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2024届本科生毕业设计展 | 风景园林
发布时间:2024年9月9日 分类:毕业设计 浏览量:1325
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
风景园林
2024届本科生毕业设计作品线上展览
上海交通大学风景园林专业2024届本科毕业设计含景观规划设计、生态规划与修复、植物资源与应用三个方向,强调将毕业设计与指导老师的科研项目、实践项目结合,关注国家和行业的热点问题。在老龄化、多元开放和大健康的背景下,景观规划设计组的同学尝试从“全龄共享、分级更新”、“边界开放、功能融合”“运动健康、自然疗愈”三个策略层面进行上海杨浦公园更新设计;面对气候变化、乡村振兴、低碳可持续等前沿议题,生态规划与修复组的同学思考城市极端高温、恢复效益和碳汇中的风景园林角色;以花为媒,以种为介,植物资源与应用组的同学从微观的花卉基因、中观的植物疗愈、宏观的景观多样性中进行了严谨而深入的调查、实验和研究。本次线上展览,将有折潇姿、孙虎林、米热·海拉提、余敬仁、林恒兴、廖胤淋、姚诗宇7位同学的毕业设计作品参与。
作品介绍
PROJECTS
Landscape Planning and Design
「景观规划设计」
01
全龄共享视角下的上海杨浦公园更新设计
学 生 /
折潇姿
指导老师 /
汤晓敏
研究摘要 /
在快速城镇化发展和老龄化不断加剧的当下,代际隔离成为备受关注的社会问题。在全龄友好城市建设的战略背景下,城市老公园如何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依然成为城市更新下半场的重要议题。鉴于此,基于全龄共享视角,探索城市老公园更新设计的模式与策略。
以全龄共享为切入点,在全面分析国家战略、国内外文献和实践案例的基础上,首先,归纳总结了全龄段人群的特征、需求与交往心理,以及城市公园共享场景的分类;其次,创新提出了看护共享型、 参与共享型、运动共享型、休闲共享型4类16种场景的更新设计工具箱;第三,探索全龄共享视角下更新设计的趋势和包容性、主次性、可持续性等5大设计准则,提出基于前期系统调研与科学评估的分级更新的标准。对全龄共享视角下的老公园更新设计实践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同时,将理论研究成果运用于上海杨浦公园更新设计。基于5D-POST量表对杨浦公园的综合服务效能进行了系统的评估,从全龄共享的视角总结了杨浦公园存在的痛点问题,提出了“享”往生活的更新愿景,通过“SHARE”计划,重构了功能空间布局,完善了要素系统,重点开展了面向全龄段人群交往偏好的共享场景更新设计与运营策划,以期打造社会和谐(Social)、家庭和睦(Harmony)、智慧应用(AI)、持续可用(Reuse)、公平享用(Equitable)的城市公共空间,促进全社会代际融合和全龄友好,为未来城市老公园更新设计提供参考。
本次更新设计的重点是功能布局重构后,建立体系化、网络化的共享场景布局。选择中央活力带进行深化设计,涵盖四种共享类型与复合共享场景。
02
基于健康视角的杨浦公园更新设计
学 生 /
孙虎林
指导老师 /
陈 丹
研究摘要 /
高密度城市老公园的更新如何更贴合居民的使用需求是亟待解决的人居环境问题,本次设计通过对于杨浦公园的前期分析总结所得的问题进行梳理,提出通过自然景观和运动体系建立两方面来进行基于健康视角的杨浦公园更新。更新设计以“悦动双环”为设计主题,“双环”中的一环为运动健康之环,通过在杨浦公园中梳理和完善内部活动空间,建立全年龄段的运动健康体系。“双环”中的另一个环为自然疗愈之环,在公园内部结合原有的自然资源禀赋,创造出丰富多样的自然疗愈空间,通过原路体系进行串联整合,组成公园内部的自然疗愈环路,期望通过构建自然疗愈和运动健康这两个环,提升杨浦公园得健康服务水平和居民的生活品质。
运动健康之环分布在公园的外围,各类休闲运动场地镶嵌其中,为市民提供了丰富的体育活动选择,增强了公园的运动体系。在公园南部区域通过结合公园原有的自然资源,构造自然疗愈之环,这里以自然景观要素如密林、花境为主,营造出宁静治愈的自然景观,为市民提供了一个放松身心的绿色空间。通过规划场地内部的道路和广场,将各个功能区和景观区进行串联,形成了一个既统一又多样的,提供丰富的健康体系和健康活动场所的公园空间。
03
无界融合视角下的上海杨浦公园更新设计
学 生 /
米热·海拉提
指导老师 /
汤晓敏
研究摘要 /
新时代社会矛盾的转变相应的对城市公园提出了新的要求,城市公园从简单的物理空间、民众休闲游憩转变为承担包涵生态、文化、教育等多维度社会责任的社会综合体。而位居高密度中心城区的城市老公园,由于建设年代久远,公园的功能与设施老旧,公园的包容度和开放度已无法满足开放共享的新时代城市绿色高质量发展的需求。
本次设计通过文献综述及案例研究,梳理公园与城市无界融合的途径以及场景化更新的手法;剖析城市老公园存在的疼点问题,归纳总结无界融合视角下的老公园更新趋势,提出了老公园更新的“融·界计划”,并从边界开放、功能融合与运维升级三个方面具体阐述了老公园更新的策略,为城市老公园更新实践提供有益的借鉴。
在理论与案例研究的基础上,将“融·界计划”应用于上海市杨浦公园的更新设计中。基于杨浦公园空间质量与服务效能、分区与要素系统、边界与可达性全面调研与评估的基础上,整合分区布局、升级各类要素系统,通过无界融合的场景化设计和 IP 引领的运营策划,以实现包容、开放、活力、智慧四大愿景,达成杨浦公园与城市、民众、社会之间的无界融合,以期为城市老公园更新提供可借鉴的实践样本。
Ecological Planning and Restoration
生态规划与修复
04
上海典型城市人工湿地碳汇格局研究及设计对策
学 生 /
余敬仁
指导老师 /
王 进
研究摘要 /
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进入新阶段和我国制定“双碳”目标的背景下,本研究选取上海之鱼人工湿地和滴水湖人工湿地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样地调查、元素分析、遥感反演等方法,以实测数据和遥感数据为基础,阐明了上海市具有较强碳汇能力的湿地植物,分析了人工湿地的碳汇格局变化情况及影响因素,提出了构建高碳汇人工湿地的优化模式。研究结果表明:(1) 碳密度最高的前五种植物依次为旱伞草、芦竹、芦苇、荷花和水烛;碳密度最低的前五种植物依次为浮萍、荇菜、大茨藻、金鱼藻和菹草;挺水植物的碳密度是浮水植物的286.6倍,是浮叶植物的2.92倍,是沉水植物的2.55倍。(2) 在这两个人工湿地中,湿地植被的覆盖面积相对较低,上海之鱼湿地植被面积占比为9.69%,滴水湖湿地为7.55%,空间分布表现出显著的异质性,湿地植被分布形态均表现出条带状和面状特征。(3)上海市人工湿地植物地上、地下和土壤部分碳密度遥感反演模型分别为:y=0.0525x3-1.3294x2+27.295x,y=0.0525x3-1.3294x2+27.295x,y=0.5211x3-28.306x2+463.29x;在2018年至2023年期间,上海之鱼湿地北部和近岸区域,碳密度增长显著,最高增量为5983.59gC/㎡,而在滴水湖北岛湿地,增长最多的区域集中在东侧至北侧沿岸,最高增量为8017.76gC/㎡;(4)在景观尺度上景观格局指数中的斑块密度(PD)、边缘密度(ED)、景观形状指数(LSI)等指标与碳储量的增加量呈现显著正相关;在类型尺度上挺水植物斑块的景观格局对碳储量的影响最为显著。(5)经过初步优化设计后,上海之鱼湿地碳储量由当前的162.23t增长至583.27t,滴水湖湿地研究区内的碳储量由当前的67.5t增长至306.31t。为了提高人工湿地的碳汇效率,在规划设计阶段应选择具有明显固碳效果的湿地植物种类,考虑根冠比例和植物多样性,构建形状复杂但适度规整的景观格局,使分区明确且比例适宜,植被斑块均匀分布,促进长效碳汇。
05
气候变化情景下基于电路理论的上海市生态网络识别与构建
学 生 /
林恒兴
指导老师 /
王 玲 车生泉
研究摘要 /
上海市具有特殊且重要的地位,当前饱受极端气候事件影响,因此开展气候变化情景下的生态网络识别与构建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2017年10米分辨率全球地表覆盖遥感影像数据、中国1km分辨率逐月降水量/平均气温数据集以及国家地球系统科学数据中心RSEI相关数据为基础;通过对绿度、湿度、热度、干度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以遥感生态指数作为因变量,气候数据与土地利用类型作为自变量,基于地理探测器建立生态质量影响参数;利用景观形态空间格局分析(MSPA)确认生态源地,并根据已获取的生态质量影响参数,通过最小累积阻力模型(MCR)叠加构建基础阻力面;最后,基于电路理论识别生态源地、生态廊道、生态夹点等生态要素,构建了叠加气候因子的上海市生态网络,并提出气候适应性规划设计策略。本文研究主要结论如下:
(1)本研究识别生态核心区共计3680.30km²,其中137个生态源地,总面积2147.12km²,约占核心区大小58.3%;主要分布于长江入海口、九段沙、崇明岛、长兴岛、杭州湾沿岸、浦东新区等临海区域,陆地部分主要位于淀山湖地带与奉贤区,中心城区区域除黄浦江外几乎没有。
(2)本研究共提取生态廊道132条,总长852.43km,均长6.46km。其中最长为68.57km,横跨青浦、嘉定区,是长江到淀山湖的重要生态廊道;最短为0.93km,是连接随塘河沿岸与上海海湾国家森林公园的生态廊道;本研究所识别的主要生态廊道基本能与《上海市生态空间专项规划(2021-2035)》对应。
(3)通过Linkage Mapper工具识别生态夹点,陆地部分高阻值的待修复生态夹点主要集中在崇明区、青浦区淀山湖片和金山区,黄浦江沿岸是其他关键夹点的分布区域。
(4)基于以上研究结果,本研究提出构筑“四地、双环、九廊、五区”多层次、成网络、功能复合的上海市气候适应性生态空间格局:四地主要包含长江口地区、东海区域、环太湖地区及环淀山湖地区、环杭州湾地区,是长三角地区与上海市交换生态系统服务流的大尺度生态基底;双环主要指代外环绿带和近郊绿环及其串联的重点更新保护区,是中心城区生态质量的重要保障;九廊指以近郊绿环为纽带,向外衔接9条市级生态廊道,是上海市的绿色通廊、韧性载体;五区指崇明区生态红线内夹点区、淀山湖-黄浦江-杭州湾夹点区、上海海湾国家森林公园夹点区、滴水湖夹点以及黄浦江沿岸夹点区等需要重点保护与修复的五大区域。
Plant Resources and Applications
「植物资源与应用」
06
上海交大闵行校区园林树木及其景观多样性分析
学 生 /
廖胤淋
指导老师 /
唐东芹
研究摘要 /
高校校园景观环境是大学重要的文化象征,对吸引优秀人才、影响教育质量和师生身心健康至关重要。研究采用实地调查、多样性分析和树木景观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的园林树木及其景观进行研究,结果如下:
(1)校内树种共有245种,分布广泛,包括61个科、127个属。按形态分类,阔叶树226种,占比高达92%,而针叶树仅19种。按生活型分类,落叶树147种,常绿树96种,半常绿树种仅2种。原生树种仅有30种,占比仅12.24%。
(2)所有树种中,乔木124种,灌木105种,藤本16种。乔木与灌木比例为1:0.8,其中落叶乔木86种,常绿乔木38种,比值1:0.44;灌木中落叶与常绿树种均为52种。
(3)校园中用于群植、片植的树种数量最多,达144种,涉及41个科。第二多的是孤植树,达89种,分布在32个科中。用于行道树的树种共有52种,分布在22个科中。用于绿篱的树种相对较少,仅22种。
(4)生物多样性指数分析表明,校园内园林树种观赏特性在4月至6月最丰富,主要是观花树种的贡献。其次是9月至10月,秋色叶树种和观果树种是最主要的景观要素;夏季7月至8月稍减,11月至2月观赏树种最少。
(5)植物景观的特点:校园内植物景观各有特色,充分结合环境特点,同时与建筑或场地的功能相结合。如学校主要出入口利用了规则式植物景观来加强序列感、突出雄伟气势。图书馆和教学楼则利用孤植树、花境、植物组团、疏林草地等方面营造适宜的学习空间。体育场通过绿篱、高大乔木围合区分场地功能。线状空间道路和水系是串联、统一校园整体景观的重要部分,交大闵行校区中道路景观主要通过选择不同的行道树来实现,利用高大树姿、丰富的叶色变化, 营造优美林下空间的同时联结块状绿地;校区内一横三纵的水系,植物景观也各具特色,通过选择季相变化丰富的植物营造景观,与水体产生互动扩充景观的视觉要素。
总体来说,校区内树木种类丰富,植物景观效果不错;但存在乔木和灌木比例不甚合理,常绿树种占比过高的问题。树种观赏特性呈现季节性变化,但存在秋冬季观花、春夏季观叶等景观不足的情况。以上研究为未来校园景观环境的改进提供了清晰的指引,有助于创造更美好、更具吸引力的校园环境,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07
梅脱水素PmHIRD11基因克隆与体外抗逆功能研究
学 生 /
姚诗宇
指导老师 /
付雪晴
研究摘要 /
脱水素蛋白积极响应植物非生物胁迫,在细胞抗逆保护方面具有重要的保护功能。本研究对梅PmHIRD11基因进行全长克隆,并建立蛋白原核表达与纯化体系,通过体外(in vitro)实验探究该蛋白在质膜、蛋白(酶)保护和抗氧化方面的细胞保护功能。
梅脱水素PmHIRD11基因编码区长度为258bp,氨基酸序列结构分析表明,PmHIRD11是KS型脱水素,缺少稳定的三级蛋白结构,在水溶液中表现为显著的无序性,可能参与植物低温、干旱胁迫下的响应。
利用蛋白原核表达体系富集纯化PmHIRD11蛋白,通过体外抗氧化能力检测、酶活性保护能力检测、金属离子结合能力检测、脂膜保护实验系统地揭示PmHIRD11蛋白对细胞的综合抗逆保护功能,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 体外抗氧化能力:PmHIRD11可显著抑制体外Fenton反应,有效降低体系中羟自由基的生成量。回归分析表明PmHIRD11的羟自由基抑制能力与蛋白浓度呈线性相关,最高可使反应体系中羟自由基生成量降低82.3%。
2. 体外酶活性保护能力:PmHIRD11在逆境环境下可有效保护酶活性,且保护效果随外源蛋白浓度的升高而提升。PmHIRD11在冻融和脱水处理下均表现出显著的酶活性保护效果,均可使LDH相对活性恢复至约100%。
3. 质膜保护能力:应用DOPC磷脂制备脂质体以模拟植物的质膜系统,评价PmHIRD11对质膜的保护效果。在冻融或脱水处理下脂质体膜系统发生紊乱,溶液体系的浊度显著增加约2倍,且脂质体粒径由122.32 nm分别激增至6085.62 nm和3017.16 nm,说明质膜发生了严重的破裂再融合过程。PmHIRD11可有效稳定脂质体膜系统,在冻融、脱水处理后分别使体系浊度显著下降89.8%与89.3%,粒径分别降低约30倍与15倍。以上结果表明PmHIRD11在逆境胁迫下可有效稳定质膜结构,缓解脂质体的聚集与融合。
4. 金属离子结合能力:利用固相金属离子亲和柱法(IMAC)测定PmHIRD11对不同金属离子的结合能力,发现PmHIRD11与过渡金属离子的结合能力较强,对不同金属离子的结合能力强弱顺序为:Ni2+>Co2+>Cu2+>Fe3+>Zn2+>Fe2+>Mn2+>Ca2+,表明PmHIRD11与不同金属离子具有选择性结合能力。
“ 设计声息 生生不息 ”
- END -
注:以下内容无关设计竞赛相关信息。为本网站关于版权声明。
本网站中未标注“来源或是标注“来源**(网站)”的作品,均转载于第三方网络平台,本网站转载系出于传递设计大赛信息之目的,不保证所有赛事的准确性、和完整性,请您在阅读、创作过程中自行确认,不代表本站的观点和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或异议请联系我们删除。
关于附件下载问题:如果附件下载显示无权限,请更换浏览器,不要用EDGE浏览器,推荐谷歌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