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美术学院《拓扑乡土:公共空间再营造》| 2021级雕塑专业空间营造、公共艺术课程成果汇报展

发布时间:2025年4月6日 分类:课程设计 浏览量:1051

主办单位  

湖北美术学院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

指导老师 

刘义忠   朱广

参展艺术家  ▎

陈浚源  陈逸凡  陈雨欣  程倬

董璟雯 杜冰洁 葛梓君 桂雨欣

胡晟豪 姜君玉 雷蕊宇 李乐怡

李培蓓 李语铮 李芷婧 林伊凡

周 慧  刘馨潞 罗 力鹏  罗晓薇

穆嫣然  宁 可  朱子豪  裴舒雯

邱 芬  冉伊宸  沈沛瑜  宋 嘉

谭珺一 孙炜童 陶舒睿 田印婷

王贝玲 王芝  王泽阳  吴梦洁

向沿臻 许瀚月 尹鑫鑫 余俊卓

袁 畅  曾陈芮 张丽静  张馨月

张栩源  刘星辰雨   欧阳杏子

展览地点/Ehxibiton Location 

湖北美术学院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展厅

(A5教学楼1楼通道画廊)

展览时间/Time  

2025年3月24日——4月11日

前言

武汉,这座"千湖之城"以其独特的生态基底,为艺术介入乡村振兴提供了天然实验场。在江夏区群益村,一场以"艺术唤醒乡土"为内核的跨学科实践正在发生——由刘义忠、朱广两位老师联合主导的《空间营造》《公共艺术》课程,以"湖畔艺术节"为实践载体,带领2021级雕塑一、二班学生,联合视觉艺术学院与环境艺术学院的本科生及研究生,共同探索艺术赋能乡村振兴的多元路径。

课程突破传统教学模式,构建"田野即课堂"的沉浸式教学体系。师生通过四周驻村创作,直面乡村真实场域展开跨学科协作,贯通"理论-实践-落地"的完整教学链条。在此过程中,不仅锤炼学生大尺度空间设计、在地创作与社会调研等核心能力,同时推动数字建模、AI生成设计和三维信息采集等新技术与乡土语境的深度融合。最终呈现的作品以品牌IP与视觉叙事、空间营造与景观叙事、文化基因解码计划、社群共建与疗愈经济、产业赋能与体验升级,五大维度为框架,既精准回应乡村振兴的实际需求,也为艺术介入乡村建设的方法论体系提供了系统性实践样本。

以"文化再生"为支点,师生与村民形成"共谋-共建-共享"的协作网络:依托"界豆之乡"产业基因,开发地域IP与农产品包装系统,重构传统作物价值链。通过村民参与建造,将废弃农具转化为铭刻集体记忆的景观装置。沿湖岸生态脉络植入审美与功能并重的公共艺术,重塑人地关系纽带。特别打造的"艺蔬集市"空间,借艺术化展陈架设城乡对话桥梁,使农产品在城市消费语境中实现审美溢价。

本次实践构建的"校地协同"机制,通过田野调查解码文化基因、在地创作激活传统元素,最终形成20余组衔接艺术表达与乡村诉求的作品。这些成果既是技术创新的实践样本,更是青年对"艺术乡建在地性"的思辨载体。即将启幕的湖畔艺术节,既作为成果展示的立体场域,更将成为多元对话的共振平台——在学术、产业与公众的交互中,探索艺术介入乡村的可持续范式。

本次课程实践犹如深埋乡土的种子,在青年大学生与村民的共同浇灌下萌芽。它揭示:艺术不仅是美学表达,更是激发内生动力、编织城乡联结的创造性媒介。期待展览能催生更多关于"艺术与乡村共生之道"的思考,共同书写乡村振兴的立体叙事

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

展览现场

Exhibition view

成果展示

Presentation of achievements

▲《湖畔艺术节——品牌文创设计》

作者 |  向沿臻  王贝玲  董璟雯  田印婷

品牌IP与视觉叙述 ——

界豆文化IP体系

方向:提炼界豆生态与人文故事

打造核心视觉符号

涵盖:品牌主IP、公共区域视觉装置

▲《大鼻豆家族——界豆IP》

作者 | 裴舒雯  穆嫣然  李语铮  刘星辰雨  宁可  李芷婧

空间营造与景观叙事——

树林氛围提升‌

方向:利用彩色遮阳网对树林公共区域进行打造

形式:装置艺术

 

《梁湖漫星》

作者 | 裴舒雯  穆嫣然  李语铮  刘星辰雨  宁可 李芷婧

空间营造与景观叙事‌——

梦乐园‌

方向:利用卡通形象独特色彩组合

对沿途公共休息域进行打造

形式:装置艺术、公共家具设计

▲《乡野梦乐园》

作者 | 周慧  李乐怡  张馨月  谭珺一  孙炜童

空间营造与景观叙事‌——

公共休闲设施

方向:结合当地特产水果造型设计“躺平座椅”

沿途公共休息区域打造

形式:装置艺术、公共家具设计

▲《田野梦乐园》

作者 | 周慧  李乐怡  张馨月  谭珺一  孙炜童

空间营造与景观叙事‌——

旧物新生·记忆重塑

方向:旧农具、生活器物艺术化改造

形成“湖畔时光博物馆”系列

形式:装置艺术、文创产品再生设计

 

▲《梁湖—雨》

作者 | 张馨月  谭珺一  周慧  李乐怡  孙炜童

空间营造与景观叙事‌——

旧物新生·记忆重塑

方向:旧农具、生活器物艺术化改造

打造“湖畔时光博物馆”系列

形式:装置艺术、文创产品再生设计

 

▲《乡村交响曲》

作者 | 周慧  李乐怡  张馨月  谭珺一  孙炜童

 

空间营造与景观叙事‌——

旧物新生·记忆重塑

方向:利用轮胎、油桶进行艺术化改造

形式:装置艺术

 

▲《鼓点》

作者 | 程倬  罗晓薇  张馨月  张丽静  林伊凡

空间营造与景观叙事‌——

乡村动物园

方向:利用废旧木头对树林区域进行打造

形式:装置艺术

 

▲《乡村动物园》

作者 | 朱子豪  桂雨欣  欧阳杏子  吴梦洁  邱芬

空间营造与景观叙事‌——

彩虹叙事步道‌

方向:彩虹步道独特色彩组合对

沿途公共休息区域打造

形式:装置艺术、公共家具设计

▲《虹之间》

作者 | 欧阳杏子  吴梦洁  桂雨欣  邱芬  朱子豪

空间营造与景观叙事‌——

稻田、鹅卵石改造计划

方向:利用稻草与稻田鹅卵石和界豆芽结合

形式:综合材料

 

▲《拾穗者》

作者 | 余俊卓  宋嘉乐  胡晟豪  罗力鹏

▲《萌芽》

作者 | 余俊卓  宋嘉乐  胡晟豪  罗力鹏

社群共建与疗愈经济——

森林疗愈力场

方向:游客互动参与

树干上编织与互动疗愈空间

活动:手工编织情绪工作坊

▲《抱树疗愈计划》

作者 | 周慧  李乐怡  张馨月  谭珺一  孙炜童

欧阳杏子 吴梦洁 桂雨欣 邱芬 朱子豪

空间营造与景观叙事‌——

旧物新生·记忆重塑

方向:蔬菜转运箱进行艺术化改造

形成景观雕塑

形式:装置艺术

 

▲《光鳞巨构》

作者 | 王泽阳  冉伊宸  陈逸凡

空间营造与景观叙事‌——

互动装置

方向:互动装置放置于儿童休闲区域

形式:动态装置艺术

 

▲《银梭渡燕》

作者 | 陈雨欣  葛梓君  刘馨潞  曾陈芮

空间营造与景观叙事‌——

彩虹叙事步道‌

‌方向:彩虹步道独特色彩组合

沿途公共休息区域打造

形式:装置艺术、公共家具设计

▲《大地调色板—蔬果剧场》

作者 | 袁畅   陶舒睿  尹鑫鑫

空间营造与景观叙事‌——

大地共生剧场

方向:自然地形打造露天艺术空间

功能:演出、市集、星空观影的多维场景

 

▲《汇聚》

作者 |  张栩源  沈沛瑜

文化基因解码计划——

村史活化档案‌

方向:村民口述史采集+旧物、手印

生成互动的的艺术家族谱墙

衍生:方言诗歌墙、老照片声音剧场

 

▲《家谱涂鸦树》

作者 | 裴舒雯  穆嫣然  李语铮  刘星辰雨  宁可  李芷婧

社群共建与疗愈经济——

手艺共生合作社‌

方向:村民与艺术家共创手工艺产品

模式:工作坊直播+非遗技艺数字教程开发

▲《新生》

作者 | 王芝  许瀚月  李培蓓

产业赋能与体验升级——

农产品终端市场提升

方向:湖北美术学院社团+

村菜市集打造“艺蔬集市”

形式:校村共赢,艺术介入

▲《艺蔬市集》

作者 | 雷蕊宇  杜冰洁  陈浚源  姜君玉

 

理论课程讲解

进村实地调研

第一次群益村汇报方案

五里界街道汇报方案

作品落地前汇报方案

作品制作现场

通道画廊布展过程中

结语:艺术与乡土共生

 

的四重奏

历经四周的乡村实践,《空间营造》与《公共艺术》课程以“湖畔艺术节”为载体,完成了一场从课堂到田野、从理论到行动的创造性实验。这段旅程中,我们见证了艺术如何成为激活乡土生命力的媒介,也见证了00后青年学子如何以双手和智慧回应乡村的真实需求。在此,我想以四个关键词总结这段充满温度的实践——

 

一、根系:在地基因的解码与转译

师生们通过田野调查解码"界豆之乡"的文化密码,将农具、水岸、作物等元素转化为空间叙事语言。从"彩虹叙事步道"对农耕色谱的抽象提炼,到"大地共生剧场"对水文化的拓扑重构,每件作品都深植于群益村的生态肌理。这种对乡土基因的创造性转译,让艺术成为文化记忆的当代载体。

 二、织网:技术叙事与生态智慧的互渗

实践突破传统学科边界,构建数字建模与编织工艺对话、AIGC生成设计不再悬浮于数字界面,而是深入田间地头,成为乡村建设的创意催化剂。"旧物新生计划"中,3D打印技术让废弃农具重获艺术生命;"梁湖漫星"项目里,三维信息采集技术对场地精确把控。技术不再是冰冷的工具,而是编织人文与自然关系的柔性媒介。

 三、共生:校地协同的可持续生态

课程构建的"共谋-共建-共享"机制,催生出具有生长性的艺术生态。"界豆IP系统"已衍生农产品包装、研学课程等产业链条;"手艺共生合作社"正孵化村民自主运营的工坊;"疗愈花园"成为持续吸引城市游客的磁极。特别设计的校地联合评估体系,为项目长效运营提供制度保障。

四、弥合:城乡对话的美学桥梁

通过"艺蔬集市"的艺术化展陈,蔬菜成为承载乡愁的雕塑,莲藕化作讲述生态的故事书。这种审美赋能让农产品价值显著提升,更在城市消费端重构了城乡认知图景。当村民在"梁湖漫星"装置下教授传统编织,当儿童在"乡村交响曲"中认知农耕智慧,艺术真正成为了双向治愈的触点。

这些深埋乡土的实践,已从四个维度构建起艺术介入乡村振兴的方法论模型:在地基因解码是根系,技术生态互渗是脉络,校地协同机制是养分,城乡价值共振是果实。展览呈现的不仅是湖畔的艺术风景,更是2000后青年一代对"乡土性现代化"的青春提案。

种子终将在春风中拔节。期待这些探索能激发更多关于艺术与乡村共生的创造性思考——当我们以谦卑姿态向土地学习时,土地必将回馈超越想象的答案。

 

艺术终将回归土地,而我们,正在书写回归的方式。

     

   ——课程指导教师   刘义忠    朱广

 2025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