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美术学院建筑艺术设计学院 | 数字与形态(智慧城市)课程回顾

发布时间:2025年5月10日 分类:课程设计 浏览量:1368

建院2025年第29期,共673期

课程名称 | 数字与形态(智慧城市)年级专业 | 23级环境设计三班、四班指导老师 | 施兆辉 钟金宝 王擎

课程背景

城市建设存量时代的当下,空间设计已不能回归到⼤⼑阔斧的粗旷式发展中,城市空间的优化与设计对于创新性、艺术性、精准性和多元性有着更深刻的需求。

数字化和⼈⼯智能化的浪潮,也许进⼀步加剧了实体空间“衰落”的现象,实体与虚拟之间的剥离愈发严重。⽽⼤众对“新”技术的狂热,似乎酝酿出,对虚拟技术的使⽤和虚拟空间活动中的,另一种盲目性。

二年级的数字与形态(智慧城市)课程,正是在这⼀⼤背景下,以⼀种反思性的和探索性的初衷,辩证地看待实体空间和虚拟世界之间的主次关系和有效连接性,坚持环境设计专业(城市创新⽅向)核⼼的教学价值观:即策划性、城市性、空间性和艺术性。同时保持对新技术、新⼯具和新观点的包容态度。

内容简介

具体通过对早期控制论、数字转型、参数化设计、数字制造、增强现实、⼈⼯智能与⼈机协作等关键领域的学习,培养学⽣在数字时代下解决建筑与城市设计问题的综合能⼒。具体任务包括:掌握数字设计⼯具和⽅法(如 CAD/CAM、Grasshopper、AI 设计⼯具、3D 打印、机器⼈技术等),并理解其在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中的应⽤。理解并批判性分析从模拟到数字转型过程中传统(模拟)⼯艺与现代数字技术之间的关系。学习参数化设计的 4F 框架(折叠、场域、形态、制造),了解数字设计思想的发展及其对设计思维的影响。探索并实践⼈机协作理念,认识数字⼯具如何从单纯的辅助⼯具转变为设计过程中的创意伙伴。通过团队合作,利⽤数字技术开展城市公共空间的综合设计,形成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分析报告和设计成果。

教学⽅式

课程以基础核⼼讲座和⼩组⼯作坊式的讨论为主要教学⽅式,以⼀个学⽣熟悉的真实场地(⼴美校园主街区和南亭村)为主要载体和出发点,但在课程开题中并未明确作业的最终⽅向,这区别于常规的城市设计、纯粹的理论批判式图解和单⼀的技术⼯具视觉化设计。

课程成果

课程最终逐渐浮现三种成果⽅向:

1) 基于真实城市空间环境分析的 AR 辅助型叙事表达;

2) 基于真实城市空间的游戏本体设计(提供对空间和事件的情绪表达,以及隐性的⼤数据收集模式);

3) 城市实体空间多源数字化优化设计。

作为热身的个人作业

 

枯木逢春

作 者 | 唐靖怡 文钰胜 严佳安 孔致远 梁焕森          张娅宁 梁靖娴作品展示作品视频

左右滑动查看展板作品简介本项目探索用艺术创新手法活化传统村落,将岭南文化元素与现代技术相结合。我们运用电 脑建模技术,以当地特色花卉为灵感,设计出可拆卸的艺术装置,让花朵图案自然生长在破损墙面上。通过三维动画直观展示修复方案,既保留建筑原貌,又赋予其新生命力。相比传统修复方式,我们更注重挖掘文化内涵,让老建筑讲述新故事。方案采用模块化设计,确保装饰可逆且可持续。这种创新尝试既延续了岭南文脉,又为村落注入现代活力,为传统村落更新提供了艺术与技术融合的新思路。

现实扭转立场

作 者 | 张俊文 王   煜 刘   星 杨国烨 王家宝 陈琪琳作品展示作品视频

展板
作品简介【现实扭转力场】一词源于乔布斯对未来ar/vr技术的畅想,也就是在科技辅助下现实生活能发生不现实的奇妙反应。在本视频中,我们以一位头带VR设备的学生的视角。展示一场特殊的广美日常生活。

AR World

作 者 | 邹展博 崔   皓 何晧曦 李字轩 叶雨阳           王   舜 刘   瑄 卢炬枫 许恩耀 姚汝轩作品展示作品视频

左右滑动查看展板
作品简介传统物理空间难以满足学生对学术的互动性、科技感以及资源共享的需求。对此我们希望通过AR增强现实的技术重塑公共空间,打造虚实结合的互动场景,吸引不同学院学生自发聚集,促进跨学科交流与合作,探索技术与人文融合的校园空间创新模式。

 

The Crack

作 者 | 谭   爽 李惠璇 陈贞熹 孙欣悦 赵斓珺            张竹珩 丁   好 黄   丹 张佳钰 肖宇晗作品展示作品视频

左右滑动查看展板作品简介设计方案以交互式叙事游戏为媒介,构建南亭村与广州美术学院地域空间的社会性探索框架。本作采用分支叙事系统架构,玩家将代入环境艺术专业毕业生的主体视角,在都市化进程的现实语境下,通过多线程剧情选择机制介入五个叙事单元。每个单元对应特定社群原型,玩家需通过参与式调研机制解构不同主体的生活诉求,这种“生活即设计”的视角,或许能让我们重新思考:谁才应该是城市空间真正的规划者。

2D游戏社区共创

作 者 | 黄佳琳 李向晴 罗雨琪 郑   洁 骆爱儿            池宝霖 吴翊宁 杨诗语 袁荣欣 雷雨陶作品展示作品视频

左右滑动查看展板作品简介

我们以广州美术学院真实校园与南亭村为原型,打造了一个兼具策略性、创造性与社会研究价值的2D虚拟共创社区。玩家将化身“未来艺术家"与“创意居民",在虚实交融的空间中展开不同体验。本游戏既是虚拟世界的协同创造实验,也是现实城市研究的动态样本库。希望通过游戏化数据采集与情景模拟,让每个参与者的理想社区蓝图都能成为现实城市设计的参考坐标,实现虚拟创作与现实社会的双向赋能。

墟光云廊

作 者 | 刘雯文 朱嘉敏 胡奕涵 黄瑞雪 袁淏娜

作品展示

展板作品简介

此项目拟位于南亭村西社,设为社区居民、城市访客打造一个兼具生活功能性与地域艺术性的城市新地标。

“墟光云廊”借鉴了巴塞罗那圣卡特琳娜菜市场波浪形的屋顶和色彩斑斓的马赛克拼贴的设计精髓,赋予建筑新生生命力。此项目屋顶设计可挡风遮雨,造型动感、轻盈。廊道的设计旨在横向连接孤立的垂直建筑,不仅作为交通通道,更能打造公共交流和娱乐活动空间。功能布局上,此项目融合商业、文化、休闲等多种功能。底层设集市与商业空间;垂直廊道可开展陈设文化展览、艺术表演社区活动。

边界再设计

作 者 | 钦   青 叶子恒 石思伟 梁铧坤 康云熙作品展示

左右滑动查看展板作品简介作为艺术院校,广美的校园边界没有体现出广美作为艺术院校的独特之处,边界现多为简单粗暴的物理隔离边界,单纯的绿化和围栏阻隔了校内外的交流,我们希望通过改造改变广美校内与校外的交流方式,创造新的空间,改造边界以提供校内外新的沟通交流场地,同时也激活广美的校园边界空间。

The Bridge

作 者 | 梅展宇 陈   锐 冯   炫 魏鹏宇 佘昌庆

邵国忠 陈豪业 陈   诺 刘颖蓉 王子瑶

作品展示

左右滑动查看展板作品简介这座桥梁的设计灵感來源于自然界的流动形态和人体的骨路结构,旨在通过数字化技术实現桥梁与周围环境的无缝融合。桥梁的设计不仅考虑了功能性,还注重了美学和环境的可持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