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大学建筑学院2022届毕业设计展(建筑学)

毕业设计展
Graduation Design Exhibition
春发其华
秋收其实

毕业设计

为毕业而准备的礼物

五年的时光荏苒

情谊悠长

图板画笔 钢笔画铅笔稿

携手初恋的CAD和SU

在PS和ID上排版调色

去RevitRhinoGrasshopper塑形

再到Lumion和VRay的聚光灯下一站

靓靓的你 就出镜了!

 暑气已至,骊歌再起

感谢校内12位校内导师和6位校外导师的辛勤指导,更感谢同学们自己的不懈努力和精心雕琢,在全程线上教学线上调研的基础上,完成了我们本科阶段最有分量的一次设计。本次建筑学专业毕业设计线上展览基于课题的多样性,在56份毕业设计中挑选了其中19份,课题涵盖了建筑设计,室内设计,城市设计多个尺度,有现象学的理论深邃,有科技园的产业文化,有平江街区的历史气息,还有旧城改造住区更新。

如果你喜欢一些特别的,还有全时美食的葑门横街,自然朴实的福建乡村,未来社区的酒店,未来科技城的智慧社区,Web3.0时代的智慧养老。从互联网下的社区发展到历史风貌下的古城更新,穿越历史的沧桑,品尝街市的烟火,运筹产业商海的谋略,感受未来科技的智慧,笔下生辉。

以下作品随机排序,展示顺序不代表排名。

1
异质共生——平江历史街区悬桥河地段城市更新设计
作者:王昊贤指导老师:孙磊磊

设计图纸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局部图纸
视频
设计说明:本次设计选址位于地处现代新城与历史街区的交汇地带的苏州平江历史街区的悬桥河地段。设计旨在将与传统相异质的现代空间、建筑要素和新型业态引入场地内,营造开放流动的空间形式,为邻里创造新的生活、交流方式,使得原本已经失活的传统民居重新焕发出生机。

如果说历史街区中山墙是分割建筑与建筑之间最主要的外显元素,那么产权地块及其相互间的组构则构成了一种内隐的空间结构。这种结构演变的背后,也能反应出场地在历史变迁中的社会文化结构的变化。由于悬桥河历史地段场地地理位置和线性形态的特殊性,使得场地内由山墙构成的空间序列相较于其他场地更为凸显,成为场地最主要的空间结构。基于这一点,对于历史变迁中山墙及其背后的产权地块的异质演变则成为了本次设计场地内异质要素的落点。

总体来看,本次设计以“异质共生”为主题。以场地内传统风貌空间为空间载体、历史文化积淀为吸引社会人流的方式,展开空间层面、业态层面和生活层面三个不同层级的设计,为场地带来活力,实现传统与现代的并置融合。

2

“全时美食街市”的日常都市主义探索——以葑门横街更新设计为例

作者:刘雨萱指导老师:叶露,王彪

设计图纸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局部图纸
设计说明:本个城市设计的对象为苏州葑门横街及其周边城市地块,主题为“全时美食街市的日常都市主义探索”,主要从观察日常生活的视角出发,在日常都市主义理论的引导下,试图用更加灵活的目光看待城市设计。设计抓住“美食”这一场地关键要素,企图用食物的体系去渗透城市空间的体系,由“美食”分化出新的业态模式与空间体验,让“多种多样的美食”叠合 “多元的人群”“多维的时间”“多彩的空间”,在最大程度地保留主街原貌的前提下,根据场地现状重点打造了以食为线索的七个序列,共同交织初出新的空间体验、新的人群碰撞、新的分时使用模式。整体思路可概括为:基于业态模式建立设计策划-基于人群画像建立空间策略-基于时间建立四维的分时使用策略。

3

吴江辉德湾地块城市更新——既有住区环境优化

作者:郭烁指导老师:夏正伟

设计图纸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局部图纸
视频

设计说明:

本次吴江辉德湾城市更新——住区环境优化设计通过分析吴江辉德湾地块的既有建筑空间环境,总结出公共空间缺乏、建筑老旧严重、社区活力不足等一系列问题,进而提出了针对规划设计层面、建筑更新层面“三步三线”的发展策略。以此为基础的02地块方案设计则主要针对既有住区环境分层、分区进行改造更新,通过应用增建扩建、功能置换等改造策略,在保留旧建筑空间尺度基础上,增建体量注重形成空间的完整性,新旧融合共同塑造尺度适宜的连续性空间系统,实现让原本衰败的住宅区转化为生活服务休闲一体化的综合场所的目的,体现了改造模式多元化、综合化的特点。代表着现代城市更新发展中对旧建筑价值的重现探索。

4

【福建周宁桃坑旧村空间激活研究】废宅新居——现代村居生产生活方式下的新民居设计

作者:殷开会指导老师:罗辉

设计图纸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局部图纸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设计说明:现代化过程中,农村经济得到显著发展,闽东北地区由于地势阻隔,保留许多传统土木厝建筑,但是近年来同时兴建大量砖混新民居,这些新民居多为村民自建房,忽略传统建造体系,在使用上存在一定的问题。新民居设计一方面要满足传统生产生活方式,一方面要借鉴城市住宅的舒适度设计,且要借鉴传统建造体系对于地形、气候等回应方式。通过对周宁桃坑村三代民居建筑结构、生产生活空间等考察调研,得出传统村居空间类型,同时结合现代生活空间,获取空间原型。在此基础上,进行空间组合尝试,以适应不同地块需求。本次设计结构尝试使用工业竹材,在柱梁、屋架等节点搭接以及地面、天花、墙体、屋面等构造方面进行尝试,试图为周宁地区提出一种新的民居形式。

5

循迹重构——平江历史街区悬桥河地段城市更新设计

作者:杭航指导老师:孙磊磊

设计图纸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局部图纸
视频
设计说明:“循迹重构”——平江历史街区悬桥河地段城市更新设计,以探寻平江路悬桥巷沿线城市空间的历史沿革和文化底蕴为基础,充分调研该地段传统民居的使用和空间现状,对其保护更新设计展开深入探讨。设计中运用空间叙事的方法,尝试解决现存的诸多空间破碎化问题,通过整合旅居游线和内外空间场景,将历史基因叠合于当代历史环境再生的空间载体,重塑悬桥巷的繁华盛景。在辨析历史遗存和判定现状拆改原则的基础上,设计概念借十个美丽的故事按照时间线和空间线串接——览胜、藏书、乐居、烟火、养性、拜访、交谊、雅集、工坊、食肆。设计根据悬桥十景不同场景的场所精神和功能需求进一步完善节点设计,形成丰富的空间序列,重构崭新的“悬桥十景图”。

6

展信互联——企业总部建筑改造及室内设计

作者:幸建清指导老师:陈卫潭

设计图纸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局部图纸
设计说明:自1969年互联网雏形“阿帕网”到如今的“互联网+”时代,互联网行业已经发展得相当成熟。在行业里,大到万人公司,小到百人公司,都十分重视自己的企业的办公室环境。抛开管理、方略等要素,职员的工作效率与办公空间息息相关。同时,办公空间也体现出了一个企业的风貌、文化等,能够给职员一定的归属感。因此,如何将项目改造成营造一个具有“心流”效应、且能有效反映企业文化的互联网企业大楼,是我在毕业设计里着重要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为互联网公司企业总部的设计实践项目提供理论依据,论述内容包括:论文的目的和意义,现代办公空间类型,互联网公司企业架构分析,心流体验的概述与形成条件,相似办公空间案例分析,上班族群体心理环境,从以上分析得出在现代互联网企业的办公空间模式:之后分析办公与公共休憩空间的互相渗透与结合,为毕业设计实践项目提供理论借鉴。

7

李石岗村森林文化中心设计——基于构建的空间设计

作者:张亦培指导老师:申绍杰

设计图纸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局部图纸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设计说明:设计为李石岗村提供一个村名活动中心,来丰富当地居民的生活休闲需求,同时给予一部分展览区域。场地最大的特色是本身被树林覆盖,有良好的自然环境,希望加入的建筑不会太过突兀,结构与树林相互穿插交织,用自然建筑的理念在进行森林文化中心的设计。

在平面图的空间分割上,也使用较为灵活的空间分布,二层从梁上吊下书城,使得二层的平面图可以自由布置家居。主梁结构等穿插在树林间,使得人们自然而然地走入建筑,消解边界感。建筑整体分散开三个功能块,使得建筑与环境的接触面增加,大型的体块感被消解,最终以伫立在尽头的小亭子收尾,功能从热闹开放到私人安静过渡。结构的设计也营造出轻盈感。

8

建筑的模糊性——基于福建家族社会文化的城市公共空间形态研究(福建连城四角井文化中心设计)

作者:吴仁虎指导老师:王纲(上海十拓建筑规划设计事务所)

设计图纸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局部图纸
设计说明:福建省的连城县是客家人的聚居地和发祥地之一。当地的传统民居种类丰富,作为家族社会文化下的产物,其空间环境蕴含着丰富的文化精神。福建当地保留有很多别具特色的民居建筑,这些经过历史沉淀而留下来的建筑空间,承载了人们聚居的生活模式以及人文情怀。

为了探寻其内在的空间规律、特征和精神内涵,继承和发展这种空间形式与其内在蕴含的人文精神,本案对基于建筑的模糊性原理与类型学分析方法,从空间尺度、空间的开放性、材质等角度,研究空间的模糊性关系并加以实践,从而增强当下人们的对于建筑空间与文化的认同感。

9

苏州未来科技城——“互联网+”视域下智慧社区设计研究

作者:王玥迪指导老师:刘志宏

设计图纸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局部图纸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设计说明:本项目基于对浙江提出的“未来社区139顶层设计理念”进行研究,考虑在“互联网+”视域下的智慧社区建筑设计。提取出邻里、教育、健康、建筑、创业、交通、管理、治理等八大场景,并引入一位学者提出的赋能“复合型社会”这一智慧社区的概念,以“融合”为操作策略,将居民在线上与线下的行为融合,在各种功能的活动场景融合。运用“自动化、智能化、共享、居民自治”等运营思维,建立全功能覆盖的智慧社区APP,打造全功能共享的“复合型社会”,以此来展现出“网络空间”与 “实体空间”的复合形态,最终形成线下空间设计和线上平台运营结合的未来智慧社区。

10
 合肥三河文化艺术馆设计——方案3 
作者:陈啸指导老师:吴永发

设计图纸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局部图纸
视频
设计说明:如何把地域性特色融入现代建筑需要设计师投入大量的思考并深入挖掘现代建筑与传统建筑的耦合关系。顺应场地环境、融合建筑要素、共生地域文化是本次方案设计的基本思路,在建筑“现代性”与“传统性”互补的基础上,不断推动现代建筑地域性转译的张力。真正成功的地域性现代建筑应该是兼容、适宜且有效的,地域性现代建筑的设计实践并非完全抛弃过往历史与经验,而是一种追溯、推理的思考过程,即用新的设计理念从传统地域环境中转化出创造性。

11

在地性发展角度下的社区品质提升――南门新村社区建筑设计研究 

作者:宋利平指导老师:高天(CCDI悉地国际苏州分公司)

设计图纸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局部图纸
设计说明:项目性质为社区中心,主要为周边居民服务。本设计将从在地性发展的角度出发探讨社区品质提升的方式,通过空间转译设计等手法,为城市更新与社区改造大背景下的社区生活探索一种新的模式。

策略一:在水平方向形成街巷交错的空间,通过场地分析,依据场地不同位置与城市道路、河流的距离,确定场地内部开放、非开放、亲水、非亲水的地块性质;根据周边肌理、功能需求,参照城市廊道、水系廊道的现状及走向,分别向场地内引入南北向内街和东西向内街。

策略二:建筑空间在竖直方向实现园林立体化,并将河岸景观引入建筑,使不同高度的景观空间与建筑空间相接、相交、相融,使用者可以在室内看到优美的风景,可以在挑出的灰空间里与好友交谈聊天,也可以在室外的树木浓荫里品味生活。

策略三,将水平方向交错的街巷和竖直方向立体化的园林融合。

12

颐和路未来社区酒店设计 

作者:张甫惠指导老师:汤恒亮

设计图纸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局部图纸
设计说明:人们通常喜欢在建筑中添加展览性空间,使它成为一个优秀的 X+MUSEUM 但有没有可能,建筑本身就可以成为一件优秀的展品。本次研究从民国建筑的气质+对称美学的类型学研究+柱与空间内研究切入,试图在探讨城市公共空间的社会属性展现。项目从民国建筑形式以及民国社会文化的角度出发,试图在西康宾馆这样一个民国建筑中设计一个可以为社区人们提供日常活动和公民仪式的场所。

13

吴江长漾湿地会客厅——基于产业文化的酒店建筑设计

作者:张蕊指导老师:夏基广(苏州溯园六计)

设计图纸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局部图纸
设计说明:体验经济时代背景下,精品酒店业高速发展。乡村作为我国未来发展的主力地区,其天然具有精品酒店发展所需要的独特优势,如何利用建筑手段将两者有机结合,既完成精品酒店的自我更新,又能对乡村发展起到长远效益,成为建筑师们思考的问题。本方案思考从产业文化的角度,结合规划、营销等不同学科思维,运用三个不同阶段的建筑策略——强化主题、优化体验、产业联动,分别从造型生成,功能重塑,细节演化等方面来实现产业化思维下的酒店建筑实践。方案具体提取蚕桑文化作为造型元素,从取形,破茧,抽丝三方面来丰富建筑形态,功能上考虑与周边业态联系,创新地加入内庭院、露天剧场和室外丝绸秀场等新型功能,以此提升酒店的吸引力和附加价值。

14
Web3.0时代背景下的智慧养老建筑设计
作者:刘苡晴指导老师:王洪羿

设计图纸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局部图纸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设计说明:目前,我们正处于以个人为前提的自动化、智能化的全新互联网世界,也就是所谓的Web3.0时代。它为我们带来了个人智能化服务、大数据应用、全流程监管等便捷的生活体验。但老龄化的过快发展,对社会各界造成了很大的压力。为适应社会养老的现状,将全新信息技术运用到解决社会养老问题上是值得讨论的。

本智慧养老建筑设计方案试图将契合老年人特殊生理以及心理需求的空间与适应时代发展的适宜的智慧养老模式相结合。首先针对不同类型老年人的行为模式进行解构,将同时同地发生的系列事件结合得到“内容”,进而生成基于不同“内容”所需要的空间类型。而智慧养老模式包含多重系统,通过对这些内容的梳理,会形成复杂有序的庞大人员联系网络,这反映到实体就构成了空间之间的联通,也就是建筑内部的循环。最终优化结合完成本次建筑设计。

15

基于“院室合一”多元建设营造模式的苏州大学建筑学院实验示范中心概念设计

作者:唐逸轩指导老师:戴叶子

设计图纸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局部图纸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设计说明:本论文结合其他相关实验室的理论研究成果,在苏州大学这一实践项目中,力图通过装配式和模数化的设计手法,在校园之中打造一处实验室的设计案例,回应场地的自然环境、当前的时代潮流。

本次设计从实验室功能需求出发,抓住建筑周边的环境特征并抽象运用于建筑的形体设计,采取整体体块形态塑造建筑形体,在空间上利用钢架结构和装配式混合模式,将功能需求微缩到建筑当中,给人以最大的实际需求满足。

作为实验室示范中心,需要考虑到不同功能的需求以及不同技术迭代之间的关系,在当技术飞速革新的时代背景下,实验室和建筑学院之间如何相容的问题较为突出。所以在实际中,将抽象的需求问题具象化为实体空间关系,从而通过实际体验和观感处理两者的矛盾。

一方面通过模数化化繁为简塑造建筑形体,另一方面通过具体化空间需求关系并构建具体空间,抽象手法和具象表达的结合共同运用于本次设计,意在探索新型的实验室和院校合作建筑综合体,能够提供一种建设高等院校实验室的解决思路同时也为城市和校园带来更多的活力。

16
新城老区科创谷设计--基于文脉传承与创新的提升改造
作者:陈真数指导老师:史明(中衡设计集团)

设计图纸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局部图纸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设计说明:姑苏、文化、园林、历史、温润木材,是传统的苏州印象;现代、科技、智慧、电子、CPU、赛博朋克,是当代苏州的一张新的名片。因此,新城老区科创谷必须将现代高新科技感和古典苏州的冥想温润结合。一方面,要挖掘现有历史文脉,加以保护和开发;另一方面研究原有城市肌理,在还原城市肌理的同时,一定程度上突破原有的体量的空间尺度,形成具有新时代气息的空间格局。一期方面在改变原有窗口位置和原建筑造型逻辑的限制条件下,强化窗户的竖向线条演绎,外包苏式窗扇效果的木格栅,创造了生机富有活力的立面造型。二期部分在平面布局上提取苏州传统古典园林的平面布置手法,让建筑和院落在轴线上交替出现,体量上大小不一,高低错落,还原古典园林的美感。材质选用上则突破传统文脉的限制,采取现代化的的材料玻璃幕墙以及木格栅百叶,空间营造上也采用许多现代化的手法,设有架空空间,屋顶花园,活力广场等等。

17

苏州古城18.19号街坊更新项目——城市更新中历史面貌的传承与发展

作者:黄伟杰指导老师:顾柏男(中衡设计集团)

设计图纸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局部图纸
设计说明:本设计将苏州文化形态抽象化并将这种抽象形态运用到具体的建筑设计中去,从而让设计成果不仅具备传统与现代的融合,还能在这种融合之中生出更深刻的、更可感的文化审美。设计吸取古城文化脉络,在古城历史面貌之中提取建筑功能与形象,建立古城人文与现代需求之间的联系,从现代人的视角出发,通过自然的提取手法将苏州古城的历史沉淀转译到现代商业性空间中去,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结合,同时做到进一步传承古城历史面貌。在顺应古城建筑肌理的同时,实现现代化商业模式、人群观览购买需求以及历史人文底蕴三者的紧密联系。

18
锦·秀——苏州宋锦研究中心设计
作者:李雯指导老师:陆勤(启迪设计集团)

设计图纸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局部图纸
设计说明:本次设计主题为锦·秀——苏州宋锦研究中心设计,是一个建筑综合体设计。

项目选址位于绸都——苏州盛泽镇,地块周围为盛泽的行政文化中心和潜龙渠公园。

宋锦是中国四大名锦之一,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我的设计想法是在这种传统文化中融入新的部分,将传统与时尚相结合,建筑与自然相结合。设计以体验为主,从周围城市环境出发,由室外到室内再到室外进行设计。核心空间为一个“自然”“灵活”的露天多功能秀场,秀场平时可作为公园使用,不同时段不同功能提高了空间利用率。另外室内空间还配备了博物馆、办公空间、酒店配套、餐饮休闲等功能,满足人们的各种需求。

19

基于城市界面的建筑界面设计——苏州太仓天镜湖未来科技谷方案设计

作者:杨佳浩指导老师:郑默凡(华阳国际设计集团)

设计图纸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局部图纸
设计说明:基于城市界面和城市职能来设计具有城市空间尺度的建筑界面,功能上保证了产业园建筑的开放性和城市性;视觉上模糊视线的边界和建筑的轮廓,以景物的意向来代替建筑的形象。对于一座以高新科技研发为主的产业园而言,空间的多样性和丰富性非常重要,尤其是交流空间,如何处理各类空间之间的关系以及具体什么样的空间适合什么样的活动是设计的重点。设计者从上帝视角来设计建筑会带来很多盲区,很难做到面面俱到,这时候,就要充分发挥使用者的自发性,提供丰富的开放空间形态而不去对功能做出具体规定就能让人群自发调节,这种模糊性的处理方式运用在高新产业园的设计上很合适。

关注 关注
关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