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2022届研究生毕业展 |摄影艺术研究、动态叙事研究、产品设计研究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研究生教学特色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在研究生教学培养中:强调专业深化研究与项目课题实践的相结合;重视传统设计学科和新型学科研究的相交叉;开拓前沿理论与现实社会并行实践的相融合。面对中国快速增长和可持续未来发展的主要课题,尤其是以今年全球范围内的疫情扩散与格局变更,设计正日益成长,必将成为中国社会协调发展的核心要素。面对新世纪的全球化语境,研究生教学更关注设计的问题研究、文化研究和价值研究。在此基础上推进广义学科间大交叉和专业方向内深融合的主导性教学模式,完成设计学院研究生教学中传业、授道、解惑的价值创新核心。
摄影艺术研究
Art Photography Study
01
格式化作者 / 裴燕妮

导师组 /林彤副教授、缪晓春教授、姚璐教授

王川教授、周岚教授、黄泽玺副教授、王龙江副教授

在拟像编码的世界中,每个人的存在都被代码所模仿,被格式化。作品《格式化》则是对此过程的模仿,它见证着人的缺席。而人存在的本质是获得了时间。从影像的角度看,将时间压缩后所呈现出来的便是一片虚无的光。时间按它的维度展开,光也随之均匀地投射在物体上,可以被人眼捕捉到。人的视觉系统所观看到的像,正是事物在时间中变化的结果。

导师评语
裴燕妮的影像创作一直以来是围绕人的存在进行探索。这是一个漫长且螺旋式升华的过程。无论是曾经以物质还是空间作为隐喻,探究镜头之后人的符号性,还是当下将镜头聚焦于人本身,创作者都在反复做出警示,人的真实存在越来越被虚拟的影像符号所替代。在元宇宙到来的今天,这样的影像实践更具备现实意义,再次引发观者对以光塑影的符码展开深度思考。

——林彤副教授

02
时间之间
作者 / 邱洁翔导师组 / 缪晓春教授、王川教授、姚璐教授

周岚教授、黄泽玺副教授、王龙江副教授、林彤副教授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本次创作是出于对个体生命时间流动的一种关注,随着成长我渐渐意识到时间流逝的不可逆性,而时间在身体中刻下的不仅仅是物理生命衰老的痕迹,也留下了精神生命衰老的痕迹。人们面孔当中下意识和习惯性的表情往往会成为其生命状态最真实的写照。我将镜头对准身边最亲密的家人,通过对不同年龄段的个体的刻画,来思考生命物理时间之间以及物理时间与抽象艺术时间之间的关系。

导师评语
邱洁翔同学作品的原型来自身边最亲近的几代人,她先将他/她们的肉身以翻模的方式予以固定,之后再以摄影的方式挖掘留存于石膏体上的生存痕迹,充分调动场景和灯光,细节与质感毕现,极大提升了视觉体验。

——缪晓春教授

03
海浪谷︳Ocean Waves
作者 / 程立凡导师组 / 缪晓春教授、王川教授、姚璐教授

周岚教授、黄泽玺副教授、王龙江副教授、林彤副教授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20世纪50年代以来出现的科技革命已在世界范围内发展成了迅猛的信息化浪潮。数据和人们的响应驱动着讯息不断翻涌,形成连绵起伏的巨浪。海浪这种随机、不可复制的自然现象将在这里被赋予意义。变化中的曲线体现着底层数据的运动轨迹,演化为跌宕起伏的信息浪潮。让我们在浪潮中激荡,从视听觉多重维度感受信息之美。

导师评语
程立凡同学的《海浪谷》是一个投影拼贴互动影像装置作品,作品中由算法计算生成的滔天巨浪,生动的隐喻了我们生活中扑面而来无处不在的网络信息狂潮。

——缪晓春教授

04
寻羌
作者 / 王明婧导师组 / 王川教授、缪晓春教授、姚璐教授

周岚教授、黄泽玺副教授、王龙江副教授、林彤副教授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身为羌族,我带着对“塑造羌族形象”的创作目的回到家乡,试着以旁观者的身份观察今天的羌族,发现该民族发生了巨化。由此,我的关注点从观察现代羌族转到研究古老的羌族,拍摄方式由纪实拍摄转为室内实拍。通过对本民族文化的再熟悉,找出我认为最能代表羌族形象的“物”,尝试以一种符合逻辑的个人视角去塑造心中的羌族形象,以此展示出与该民族相关的独特文化和古老传说。
导师评语
王明婧的[寻羌],起始于关注家乡与本民族文化嬗变的纪实拍摄,在研究生学习期间,她经历了对个人实践的自我质疑,对摄影媒介认知的深化,并逐步摸索确立了一种侧重艺术表达,发自内心,源于现实又超越现实的创作方法。从中我们得以体味一种由物及像,由表及里的视觉转换和精神交流。

——王川教授

05
日常仪式
作者 / 张欣导师组 /王川教授、缪晓春教授、姚璐教授

周岚教授、黄泽玺副教授、王龙江副教授、林彤副教授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景象,它们看似普通,但实际上已因为人类的介入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它们似乎预示着一个美好的生活,但其所带来的长远后果是喜是忧却仍旧是未知的。我希望我们能从世俗的喧闹中回过身来,以人类的身份去反思我们对大地和社会所作的改变。
导师评语
张欣的《日常仪式》经历了较长的创作过程,这使她有机会反复尝试不断修正,重点加强了内容意涵的指向性,使作品能够超越视觉奇幻的浅表效果,转而进入对当下中国社会生活的感悟及其艺术表达的探索尝试。

——王川教授

动态叙事研究
Dynamic Narrative Research
01
小青柑
作者 / 方叙涵导师组 / 程可槑教授、缪晓春教授

王竞(外聘)、Isable Herguera(外聘)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小青柑茶叶作为贯穿母女二人漫长岁月的线索,在不可避免的成长与老去里成为温暖的记忆点。动画为母亲过去二十年回忆里总结的五个关键词:小青柑、搭房子、成长、对手指、去远方,内容讲述母亲在搭建女儿赠送的小屋模型里看到的曾经的点滴。多年以来,事事句句,都在一杯小青柑里。

导师评语
方叙涵的《小青柑》产出于疫情期间与一对母女的前置对话,整个沟通对话的过程持续一年。《小青柑》是一个通过大量对话后的情感表达的转换。作品的实践部分把二维动画转化成为定格动画表现,突出分层、虚实、光影,在二维平面表现形式上对空间进行探索。

——程可槑教授

02
我不在那儿作者 / 李江南

导师组 / 程可槑教授、缪晓春教授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伪纪实影像模糊了我们对真实的记忆和认知。剪切、拼贴和伪造,当我们用AI技术对不同时期、不同形式的画家的创作进行模仿,并将这些画作整理和联系起来,是否可以在历史中编造一个故事,创造一个虚构的形象,伪造一个仿佛早已存在的“符号”。语言的隔阂、深度“伪造”的图像,我们可以模糊真实与虚构的界限。

导师评语
李江南同学关注于技术发展带来的新的创作语言和载体。《我不在那儿》通过伪纪实影像的创作形式,运用AI技术,伪造仿佛“存在”的符号,探讨自媒体时代下真实与虚构的界限,与我们是否还拥有能在这个时代分辨真实的能力。

——程可槑教授

产品设计研究
Product Design Research
01
能量波谱作者 / 李洋

导师组 / 李卫教授、赵斌副教授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能量波谱》是一组由机械动能驱动的自发电互动装置,观众通过机械运动产生电能,再由装置转换成微妙的视觉、听觉呈现。系统将参与者产生的能量通过波的形式随机触发,生成的动态波动矩阵演绎成一组视觉波谱。旨在引导大众反思我们对于化石能源的过度依赖,启发社会深入挖掘新能源在艺术装置领域的潜力。
导师评语
“能量波谱”为可持续设计如何在艺术装置领域彰显价值做了积极探索。李洋无论学习或研究都谦虚严谨、不急不躁、脚踏实地。正是这种钻研精神,成就他在疫情干扰下,依然坚持将毕设以实体呈现,而且所有环节都亲自动手研磨推敲。如果观者能够从化繁为简的艺术装置中领悟到艺术与科技应当在低碳环保方面投入更多的关注,相信这是对这项作品全情投入的最好回报。

——李卫教授

02
作者 / 杨海莎

导师组 / 赵斌副教授、李卫教授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本作品以《遇》为题,包含三个创作系列“阈”、“育”、“欲”。人生即为偶然与必然的相遇。该系列尝试以低语境时尚与现代的表现方式,阐释女性生命中的欲望、仪式与意识自由之间的矛盾与挣扎。同时融入中国传统含蓄隐喻的设计语素,将香藏于蜡中,将生杀爱欲藏于燃烧的热烈绝望中。燃尽的烛台,是残炙,也是丰碑。

导师评语
该作品以高、低语境看待中国传统向现代过度的设计路径,将中国含蓄的高语境文化语汇以低语境直白、时尚的视觉呈现,将传统的形式意味提炼应用到简洁的当代设计语言中,这是一次有益的研究与尝试。实践中用低语境文化输出的方式呈现高语境文化特征,将所理解到的设计语境表达方式在当代作品中呈现,实现了传统资源当代设计的转换。

——赵斌副教授

03
为衰变而设计的表面作者 / 朱静璇

导师组 / 赵斌副教授、李卫教授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当下自动化似乎成为现代性的标志,一味追求则会引发产品分化和行为固化等问题,需要一种维修型的智慧来提升产品对外来信息的敏感度。其中衰变和偶然性使用是人们还未注意到的边际化空间,如果将衰变作为重构物质关系的手段而不是产品中不良的部分,则会给产品带来弹性化响应空间。作品选取磨损、氧化、削减、变色等具代表性的衰变带入设计中,利用相似的材料工艺进行替换。在产品结束生命周期之后,衰变的表面仍能保留产品的可用性,引导更多未决定的使用方式。

导师评语
该毕业设计选取磨损、氧化、削减、变色等具有代表性的衰变表现语汇带入设计中,运用人对物的主体性转变带给材料弹性化响应的空间。实践着眼于日常生活中不被关注的边缘,利用衰变重概念新组织片段间的关系。努力探索应对人与物关系的新方式,其创作和设计方法具有实践价值和独特性。

——赵斌副教授

关注 关注
关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