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大学设计学院环境设计专业《景观艺术设计》课程成果展(二)
发布时间:2025年5月9日 分类:课程设计 浏览量:544
课程简介:《景观艺术设计》为江南大学环境设计专业核心课程,第二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线下)、首批省级一流本科课程(线下)。课程注重价值引领、知识传授、问题发现和能力培养。以立德树人为教学根本宗旨,面对人居环境品质提升的时代需求,从景观艺术设计解决城乡人居环境问题出发,通过艺术手段强化景观设计对人居环境的重要作用,旨在培养具有系统观和整体观的实干型设计人才。特别注重将思政内容潜移默化地渗透融入教学全过程,以中国传统园林文化为根基,关注新时代社会发展过程中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人居环境品质提升的需求,使学生增强作为一名未来设计师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课程类型:专业核心课程
课程性质:必修
学分/学时:4学分/80学时(1-7周)
课程对象:本科二年级学生
先修课程:居住空间与环境设计
后修课程:城市更新与环境设计、整合创新设计
主教材:史明、刘佳.景观艺术设计[J].北京:国轻工业出版社,2021.12
参考书目:刘佳.景观设计要素图解及创意表现[J].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2016.1
林瑛.景观设计[J].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14.1
魏娜.城市公共空间设计 [J].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7.5
周林.城市化视野下的中国景观教育三十年[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8.12
环境设计 / 2303班
授课教师:周林 副教授
课程选题:
以无锡蠡湖大桥公园为场地选址,以提供的整体规划地块为基础,在整体场地分析和控制的基础上,选择其中一个地块进行详细设计。
▼无锡蠡湖大桥公园基地图
教学内容与特色:
《景观艺术设计》课程强调人性关怀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讲求文化生态与自然生态的并重、倡导文化自信与国际视野的兼具。通过精心设计的课程内容帮助学生建立系统的景观艺术设计理论体系,了解景观艺术设计的原理及各个环节,从而掌握景观艺术设计的原则和系统的工作方法,掌握扎实的设计技能。同时,通过实地调研和测绘,帮助同学建立景观尺度感、空间感,认知植物、山石、水体等景观物质要素,观察人在户外景观中的行为特点和习惯,以亲身体验增强对环境的认知。
▼课程中理论知识讲授的主要内容
▼带领学生进行户外考察与测绘
▼景观考察调研汇报
教学过程中特别强调教学过程的立体化、教学视角的人文化和教学方法的多元化。首先,教学过程强调分阶段、分层次的设计过程控制,并注重各地块的比较设计,使学生强化“宏观——中观——微观”的系统设计思维,掌握科学系统的设计方法。
▼2025-02-17 概念设计步骤
▼2025-02-20 方案设计基础
▼2025-03-03 方案一草(一阶段)
▼2025-03-07 方案一草(二阶段)
▼2025-03-11 方案二草(一阶段)
▼2025-03-17 平面图表现
▼2025-03-17 平面图表现
▼2025-03-24 立面图表现
▼2025-03-27 方案三草
▼2025-03-31 效果图表现
其次,强化艺术优势,注重艺术对人居环境的提升作用,注重中国传统园林艺术的当代传承与转译,以文化和艺术的视角解决场地问题。另外,讲求多元的教学互动与评价方式,持续创新教学手段,实现课程挑战与科学“增负”。强调过程性评价,注重对学习效果的反馈与持续改进。
课程作业展示
▼作者:徐宇杰
设计说明:该设计中将水视为纽带性质的流形(manifolds)—— 表现在空间中各区域在形态上的融合、视线上的通畅、行动上的阻隔。水在区域内部也是实现区域主题功能的重要互动或景观要素,水与道路形式、土丘分布、植被的联系配置出各区域间阻隔与功能的实现,是以人视角的行动参与为景观着重点设计的体现。
▼作者:姚飞云
设计说明:叙园设计理念来源于刘勰《文心雕龙》以“叙”为文章筋骨,强调「叙理成论,昭晰情事」,暗合园林中曲廊回环、景致层递的空间叙事逻辑,以锡剧婉转腔韵为脉络,化戏文为园境。叙园以“叙”之双关为线索,全园依「起、承、转、合」布局,展现锡剧艺术在设计中以时间叙事与空间叙事并行的独特风格。
▼作者:李立轩
设计说明:本方案以“自然共生、人文浸润、活力共享”为核心理念,旨在打造一处集生态修复、休闲娱乐、文化体验于一体的滨水公共空间。设计以水为脉,依托场地自然肌理,通过多层次景观营造、多元化功能植入与可持续技术应用,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城市滨水绿廊。
▼作者:于时浩
设计说明:本项目坐落于城市滨水区域,依托现有自然水系资源,着力打造一座集生态修复、休闲游憩与城市景观提升于一体的滨湖公园。
设计以保护场地原生林地为前提,在保留生态本底的基础上,通过合理布局现代公园设施,形成兼具自然生态与城市功能的复合型绿地空间。
▼作者:王晨溪
设计说明:“崇生”景观设计以“回归自然,崇尚生命”为核心理念,旨在打造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生态空间。设计中融入自然元素,通过错落有致的植物配置、蜿蜒的水景设计以及开放式的公共活动区域,营造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氛围。
▼作者:李思瑶
设计说明:本案以"林泉栖心"为设计哲学,依托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打造可呼吸的滨水生命体。植物设计上采用"三阶配置法",营造四季常青的森林基底。空间布局构建"三栖体系"打造光影林径捕捉斑驳树影,配置芳香植物触摸园激发触觉感知,形成多维度的沉浸式自然体验。本设计旨将人与自然结合,让人们通过走进林间达到疗愈效果,打造一个自然友好型的森林公园。
▼作者:万湘合
设计说明:公园围绕“水屿密林”的设计概念,将密林,草坪,湖泊三者结合,构造出开合有致,疏密得当的景观序列。场地四周以密林为主,形成遮挡围合。中部通过植被围绕划分出三大活动区域,开阔的草坪与密林形成对比。木质栈道延伸至湖面,搭配弧形观景坐阶,满足人群聚集。近岸湿地区域设置低干预浮岛平台,结合芦苇挂灌木等植被丛强化自然野趣。
▼作者:冯晴
设计说明:本设计以无锡蠡湖公园景观空间作为研究对象,设计总体以西静东动结合,旨在营造灵动且富有魅力的公共空间,因此以水为核心元素。中心草坪广场,周边环绕水系,水体能够打破大草坪的平静,增添灵动感觉,为人们带来清凉之感。水引进地块中,形成假岛,拉近人与水的距离,更好接触水体。水的存在还能吸附噪音,营造出宁静舒适的氛围。
▼作者:肖婕
设计说明:本次设计秉持人与自然的理念,打造一个舒适而富有生机的绿色空间。依据主路环通原则和行为动线将场地内分为休闲区、观赏区和自然生态区等多个功能区。其中通过亲水平台、水上步道和观赏池等节点设计,为各个年龄段人群提供舒适放松的活动空间和亲近自然,感受自然的城市绿洲。
▼作者:金玲安
设计说明:本设计以亲水步道为核心,以流畅的曲线为主导,呼应水流的动态美感。通过蜿蜒的步道系统将多个人工岛屿有机连接,形成贯通的水上景观网络。布局充分考虑视野的开阔性,沿途设置多个观景平台,确保视线通透,一览湖光水色。 人工岛屿的形态与栈桥相互映衬,既强化了空间层次,又丰富了游览趣味,打造了一处兼具观赏性与休闲性的滨水景观。
▼作者:凌雪盈
设计说明:以“自然共生·诗意栖居”为核心,融合东方园林的写意山水与当代生态设计理念,打造集樱花观赏、亲水休闲、文化体验于一体的城市生态公园。通过樱花、湖水、亭台的空间叙事,营造“春赏樱、夏观荷、秋听风、冬映雪”的四季景观序列。
▼作者:郭贝妍
设计说明:本设计整体布局上,以蜿蜒水系为脉络,灵动的水流仿若灵动的丝带,串联起各个景观节点 ,营造出“汀澜”之美。大片的绿色草坪区域,为人们提供开阔的休憩与活动空间,承载着放松身心的功能。周边错落分布的树木,高低疏密有致,既丰富了空间层次,又带来清新的自然气息。
▼作者:潘嘉仪
设计说明:设计理念围绕“生态、互动、可持续”展开,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该区域两面环水,将水路引入区域内形成小湖泊,多处亲水平台围绕湖泊而建,促进市民与水环境的近距离接触。公园中央设有一片开阔的草坪,提供市民进行大场地运动的空间,同时草坪制造了高差,为观赏景观提供开阔视野。
▼作者:张梦婷
设计说明:本设计以三个交叠的椭圆主路串联空间,形成“引导-聚集-沉浸”的叙事脉络。入口段通过乔灌木组合围合成多个“C”形绿廊,以柔和的弧线引导人流进入核心区,中心椭圆以开阔草坪为核心,两侧弧形廊架与季相植物围合出社交剧场,廊架格栅投下动态光影,适配市集、演出等多元活动。
▼作者:黄子睿
设计说明:本次园林设计以 “自然共生,人文交融” 为核心理念,旨在打造兼具生态价值、美学功能与文化内涵的综合性园林空间。基于场地现状及周边环境特点,充分考量使用者需求,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布局。功能分区方面,划分休闲娱乐区、文化展示区、生态景观区与安静休憩区等。休闲娱乐区设置多样化的活动设施,满足不同年龄层次人群的休闲娱乐需求。
▼作者:张跃麟
设计说明:此设计以“自然共生、休闲互动”为核心理念,打造生态与人文融合的滨水空间。设计保留原有湖泊景观,通过缓坡草坪、亲水木栈道和观景平台强化人与水的联系。植被以本土乔木、灌木为主,搭配四季花卉,形成层次丰富的生态廊道。夜间采用柔和的景观照明,突出湖面倒影与树木轮廓。整体设计兼顾生态可持续性与市民多元需求,营造宜人的城市绿色客厅。
▼作者:霞瑞锋
设计说明:本初区域位于整个公园的中部,是外部陆地与内部水体的承接处,整体为游园式的快节奏设计,整体节奏引导方向为东北至西南,同时逐渐降低植被的密度和高度,使得亲水区域有更大的空间和更开阔的视野。整体地势为中间高南北面低,加之南北两面植被配合使得对水体的视野获得极大的拓展。
▼作者:白雪阳
设计说明:本方案致力于打造一座着重丰富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互动体验的公园。公园中人们回归原始、以游戏般的方式探索自然。通过充分调动入园者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全方位营造沉浸式体验,吸引更多各年龄阶层的市民前来,享受自然与社交带来的愉悦。
▼作者:王祎斐
设计说明:本设计方案融合了古典园林的精髓与现代景观元素,营造出宁静雅致的滨水环境。湖心岛作为核心景点,通过蜿蜒的小径与岸边相连,岛上绿树成荫,花团锦簇,形成自然和谐的生态景观。四周水域环绕,波光粼粼,倒映着四季变换的美景。
▼作者:钱佳文
设计说明:本次设计的主要思路是便于大家打卡拍照,以此提高人流量的公园。面向人群有老人小孩儿和喜爱拍照打卡的年轻人,为此此公园放置了大量的樱花树以及其他季节的花树和花卉。此外还有可供大型活动的广场、儿童设施区、茶饮区、健身区及垂钓区,适合各种身份年龄职业的人前往此公园。
▼作者:游金澎
设计说明:湖上生朴园,园中敛旷景;景致姗然移,移得半日闲;草木竞生发,群鸟争翩翔;长空万里望,远境欲何方。
▼作者:蔡欣然
设计说明:森氧天地公园以打造城市中的生态绿洲为设计理念,从空间布局、景观元素、设施配置等多方面进行了精心规划。空间布局上,采用分区设计,包括休闲漫步区、交流互动区、静谧休息区和亲水观赏区。
▼作者:陈安琪
设计说明:本公园以 “生态・活力・共享” 为设计理念,设置阳光草坪、儿童游乐区、文化长廊等功能分区。运用本土植物营造四季景观,搭配生态水系。为市民打造集休闲、运动等体验于一体的绿色公共空间。外围一圈为静区,中心集中为活动区,由静水分割开来,增加了动静层次。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