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传媒学院设计学院2022级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品牌形象设计》课程优秀作品成果展

发布时间:2025年5月23日 分类:课程设计 浏览量:1035

课程简介

《品牌形象设计》是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核心必修课,系统讲解品牌形象设计的概念、流程、方法与要素。课程聚焦品牌调研、策划工具的应用,通过案例分析、软件实训和项目实践,培养学生创建品牌视觉形象设计的能力。教学内容涵盖国内外优秀品牌案例解析,运用各类设计软件创建品牌视觉形象,锻炼团队协作能力,强调理论与实践结合。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掌握应对复杂设计问题的技巧,树立科学精神与实践观,传承品牌文化,传播积极价值观。以适应行业发展需求,紧密围绕教育理念和专业定位,旨在培养高素质应用型的品牌设计人才。

课程建设历程

《品牌形象设计》课程自2013年开设,采用线下案例教学模式;2017年起,翻转课堂教学,实施以学生为中心,实施校企合作的项目制教学;2020年起,利用超星泛雅平台及超星学习通APP开展混合式教学,获批省级一流本科课程、校级一流课程、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获未来设计师全国艺术设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案例赛道二等奖、第九届西浦全国大学教学创新大赛获国赛三等奖、未来设计师全国艺术设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课程赛道三等奖、课程于2024年上线湖北省教育厅主办楚课联盟、学银在线平台。

展览特色

作为应用型本科传媒高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着力培养专业基础扎实、实践能力突出,具有社会责任感的高素质应用型的品牌设计人才。《品牌形象设计》作为省级一流课程,以“实践赋能设计,创新驱动品牌”为核心,聚焦社会需求与商业价值的深度结合。课程围绕“上海环城生态公园带”城市形象设计真题赛事项目、“武汉藏龙岛小街店铺”商业品牌形象改造项目展开,通过“真题真做”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将品牌策略、品牌设计与品牌推广深度融合。培养学生的创意思维、独立思考并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和获取知识的能力。

课程目标

01知识目标

牢记品牌形象设计的概念和流程;列举品牌形象设计的方法与要素;运用品牌调研与策划的工具与方法。

02能力目标

分析国内外优秀品牌的形象设计案例;运用各类设计软件创建品牌视觉形象;设计独特的品牌形象并应对实际项目中。

03素质目标

具有科学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操,养成多样性、发散性品牌思维;学会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锻炼团队协作能力;形成“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观,传承品牌文化、传播积极价值观的社会使命。

教学特色与创新

构建“任务驱动-探究实践”混合式教学模式,引入品牌专题实践项目案例,开展探索与实践。适应行业发展需求,将品牌专题实践项目案例作为任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品牌项目任务驱动教学内容,赋予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前沿性;融合线上优质资源,引导学生小组协作线上线下探索任务、研究任务,企业导师全程参与,开展探索与实践。

以真实项目驱动,实践技能培养,构建科学多元评价体系,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养协同发展。将企业真实项目引入课程作业和实训,突出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建立科学的、多元化的线上、线下综合评价考核体系,实现知识考核向能力考核的转变,小组任务完成度采用教师评价、生生评价和企业导师评价结合形式,贯穿课程教学全过程。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授课教师团队

 

授课团队紧跟时代步伐,从品牌视觉识别系统构建、品牌数字化传播策划,到引入品牌实践专题项目,再到全面实施项目制教学,不断推动课程内容的升级与创新。

付静教授以其深厚的品牌设计理论功底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为课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刘军副教授以其独特的视角和前沿的设计理念,为课程注入了新的活力。蒋夕欧讲师则凭借其对品牌设计的热情和探索,为课程带来了更多元化的教学内容。教师团队之间互相观摩、互相学习、互相交流、互相切磋,形成了浓厚的学术氛围和团队协作精神。

     付静                   刘军                   蒋夕欧

文旅品牌项目专题

“上海环城生态公园带”城市形象设计

在“上海环城生态公园带”品牌形象设计实践中,学生以“生态与人文共生”为核心,深入挖掘城市绿廊的生态价值与文化内涵。学生团队通过调研分析,提炼出“自然、活力、连接”关键词,构建了一套完整的视觉识别系统,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品牌延展设计涵盖导视系统、品牌活动推广及人文交互体验等方面,强化公园带的文旅属性和公众参与感。最终成果不仅提升了公共空间的品牌传播力,更探索了生态景观与品牌设计融合的创新路径,展现了设计服务社会的实践价值。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商业品牌真题项目专题

“武汉藏龙岛小街店铺”品牌形象改造设计

在"武汉藏龙岛小街店铺"品牌改造项目中,学生团队深入挖掘街区历史文脉与市井生活气息,以"新旧共生"为核心理念,对传统店铺进行系统性品牌升级。设计从老字号招牌、本土地域文化、产品特色中提取视觉元素,创作出具有特色的动态标识系统;通过定制化产品包装、导视视觉装置和店铺空间视觉改造,构建沉浸式消费体验。项目特别注重商业可行性与社区文化传承,采用模块化设计降低改造成本,同时保留街巷原有的烟火气。该实践不仅为藏龙岛老街区注入年轻活力,更探索了小微商业体品牌更新的可持续模式,彰显了设计赋能社区发展的社会价值。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展览现场

本次展览集中呈现了2022级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学生的阶段性成果,既是课程教学成效的生动缩影,亦是年轻设计力量对社会需求的积极回应。从品牌定位到视觉落地,从文化挖掘到商业转化,每一件作品都凝聚着学生对城市更新、生态保护、社区活化等议题的深度思考与创新表达。我们期待通过此次展览,不仅展现品牌形象设计的多元可能性,更能激发公众对设计赋能城市发展、文化传承与商业创新的关注与探讨。愿这些充满温度与智慧的优秀作品,成为连接传统与未来、设计与生活的桥梁,为行业注入更多灵感与活力。

优秀作品颁奖

学生感悟与收获

耿玉杰(视传B2202班):品牌形象设计课程打开了我对品牌认知的新视野。本次课程的主题是上海环城生态公园带LOGO设计,老师系统讲解了品牌形象塑造的逻辑与方法,我逐渐掌握品牌故事挖掘、差异化定位策略。通过真题项目实践,我体验到从概念构思到设计执行的全过程,明白品牌形象需在统一中保持创新,既要延续核心价值,又要适应不同场景。这门课让我收获的不仅是设计技巧,更培养了系统性的品牌思维,让我对专业领域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与热爱。

柯影(视传B2203班):学习了品牌形象设计课程,我深刻认识到品牌形象并不是简单的视觉符号堆砌。整个课程下来,从品牌理念提出到视觉识别系统的设计,每个环节都需紧密围绕受众需求与品牌定位。课程中做的真题项目让我明白,色彩、字体、图形的精准搭配,能传递独特品牌形象。由此我学会了在品牌形象设计中要从调研分析入手,结合品牌文化与理念,打造兼具辨识度与感染力的形象方案,这不仅是专业能力的提升,更为未来设计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周小智(视传B2201班):在创作上海环城生态公园带赛事选题时,我以本土动物貉为灵感打造骑行IP形象。貉作为上海“原住民”,是生态和谐的鲜活符号。我设计了戴头盔、盘腿坐,散步、穿骑行服等不同造型的貉,让它们“骑”遍公园绿道,用萌趣姿态串联起生态与运动元素。希望这些IP能成为流动的文化符号,既展现上海环城生态公园带的自然魅力,也让骑行文化更具亲和力,吸引市民踏上车轮,在微风与绿意中感受城市与自然共生的美好。

李乾坤(视传B2202班):通过品牌设计课程,我在“上海环城生态公园带”赛事项目设计中收获颇丰。课程中我学会从城市生态脉络出发思考问题,将“蓝绿交织、城乡融合”理念融入品牌定位,以城在园中与交通网络线构建视觉识别系统,通过场景化传播凸显“生态屏障+休闲空间”双重价值。实践中,我掌握了平衡功能需求与美学表达的方法,更深刻理解生态品牌需以可持续视角连接人与自然。

罗顺仙(视传B2203班):在《品牌形象设计》课程中,我深刻领悟到其核心在于精准传达品牌理念。从标志设计的符号提炼,到视觉系统的色彩、字体搭配,标志延展,再到品牌故事塑造,每个环节都需以用户为中心。通过实践,我学会将创意与策略结合,让设计不仅美观,更能强化品牌辨识度与情感共鸣。

李乐(视传B2201班):通过本次课程的学习,我深入了解了品牌设计的核心要素,包括视觉识别、文化融合与用户体验。学习如何通过LOGO、色彩和字体传递地域特色,并平衡商业性与艺术性。案例分析和实践项目训练让我意识到,好的设计不仅要吸引眼球,更要讲好故事,增强品牌记忆点。在实践过程中,我也收获了创意碰撞的乐趣,未来会将所学应用于实际项目,打造更有温度的小吃品牌形象。

潘米嘉(视传B2202班):通过完成上海环城生态公园带设计标志设计,以各区域协调发展、水系脉络分布等元素为核心,色彩搭配彰显三生理念。在标志设计过程中,既需要有一定的视觉冲击力与文化内涵,又能凸显出上海环城生态公园带的核心理念,又传递了生态循环主题,让我深刻理解到如何通过创意设计融合地域文化与功能属性,提升了对标志设计的认知与实践思考。

张嘉琪(视传B2203班):通过本次上海环城生态公园带的品牌设计实践,我深刻体会到品牌形象不仅是视觉符号,更是生态价值与城市精神的融合载体。通过课程实践,让我学会了从文化中提取设计语言,真正理解了品牌设计是"理性的创意",意识到好的品牌设计需要兼具功能叙事与情感共鸣。

孔溪(视传B2201班):在课程中我通过完成上海环城生态公园带logo设计,让我更认识到,用设计语言讲好城市故事,是专业赋予的温暖力量。能被选作优秀作品,心里非常开心,非常感谢专业老师的细心指导。这节课让我知道,原来设计不是坐在电脑前空想,是去看、去摸、去听,把真实的东西揉进纸上的图形里。就像环城公园带的树会长大,好的设计也该带着“泥土气”,让人一看就觉得亲切、实在。

肖宇宸(视传B2202班):我这次项目做的是江夏藏龙岛小街—柳州螺蛳粉品牌形象设计,从一开始深入挖掘其独特风味与产品特色,从螺蛳粉的独特味道“臭”出发,LOGO结合螺的形状进行设计,配色方面选用黄色,视觉上迸发有食欲的感觉,并且加入了图片的特殊黑白处理,使整套设计风格别具一格。通过这次设计,我进一步了解到了柳州的地域文化与非遗产品螺蛳粉。我会继续探索品牌形象设计,用设计赋予产品更年轻,时尚的表达。

丁裕宸(视传B2203班):通过品牌形象设计课程,我系统学习了使用单一元素和字母标志标准制图的全过程,提升了审美与设计执行力。通过前期项目调研搜集资料,深入考察了上海环城生态公园带,让我更加深入的理解了上海地域文化与标志如何挂钩,从而让标志设计更具针对性与表现力。最终品牌VI手册设计实践,让我掌握了品牌视觉系统的整体规划与呈现方法,总得来说,品牌形象设计这门课程对我来说学习收获颇丰。

夏瑜露(视传B2201班):品牌课程学习让我深刻体会到视觉语言对品牌认知的塑造力。针对藏龙岛小街—黄蜀郎鸡公煲店铺形象改造中,我将课程所学融入品牌提炼——以砂锅容器为创意原点,进行品牌标志设计,通过极简线条勾勒出雄鸡昂首的形态,既传承传统煲类的烟火气,又以几何化设计传递现代餐饮美学。锅盖开口处升腾的蒸汽线条暗含"鲜香四溢"的味觉联想,橘红色调唤醒消费者食欲记忆。品牌宣传海报坚守黄蜀郎鸡公煲品牌核心“健康、新鲜、现煲”进行设计体现,这次课程真题训练实践让我认识到,优秀的品牌符号需兼具行业属性与情感共鸣,在方寸之间完成商业价值与艺术表达的平衡。

郁晨阳(视传B2203班):通过品牌Logo设计课程,我系统学习了设计理论、流程及工具应用,从功能定位、原则到元素提炼有了全面认知。最大启发是意识到Logo是品牌与受众沟通的视觉语言,需融合文化内涵与视觉创新,以简洁形式传递精神、引发共鸣,这让我对设计本质有了更深理解,为打造感染力强的视觉符号奠基。

赵芷微(视传B2201班):通过学习品牌形象设计课程,我深入理解了品牌视觉体系搭建逻辑。从标志设计的符号语言,到色彩、字体如何传递品牌个性,再到IP形象打造的创意技巧,课程以实操案例层层剖析。最终完成品牌VI手册设计,让我真正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对未来品牌设计工作更有信心。

李紫藤(视传B2201班):在本次课程中,我对上海环城生态公园带的标志设计进行了深入研究。设计理念均融合了上海的地域特色与生态主题,如对标志外形进行了对上海环城公园的轮廓地图提取,融入了年轮“生态”,“生命力”的理念,这些设计强调生物多样性和海派文化,既体现生态保护,又展现城市发展活力。通过学习,我认识到优秀的标志设计需兼具视觉识别性、文化内涵和延展性,同时要符合“人民城市”理念,让市民在自然与城市和谐共生的环境中受益。

布展花絮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展览信息

主办单位:武汉传媒学院设计学院

承办单位:视觉传达设计专业

展览时间:2025.5.20——2025.6.10

展览地点:武汉传媒学院四号楼二楼后庭

寄语

设计重构生态界面

用品牌思维链自然、城市与人文的共生关系

设计赋能老街区新生

以创新视觉语言唤醒城市记忆与商业活力

指导老师:付静、刘军、蒋夕欧

视觉设计:李乾坤、王子洋(2022级视传专业)

版式编辑:庞文静(2023级视传专业)

图片拍摄:钟科(2023级数媒专业)

传媒视传

立即扫码  观看更多