上医仁家”中医疗养馆为例

学生姓名:韩亚雯/指导老师:赵佑

作品简介:"上医仁家"中医理疗馆秉承"上医治未病"千年智慧,以传统中医文化为核心,融合针灸、推拿、艾灸等古法技艺,打造都市健康养生新空间。馆内由资深中医师团队坐诊,结合体质辨识制定个性化调理方案,针对颈肩腰腿痛、亚健康及慢性病提供自然疗法。萃取道地药材,严控理疗品质,创新推出四季养生疗程与现代人健康解决方案。古色古香的环境融合现代舒适体验,以"以人为本,天人合一"为理念,助患者调和阴阳、焕活身心能量,传承中医智慧,守护当代健康生活。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作品标题:天府蜀绣艺术馆

基于共建共享理念下的非遗蜀绣主题社区艺术馆设计

学生姓名:黄胜梅/指导老师:黄娅男

作品简介:项目落址于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安靖蜀绣文化创意公园,一河之隔就是方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和蜀绣工坊,穿过右侧的府河绿道就是居民生活区。艺术馆总面积约800㎡,深植“开放共享·社区共生”的设计灵魂,旨在突破传统功能分区的壁垒,精心构筑一个弹性复合、充满活力的社区艺术空间。此空间鼓励居民参与、互动与创造,是实现“共生”理念的实践场域。通过提供多元化的服务和丰富的文化活动,本项目力求成为安靖片区乃至更广区域内一个具有吸引力的社区精神纽带和文化地标,真正让艺术融入生活,让社区焕发共享活力,并强化蜀绣文化的在地影响力。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作品标题:活力营造视角下的城市街头公园更新设计研究-以成都市方家河公园为例

学生姓名:刘舆/指导老师:杨潇涵

作品简介:设计为充分满足公园各年龄段精神心理需求及活动行为需求,以激发市民游玩兴趣、提升公园景观活力为目标,打造一个集休闲娱乐、文化内涵、绿色生态、运动健康于一体的有活力的综合性城市公园。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作品标题:融入宋代美学元素的蜀地茶馆空间设计策略研究

以意间茶馆为例

学生姓名:聂雨栓/指导老师:董恩泽

作品简介:意间茶馆的设计理念融合了文化、自然、功能与空间四个维度。在文化上,融合宋代美学与蜀地茶馆文化,提取宋代美学元素与蜀地特色结合,创新传承传统文化;自然方面,引入自然元素,用大量运用原木、青石、竹材等自然材质,结合室内微景观与通透的采光设计,模糊室内外界限,使顾客在品茶时感受四季变化,回归自然与本真;功能上,茶馆采用科学分区设计,设置开放式茶座、私密茶室及多功能活动区,满足社交、独处与文化活动等不同需求,同时配备专业茶艺师与人性化细节,提升整体体验感;空间上,借鉴宋代建筑与园林布局,用屏风等分隔空间,变化空间高度,打造灵动且层次丰富的空间。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作品标题:羽翼栖息

基于鸟类栖息地保护的湿地公园生态设计

学生姓名:任源彬/指导老师:秦月

作品简介:金马河大桥公园规划设计以“生态优先,人鸟共生”为核心理念。设计过程中,始终坚守生态保护、融合与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力求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平衡发展模式。本设计希望能够对鸟类栖息地给予保护,同时为公众打造出休闲娱乐的空间。设计将场地划分成不同的生态功能区,在鸟类繁殖的时期防止受到人类的干扰,让人类活动与鸟类栖息地隔离开来。在植被方面会对湿地植被进行保护与恢复,像是芦苇和香蒲这类,以此来吸引鸟类栖息。在生态保护领域,会构建生态浮岛,营造人工湿地,对浅滩和泥泞地带加以分隔,推动鸟类觅食与休息,还为水生生物提供适宜的栖息场所,增添水体的多样性。在公共设施方面,可借助建立休闲步道、观鸟平台、休息区等设施,帮公众与大自然建立联系。本设计致力于打造一座独具特色的湿地公园,该公园不仅为鸟类营造安全舒适的栖息地,还为人们提供了亲近自然、体验自然魅力、享受美好时光的绝佳场所。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作品标题:基于城市更新背景下交通枢纽综合体设计改造研究

以成都市新南门汽车站为例

学生姓名:申洋/指导老师:赵佑

作品简介: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城市更新成为功能升级的关键路径,交通枢纽改造对缓解拥堵、提升城市形象意义重大。本研究以成都新南门公交站为例,通过实地调研等方式深入剖析交通枢纽综合体设计改造策略,发现该站存在交通流线混乱、服务设施落后等问题。

为此,研究结合城市更新理念提出改建方案:优化交通流线,引入智能化服务,强化人性化设计,融入地域性文化并构建协同发展机制。在设计改造中,采用开放空间布局,融入创意艺术结构,打造多元化功能空间;充分考量照明需求,确保空间明亮。选材兼顾耐用性与美观性,色彩搭配和谐统一,致力于塑造实用美观、舒适宁静的候车空间,全方位提升旅客体验,也为城市交通枢纽改造及城市更新提供科学依据与实践指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