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2022届研究生毕业展 |未来生活方式研究、设计管理研究、设计文献情报研究、文化遗产设计研究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研究生教学特色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在研究生教学培养中:强调专业深化研究与项目课题实践的相结合;重视传统设计学科和新型学科研究的相交叉;开拓前沿理论与现实社会并行实践的相融合。面对中国快速增长和可持续未来发展的主要课题,尤其是以今年全球范围内的疫情扩散与格局变更,设计正日益成长,必将成为中国社会协调发展的核心要素。面对新世纪的全球化语境,研究生教学更关注设计的问题研究、文化研究和价值研究。在此基础上推进广义学科间大交叉和专业方向内深融合的主导性教学模式,完成设计学院研究生教学中传业、授道、解惑的价值创新核心。
未来生活方式研究
Research on Future Lifestyle
01
幸福的思想与思维
作者 / 李子阳导师组 / 李玉峰教授、王子源教授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幸福的观念与概念是什么?城市发展的方向与目的是什么?城市幸福生活规划的方法是什么?本研究以100条幸福观念为研究的基础原型,通过思考与阐释,形成幸福思维与思想。以12种原则与标准作为幸福生活类型化阐释,构建城市幸福生活的理论工具模型,揭示城市危机,发现系统问题,探讨幸福未来。

导师评语
人类追求幸福的本能动机孕育出了丰富多彩、无以伦比的幸福思想体系。这些凝聚人类智慧的精神财富,塑造了我们求真、向善与爱美的生存意志与生命本性。关于幸福的持续思考,无疑是未来设计与艺术创作中不可或缺的跨文化基因与新文明要素。子阳同学三年来潜心研修与感悟中外经典幸福观念,以城市幸福生活为目标图景,通过借鉴城市规划系统思维,深入浅出地思考与归纳出一系列城市幸福生活的问题与课题、动机与观念、价值与政策、原则与策略等结构性要素。有感而发写下的20余万字幸福随笔与学术论文,为他未来的幸福设计生涯预埋了难能可贵的精彩伏笔。

——李玉峰教授

02
大器不器——未来设计教育通识课程系统设计作者 / 孙启超

导师组 / 李玉峰教授、王子源教授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如何培养未来型设计人才?本研究从中国传统智慧中获得灵感,结合道家“大器晚成”与儒家“君子不器”之思想,提出“大器不器”的未来教育观念,完成文献整理、案例分析、问题提出、思维模型与实践教案五套成果,以博雅精专为原则,构建未来设计人才素养结构与类型概念,探讨设计教育通识课程的创新思维与教学模式。

导师评语
如何化解人的完整性与教育局限性之间的矛盾?如何重新审视知识传授、知识应用与知识创新的辩证关系?如何培养未来型设计人才?启超同学凭借她对未来教育情有独钟的热忱和对学术研究弥足珍贵的冷静,通过对东西方古典教育思想和通识教育经验的系统研读和独立思考,理性认真地呈现了一段针对高等设计教育思维和教学管理模式的创造性阐释,展现出了令人欣慰的专业精神与令人期待的职业前景。

——李玉峰教授

03
Birthday Live
作者 / 崔群琳导师组 / 王子源教授、李玉峰教授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伴随着社会技术环境的变迁,虚拟和真实可能会发生完全的融合。毕业设计项目即在探索生活仪式虚拟化的可能。仪式做为现实生活的重要节点,而对于虚拟仪式的设想既是产品服务,也是一种设计的方法论:追求真正的在场临场,注重激发表演,技术归于无形的沉浸体验。Birthday Live是以“生日”这一年轻人最广泛的活动做为思辨性设计实践的对象而设计虚拟仪式,梳理仪式程序,赋予仪式体验,并以一套软件硬件相结合的产品提供远程生日派对的庆祝服务。

导师评语
该项目在对未来的生活方式的研究中,设计更多成为一种行动方法,未来生活视角带来新的研究问题与应对策略。该项目从今天的社会现象“直播”进行深挖及延展,提出虚拟仪式设计策略与方法的设想。希望在未来设计教育中,虚拟仪式设计能够更广泛的被讨论。

——王子源教授

04
#元宇宙#
作者 / 于清源导师组 / 王子源教授、李玉峰教授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项目探讨了设计的内容制造、文本生成及话语共振等问题:以“元宇宙”为关键词网络爬取2022年部分微博内容进行编辑和设计。项目成果的两本书籍分别以文本语境和词频分析为线索,实现对“元宇宙”概念社交媒体的自动阐释和对照。读者可以标注出个人视角下的“元宇宙”阐释文本,形成书籍的二次文本,促成公众与个人话语的共振。

导师评语
项目关注了社交媒体复杂信息环境现象中的文本制造、文本呈现、文本解读。一是运用网络爬取等技术、圈定词语“元宇宙”进行了特定时间段内的信息自动整理,形成了概念的社会性阐释文本;二是以词频分析的方法对搜集的阐释文本进行重新排序而形成完全不同于一的信息内容。一、二部分分别体现在两本书籍的内容制造和阅读设计中。看似自动化的过程反观了信息的无处不在和众声喧哗,二本书籍中不时出现的标记痕迹隐含着另一位严肃的读者——“我”的存在。

——王子源教授

设计管理研究
Design Management Research
01
仪式抵抗 | Emo Award
作者 / 冯冰导师组 / 海军教授、李卫教授、邵建伟(外聘)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现实世界复杂的精神压力使公众陷入一种后现代的情感表达危机。“emo”作为其中一种自嘲式的表达,用娱乐化的语言概括地表述自己当下的情绪,引发了广泛地情感共鸣,毫无疑问也掩盖了个体的真实情感表达。作者基于emo的情感表达机制,注重其仪式化的表达寓意,设计Emo Award品牌,并通过构建虚拟仪式,基于普遍性的emo的成因设置相关奖项并以视觉化呈现,探析当代emo群像,探寻缓解当下公众的负面情绪的新方式。
导师评语
《仪式抵抗 | Emo Award》体现了冯冰对于当下社会情感状态的关注以及对问题背后交织复杂因素的理性梳理与设计思辨,既具现实意义,又具研究价值。作品基于情感表达语境,通过情感表达机制梳理与研究,建构仪式化的表达寓意,形成EMO AWARD系统设计,以跨学科设计研究探索当下情感表达的新方式。

——海军教授

设计文献情报研究
Research on Design Document and Information
01
i novel
作者 / 黄昔妤导师组 / 周博副教授、蒋华教授、李玉峰教授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Do the write thing.”作为“私设计”概念引导下的实践项目,作者从自身经验出发,以轻松愉悦的形式集结生活中琐碎的日常之物,将易逝的瞬间定格为永恒的烁光。当图形成为某种信仰的主体时,个体的、人类特有的感性将如此呈现。这是一首浪漫的图形诗歌,以献给我们每个人所需面对的那些形而上的长夜。
导师评语
家纹,是日本颇为独特的设计文化现象,对日本的现代图形语言也很有影响。黄昔妤同学能够阅读日语文献,她寻找了大量的相关文献,从家纹的历史文化、逻辑结构、设计方法及其与战后日本国家形象的重构、CI系统设计之间的关系做了深入的研究。文章写得很辛苦,也很有设计学研究的价值。在创作中,作者把她对于家纹的理解泛化到了当下的图形语言中,从自身的感受出发,寻找“生活的奇趣、窃喜与期盼”,以卑微的日常为原料,表达出了一种精致诗意的生活感受。

——周博副教授

02
构造之间|Fabric Space
作者 / 钟婼嫘导师组 / 周博副教授、李玉峰教授、蒋华教授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织物(fabric)一指服装材料,二指一种结构,解释时间与空间的构成。

视觉媒介中的服装,是一种经过编辑的符号,理想中“人”的第二表皮,而非真实服装。作品将1950年代纸媒中的流行服装再设计为虚拟服装,以技术连接今日的时尚语义。并将虚拟服装视为一种当代的理想视觉符号,表现其对虚拟社交中各个类群的意义,反思后疫情时代,被媒介所侵占的日常生活中,非真实的时尚景观和虚拟经济。

导师评语
钟婼嫘的研究,聚焦于新中国十七年的服装与时尚话语之变。从服装画和剪裁的书籍入手,不是服装之“物”,亦非服装之“影”,而是服装之“想”。在此基础上,她结合我们这个时代对于理想身体、审美时尚和媒介传播的理解,进行了转译和创作,在两个时代主流媒介之间建立起服装图景的关联。作品深入当下的流行符码和媒介语境进行虚拟服装设计,力求表达出一种被技术所裹挟的、更为异化的身体景观。应该说,她的思考、研究和实践是一贯的、合理的、深入的。

——周博副教授

文化遗产设计研究
Cultural Heritage Design Study
01
衣象
作者 / 高艺桐导师组 / 杭海教授、林存真教授、王川教授、赵斌副教授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衣为人之象,象为人之衣”,故为「衣象」。个人无法看到自己的形象,只能观察群体的着装。因此,或可说现实世界中人们的形象,正如「纸衣」的构成,实是一种想象。通过“火”和“焰”喻示集体时代和自媒体时代中个人与群体的关系,以纸为介,于集体中找寻自我,于自我中反思集体。
导师评语
纸与火是中国祭祀传统的重要物质载体,高艺桐从艺术设计的角度研究烧纸与祭祀系统,看似灰色阴郁,实则幽默风趣,又隽永绵长,特别是在跨文化语境中,烧纸已经开始异化并加入到全球网络。

——杭海教授

02
飘色
作者 / 杨清芮导师组 / 杭海教授、王川教授、林存真教授、赵斌副教授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作品受到“飘色”的设计启发创作而成。同时,飘色也指代在异乡漂泊的年轻人。他们和榕树气根一样,它一边受原树的影响,一边在与树干保持着距离而成长。飘是为了往下扎根,也是为了向上、出人头地,过上更好的生活。我采访了13个漂泊的95后汇集成书;而木质手摇装置表达的是榕树,也是飘泊奋斗的人。
导师评语
专注于家乡的游神风俗“飘色”,从最熟悉的日常出发进入专业研究,之后又延展到当下世态的观察。最终的设计无论是木质手摇装置还是书籍设计都散发出一种对普通人、普通物件的关注与隐喻。

——杭海教授

03
《白
作者 / 阳涛导师组 / 杭海教授、王川教授、林存真教授、赵斌副教授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为了保证行书字体在多种媒介下的显示,在字库开发中需要减少笔画连接线的干扰。我尝试通过负空间延续笔画的形态来保证笔画的动势和顺承关系的衔接。由此我注意到负空间这个看似虚空的元素。它在行书字体设计中也能被视为笔画的一部分,这也是行书字体的一个特别之处。于是,在毕业设计中我将负空间看作正向元素进行研究和再设计来呈现行书字库设计中这个不被看见的部分,以此与论文中行书字库的创作和研究相互补充。
导师评语
阳涛的兴趣点一直与字体有关,作为北京2022年冬奥字体设计的重要原创者,她没有顺理成章地将这一重大成果直接生成毕业设计,而是继续拓展字体的“白”空间,看似感性、虚无,实则是字体的根本,更是心性的根本。

——杭海教授

04
元形•源绪作者 / 陈亚萍

导师组 / 林存真教授、杭海教授、王川教授、赵斌副教授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从数字孪生、数字原生到虚实共生,现实与虚拟不断融合,时装也变得多元化。未来,当数字化时装成为生命的有机体,身体的一部分时,具有了怒、喜、思、悲、恐五种情绪,结合中国传统五行中木、火、土、金、水的生命形态,通过情绪由内而外生发的五色,即青、红、黄、白、黑,探讨在新的语境下,面对千禧一代和Z世代的网络原住民,传统文化在当下的继承、发展及多元的表达。

导师评语
陈亚萍的《元形•源绪》系列数字化时装,结合传统礼仪服装结构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五志、五行、五脏、五色之间的内外关系,共同构筑了数字化情绪时装,从而建立起虚拟世界与现实的联系,让实与虚在数字化时装上达成合体,通过服装机能在数字化时装中的探索和应用,表达传统文化在新语境下的多元可能,同时对文脉延续提出了新的视角。

——林存真教授

关注 关注
关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