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建桥学院艺术设计学院2025届环境设计系优秀毕业设计展
发布时间:2025年5月23日 分类:毕业设计 浏览量:687
PROJECT
环境设计系
Graduation Design Exhibition
of the Department of Environmental Design
可以放慢脚步,逐一感受自然的生机
可以坐在那里,尽情凝视,让自己融入其中
可以穿梭于建筑之间,探究空间几何
<毕业寄语>
亲爱的同学们,毕业在即,你们即将踏上新的征程。大学四年,你们在环境设计领域积累了知识与技能,也经历了成长与磨砺。未来,无论是在设计行业深耕,还是探索新的领域,希望你们始终保持对设计的热爱与初心,用创意与专业为社会创造美好空间。面对挑战,要勇于尝试,不断学习,持续提升自己。记住,设计不仅仅是图纸上的线条,更是对生活的理解和关怀。愿你们在未来的道路上,以设计之笔,绘出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让每一处空间都充满温度与价值。
——环境设计系全体教师
环境设计专业
Environmental Design Major
环境设计是集设计学、艺术学、建筑学、景观生态学等多维一体跨学科设计专业。围绕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战略与可持续发展需求,采用“以项目为支撑,以多学科融合为特征,通过校企深度合作实现融合育人”的模式,培养适应地方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需要、具备创新设计理念和环境生态意识的复合型、应用型室内外空间设计人才。
本届毕设作品不仅呈现了扎实的专业技能,更体现了设计的人文关怀与未来趋势。主要包含:
室内设计(数字化设计)
本类选题围绕不同室内空间的功能规划、界面设计、软装搭配、色彩运用、照明设计等专业内容,研究特定人群(如老年人、儿童、残障人士等)的心理和生理需求,满足室内空间功能布局合理性与舒适性,并探索新型室内设计风格、智能家具、绿色环保材料等在室内设计中的设计应用。
景观设计(城乡环境更新)
本类课题涵盖城市公园、广场、街道、居住区景观、风景区湿地等各类景观空间,涉及地形塑造、植物配置、水体设计、景观设施等专业内容,充分挖掘项目所在地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自然特色等地域元素,强调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修复和可持续发展理念,提供多样化的活动场地和设施,创造舒适、宜人、安全的户外空间。
展示设计(空间交互)
本类课题聚焦展示设计领域的创新探索与实践应用,涵盖空间设计、视觉传达、交互体验、可持续设计等多个方向,根据主题进行创意策划和设计,注重展示信息的有效组织和传达,并在形式、道具设计、灯光运用、多媒体互动等方面展现创新思维和艺术表现力毕设作品通过多元媒介与前沿技术,展现设计对社会、文化及环境的深度思考。
PART 01
TEACHER EVEALUATION
专业教师评议
环境设计专业教师在完成布展后,认真对学生作品进行评议。他们穿梭于展厅,对不同设计主题、风格的作品进行细致对比与讨论。从创意概念到空间布局,从材料运用到实模型的呈现,教师们深入探讨各作品的优缺点,分析其创新性与实用性,总结经验教训。
PART 02
OUTSTATANDING PROJECT
优秀毕业设计
01
作品名称:“身临其境”虚拟游戏式展示体验 空间设计
作者:蒋文婷
指导教师:张慧慧
本方案是一个以游戏探险形式来作为展示主线的虚拟游戏式展示体验空间,通过融合VR/AR/MR、动作捕捉与3D音效等技术,打造沉浸式多感官交互场景。空间设计涵盖神秘森林林、洞穴探索、遗迹挖掘、深海探秘、极地体验等主题区域,结合游戏化任务机制,激发用户的探索欲与参与感。体验流程以不同场景虚实结合的互动探索为主,寓教于乐地融入自然、历史与科技体验,兼顾娱乐与教育价值。项目覆盖全年龄段用户,成为集文化传播、科技体验与旅游创新于一体的沉浸式目的地,同时引发观众思考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之间关系的平衡。
02
作品名称:蔚蓝呐喊”海洋环境展示空间设计
作者:徐沁洋杨
指导教师:刘绘中 顾善文
在浩瀚无垠的蔚蓝星球上,海洋以它博大的胸怀孕育了万物,滋养了生命,成为了地球上最为神秘与壮丽的自然景观之一。然而,随着人类文明的飞速发展,海洋却逐渐承受起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与挑战:污染加剧、生态失衡、生物多样性锐减……这些现象不仅威胁着海洋自身的健康,也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与未来福祉。在此背景下,,《“蔚蓝呐喊”海洋环境展示空间设计》应运而生,它不仅仅是一个空间设计的提案,更是一次深刻的社会责任感与艺术创造力的融合实践。本案将呼应主题使用大量环保材料及海洋垃圾废物利用制作一个“绿色”展厅。同时本设计旨在通过创新的视觉语言、互动体验与情感共鸣,将海洋的美丽、脆弱与呼唤,以震撼人心的方式呈现在公众面前,激发社会各界对海洋环境保护的关注与行动。
03
作品名称:“临湖之境”临港主题交互展厅空间设计
作者:周薏群
指导教师:潘苏水
本次课题为“临湖之境”临港主题交互展厅空间设计。临港作为上海的新型城市,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在设计中,不仅追求设计理念、功能布局的完善,同时更多地侧重于展示效果以及观众的体验。在新科技更新迭代的大背景下,通过VR技术、人工智能等一系列科技手段,将传统静态展示变成互动体验,结合当今社会对智慧展厅的推动,鼓励交互技术的创新,通过了解临港地区的历史文化以及经济等,将交互、科技、创新和现代相融合,打造以临港地区为中心,传播临港文化底蕴、历史背景和未来规划的交互展厅。
04
作品名称:基于数字化与多感官体验的公共纪念
作者:饶轻扬
指导教师:李双哲
此公共纪念馆旨在突破传统纪念性建筑的展示模式,将数字化技术与多感官体验深度融合,打造一个沉浸式、互动性强且能引发深刻情感共鸣的纪念空间。通过多媒体展示、VR等技术将珍贵历史空间以虚拟影像的形式呈现出来,结合声音、光影、气味等多种元素巧妙融合,焕新公共纪念空间的精神与灵魂。以圆形为建筑基本形态,不仅象征着几何形态的永恒与完整,也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轮回。在空间布局上营造出独特的向心力,向心性空间凝聚集体记忆,使参观者深刻感受纪念空间所承载的历史、文化与情感价值。
05
作品名称:“机巧天成”科技瑰宝展示空间设计
作者:杨皓琦
指导教师:田静
本设计灵感来源于鲸鱼,以一鲸落,万物生的故事为引,向人们讲述中国古代科技文物精华对后世的绵延影响与对现代科技发展的推动作用。在面对当代展览陈列方式日益同质化和观众体验满意度普遍不高的挑战时,坚持以人为本,致力于突破传统重新定义展品与观众之间的互动模式,利用多样化的设计策略和交互环节,建立起一种更加深入和多层次的沟通桥梁。本馆的展东设计不仅是对古代科技智慧的致敬,并且追求探索古代科技与现代创新的交汇点,带项观众领略自古以来科技与艺术交融的魅力,启迪现代创新的思维,进一步思考科技与然环境、社会发展的关系。
06
作品名称:非遗文化视角下的新中式民宿空内设计
作者:黄婷
指导教师:潘家宽
设计中将新中式风格与非遗文化的结合,表达出中华民族的传统审美文化和审美思想。在室内设计中,新中式风格的广泛应用也促进了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在增强文化特色的方面,民宿的新中式风格融合了传统中式无素和现代设计理念,加入非遗元素可以进一步强化民宿的文化特色。这种设计能够为游客提供独特的文化体验,增加民宿的吸引力和记忆点。选择此课题有三方面,第一方面是在文化传承方面,能够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使之成为名宿的核心竞争力。通过名宿的设计和运营,让游客深入了解和体验地方传统文化,创造独一无二的住宿体验,让游客感受到非遗文化的魅力,提供参与性和互动性强的活动,增加游客的参与感和满意度;第二方面是在可持续发展方面:确保名宿的运营模式具有可持续性,能够长期保护。
07
作品名称:“情绪修行”多感官疗愈解压空间室内设计
作者:臧晨歌
指导教师:沈思思
本次项目位于上海市浦东新区临港新片区,设计面积约1100平方。以人为中心的包容性设计,通过多感官,视觉,听觉,觉,味觉,触觉等来展示空间的活力感。设计功能:包含表演空间、草药花园、瑜伽颂钵疗愈、冥想空间、私密区域、餐茶吧等。动静分离,让人们在舒适、放松的氛围中享受身心的愈合。空间布局方面:接待区域则应位于入口处,方便用户的接待和咨询。标识和指引方面,流线设计应合理,确保人群的流线清晰,动静分区合理,避免交叉和拥挤,设置明显的通道和出口,以便在紧急情况下快速疏散。应注重创造舒适、温馨的环境。使用柔和的照明和温和的色彩,如蓝色、绿色或自然色调,以帮助人们放松心情。室内空间也通过绿植、花卉等装饰元素增加室内的生机与活力。
08
作品名称:“静心雅居”社区养老服务中心智能适老化室内设计
作者:翁怡雯
指导教师:陈爱春
“静心雅居”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坐落于上海市浦东新区南汇新城,希望为老年人打造一个温馨、舒适、安全的居生活环境,为他们提供优质的生活服务。在设计的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人性化和无障碍需求,功能布局包括生活服务、医疗保健、文化娱乐等多个区域,力求满足老年人的多样化雪求。社区中心特别引入了先进的智能管理系统和绿色环保技术,例如智能家居系统和远程医疗监控,确保居民能够享受便捷、安全、环保的生活条件。为了进一步提升老年人的生活质量,“静心雅居”还配备了专业的医疗团队和康复设施,提供定期健康检查、常见病治疗以及康复护理等服务。同时,中心还设有多个文化娱乐活动室,如书画室、阅览室、多媒体室等,鼓励老年人参与各种兴趣小组和社交活动,保持身心健康。
09
作品名称: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康养文旅民宿空间设计
作者:赵孟君
指导教师:周 峻
本设计旨在构建一个融合自然环境、文化特色与现代康养理念的空间模型。该项目通过采用绿色建筑材料、节能技术以及循环水系统等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同时,设计中充分考虑了地方文化和社区参与,不仅为游客提供了一个放松身心、体验当地文化的场所,也为当地居民创造了就业机会和经济收益,实现了社会、经济与环境的和谐共生。此外,通过提供健康饮食、瑜伽冥想等康养服务,进一步提升了居住体验,促进了身心健康。整个设计过程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力求在满足当前需求的同时,不损害后代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10
作品名称:湖中湖:鄱阳湖干旱挑战下的湿地景观生态修复设计
作者:吕昕俞
指导教师:彭媛媛
针对鄱阳湖旱涝急转、生态退化等痛点,通过竖向分层管控,与横向功能联动(构建梯度化韧性湿地系统。设计采用檀块化可逆设施、水位敏感植物带及工业遗产艺术化再生,将采砂、耕作等传统问题转化为生态修复工具,形成“沙资源闭环”“社区积分共治”等创新机制。空间布局上,从硬化工业区到原生草洲,硬质界面渐次消隐,植被群落自然过渡,色彩由令灰转向湿地棕,强化生态渐进感知。以“低成本-高参与-可复制”模式,为全球湖湿地治理提供中国式可持续发展范式,彰显生态文明时代的人居和谐愿景。
11
作品名称:上海市临港新片区主城区滨水景观设计
作者:孟诗琪
指导教师:蔡燕婕
本设计秉承“海汇新辉智领未来”的理念,围绕临港新片区战略定位,旨在打造独特滨水景观。通过流线顺畅的交通设计、多元互动的功能布局,满足不同人群需求。空间上士交三大区域,既独立又相互呼应,强化人与环境的互划分为童趣智能、文化科普、休闲动体验。设计形式以海洋元素为约索,融合科技元素于景观和小品的设计中,使科技与海洋文化深度融合,为临港新片区塑造独特的城市名片。设计将坚持开放包容、多元融合的理念,用“海纳百川”的城市脸怀吸引全球人才和创新思想,推动文化交流传播,全独特魅力。面展示上海多元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独特魅力。
12
作品名称:浙江嘉兴鸟类栖息湿地景观规划设计
作者:郑凯欣
指导教师:刘冰
在浙江嘉兴鸟类栖息湿地景观规划设计中,着重打造适宜鸟类栖息的多样环境,营造了深浅不一的水域、丰富的滩涂与野生的茂密植物带,在考虑最大程度减小对中心鸟类栖息野生环境的影响的同时,还合理规划了观鸟栈道与科普区域。为了方便人们可以相对较近距离观鸟、识鸟又能传播保护鸟类保护自然的理念,设置了许多互动装置与专属鸟类互动区,初步实现了人鸟和谐共生的局面。未来希望可以持续优化湿地生态,扩大鸟类栖息地范围,引入更多本土植物种类,提升生态系统,进一步完善科普设施,开展多样化的鸟类保护宣传活动,增强大众保护意识,也希望可以加强与科研机构合作,实时监测鸟类生活状况,更科学地维护湿地,让这片湿地成为鸟类永远的乐园,也为人鸟共生谱写更美的篇章。
13
作品名称:基于疗愈理念的宁波象山公共绿地景观设计
作者:沈恬馨
指导教师:吴威
本次课题定位主要为疗愈型景观空间,在现代城市生活中,疗愈公园作为一类特殊的公共空间,旨在为市民提供一个促进身心健康、缓解压力的环境。对于宁波象山县而言,打造一个疗愈公园不仅能够提升城市形象,还能增强居民的幸福感和归属感。
课题主要为了促进人类身心健康和提升生活质量。通过合理的设计和规划,创造出具有疗愈功能的自然景观和城市环境。在课题的景观设计中,注重自然元素的运用和人与自然的互动性,所以针对不同场所和人群的需求,制定了差异化的疗愈景观设计方案。加强跨学科合作与交流,共同推动疗愈景观研究的深入发展。
14
作品名称:“林鱼思源”金华安地镇喻斯村美丽乡村景观提升设计
作者:孙子仪
指导教师:崔旋
本课题为“林鱼思源”金华安地镇喻斯村美丽乡村景观提升设计,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来进行前期调研,通过搜集资料了解乡村景观设计的要点,认真学习“乡村振兴”“美丽乡村”“规划设计”等专业领域知识,并对此类型景观的设计特点进行分析,综合利用设计手段对此案进行景观提升设计。本课题旨在通过喻斯村景观提升设计打造美丽乡村,发展全域旅游。将喻斯村自身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转化为旅游资源,实现旅游业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持续打造多元化产业生态圈,补充消费者的乡村体验需求:让会村“留得住"”全面堆进喻斯村的经济文化发展。
15
作品名称:河北省园林博览会生态景观设计
作者:黄湘蕾
指导教师:马奇达
本项目位于河北省秦皇岛栖云山,旨在将采矿的“疮疤”转变为生态的“氧吧”。设计从陆地修复、水体修复和产业优化三方面综合开展,打造生态修复与研学胜地。通过环形游览路线串联主题分区,结合研学活动与自然景观,引导游客探索学习。空间划分遵循自然与人文结合原则,分为生态修复区、三大研学板块和七大主题分区,实现资源高效利用和主题活动有序开展。设计形式上采用自然材料与本士植物,生态修复技术和绿色设计贯穿始终,体现和谐人居与绿色可持续理念。本方案的设计特色和亮点在于生态与研学的深度融合,不仅实现了矿坑的生态修复,还提供了多元化的研学体验,提升了区域的整体价值。
<END>
艺术设计学院
环境设计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