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潭大学艺术学院2023级硕士研究生中期作品展

发布时间:2025年5月11日 分类:课程设计 浏览量:767

01

实验艺术研究

 

EXPERIMENTAL ART

MATERIALS

 

|作者:张溶

|作品名称:《山庄·酒韵》

|指导老师:黎青

在现代化进程中,白酒酿造技艺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在当今社会上的关注度并不高,白酒的文化内涵和精神价值被逐渐淡化和忽视。因此,本次设计以承德市山庄老酒作为实践案例,探讨如何以交互叙事理论指导设计实践,增强受众的参与感,从体验其酿造技艺中理解到白酒文化内涵,为白酒文化的传播新的思路和路径。

 

|作者:马丹妮

|作品名称:《OwO Senior》

|指导老师:黎青

以当代大学生生活图鉴为创作蓝本,将Z世代校园生态融入奇幻虎系基因,打造"校园萌虎"主题IP,并围绕此IP开发系列盲盒。通过解构大学生的高光与emo瞬间,用虎族少年的野性视角重新诠释教科书级校园名场面,构建跨越次元壁的情感共鸣。

|作者:赵昕宇

|作品名称:《相伴》

|指导老师:黎青

项目希望缓解失能老人照料者因为社会角色转变,而出现的社会孤立与社会隔离等问题。平台鼓励失能老人照料者分享他们的个人经历与经验,为应对照料过程中出现的心理挑战提供支持,帮助他们与社会进行链接。提供照护知识课程,激励失能老人照料者,帮助他们预防事故发生风险。还提供二手照护用品交易平台。创造一个照料者感到需要、支持和治愈的环境。以此获得自我价值,提升幸福感,有助身心健康发展。

|作者:孙明洁

|作品名称:《见微》

|指导老师:罗豪畅

《见微》系列共三幅作品,分别以花朵、树木和真菌为主题,结合蓝晒、石塑粘土等媒介,从微观视角出发,表现三者在细胞、结构与生命周期层面的变化。每一幅作品都由五个部分构成,中心为立体结构,四周则展开不同角度的微观探索。作品通过梦幻的视觉语言,探索自然中微小生命的形态与存在方式。

 

|作者:曾雪怡

|作品名称:《环境之殇》

|指导老师:刘光柏

在环境问题日益严峻的当下,环境保护已成为关乎人类未来生存与发展的关键议题。这幅综合材料创作以此为主题,通过解构主义手法对生态文明符号进行重组,作品在材料肌理的对抗性对话中形成强烈的生态隐喻,旨在唤起人们对环境问题的深刻关注。在冷峻的黑白灰基调中,白色的天空与黑烟滚滚的工厂烟囱形成画面,其中零星的其他色彩,则像是黑暗中的一丝希望,寓意着只要我们现在采取行动,积极保护环境,依然能够迎来光明的未来。

|作者:张琬晨

|作品名称:《筑梦》

|指导老师:刘光柏

作品以建筑工地俯视形态为蓝本展开视觉解构,通过材料拼贴重组,建筑构件转化为几何抽象符号,建立“具象消散—意象重生”的视觉逻辑。画面中,斑驳的色彩、交错的线条与块面,生动呈现工地复杂景象。这种抽象化表达既凝固了施工现场的瞬时状态,又通过符号化的节奏韵律暗示城市建设的持续进程,引发观者对城市发展的思考,也寓示着我们对美好未来不懈追求的见证。

|作者:韩超

|作品名称:《融》

|指导老师:马力

以“融”字点明系列作品将工业风金属的厚重刚硬与儿童化转向的轻盈柔软相互渗透、合二为一的创作理念。打破固有界限,如同不同特质在艺术中消融重组,表达不同年代的童年与工业的相互影响和思考。

 

02

新媒体艺术设计

 

RESEARCH ON NEW

MEDIA DESIGN

 

|作者:许昕怡

|作品名称:《Snail Sound》

|指导老师:刘正军

针对我国听障儿童因地域、时间等现实情况(例如言语康复师稀缺、专业治疗成本较高、目前康复软件发展不完善等)而无法满足听觉言语康复需求的现状,设计一款线上康复训练界面设计。内容突破传统线下康复模式的地域限制,通过游戏化交互、自适应训练系统和多模态反馈机制,帮助儿童完成发音纠正、听觉辨识及语言表达训练。通过正向激励机制、可视化成长轨迹和亲子互动模块,缓解训练康复焦虑,帮助听障儿童更好地实现社会融入与身心健康发展。

 

|作者:高江川

|作品名称:《VIBE VEG鲜律觉醒》

|指导老师:刘正军

当下,健康饮食与仪式感消费成主流,该设计将蔬菜鲜活韵律与音乐元素融合,以视觉设计语言展现蔬菜从田园到餐桌的生命力。通过“视听鲜度”体验,精准契合Z世代对饮食仪式感的追求。“听见新鲜,吃掉节奏”,把音乐文化符号转化为感知放大器,用隐性律动贯穿视觉,平衡品牌专业性与创意趣味,为生鲜行业提供新的品牌叙事方向。

|作者:鲍璇

|作品名称:《桃花源记》

|指导老师:李娜

本设计以位于湖南常德的国家5A级景区——桃花源景区为对象,将设计立足于五感体验设计理念,面向当下时代的阅读语境,实现行为互动、感官互动和数字互动的多元化设计,以《桃花源记》大型溪流漫游实景演出为剧本,以3D交互数字艺术为呈现方式,层层递进。最终实现人在景中游,景在心中留,展民俗风情,显文化自信。田园觅诗歌,山水寄情怀。

|作者:孙凡斐

|作品名称:青岛城市品牌形象视觉识别系统设计

|指导老师:李娜

在全球化和信息化背景下,城市竞争已扩展至文化、科技、环境等多领域。青岛需通过视觉识别系统创新展现独特魅力,以吸引资源、人才和游客,推动持续发展。研究旨在挖掘青岛海洋文化、啤酒文化、德式建筑等地域特色,融合现代设计理念,构建兼具识别性与文化底蕴的品牌形象策略,提升城市竞争力。

|作者:黄维佳

|作品名称:《DYMASK》

|指导老师:左迎颖

主要为烟花云旗下子品类玩具烟花设计策略方案,烟花云平台增加更加趣味的服务板块,通过对生图软件产出的图片,进行筛选重组找到马戏团小丑这个符号作为“玩具烟花”的载体来呈现风格迥异的个性表达。IP用于跨界联名等平台定制服务中,与消费市场、产业、移动互联、品牌管理、IP管理等诸多领域进行跨界融合,让非遗获得新生。

|作者:杨欢男

|作品名称:中国木板年画lora模型训练与展示平台

|指导老师:左迎颖

旨在通过现代技术手段传承和创新传统年画文化。我收集并整理了全国各地的年画原稿,建立了“无为”中国木刻版画集成创作平台,该平台包含丰富的年画数据库和精选素材库,并搭载多模态AI大模型,助力年画创作。这一项目不仅致力于保持年画文化的原真性,还探索其在现代的转化与应用,为传统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创新的数字解决方案。

|作者:蔡昊芸

|作品名称:《幻想灵狐IP形象设计》

|指导老师:卢洁

从动物保护的角度出发,选取狐亚科中五种具有代表性的狐狸,结合机械元素达到机械改造的效果。狐狸们因栖息地破坏而濒危,被改造成机械体延续生命,但他们的终极目标是“找回自然之躯”。传递“科技因是保护自然而非替代自然”的反思。视觉上结合赛博朋克机械改造,保留狐亚科物种的标志性外观,吸引更多年轻人的关注。

|作者:扶玲

|作品名称:《万应识萃》

|指导老师:卢洁

《万应识萃》项目以艺术化的视角,将万应茶成分可视化,编织成一场跨越时空的感官对话,用新中式风格让非遗在数字化的维度中绽放出诗意与科技交融的美学光芒,其中利用3D建模与动态海报,将紫苏、茯苓、木香等十余味药材提取解构为流动的光影,以数字艺术之名,重塑了万应茶的文化肌理。在这里,古老的药方化作数字化艺术,非遗不再是博物馆中的静态标本,而是流动的、呼吸的、与当代生活共振的生命体。当非遗在虚拟篝火中缓缓舒展,我们终将读懂——传统与未来,本是一场永恒的共谋。

|作者:刘俞辰

|作品名称:《顺时膳道》

|指导老师:陈娟

«顺时膳道》二十四节气食补App以中医“药食同源”理计上,界面简洁清新,以绿色为主,搭配自然,突出节气氛围,并设计出“顺小膳”这一生动可爱的人物形象提供页面指引。内容涵盖节气养生要点、时令蔬果、茶饮、药食同源食材介绍及对应食谱。食谱板块通过详细分析“药食同源”理论,帮助用户理解食材的搭配和食疗功效。同时,App支持收藏、分享功能,并增加商城和社区板块,调动用户积极性与互动性。通过现代科技手段,将中医智慧与现代生活融合,让用户在享受美食的同时,传承传统。

|作者:杨洁

|作品名称:《今年的冬天不冷》

|指导老师:胡畅平

讲述了一个冬日奇幻相遇的故事:冰雕被红手套匠人赋予琥珀宝石双眼后“活”了过来,与孤独的小男孩成为朋友。他们用冰块疗伤、在雪地嬉戏,直到春日降临。冰雕融化前张开双臂索要最后的拥抱,男孩将冰水浇身相拥,发现她实则是奶奶思念的化身,因为奶奶生前也带着琥珀耳环与自己在冰天雪地里合影,最后“红手套”在那张合影的背后写着:“你来了,今年的冬天一点儿也不冷”。

|作者:姚鹏

|作品名称:《新刘海砍樵》

|指导老师:胡畅平

《新刘海砍樵》旨在探索传统戏曲艺术与现代AI技术的融合创新,让经典花鼓戏焕发新的生命力。通过AI技术,突破传统舞台限制,吸引年轻观众关注非遗文化。作品在保留原剧唱腔和爱情内核的基础上,融入数字水墨渲染和动态分镜,既传承了花鼓戏的精髓,又赋予其符合当代审美的表达形式。通过这一实验性创作,为传统艺术的数字化传播提供新思路,让更多人感受湖湘文化的魅力,推动非遗在新时代的创造性转化。

03

动漫与游戏设计

 

RESEARCH ON NEW

MEDIA DESIGN

 

|作者:邓若木

|作品名称:《骑士》

|指导老师:熊明

本片以现实题材为基础,融合幻想象征与骑士意象,讲述一位女性在童年创伤中不断挣扎,并最终在内心深处找到自我救赎的故事。雨夜、狭巷、倒影与盔甲构成了贯穿全片的视觉符号,展现出主角从受害到觉醒的心理历程。镜中映出披甲的自己,象征她对抗过往的勇气与力量。本片通过写实与幻想交织的美术风格,营造出沉浸式的情绪氛围,直面家庭暴力与成长的伤痛。

|作者:辛畅

|作品名称:《交互数字人》

|指导老师:熊明

这是一款基于先进AI技术的实时语音交互数字人,具备自然流畅的对话能力与高度拟人化的情感表达。通过语音唤醒、大模型接入与语音合成等技术,它能实时响应用户需求,完成智能问答、信息查询、生活助手等多场景服务。数字人支持个性化形象定制,适用于教育、客服、娱乐等领域,强大的知识库与持续学习能力,确保回答专业可靠。用科技拉近距离,让AI交互更人性化、更有温度。

|作者:陈思含

|作品名称:《孩子们如何在屠宰场玩耍》

|指导老师:姜倩

绘本改编自原版格林童话,讲述了兔子与老鼠的奇妙冒险。在这个过程中,一群孩子通过扮演各种角色复刻残忍的“游戏”,孩子们的每一次选择都揭示了权力背后的复杂人性,并暗喻地缘政治中的冲突与选择。同时,绘本运用多材料拼贴,以独特质感呈现故事,让读者在沉浸式阅读中思考暴力循环与制度性不公,兼具艺术性与深度。

|作者:占小洪

|作品名称:《共享莲城》

|指导老师:姜倩

《共享莲城》是一部具有地方特色的动画作品,故事的主角是一只活泼可爱的红嘴蓝鹊,它在湘潭的天空中飞翔,开启了一场奇妙的成长之旅。在故事中,这只小鸟穿梭于湘潭的地标性建筑之间,品尝到湘潭独特的美食灯芯糕,体验到这座城市的风土人情。

|作者:谢晋

|作品名称:《梦华录》

|指导老师:孙淑萍

故事发生在一个受饥荒和灾难困扰的小村庄,村民们祈求风调雨顺。玩家扮演一名勇者,发现村庄的灾难与寺庙住持有关。住持为了获得村民信仰力,故意制造灾难。住持出生贫困,父亲是醉关公的扮演者。父亲死后,住持对村民充满怨恨,最终剃发为僧。游戏中,玩家将与住持剥离出的五种人格(贪、嗔、痴、慢、疑)对话,找到击败住持的方法。

 

|作者:邓燕鸿

|作品名称:《玫瑰之死》

|指导老师:孙淑萍

该作品以“粉发女孩郑灵华被网暴致死事件”为灵感,以一株粉玫瑰象征郑灵华的生命——初绽时明媚鲜活,却在恶意侵蚀下逐渐凋零,掩埋在恶语之下。作者希望以此为切入点探讨网络暴力的危害性,控诉网络暴力的残酷,希望传达出“反网暴”的主旨。

04

智能产品设计

 

RESEARCH ON NEW

MEDIA DESIGN

 

|作者:吴星宇

|作品名称:《掌间伞韵》

|指导老师:傅燕翔

《掌间伞韵》以油纸伞制伞工艺为轴心,打造沉浸式交互体验。网站分为四大模块——“青簧伞启”、“骨间问道”、“雪萱寄情”、“千丝渡伞”,依循传统制伞流程,循序展开。每一阶段结合可视化小动画,细腻呈现选材、制骨、糊面、绘制等关键技艺,使工序脉络一目了然。整体设计注重雅致与流动感,力求在指尖唤起纸伞千年的温润韵味。

|作者:曹琬

|作品名称:《大国之稻》

|指导老师:李江泳

大国之稻研学小程序是面向初中生普及杂交水稻知识的线上教学应用。该款小程序用游戏化与社交思维构筑有趣的学习平台,青春活泼的设计风格,可爱生动的IP设计与场景搭建让学生学得轻松,学的有趣。

|作者:霍世宇

|作品名称:《月行》

|指导老师:罗心懿

该产品是一款面向月球表面任务研发的智能外骨骼,寓意“踏月之行”,象征中国航天迈出探索宇宙的一大步。该产品采用轻量高强材料与多自由度关节结构,精准适配月球低重力环境,有效提升宇航员行走的稳定性与机动效率。足部设计具备地形适应与防滑功能,增强地面感知与行进安全。整体结构融合人机工学与航天科技,支持长时间穿戴,适用于月面勘测、设备搬运等多种任务场景,为深空探索任务提供高效、可靠的人机协作支持。

|作者:王一汀

|作品名称:基于航空环境的成员安全界面设计

|指导老师:罗心懿

该设计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旨在探索用于载人航天器显示终端的屏幕面板设计,设计内容主要涉及载人航天器安全监测平台中报警通知和环控生保两个直接影响航天员生命安全的应用模块,通过优化安全界面减轻航天员在极端环境下的情绪负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