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工学院艺术设计学院2023届研究生毕业设计展(二)

王怡晨

 

2023届中原工学院艺术设计学院研究生专业:设计学

导师:王大凯 教授

 

 
学生展望
三年研途,有幸遇见,青春落幕,满心祝愿;惟愿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如星灿烂,如风自由。
01摘要
       本课题的研究旨在为艺术疗愈介入社区居民生活和空间环境设计方面提供应对策略,将艺术疗愈理论和疗愈方法融入社区设计。关注人性、关注疗愈空间环境的营造,最大化发挥其功能优势,为社群情绪疗愈提供方法、空间和环境氛围,并能使社会居民所接受,形成具有可复制性的社区设计,且能长期存在。 

关键词:艺术疗愈;社区;交往空间设计

02研究背景
社会中居民心理健康问题社会交往的危机感及现状

社区疗愈空间建设的影响

03社区现状问题
社区中空间功能不全及设施配置不足社区交往空间被弱化并且利用率不足

环境心理与社区交往空间关联性不强

04设计相关概况
区位分析
现状分析

综合社区现状的多个问题,在此基础上根据前期社会居民需求调查分析重新进行空间规划布局和环境营造,社区设计的区域范围大概分为多个区域点位进行设计。
人群分析

社区居民中包含各个年龄阶段的人群,并且在前期调查中也面向的是更广泛的社会居民,理应从不同年龄段的生理、心理需求和空间需求特征进行社区空间规划,达成有空间可用、适宜各年龄群体参与和具备吸引力的空间。
05总体方案设计
总体布局

在保证基本交通和地形的基础上,重新规划布局社区公共空间,完善社区交往空间功能和构建疗愈体系。
鸟瞰图
平面图
轴线及道路分析、功能分区南北方向:景观轴和区域中心轴,景观轴设中心绿地和中心广场;

东西方向:形成游览环带,设置漫步道、休憩区和宅前活动区;

将绿地和轴线串联起来,增加邻里交往机会,促进邻里交流。

滑动查看更多
06设计效果
景观通廊共生共赏
       将B点位的动区上方构建观景共享廊,形成二层疗愈体,有效避开车辆通行的同时增加了二层立体交通。
      (1)环形通廊可供各年龄群体散步行走。从造型角度将其形成一定坡度,坡度设计遵循山水疗愈的理念,其依照山的起伏和水的波动造势,且坡度遵循室外设施的坡度要求。旨在让人们于不同高度、角度和不同层次上体验环境带来的五感变化,赋有更好的疗愈体验。同时赋予“水波荡漾,柔且化刚;自然之境,滋养心灵;午后漫步,且行且路”之意。
滑动查看更多
      (2)共享廊的另一部分可作为青少年打卡地。这是一个行走和爬行两种方式相结合的娱乐装置,并能够增加空中趣味空间。游玩的同时可以观赏楼宇之间宅前的绿地景观和其他活动区域的动态和景色,设施周围的四季植株给予嗅觉刺激,提升五感体验释放身心。
滑动查看更多
疗愈环境共建共营
       园艺疗法中涉及接触自然和园艺活动,接触自然则是通过植物对人体五感产生刺激,园艺活动直观来说是参与到种植活动中。通过感受和参与的整个过程得以调节情绪压力和舒缓身心,共建社区生活环境以及和谐稳定的邻里关系,同时共营生命绿色的观赏环境,确保植物生命和人体健康共同的生命成长。
滑动查看更多
乐活动力时尚健身

以激活社区交往行为多样性为宗旨,将较为生硬的活动场地转变成开放无边界的、具有引导作用的活动空间,提供居民之间社交、亲子活动、休憩的空间场所和互动机会。

(1)篮球场

篮球场效果 

(2)儿童娱乐区域儿童娱乐区艺术设施的设计元素和灵感来源于气泡和风铃花。童年趣事吹泡泡所产生的情感是快乐的,是对童年时代快乐生活的留恋,泡泡随风飘动的形态和所呈现的色彩是光彩夺目的;风铃花的花语即为“深深的感谢和祝愿”,其寓意除了“象征温柔的爱”,它的花柄细长,但能承受住很多小花朵,很是坚强,也寓意着坚强对待生活中的困难。其花色多样且柔和、纯净,虽然与其他花卉相比所表达的情感没有那么热烈和奔放,但细水长流能使人舒服、自在。

艺术装置设计元素提取图
儿童娱乐设施
气泡装置
(3)老年活动区及中心广场
滑动查看更多
共互共享互惠心灵(1)观景台

观景台的上升平台是一个能够发出音乐响声的艺术装置,它能够随着人们不同的踩踏而产生不同的声音效果,整个装置可以设计成一个互动的艺术品,让人们可以通过与之互动来创造出独特的音乐体验,形成独具一格的疗愈效果。

(2)中心绿地/中心广场和漫步道
滑动查看更多
(3)社区活动中心将废弃建筑空间进行设计改造,打造成社区居民共享活动中心,形成住房之外社区中的“共享会客厅”,赋能社区居民能积极参与的社区共享空间。整体风格结合人群分析和年龄构成,选择了更适合大众的风格,同样整体采用木质材料,迎合室外空间设计中山水和自然疗愈之意的理念。

滑动查看更多
07专项设计
导览系统设计导视设计为整体方案设计增强文化元素,将导视标识和垃圾桶构成一系列设计,完善社区内标识信息和具备导向功能的同时突出文化氛围及文化疗愈性,以及探索传统导视设计的疗愈传播思路。受文化氛围的熏陶本身带有文化治愈性,而装置本身就是艺术,以此方面充实艺术疗愈性。

导览牌标识设计
导览系统设计效果展示:
滑动查看更多

 

导览系统设计应用效果展示:
植物配置整体方案设计中的植物搭配方面,在基本的配置和绿化的基础上重点考量植物的疗愈功能,包括色彩、芳香和食用(药用价值)等。

夜间照明根据设计后的整体空间布局,进行夜间灯光照明的增设。其中部分区域使用投影灯,结合墙体用于投射健康指引语,正向引导社区居民健康生活。

地面铺装社区地面铺装根据设计后空间功能的划分进行区分,其中例如跑道运用红塑胶,可以刺激人体神经肌肉的兴奋,迅速进入和保持良好的运动状态,其颜色也符合美学原则,增加感官效果。

08展板展示
滑动查看更多

 

范琳琳

 

2023届中原工学院艺术设计学院研究生专业:艺术设计

导师:王大凯 教授

校外导师:张红刚 高级室内设计师

 

01创作背景
在理性高度发展的现代化浪潮之中,全球化与城市化进程持续深入,危机也随之而来——人被分裂成为异化的人,人与人的关系也转变成物与物的关系。当代社会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一系列矛盾和问题,诸如人文缺失、文化式微、生态毁坏、景观单一、产业乏力等。这些现代性危机在作为社会有机治理的基本单位的社区层面上,体现得更为尖锐。在此背景下,新类型公共艺术与社区营造对于解决前述现代性危机的关键性意义就凸显出来了。
02创新点
以往的研究模式较为单一,这对于解决当前社会性问题如人文缺失、文化式微、环境毁坏、景观单一、产业乏力等明显不足,因此在以往的研究基础上,将新类型公共艺术与社区营造相结合,运用人文地景产五态合一的建构模式,构建符合社会发展和公众需求的多元化社区,实现社区的特有价值和意义。
03课题背景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中心城市的发展备受关注。商都文化园区作为郑州市市中心所在区域,老旧社区数量众多且分布集中,多建于2000年左右,大部分属于不设围墙的开放型社区,社区内缺乏日常管理和维护,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物质性衰败和社会性衰败。因此在着力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步伐中要积极补齐老旧住区的治理短板,营造多元化社区环境,为城市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本研究选定商都文化园区内具有代表性的三个老旧社区作为设计研究对象,并在此过程中总结经验。
项目区位商都文化园区的核心规划范围位于河南省郑州市管城区,为郑州市市中心所在区域。其中心规划范围以顺城街以东、熊耳河以北、城东路以西、管城后街——城北路以南合围区域。该区域是郑州文化遗存最为丰厚、传统文化最具特色的区域,也是郑州打造城市文化形象最有力的名片。

在地文化资源商都文化园区有着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该域内有流传千古的商城墙、横亘古今的甲骨文、气势磅礴的饕餮纹、以及河南博物院的镇馆之宝杜岭方鼎,还有曾与四大名楼齐名的,位于商城墙西南城垣的夕阳楼。

空间现状
社区内存在的空间问题主要是由闲置空间、边缘化空间等非正式空间的不合理利用以及基础设施老化和缺失导致的,其次公共服务设施老化,环境恶劣、绿化率低、停车空间不足等问题给居民的生活也带来了诸多不便,导致社区居民参与社区共享空间的积极性不强。
滑动查看更多
设计目标
以在地历史文化为侧重点,以艺术赋能的方式为人与人的交往建构感性空间,使人们在参与过程中感受社区氛围营造带来的物质及精神享受,营造具有人文关怀感强、文化氛围浓厚、生态环境和谐、视觉景观优化、特色产业为一体的可持续性社区,实现社区特有价值与存在意义,为解决现代性危机提供可能的路径。
设计方法
以小规模、渐进式、局部的方式,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的将社区共享空间进行艺术化改造,从而形成触媒反应,激发社区活力。
04平面规划
社区1——安馨家园
社区2——城东路168号院
社区3——清真寺社区166号院
05效果图展示
在完善社区使用功能的同时,以在地文化为侧重点,将“文”作为社区主体在更新中的重要作用,实现人、文、地、景、产五态的全面提升,激发社区活力,实现社区可持续性发展。
5.1重构社区共享空间,提高社区居民归属感
5.1.1设计工作坊社区工作坊位于安馨家园西侧的文化游园,它的成立为社区居民参与社区营造搭建了多元共治的平台,在工作坊的室外设置了休闲座椅,增加了社区居民互动交往的空间。同时多种功能分区的设置也能够吸引更多年龄段社区居民参与进来,增加社区居民的参与积极性。

(工作坊室外部分)
(工作坊室内部分)
5.1.2趣味空间
滑动查看更多
5.2传统文化元素再表达,继承与发扬在地文化针对社区在地文化氛围低等情况,通过深度挖掘在地文化元素,将在地文化与艺术相结合,以一种公众能够广泛接受的并且能够与之互动的形式展现。同时通过搭建社区文化活动平台,强化人与在地文化的连结,强化社区居民对在地文化的认知,更好的继承和发扬在地优秀传统文化,增加居民对在地文化的自信感。

5.2.1趣味魔方
5.2.2文弦竖韵
滑动查看更多
5.2.3赤豆编钟

 

5.2.4翻转盒子
滑动查看更多
5.3推进绿色生态建设,营造舒适自然人居环境通过实地调研发现,商都文化园区内老旧社区存在绿化率低、植物景观种类少的现象。针对这些空间问题,在社区公共空间的规划中通过植物景观的营造、环保材料的运用以及对空间进行绿色环保理念的塑造,强化社区生态环境,营造舒适自然的人居环境。

5.3.1绿意游园
滑动查看更多
5.3.2绿氧空间
滑动查看更多
5.4营造共建共享可食地景,优化社区艺术景观为改善社区共享空间艺术化景观的缺失,优化社区艺术景观。在老旧社区的空间规划中通过营造共建共享的社区可食花园、艺术介入社区景观以及基础设施的艺术化表现,实现社区空间环境的整体性提升。同时也能强化社区居民参与社区生活的积极性,增加对社区的归属感。

5.4.1社区花园
滑动查看更多
5.4.2天空之境
5.4.3同心胡同
5.4.4入口雕塑
5.4.5社区共享沙发
5.4.6智趣座椅
滑动查看更多
5.5文化艺术展示体验,致力社区文旅产业发展以这些极具文化体验和艺术气息的互动型作品,激活在地文化产业,实现社区可持续发展。

06展板展示
滑动查看更多
07视频展示
点击边框调出视频工具条

 

 

 

张杰

 

2023届中原工学院艺术设计学院研究生专业:艺术设计

导师:王大凯 教授

校外导师:胥昌群 高级工艺美术师

 

01课题背景
城市高速发展并不断扩张,过度的硬质化造成河流生态廊道生态系统原有结构不断遭受破坏、甚至退化,使河流丧失部分自然功能,生物栖息地遭到破坏。在各种生态问题不断凸显后,国家不断推出政策方针,致力于生态保护治理,实现可持续发展。”《郑州市“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提出打造城绿融合的生态网络。通过生态廊道连通城市公共空间、公园、风景名胜区,建设城市滨水景观休憩带和城市绿道系统。
滑动查看更多
02现状分析
地理定位:本文研究场地所在区域(34.84-34.86N,113.63-113.65E)位于郑州市金水区与惠济区交界处的贾鲁河段,处于郑州市主城区区划内。

滑动查看更多
周边环境分析:场地所处位置城市地铁、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交错纵横,交通发达。

滑动查看更多
现状调研:
滑动查看更多
场地生态敏感性分析:场地生态敏感性分析:
滑动查看更多
由数据分析结果可知,河流生态廊道空间生态敏感性处于中高等级别,在进行场地滨水景观设计时,以生态优先,注重河流生态廊道的可持续发展,严格控制水体污染源的排放,提高植被绿化水平,在此基础上提取滨水空间开发价值,融入生态城市发展规划。 

03设计分析
设计路径:
设计定位:
场地景观设计定位为以人为本,生态优先,蓝绿交融、社区共享的城市公共空间,以展示郑州市地域文化和贾鲁河河流历史文化为特色,集休闲游憩、文化体验、科普教育和运动健身功能为一体的具有生态、自然、文化、野趣的滨水公园。
设计策略:
滨水区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的组成部分,承载着市民多样化的需求。打造丰富的贾鲁河滨水活动场所,优化景观服务设施,增加互动性景观,引入数字化智慧体系,完善服务体系,满足市民游憩、运动、休闲的多重需求。
04总体设计
总平图:
滨水空间以自然生态景观为主,以斑块-廊道-基底的模式进行生态景观节点的设计。通过赋能滨水空间和景观,结合城市和河流历史文化,设计各种形式的人文景观节点,形成“一带、四区、多节点”的整体格局。总体建设为以带状滨水空间为廊道,以景观节点为斑块,以整个河流生态系统为基底的景观格局。
服务设施布局:
按照规范,根据场地面积设计四个停车场、七个非机动车停靠点、八个公共卫生间、四个服务驿站。
园路设计:
滑动查看更多
园路设计按照《公园设计规范》地标准,根据设计范围地大小,选择相适应地园路尺度。整体路线与河流岸线走向一致,贯穿河道两侧带状滨水空间,并采取分级设计,进行多样化的处理。
05分区设计
通过分析设计范围的原有地形和空间使用情况,将滨水区空间进行重新划分为四个主要的不同主题功能分区,即城市休闲区、生态涵养区、文化科普区、活力游憩区。
城市休闲区:城市休闲区周边规划用地主要为居民区,且河流南岸为以老年人居住为主。场地所处位置道路交错,可达性较高。因此,在此区域设计城市休闲区,以展现城市风貌、提供老年休憩场所、滨水体验平台为主。

滑动查看更多
活力游憩区:活力游憩区绿地面积充足,活动群体年龄较为年轻化,需求多样,因此在此区域设计适合广泛年龄群体的活力游憩区,提升滨水区的活力,为年轻群体提供多样化的户外生活,同时满足所有全年龄层居民的基本休闲需求。

滑动查看更多
生态涵养区:生态涵养区所处位置是贾鲁河与东风渠交界处,是塑造河流廊道格局连通性的关键地,区域内设计生态浮岛、人工湿地等主要的生物栖息地,并通过丰富的水生、湿生植物丰富空间。

滑动查看更多
文化科普区:文化科普区来往人员较多,流动性好,且周边小区建筑高度较低,视野开阔,因此在此处设计文化科普区,为外地游客展示城市文化的同时,满足各类人群对于文化、自然植物的知识渴求,与生态科普区不同之处在于该区域注重人群走进自然的沉浸式自然体验。

滑动查看更多
06专项设计
岸线规划:
滑动查看更多
雨洪管理设计:
雨水花园:
下凹绿地:
生境设计:
滑动查看更多
服务驿站设计:
标识设计:
滑动查看更多
智慧体系示意图:
滑动查看更多

 

主办:中原工学院艺术设计学院

总顾问:凌士义

总策划:南政

策展团队:陈伟利、孙中华、张振亚、孙锐

创意指导:陈伟利

视觉设计:彭星宇、黄青茹

推广策划:陈伟利、牛玉慧

<

关注 关注
关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