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陶瓷大学2017级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书籍设计》课程作业展

西语有言:“不因书的封面而判断一本书的内容好与坏”,引申为我们常说的不要一叶障目,亦或不要以貌取人。然而,随着艺术与设计的兴起,其实一本书的封面颇为讲究,它是经过设计师深思熟虑后孕育而出,旨在抓住整本书的精粹,期望在短时间内诠释一本书的亮点或卖点。诚然,封面是书的心灵窗口,也是书的灵魂庙宇。

在一张白纸上,有限的空间内,通过具有形式感的排列、字体大小的布局、颜色的明暗关系等设计手法,转换成可读性强的视觉符号,亦或是一幅带有意境的插图,让读者一目了然,甚至产生共鸣,第一时间寻觅到与自己兴趣点相符的彼岸,并下意识的拿起书,翻看几页,或许会坐下来认真阅读。这就是书籍设计的魅力,不仅拉近了读者与书之间的距离,无形中也推动了书的销量。

【设计:區煒昕 】

在这一期的访谈中,我为大家带来了李营伟老师以“我(们)”与“疫情”为题的书籍设计课程作业展,在他的指导下,每一位同学的设计作品都非常走心。正如上方的展览海报一样,从主题和延展层面考量,采用了红白蓝三色,以书籍排列的形式,营造空间感,并彰显“展”的设计内涵。

【设计:王倩琳 & 區煒昕 】

【设计:廖懿文 & 王禹容 】

【设计:陈乐榕 & 陈文妍】

“2020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疫情蔓延对于每人都是一个考验。本期课业展的选题便以此入手,‘疫情’和‘我们’作为两个并列选题,可二选一,也可当作一个词,即发现疫情之下,我(我们)的焦虑不安、坚持耐心、发现自我等的心理状态。又因这次书籍课程是全程网络授课和线上交流模式,基于条件限制,从而采取团队式或独立式作业的形式完成作品,这也是‘我(们)’的由来,也一定程度上让大家设计中有着更多的自由度。”李老师向我解释道。

【设计:李星仪 】

【设计:叶祥刚 & 刘佳维】

【设计:陈洁 】

李老师补充说道:“这期书籍设计课程最大的不同之处是更多结合了当下的疫情时事,在设计、创作和收集资料中,进一步考虑内容的可读性和信息的传播性。譬如,其中一个小组网上收集不同地域不同人当天的日记,以展现疫情之下不同的人的生命力量。特殊时期的宅在家,如何在封闭的环境下汲取灵感,以另一种角度理解设计与生活、关注内心,亦或关心粮食和蔬菜。”

【设计:何媛媛】

【设计:王依婷 & 潘芷麒】

【设计:陈雪 】

【设计:王鑫冉】

学生们的优秀作品都非常具有设计感,于是乎我又抛出一问题:“从老师的角度看,什么才是好的书籍设计?又应该如何激发学生的思路,一步步引导学生设计出‘好’的作品?”

李老师回答:“在我看来,好的书籍设计需要兼顾可读性和美观,不仅要达到基本阅读功能,更要在准确传递信息的同时让读者享受阅读。整个教学过程中,我试着让学生课程初期就抓住命题,从中找寻答案,有的放矢地做设计练习,即从小作业练习到大作业命题,循序渐进,练中学、学中练,渐入佳境。”

【设计:李婷婷 】

【设计:徐宇 & 刘议遥】

【设计:肖洁, 王晓钰 & 张婧雯 】

【设计:林雯芯 】

李老师指出:“这次命题做了很多新的尝试,比如,结合时事热点做设计,以及通过更加自由的分组形式,强化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与此同时还加入了信息图表设计,以提升整体设计的深度。因为书籍设计本身是综合性的课题,像建筑设计一样,需要在多层面与多维度中进行考量,这就能考察同学们的综合能力应用,例如字体、版式、图形、工艺等的多种运用。”

【设计:聂家兴 】

【设计:陈浩民 】

【设计:罗欣玮 】

【设计:曹婉璇 】

【设计:陈燕玲 】

【设计:郭茜楠 】

【设计:林蕾 & 仲崇威 】

“好的书籍设计要兼具‘五感’,可惜由于疫情的影响,在书籍的纸张材料和装帧形式上难以让同学们有充足的发挥空间,期望下期书籍课程可以在此方面做更多的尝试。现在,正逢数字媒体的蓬勃发展时代,我也希望未来的书籍课程可以完成数字化转型,如通过VR、AR等数字化的技术手段去呈现,得以让传统的书籍设计获得更多新的尝试。”李老师最后总结。

【设计:黄郡】

【设计:应潇剑 & 朱紫琪 】

【设计:李一璠 & 罗敏 】

【设计:欧阳塑 】

诚然,数字化时代,不仅仅局限于企业和业务用户的数字化转型升级。对于艺术与设计来说,如何走在创新的道路上撬动人们对于艺术审美的认知,如何推动时尚潮流,搭上数字化转型的列车,突破传统的瓶颈和痛点,从而加速艺术与设计往另一种层级的发展,这对我们设计师、艺术家、艺术爱好者们来说都是不小的挑战。或许不久的将来,我们的书将是立体式的全息投影,比如混合现实(MR)技术的融入,那时的书籍设计或将往用户体验(UX)、交互设计(IxD)等可视化方向跨越,在现实与虚拟中相互交融并实时互动。

关注 关注
关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