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学院文创中心“场景系统设计”课程设计展--AI时代西溪湿地再发现设计
发布时间:2025年5月6日 分类:课程设计 浏览量:812
▋引言
在数字文明与生态文明交织的今天,中国美术学院文创设计制造业协同创新中心联合中国湿地博物馆,邀请来自同济大学、利尔达科技的创业导师、企业导师,发起“自然对话:AI时代西溪湿地再发现计划”课程。本次的课程成果展将会在中国湿地博物馆内展出,邀您见证青年如何用代码与创意重构人与自然的关系。
▋“场景系统设计”研究生课程介绍
课程名称:场景系统设计
课程类型:专业必修课
学分:2学分
授课对象:文创设计研究生一年级
课程导师:俞坚
创业导师:
金雨晖(同济大学博士)、沈洁(同济大学博士生)
企业导师:
周伟(本位设计本位空间设计 设计总监)、范远航(利尔达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高级市场经理)、孙香涛(利尔达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硬件部经理)、刘建(利尔达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软件部经理)
课程助教:徐嘉怡
本课程以场景系统设计方法论为核心,聚焦杭州西溪湿地生态文化地标,探索人工智能技术与自然美学的深度融合,通过AIoT(人工智能物联网)与数据驱动设计重构人与自然的多维互动,打造科技感与诗意并存的未来生态体验。课程以“行动者网络理论”为基底,将湿地植物、动物、游客与AI设备视为平等生态节点,构建动态叙事系统,结合6周的系统训练,引导学生完成“发现-构想-架构-运维”四阶段实践,最终输出涵盖智能硬件原型、商业计划书及体验地图的完整方案。课程强调跨界协同与迭代创新能力,培养生态调研、技术融合、系统设计及商业落地的全链路思维,同时提升团队协作与方案呈现的综合技能。
▋方案内容赏析
精灵罐头—游戏化叙事激活湿地自然教育
小组成员 / 方政 蔡依依 洪旗 秦怡琳
左右滑动查看图片
“罐头精灵”是一款结合景区游览与游戏互动的沉浸式体验产品。青少年游客在景区内通过特定设备捕捉隐藏的“精灵”,将它们存放在“罐头”中进行培养和展示。同时,景区内的文创商店提供与精灵相关的周边商品,用户可以通过游戏积分兑换或购买这些商品,进一步丰富体验。
西溪湿地—自然交易所
小组成员 / 王茂湘 徐嘉怡 杨畅
左右滑动查看图片
“自然交易所”将西溪湿地打造为巨型“碳交互游戏场”,以游客完成绿色任务获取“种子币”为核心机制。湿地五类代表性植物群落——沉水、浮水、微管、挺水和呼吸根植物,被设为五大“种子”互动区,游客购买“自然交易手册”即参与绿色任务,完成任务可返还费用并获赠纪念种子币;未完成者可保留手册,日后继续体验。项目通过任务机制将游客行为转化为可量化的生态贡献值,每颗种子币既记录绿色行动,也象征公众参与。人在游中“越玩越富”,植物亦因共建而得益,实现湿地与游客的双向共赢。
“咔擦”计划—西溪湿地智能美拍系统
小组成员 / 韩婧臻 刘姝彤 蔡祎恒 郑源源
左右滑动查看图片
“咔嚓”智能拍照装置是西溪湿地设计的一款智能拍照装置,旨在结合自然与科技,为游客提供独特的互动体验。通过AI语音引导姿势、特效叠加及生态主题滤镜,结合环境光算法优化构图,让游客一键生成兼具艺术感与生态意境的打卡大片。
根本是邻居—数字时代下的西溪湿地叙事IP设计
小组成员 / 郭佳怡 刘馨雨 黄伊甸 陈可依
·左右滑动查看图片
“根本是邻居”是一个以西溪湿地植物为原型创作的植物IP。根据该地现实存在的植物们生长习性、分布地域以及生态职能,赋予其人格特征,形成了一个专属于西溪湿地的生动有趣的叙事体系,构建了一个可生长互动的植物社区“根本社区”。在这里,苦大力、狐步、金泡泡等植物居民各具特色,等待游客们前来邂逅与交流。游客在游览中,跟随故事的指引探索西溪湿地,身临其境地与植物居民互动对话,从而了解它们之间复杂而奇妙的生态联系,收获一段有趣的游览体验。
青羽归途—IP驱动下的场景系统创新设计
小组成员 / 周雨蒙 张洲栩 郎璐瑶
·左右滑动查看图片
“青羽归途”作为AI+AR双技术赋能的湿地生态沉浸体验项目,以濒危物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青头潜鸭为核心,通过拟人化IP形象“青仔”带领游客开启生态探索之旅。项目借助AI智能线索识别,配合AR望远镜的超视距观鸟功能,将现实湿地景观与虚拟科普内容无缝融合。在沉浸式体验中,游客将在了解青仔的成长历程后,通过趣味任务与其一起回忆它的成长之路,并在观鸟中收获鸟类知识,寓教于乐的同时唤醒公众对湿地生态系统的守护意识。
▋展览现场
▽
展览讯息
[ # 展览地址 ]
中国湿地博物馆一层
[ # 展览日期 ]
4.29—5.7
[ # 展览时间 ]
9:00—16:30(16:00停止入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